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提供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及北京市共15家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脱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SSI)和非感染组(non-SSI)的分类数据,得到对术后感染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使用SPSS Modeler 20数据建模系统作为工具,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分析,得到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即感染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64例患者数据,其中373例患者被诊断为SSI,发病率为4.4%(95%CI,2.2%~6.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确定六个变量[包括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及以上、手术时间延长、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与SSI独立相关。以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为90.6%,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患者特征,即两种感染模式:[(BMI=1)and(SD=1)and(ASA=1)and(RI=1)]or[(BMI=0)and(SD=1)and(DM=1)and(RI=1)]。结论: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可获得90.6%的平均精度,并得到两种感染模型,(1)患者肥胖,肾功能不全,ASA分级Ⅲ级及以上,且手术时间≥3h;(2)患者无肥胖,但同时患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且手术时间≥3h。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基于MRI的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VBQ)和终板骨质量评分(endplate bone quality score,EBQ)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cage沉降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因腰...目的探讨基于MRI的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VBQ)和终板骨质量评分(endplate bone quality score,EBQ)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cage沉降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行TLIF手术的226例患者,根据术后有无cage沉降将患者分为沉降组和非沉降组,比较两组患者VBQ和EBQ评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cage沉降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VBQ和EBQ预测TLIF术后cage沉降的能力。结果226例患者中30例出现术后cage沉降。沉降组VBQ(3.8±0.4)分,EBQ(5.1±0.7)分,明显高于非沉降组(3.1±0.6)分和(4.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VBQ(OR=4.258,95%CI:1.983~9.142,P<0.001)和EBQ(OR=1.971,95%CI:1.212~3.203,P=0.006)评分越高,发生cage沉降风险也越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VBQ的AUC为0.843,EBQ的AUC是0.864。VBQ和EBQ预测cage沉降的最佳阈值分别为3.480(敏感性90%;特异性75.5%)和4.620(敏感性96.7%;特异性74.5%)。结论术前VBQ或EBQ评分越高,TLIF术后发生cage沉降风险越大。其中EBQ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预测融合术后cage沉降的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长期随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神经功能状态,探讨相邻节段病变的形成原因。方法1990年1月-2003年4月,实施ACDF1200余例,5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目的通过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长期随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神经功能状态,探讨相邻节段病变的形成原因。方法1990年1月-2003年4月,实施ACDF1200余例,5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45例,女7例;年龄25~72岁,平均48.5岁。病程3个月~7年9个月,平均23.7个月。椎体融合节段:单间隙10例,双间隙38例,三间隙4例。术前均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和MRI检查。采用Nurick评分,对比术后6周及随访结束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摄X线片、CT观察融合相邻椎体的滑动和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情况,按照Goffin方法转化成半定量退变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Nurick评分、椎体退变程度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椎体融合节段的关系,椎体退变程度与Nurick评分改变之间的关系。摄MRI观察椎体融合相邻节段及远离节段椎管矢状径的改变。结果52例获随访3~10年,平均6.9年。最后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45例(86.5%)患者出现退行性改变,8例(15.4%)自觉神经症状加重,2例(3.8%)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术后6周Nurick评分(1.07±0.84)分,随访结束时(1.92±1.2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评分的改变与患者手术时年龄(r=0.21,P>0.05)及椎体融合节段(r=0.30,P>0.05)无相关性。术后6周椎体退变评分(0.73±0.67)分,随访结束时(1.58±1.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退变程度与患者手术时年龄(r=0.35,P>0.05)及椎体融合节段(r=0.38,P>0.05)无相关性。MRI显示融合相邻节段上位椎管矢状径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融合术后相邻椎体发生明显退行性改变,同时伴有神经症状改变,两者之间统计分析有相关性(r=0.41,P<0.05)。结论ACDF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由多种因素引发,椎间盘的自然退变、融合手术造成的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手术对椎体前方韧带结构的破坏及植骨方式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提供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及北京市共15家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脱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SSI)和非感染组(non-SSI)的分类数据,得到对术后感染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使用SPSS Modeler 20数据建模系统作为工具,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分析,得到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即感染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64例患者数据,其中373例患者被诊断为SSI,发病率为4.4%(95%CI,2.2%~6.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确定六个变量[包括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及以上、手术时间延长、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与SSI独立相关。以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为90.6%,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患者特征,即两种感染模式:[(BMI=1)and(SD=1)and(ASA=1)and(RI=1)]or[(BMI=0)and(SD=1)and(DM=1)and(RI=1)]。结论: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可获得90.6%的平均精度,并得到两种感染模型,(1)患者肥胖,肾功能不全,ASA分级Ⅲ级及以上,且手术时间≥3h;(2)患者无肥胖,但同时患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且手术时间≥3h。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MRI的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VBQ)和终板骨质量评分(endplate bone quality score,EBQ)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cage沉降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行TLIF手术的226例患者,根据术后有无cage沉降将患者分为沉降组和非沉降组,比较两组患者VBQ和EBQ评分。通过多元回归分析cage沉降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VBQ和EBQ预测TLIF术后cage沉降的能力。结果226例患者中30例出现术后cage沉降。沉降组VBQ(3.8±0.4)分,EBQ(5.1±0.7)分,明显高于非沉降组(3.1±0.6)分和(4.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VBQ(OR=4.258,95%CI:1.983~9.142,P<0.001)和EBQ(OR=1.971,95%CI:1.212~3.203,P=0.006)评分越高,发生cage沉降风险也越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VBQ的AUC为0.843,EBQ的AUC是0.864。VBQ和EBQ预测cage沉降的最佳阈值分别为3.480(敏感性90%;特异性75.5%)和4.620(敏感性96.7%;特异性74.5%)。结论术前VBQ或EBQ评分越高,TLIF术后发生cage沉降风险越大。其中EBQ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预测融合术后cage沉降的指标。
文摘目的通过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长期随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神经功能状态,探讨相邻节段病变的形成原因。方法1990年1月-2003年4月,实施ACDF1200余例,5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45例,女7例;年龄25~72岁,平均48.5岁。病程3个月~7年9个月,平均23.7个月。椎体融合节段:单间隙10例,双间隙38例,三间隙4例。术前均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和MRI检查。采用Nurick评分,对比术后6周及随访结束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摄X线片、CT观察融合相邻椎体的滑动和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情况,按照Goffin方法转化成半定量退变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Nurick评分、椎体退变程度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椎体融合节段的关系,椎体退变程度与Nurick评分改变之间的关系。摄MRI观察椎体融合相邻节段及远离节段椎管矢状径的改变。结果52例获随访3~10年,平均6.9年。最后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45例(86.5%)患者出现退行性改变,8例(15.4%)自觉神经症状加重,2例(3.8%)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术后6周Nurick评分(1.07±0.84)分,随访结束时(1.92±1.2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评分的改变与患者手术时年龄(r=0.21,P>0.05)及椎体融合节段(r=0.30,P>0.05)无相关性。术后6周椎体退变评分(0.73±0.67)分,随访结束时(1.58±1.0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退变程度与患者手术时年龄(r=0.35,P>0.05)及椎体融合节段(r=0.38,P>0.05)无相关性。MRI显示融合相邻节段上位椎管矢状径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融合术后相邻椎体发生明显退行性改变,同时伴有神经症状改变,两者之间统计分析有相关性(r=0.41,P<0.05)。结论ACDF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由多种因素引发,椎间盘的自然退变、融合手术造成的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手术对椎体前方韧带结构的破坏及植骨方式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