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椎间盘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1
作者 许勇 郭昭庆 云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8-400,共3页
目的:观察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滑脱(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患者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高度与退变性腰椎滑脱间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和石景山医院收... 目的:观察合并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滑脱(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LDS)患者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高度与退变性腰椎滑脱间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和石景山医院收治的合并L4/5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单纯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对L4/5椎间盘退变程度按照Pfirrmann法分级,CT测定L4/5椎间盘正中矢状面的椎间隙角度和椎间隙高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L4/5椎间盘MRI退变程度B、C、D、E级分别为1、25、8及1例,对照组分别为2、21、13及2例,两组椎间盘退变程度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CT测量L4/5椎间隙角度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8°±1.87°和6.48°±2.92°,对照组椎间隙角度明显大于观察组(P<0.05);椎间隙高度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46±1.81mm和9.38±2.46mm,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隙角度减小,可能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隙角度 椎间隙高度
下载PDF
不同滑脱程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椎间盘形态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现代医学》 2012年第4期408-41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隙高度与不同程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L4/5退变性腰... 目的:观察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椎间盘影像学特点,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椎间隙角度及椎间隙高度与不同程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51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35例为试验1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为试验2组;对L4/5椎间盘退变程度按照Pfirrmann法分级,CT测定L4/5椎间盘正中矢状面的椎间隙角度和椎间隙高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1组L4/5椎间盘MRI退变程度B、C、D、E级分别为0、23、11及1例,试验2组分别为2、10、3及1例,两组椎间盘退变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L4/5椎间隙角度实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3.49±1.91)°和(2.14±1.38)°,实验1组椎间隙角度明显大于实验2组(P<0.05);椎间隙高度实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为(8.57±1.80)mm和(7.40±1.5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隙角度减小和椎间隙高度丢失严重程度,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滑脱出现不同滑脱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滑脱 椎间隙高度 椎间隙角度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手术椎间融合器位置与腰椎前凸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振 张增山 +3 位作者 张恒维 李延坤 翟凯 田云虎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17-420,433,共5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前凸变化与椎间融合器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00例于2016年1月1日~2016年5月1日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3/4、腰4/5和腰5/骶1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病例,皆行椎...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前凸变化与椎间融合器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00例于2016年1月1日~2016年5月1日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3/4、腰4/5和腰5/骶1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病例,皆行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及cage植骨融合术。记录术后3~5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器的中心点比值(CPR)、后间隙比值(PGR)及相应手术间隙的椎间隙前凸角度(θ角),探讨腰椎前凸与椎间融合器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3~5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PR的平均值分别为0. 55,0. 55,0. 54; PGR平均值分别为0. 15,0. 15,0. 14;平均θ角分别增加5. 41°,5.56°及5. 17°。术后3~5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θ角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 87,12. 54,12. 21,P值均<0. 001; ODI评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 23,-15. 23,-15. 98,P值均小于0. 001;但末次随访时所测θ角、ODI评分与术后3~5d及术后3个月所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5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PR与θ角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r=0. 546,r=0. 554及r=0. 551,P均<0. 001; PGR与θ角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r=0. 492,r=0. 501及r=0. 481,P均<0. 001。结论 PLIF手术中放置cage时,一定范围内的CPR,PGR与θ角改变呈正相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加大CPR,PGR可使相应椎间隙角度及腰椎前凸改变最优化,进而改善病例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椎间隙前凸角度 中心点比值 间隙比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