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5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单间隙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王振 萧锦瑜 郭练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21-0024,共4页
研究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单间隙颈椎病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23年3月收治的单间隙颈椎病病例100例资料,均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分析疗效。结果 术后1周、12周、24周的颈椎曲度水平(24.57±3.11... 研究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单间隙颈椎病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23年3月收治的单间隙颈椎病病例100例资料,均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分析疗效。结果 术后1周、12周、24周的颈椎曲度水平(24.57±3.11)、(23.89±3.61)、(23.74±3.35),分别对比术前(10.15±3.24),均明显更高(p<0.05)。术后24周的颈椎活动度水平(65.08±9.44),同术前的(66.12±8.3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2周、24周的平均椎间高度值(41.89±3.66)mm、(39.05±3.49)mm、(39.05±3.38)mm,分别对比术前(34.16±3.28)mm,均明显更高(p<0.05)。椎间孔测量指标水平,分别对比术前面积:(46.56±2.46)mm2对比(46.56±2.46)mm2;竖径:(10.49±0.26)mm对比(8.08±0.11)mm],均明显更高(p<0.05)。病变节段椎管有效面积水平,分别对比术前[横断面:(186.19±27.15)mm2对比(124.23±21.09)mm2;矢状面:(557.59±42.15)mm2对比(481.16±31.33)mm2,均明显更高(p<0.05)。术后1周、12周、24周的JOA评分(10.14±1.13)分、(12.37±1.49)分、(15.67±1.11)分,分别对比术前(8.86±1.28)分,均明显更高(p<0.05)。术后1周、12周、24周的NRS评分(4.45±0.21)分、(1.42±0.51)分、(0.99±0.28b)分,对比术前(6.89±1.32)分,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 将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治疗方案,用于单间隙颈椎病患者,能够发挥更佳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颈椎病 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不同椎间隙穿刺对行阴式分娩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2
作者 胡素梅 周敏 +2 位作者 王菁 林传涛 张龙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第16期92-94,105,共4页
目的:探讨L_(2)~L_(3)与L_(3)~L_(4)椎间隙穿刺对行阴式分娩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行阴式分娩初产妇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于L_(2)~L... 目的:探讨L_(2)~L_(3)与L_(3)~L_(4)椎间隙穿刺对行阴式分娩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行阴式分娩初产妇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于L_(2)~L_(3)椎间隙穿刺,观察组于L_(3)~L_(4)椎间隙穿刺。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镇痛效果、第二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分娩镇痛前(T0)时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膜外给药10 min(T1)时HR均低于T0时,两组T1时MAP低于T0时,对照组T1、宫口全开(T2)时MAP均低于T0时,观察组T1时HR、MA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T1、T2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2时VAS评分均低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分娩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采用L_(2)~L_(3)或L_(3)~L_(4)椎间隙穿刺均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对母婴结局无影响,但采用L_(3)~L_(4)椎间隙穿刺能够避免HR及MAP水平大幅度波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式分娩初产妇 L_(2)~L_(3)椎间隙 L_(3)~L_(4)椎间隙 硬膜外分娩镇痛 分娩结局
下载PDF
椎间盘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及椎间隙高度下降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浩 吴积 +2 位作者 覃健 刘军 曹晓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32-542,共11页
目的:分析损伤且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对骨折愈合、椎体骨缺损体积变化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14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合并上邻椎间盘损伤患者,男83例,女57... 目的:分析损伤且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对骨折愈合、椎体骨缺损体积变化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14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合并上邻椎间盘损伤患者,男83例,女57例,年龄19~58(39.33±10.26)岁。术后6、12、18个月定期门诊复诊随访。损伤椎间盘组织未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对照组,椎间盘损伤且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观察组。通过不同回访时间下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扫描图像,分析计算骨折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和上邻椎间隙高度变化,椎体复位后骨折愈合及骨缺损体积的变化以及椎间盘退变等级变化;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预后;最后综合分析不同组别之间上述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正常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共87例患者获得完整回访资料,至少回访至内固定术后18个月。胸腰段正侧位X线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复位内固定手术18个月后,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增加及上邻椎间隙高度下降均大于对照组(P<0.05)。CT扫描发现观察组患者椎体复位术后12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并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骨缺损“空腔”,且其体积较前明显增大(P<0.05)。MRI扫描发现术后12个月观察组损伤椎间盘退变率较对照组严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时间下腰背部疼痛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椎间盘组织疝入骨折椎体,使骨折周围骨质吸收骨缺损体积增大,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畸形愈合“空腔”,这可能是内固定装置去除后椎体楔变角、矢状面后凸角增加和椎间隙高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椎间盘损伤 畸形愈合 椎间隙高度
下载PDF
镜下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黄立 李枝发 +3 位作者 刘万祥 黄民锋 闫乾 陈锋 《微创医学》 2023年第3期300-305,共6页
目的探讨镜下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镜下融合技术治疗的20例单节段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镜下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镜下融合技术治疗的20例单节段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恢复指标[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等。结果本组2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4.00±17.51)min,术中出血量为(76.75±14.35)mL;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腰椎前凸角为(26.00±8.14)°,明显高于术前的(21.85±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为(9.65±3.25)mm,明显高于术前的(7.92±2.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0例、良9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00%。术后1周,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降钙素原水平较术前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沉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水平较术前及术后1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降钙素原水平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个月,患者的ODI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降钙素原水平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VA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术后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均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螺钉、连接棒松动、断裂,无融合器移位。结论镜下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融合 腰椎 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 疗效
下载PDF
单节段TLIF术后腰椎曲度大小与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关系
5
作者 张天荣 田华强 陈明升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期14-18,共5页
目的探究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术后其腰椎曲度大小差异与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骨科以单节段TLIF手... 目的探究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术后其腰椎曲度大小差异与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骨科以单节段TLIF手术治疗的患者106例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椎间隙有无改变,分为A组(n=20)和B组(n=86),比较两组间术前LL、术前PI、术前SS、术后LL;根据术后LL较术前无丢失、丢失10°以内、丢失10°以上,分为C组(n=15)、D组(n=60)、E组(n=31),比较3组术前LL、PI、SS及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术后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患者术前LL、PI、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患者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腰椎曲度大小与术后上位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发生可能有关;术后LL丢失越多,其术后发生邻近椎间隙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腰椎曲度 邻近椎间隙改变
下载PDF
腰椎MRI和CT在椎间隙高度测量中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秦石磊 李俊杰 +3 位作者 郭峰 张韩华 王月鹏 徐云峰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MRI和腰椎CT在测量椎间隙高度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腰椎MRI和CT检测椎间隙高度,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测量的L_(3~4)、L_(4~5)、L_(5)~S_(1)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MRI和腰椎CT在测量椎间隙高度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腰椎MRI和CT检测椎间隙高度,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测量的L_(3~4)、L_(4~5)、L_(5)~S_(1)椎间隙高度。结果MRI检测L_(3~4)、L_(4~5)、L_(5)~S_(1)3个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高于CT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MRI受诸多因素影响,可出现测量椎间隙高度大于腰椎CT测量数据,不能准确反映椎间隙真实高度,推荐以腰椎CT测量数据作为术前临床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高度 MRI CT 正中矢状位
下载PDF
椎间隙入路关节突外侧开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影响
7
作者 汪洋 熊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34期71-75,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椎间隙入路关节突外侧开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2020年9月—2022年10月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穿刺入路脊柱... 目的:研究分析椎间隙入路关节突外侧开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2020年9月—2022年10月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穿刺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疗法,36例)与观察组(椎间隙入路关节突外侧开窗手术疗法,36例)。研究分析其临床指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优良率、腰椎后伸、前屈、左侧屈和右侧屈运动范围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下腰痛评分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腰椎后伸、前屈、左侧屈及右侧屈运动范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切口血肿、术后切口感染、神经根或者硬膜撕裂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椎间隙入路关节突外侧开窗治疗方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腰椎功能及预后,调整腰椎后伸、前屈、左侧屈及右侧屈运动范围,降低疼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入路关节突外侧开窗 腰椎间盘突出症 JOA下腰痛评分表 腰椎运动范围
下载PDF
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CBT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的效果
8
作者 陈洪柱 林松 +1 位作者 陈钱 吴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2期4107-4111,共5页
目的 探讨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皮质骨钉道(CBT)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LIS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LIS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接受抗生素... 目的 探讨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皮质骨钉道(CBT)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LIS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LIS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接受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CBT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接受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CBT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感染病原菌菌种分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持续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病变椎体节段后凸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0例LISI患者术后细菌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10株,两组LISI患者感染病原菌菌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1、6个月,A组VAS评分、ODI评分、ESR和CRP水平低于B组,JOA评分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Cobb角低于B组(P<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CBT螺钉内固定治疗LISI的效果确切,可缩短病程,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人工骨 自体骨植入 病灶清除 皮质骨钉道螺钉内固定 腰椎椎间隙感染
下载PDF
颈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比值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洪彬 郑燕平 +2 位作者 刘新宇 杜伟 原所茂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3期1011-1013,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测量正常的X线侧位片 ,分别计算出各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的比值 ,为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方法 :观察正常的颈椎侧位片 2 2 2例 ,男 10 2例 ,女 12 0例 ,年龄18~ 5 6岁 ,其中小于 2 0... 目的 :通过观察测量正常的X线侧位片 ,分别计算出各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的比值 ,为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方法 :观察正常的颈椎侧位片 2 2 2例 ,男 10 2例 ,女 12 0例 ,年龄18~ 5 6岁 ,其中小于 2 0岁 3例 ,2 0~ 2 9岁 65例 ,3 0~ 3 9岁 92例 ,40~ 49岁 5 1例 ,大于 5 0岁 11例。测量各椎间隙与椎体前缘、中份及后缘的高度 ,并求得椎间隙高度与下位椎体高度的比值 ,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男性椎间隙与椎体高度的比值 ,前缘为 0 2 72~ 0 3 3 8;中份为 0 474~ 0 5 2 8;后缘为 0 168~ 0 195。女性椎间隙与椎体高度间的比值 ,前缘为 0 2 70~ 0 3 3 3 ;中份为 0 471~ 0 5 0 9;后缘为 0 177~ 0 190。结论 :椎间隙与椎体间的比值比较恒定 ;各间隙的前缘、中份、后缘比值明显不同 ,中份最大 ,前缘次之 ,后缘最小。男性较女性的均值稍高 ,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本文结果对临床颈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隙高度 椎体高度 椎间隙与椎体高度比值
下载PDF
腰椎间隙高度与椎体高度比值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宋子卫 吴巨海 +1 位作者 刘传太 林舟丹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 测量正常的腰椎X线侧位片,为临床腰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标准的依据。方法 抽取正常腰椎侧位片380例,测量各椎间隙与上位椎体前、中及后缘的高度,并求得椎间隙与上位椎体高度的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男性比... 目的 测量正常的腰椎X线侧位片,为临床腰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客观标准的依据。方法 抽取正常腰椎侧位片380例,测量各椎间隙与上位椎体前、中及后缘的高度,并求得椎间隙与上位椎体高度的比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男性比值:前缘为0、442~0.607,中份为0、284~0.417,后缘为0.203-0.324。女性比值:前缘为0.440-0.605,中份为0.280~0.414,后缘为0.201~0.321。结论 各椎间隙与上位椎体间的比值较恒定。男性较女性的均值稍高,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隙高度 椎体高度 椎间隙与椎体高度比值
下载PDF
术后急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善健 林丽英 李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36-36,共1页
术后急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何善健,林丽英,李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本组病人因消毒的某一个环节失误,在术后21~48h内出现急性感染的症状,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较好。为吸取教训,以供借... 术后急性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何善健,林丽英,李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本组病人因消毒的某一个环节失误,在术后21~48h内出现急性感染的症状,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较好。为吸取教训,以供借鉴,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感染 诊断和治疗 腰椎间盘 溶血性链球菌 早期诊断 术后椎间隙感染 盐酸二氢埃托菲 丁胺卡那霉素 抽搐痛 外用盐水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建明 肖茂明 +1 位作者 王元山 周全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6期394-394,共1页
自1993年3月~2002年5月,经手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950例,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6例,经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症状消失,报告如下.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 椎间隙感染 椎间隙病灶清除术 经前路残余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穿刺冲洗法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13
作者 周先明 陈锋 邹冬青 《微创医学》 2007年第6期597-598,共2页
关键词 椎间隙感染 保守治疗 穿刺冲洗法 术后椎间隙感染 腰椎间盘摘除 术后严重并发症 抗生素灌洗 穿刺减压
下载PDF
经皮髓核钳夹术后椎间隙感染8例的护理
14
作者 叶曼 郑彬彬 李晓静 《中国乡村医药》 2014年第3期73-74,共2页
经皮髓核钳夹术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引导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4.8mm工作套管,多角度破环,摘除髓核,直至无明显髓核钳夹出[1],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痛苦。由于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对工作... 经皮髓核钳夹术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引导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4.8mm工作套管,多角度破环,摘除髓核,直至无明显髓核钳夹出[1],从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痛苦。由于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对工作、生活影响小,近几年开展较多。腰椎间隙感染是指腰椎间盘及其相邻软骨板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低,但是病程长,费用高,常使患者身心备受煎熬。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行DSA 下腰椎间盘髓核钳夹术594例,腰椎间隙感染8例(1.3%)。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后均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髓核 术后椎间隙感染 钳夹术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椎间隙感染 感染性疾病
下载PDF
经皮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西峰 王岩 +4 位作者 王继芳 刘玉杰 梁雨田 刘郑生 张伯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9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像学引导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从1994年4月~2002年4月,收治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L_(1~2)1例,L_(2~3)2例,L_(3~4)7例,L_(4~5)8例,L_5S_13例。其中15例在影像学引导下按照经皮椎间盘摘除... 目的:探讨影像学引导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从1994年4月~2002年4月,收治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L_(1~2)1例,L_(2~3)2例,L_(3~4)7例,L_(4~5)8例,L_5S_13例。其中15例在影像学引导下按照经皮椎间盘摘除术的入路进入病灶,清除和冲洗椎间隙坏死组织。应用McGill表定量动态评价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定期复查X线、CT和MRI。结果:接受微创手术患者在术后1~2d剧烈腰痛消失,冲洗时间为7~50d。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例占40%。8~12周椎间隙基本融合。治疗后McGill分值在1~2d内即开始下降。结论:影像学引导下病灶清除持续灌注冲洗治疗原发性椎间隙感染,及时有效控制症状,促进椎间融合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感染 微创手术 CT 灌注冲洗
下载PDF
脊柱椎间隙感染的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21
16
作者 姚长海 侯树勋 +2 位作者 史亚民 李利 王华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1163-1165,共3页
目的 :通过 8例脊柱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 ,探讨内固定手术在脊柱椎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脊柱后路内固定治疗 ,其中Trifix 3例、改良Trifix 3例、USS 2例。结果 :随访时间 3个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 8例中卧床时... 目的 :通过 8例脊柱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 ,探讨内固定手术在脊柱椎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脊柱后路内固定治疗 ,其中Trifix 3例、改良Trifix 3例、USS 2例。结果 :随访时间 3个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 8例中卧床时间最短 3d ,最长 4周。比保守治疗卧床时间缩短 2~ 3周。结论 :本组 8例内固定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没有引起炎症扩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椎间隙感染 内固定
下载PDF
原发性化脓性椎间隙感染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3
17
作者 董彦 刘英杰 +3 位作者 刘尚礼 杨伟光 黄永杰 余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3期983-984,共2页
目的 :探讨化脓性椎间隙感染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11例化脓性椎间隙感染的患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后路椎板间植骨术并结合大剂量抗生素运用、卧床、制动等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 11例患者获得 1~ 2年的随访 ,感染无 1例复发 ... 目的 :探讨化脓性椎间隙感染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11例化脓性椎间隙感染的患者采取前路病灶清除、后路椎板间植骨术并结合大剂量抗生素运用、卧床、制动等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 11例患者获得 1~ 2年的随访 ,感染无 1例复发 ,脊柱无后凸畸形 ,植入骨块融合。结论 :前路手术清除病灶、后路椎板间植骨以加强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化脓性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感染 植骨 手术
下载PDF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41
18
作者 林庆光 魏鲁青 +1 位作者 冯宗权 曾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7-38,共2页
腰椎间盘手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并不少见的手术并发症,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我院自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26例,其中并发椎间隙感染23例,占108%。1988年以前的... 腰椎间盘手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并不少见的手术并发症,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我院自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26例,其中并发椎间隙感染23例,占108%。1988年以前的病例采用非手术治疗,1988年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 手术后 治疗 椎间隙感染
下载PDF
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40
19
作者 刘振华 周建生 +1 位作者 周新社 张长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50-351,共2页
目的 :探讨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30例确诊为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细菌学培养结果。采用大剂量抗菌素、经皮旋切、后路病灶清除引流及前路病灶清除术等不同治疗措施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临... 目的 :探讨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30例确诊为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细菌学培养结果。采用大剂量抗菌素、经皮旋切、后路病灶清除引流及前路病灶清除术等不同治疗措施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临床特点主要为剧烈痉挛性腰痛、低热。X线平片上主要有椎间隙狭窄及骨质破坏 ,CT表现为椎间隙周围有软组织阴影及受累椎体上下缘骨质破坏 ,MRI表现为病变椎间隙信号异常。保守、旋切、后路病灶清除疗效缓慢 ,病程迁延长达 2 0~ 2 4周 ,经前路病灶清除术疗效快 ,8周完全恢复。结论 :椎间隙感染主要表现为剧烈痉挛性腰痛及低热。X线平片、CT、MRI、ECT均有诊断价值 ,但MRI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术是根治的最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隙感染 病灶清除术 减压 疗效
下载PDF
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梁磊 王新伟 +4 位作者 袁文 王占超 陈德玉 李君 姜东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 目的:探讨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伴有明显头晕、头痛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156例,其中脊髓型59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97例。病变涉及单节段108例,2个节段39例,3个节段6例,4个节段3例。对全部病变节段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术中均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情况,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和JOA 17分法评定交感神经症状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颈椎正侧位及伸屈动力位X线片上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32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于术后3~5d症状均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7分,术后1周1.6±1.7分,末次随访时2.4±1.4分,主观满意率79%;JOA评分术前9.8±2.4分,术后1周11.9±2.5分,末次随访12.9±2.2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均已融合,颈椎稳定性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2例于术后3年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行二次后路减压手术。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结合术中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交感神经症状 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 后纵韧带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