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2篇文章
< 1 2 2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1
作者 梁青福 陈丹祎 陈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3期53-56,共4页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重度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及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重度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重度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及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重度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试验组(n=60,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伤口小于对照组,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试验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对照组,Lehmann腰椎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升高,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较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重度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更佳,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炎症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孔镜手术 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重度脱出型腰盘突出症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单体位和双体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疗效比较
2
作者 房彦名 袁强 +2 位作者 韩晓光 何达 田伟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机器人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内固定术在单体位和双体位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9月接受同一外科医生单体位机器人辅助OLIF手术的12例患者,其...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机器人辅助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内固定术在单体位和双体位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9月接受同一外科医生单体位机器人辅助OLIF手术的12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9.17±8.72)岁。根据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手术节段按1︰2比例匹配双体位机器人辅助OLIF组患者2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9.50±7.76)岁。收集患者BMI、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和非计划二次手术资料。统计分析上位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小关节侵犯、螺钉偏离距离和螺钉安全等级等影像学参数并计算螺钉可接受率的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上段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椎间孔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体位组的辐照次数低于双体位组(P=0.038)。术后两组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1)。单体位组螺钉可接受率为98%,双体位组为97%。结论 机器人辅助OLIF单体位手术与双体位手术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单体位手术可以减少手术辐照次数,提高椎间孔高度,但无法减少手术时间和失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手术 单体位手术 斜外侧腰融合 螺钉置入
下载PDF
显微镜下MIS-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的比较
3
作者 罗琦山 史强 +1 位作者 许宇霞 罗为民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因L4-S1节段腰椎疾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了3年以上随访。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MIS-TLIF组30例和PLIF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学评分,并发症情况和改良MacNab标准临床疗效评价。结果MIS-TLIF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PLIF组(P<0.05),而手术时间虽然在数值上大于PLIF组,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较之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VAS与ODI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193)。结论相对PLIF而言,MIS-TLIF手术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和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微创经孔腰融合 后路腰融合 显微镜 双节段
下载PDF
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 被引量:5
4
作者 岳学锋 郭海忠 +3 位作者 施建党 牛宁奎 丁惠强 王自立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对13例确诊为胸腰段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采用经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对13例确诊为胸腰段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采用经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ASIA脊髓损伤分级(2011版)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椎管矢状径残余率评估椎管减压程度;CT薄层扫描重建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动态X线片评估内固定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28±10.26)个月。手术平均用时(161.07±23.05)min,平均出血量(345.71±88.90)m L;住院时间(8.70±1.33)d,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血肿压迫、神经损伤加重、硬脊膜破裂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例患者出现肋间神经损伤,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ASIA脊髓损伤分级均较术前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提升;术后6个月测算椎管矢状径残余率(0.995±0.007)%高于术前椎管矢状径残余率(0.578±0.162)%(P<0.05);术后6个月时13例患者CT重建均提示植骨融合,融合率为100%;动态X线片检查脊柱的连续性良好,稳定性满意,无钉棒断裂和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效果满意,可在彻底减压的同时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可选择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盘突出症 体后缘离断症 管减压 椎间融合内
下载PDF
通痹胶囊配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赵秀泉 季海龙 +1 位作者 张伟 于国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080-1083,共4页
目的观察通痹胶囊配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12例CS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及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 目的观察通痹胶囊配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12例CS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及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给予通痹胶囊治疗,2粒/次,3次/d,疗程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I)评分,检测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2组治疗第1,3,6个月的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均<0.05),NDI、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MDA水平均降低(P均<0.05),而SOD水平升高(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通痹胶囊联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CSM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独立活动功能,可能与抑制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 通痹胶囊 脊髓型颈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高小亮 杨晓辉 +1 位作者 黄卫民 胡雅斌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37例),对... 目的探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37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联合钛板固定治疗(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椎间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9、18个月进行随访,两组患者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但在相同时间段两组患者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末期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均为100%,且未见钛板和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观察组出现1例轻度吞咽困难,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出现3例重度吞咽困难。结论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联合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重建颈椎曲度并恢复椎间隙高度,但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联合钛板固定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颈前路减压 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
下载PDF
半椎板切除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乐锦波 杜远立 +1 位作者 梁杰 向选平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年第5期199-200,共2页
目的比较半椎板切除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LSS患者分为两组,A组(n=36例)采用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B组(n=36例)采用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比较半椎板切除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LSS患者分为两组,A组(n=36例)采用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B组(n=36例)采用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椎板切除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LSS患者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前者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切除减压术 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管狭窄症
下载PDF
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引流量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圣飞 张亮 +2 位作者 张志强 蔡俊 冯新民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3441-3443,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后引流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PLIF手术的患者,男39例,女44例,年龄33~81岁。老年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肥胖患者14例;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1... 目的:探讨影响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后引流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PLIF手术的患者,男39例,女44例,年龄33~81岁。老年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肥胖患者14例;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15例;疾病类型中腰椎滑脱症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腰椎管狭窄症36例;手术节段中腰3~4节段13例,腰4~5节段42例,腰5骶1节段28例;使用超声骨刀44例。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疾病类型、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是否骨质疏松、是否使用超声骨刀、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及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引流量的相关性。结果:手术时间(103.98±21.61)min,术中失血量(193.49±40.47)ml,术后引流量(273.92±47.98)ml;分析发现手术时间及BMI与术后引流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年龄及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引流量相关(P<0.05);性别与术后引流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老年女性患者较老年男性患者引流量显著增多(P<0.05);肥胖、使用超声骨刀、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手术节段与术后引流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引流量较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显著增多(P<0.05)。结论:患者年龄、疾病类型及术中失血量与单节段PLIF术后引流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 术后引流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26例分析
9
作者 胡炳华 单海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11期59-60,共2页
淮海农场医院自2004年2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84例,其中60岁以上者26例,采取侧后方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效果显著,分析如下。
关键词 老年腰盘突出 椎间融合内
下载PDF
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和ACDF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10
作者 林加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16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Zero-P颈前...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颈椎功能影像学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10.03±2.2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42±3.1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观察组VAS评分(1.82±0.45)、(1.04±0.32)分及NDI评分(16.69±2.71)、(12.06±2.12)分低于对照组的(2.74±0.62)、(1.88±0.47)分及(20.05±3.32)、(15.51±2.24)分,JOA评分(12.65±1.12)、(13.32±1.18)分高于对照组的(10.17±1.01)、(12.03±1.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病变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病变椎间高度(6.72±0.71)cm及颈椎生理曲度(15.11±3.75)°大于对照组的(5.28±0.52)cm、(12.24±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而且手术损伤小,不良事件少,恢复速度快,并促进患者颈椎功能及吞咽困难进一步改善,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 功能 吞咽功能
下载PDF
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0个月随访 被引量:6
11
作者 姚晓玲 彭建城 +2 位作者 许岳荣 杨志东 张顺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7-1382,共6页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其中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目的:评价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其中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目的:评价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1例,其中42例采用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试验组),39例采用传统钛板-cage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Cobb-C角、颈椎Cobb-S角、椎间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方案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NO.JY2020199)。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3 d、30个月时的Cobb-S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术后3 d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3 d、30个月的Cobb-C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③试验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98%,对照组椎间完全融合率为100%;④试验组融合器下沉率高于对照组(24%,3%,P<0.05),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P<0.05),相邻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8%,P<0.05);⑤结果表明,可变角度零切迹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但融合器下沉发生率较高,颈椎整体曲度的改变需更长期的观察与随访,该术式中期疗效总体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盘切除融合 可变角度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 脊髓型颈 中期疗效 影像学评估 并发症 曲度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7
12
作者 施建党 岳学锋 +3 位作者 王骞 牛宁奎 丁惠强 王自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4-911,共8页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经后外侧入路组26例,经侧前方入路组21... 目的:观察经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经后外侧入路组26例,经侧前方入路组21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病变节段、突出类型、脊髓受压情况、临床表现、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d、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Otani分级评定其临床疗效,采用改良胸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椎管矢状径残余率评估椎管减乐程度,CT薄层扫描审建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动态X线片对固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后外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均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侧前方入路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4例、肺炎4例、脑脊液漏2例、肠麻痹5例,经后外侧入路组术后无上述并发症出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Otani分级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经后外侧入路组VAS评分优于经侧前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神经功能及椎管有效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和椎管矢状径残余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三维重建显示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X线片检查脊柱连续性及稳定性良好,无钉棒断裂和松动现象,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间cage无下陷及移位。结论:后外侧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管减压 融合 后外侧入路 侧前方入路
下载PDF
一期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效果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国威 郭远清 +3 位作者 黄创新 黄宗文 陈涛 李金祥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202-3204,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一期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治疗的16例胸腰椎脊柱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一期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治疗的16例胸腰椎脊柱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引流管取出时间等数据。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随访中,检测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估椎间融合状况,并测量Cobb角角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4-36个月、平均(30±3.2)个月的随访。手术时间为(201±32)min,术中失血量为(855±330)m L,术后引流时间为(6.8±2.5)d。所有患者的腰大肌脓肿均在术后9个月内、平均(7.5±1.2)个月内消失。所有患者均实现椎间融合,融合时间为(6.8±3.6)个月。在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bb角、ESR及CRP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ESR和CRP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神经功能获得ASIA1-3级的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结核 腰大肌脓肿 后路经孔病灶清除 融合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内固定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苏皖 陆斌 +3 位作者 张国桥 何仿 张美超 焦培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9-612,共4页
目的建立腰骶椎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有限元力学模型,并对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的应力分布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通过CT扫描、Mimics三维重建、Freeform表面处理和Ansys前处理等方法建立正常腰骶椎L4~S1节段有限元模型,并据此建立去... 目的建立腰骶椎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有限元力学模型,并对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的应力分布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通过CT扫描、Mimics三维重建、Freeform表面处理和Ansys前处理等方法建立正常腰骶椎L4~S1节段有限元模型,并据此建立去除L5~S1椎间盘后椎弓根钉后路固定加椎间融合模型固定。并对模型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加载分析,观察模型的钉棒结构、Cage在4种加载状态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加载时椎弓根钉应力主要集中在钉的尾部和钉棒交界处。Cage在旋转加载时应力集中在中部,在其它三种状态下的应力集中在前缘。在4种加载状态下棒钉结构和椎间融合器的最大应力值分别如下,前屈:2.96×107N/m2,5.65×106N/m2;后伸:2.98×107N/m2,6.08×106N/m2;侧弯:3.06×107N/m2,9.71×106N/m2;旋转:2.96×107N/m2,1.00×106N/m2;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L4~S1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模型加载后的内固定应力分布符合临床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融合 三维重建 弓根螺钉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病变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申练兵 谭俊铭 +1 位作者 何翔 张颉锋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年第9期676-677,679,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采用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45例。结果手术融合率95.5%,无神经损伤、断钉、退钉发生。结论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式操作安全简单、出血量少、手术时...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采用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45例。结果手术融合率95.5%,无神经损伤、断钉、退钉发生。结论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式操作安全简单、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肯定,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病变 管减压 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26
16
作者 胡慧敏 王哲 +3 位作者 罗卓荆 杜俊杰 陶惠人 李新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7-540,共4页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其中L1/24例,L2/39例,L3/49例。均接受经椎间孔...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其中L1/24例,L2/39例,L3/49例。均接受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和椎间隙相对高度(R)测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32.6min,术中出血200~350ml,平均263ml。术中无硬膜损伤。1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牵拉伤,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VAS、ODI及R分别为8.3±0.6分、(52.32±9.17)%、0.211±0.052,术后1年时VAS、ODI及R分别为2.1±0.8分、(20.33±5.72)%、0.324±0.048,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1例可能不融合,融合率为95%;内置物位置佳,无松动、脱出。结论:采用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腰盘突出症 盘切除术 孔腰融合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颈椎病:2年随访 被引量:5
17
作者 董振宇 楚戈 +1 位作者 黄异飞 袁凤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503-3507,共5页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模拟正常椎间盘的活动度和缓冲震荡功能,在临床前期实验证明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点。目的:2年随访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方法:应...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模拟正常椎间盘的活动度和缓冲震荡功能,在临床前期实验证明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点。目的:2年随访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方法: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42例,患者均存在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典型症状及体征,脊髓型颈椎病1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10例,治疗后测定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再手术率,观察治疗后并发症,颈部功能残障指数,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相应手术节段功能单位范围,C2-C7椎体Cobb角、病变椎体近端及远端临近节段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的评分,治疗后患者颈肩部及上肢放射痛明显缓解,麻木、感觉减退症状消失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及颈部功能残障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C2-C7椎体Cobb角、FSU角、手术相邻节段近端活动度和手术相邻节段远端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经治疗后颈椎病症状有所改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后颈椎病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 生物相容性材料 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 融合 生物相容性 HYBIRD改良术式 多节段颈病变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若南 彭庆州 吴宏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5期71-72,共2页
目的研究腰椎滑脱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腰椎滑脱者38例,男18例,女20例,采用后路UPASS椎弓根螺钉复位椎体间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滑脱的复位率为91%,... 目的研究腰椎滑脱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腰椎滑脱者38例,男18例,女20例,采用后路UPASS椎弓根螺钉复位椎体间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滑脱的复位率为91%,融合率为94.9%,无再滑脱现象。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内固定稳定可靠,符合生物力学规律,椎体间融合良好,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 复位 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智 汪凡栋 +1 位作者 郑佳壮 蔡奇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例原发、11例继发椎间盘炎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钛质cage支撑、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例原发、11例继发椎间盘炎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钛质cage支撑、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4天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通过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转归。通过术后X线片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即感腰腿痛明显缓解,床上能自行翻身,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25±2.21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36±2.43分,第7天为2.59±2.13分,第14天为2.38±1.13分,末次随访时为1.88±1.21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沉升高,3d后逐渐下降,所有病例CRP术后均明显下降,2~4周时ESR和CRP恢复正常(ESR<15mm/h,CRP<8mg/L)。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随诊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消失,病变椎间隙在6~12个月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能迅速缓解腰腿痛,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重症椎间盘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炎 病灶清除 同种异体骨植骨 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椎间植骨量对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郝建学 周斐 +7 位作者 钟娜 陈美青 冯伟 涂鹏发 杨斐 闫崇超 刘锁利 李雪波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05-208,245,共5页
目的探讨研究植骨量对于椎间融合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98例,均给予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椎间融合手术,术中分别... 目的探讨研究植骨量对于椎间融合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98例,均给予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椎间融合手术,术中分别给予植入4 m L、5 m L、6 m L骨粒,给予打压后植入Cage,给予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加压固定。3组病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进行CT检查及患者功能评分检测,通过对3组患者植骨粒体积、临床效果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变化等进行对比,评估不同植骨量椎体植骨融合术后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平均21个月。三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 A组优良率为90.3%,B组为91.0%,C组为91.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椎间隙高度变化分别为(8.7±1.7)mm、(9.8±1.7)mm、(10.1±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腰椎CT片提示:三组椎间融合成功率均较高,B组、C组其椎间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植骨量在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随着植骨量的增加,术后影像学评价效果显示植骨量越大早期植骨融合率越高,减小了椎间隙高度丢失。长期随访显示植骨量低于5 m L存在植骨不融合隐患,因此建议椎间植骨量应达5 m L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钉内固定系统 植骨融合 融合效果 融合 骨移植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