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川芎嗪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周辉飞 谢波 +2 位作者 秦理 赵进和 张长国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01-103,共3页
目的 分析丹参川芎嗪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ertebrobasila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VB-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VB-TIA患者,使用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均使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 目的 分析丹参川芎嗪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ertebrobasila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VB-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VB-TIA患者,使用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均使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观察组临床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药物起效时间及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升高,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低切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细胞比容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参川芎嗪能够在不增加治疗不良反应的前提下,有效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血液流变学稳定,对患者临床缓解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 -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 疗效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磊 于学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第12期14-16,共3页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供血不足引起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个症候群[1]。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及平衡失调,也可有景物旋转感,并且多数情况下眩晕...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供血不足引起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个症候群[1]。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及平衡失调,也可有景物旋转感,并且多数情况下眩晕是最先出现而又最后消失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 眩晕 开窍升阳
下载PDF
通心络对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亦 王贤慧 宋丽艳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1036-1038,共3页
目的分析通心络对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8例,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进行降压、降糖、降脂,... 目的分析通心络对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8例,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进行降压、降糖、降脂,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治疗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治疗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54,P=0.0047)。结论采用常规治疗方案上加服通心络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血液流变学 -动脉系短暂性缺血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在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蒋春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13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在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0例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在发病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在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0例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在发病4.5 h内实施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发病4.5~9.0 h内实施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2周、3个月后,研究组NIHSS评分分别为(5.80±1.52)、(2.25±1.02)分,与对照组的(5.36±1.47)、(2.20±1.0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3个月后,研究组BI评分分别为(45.78±10.52)、(72.15±10.72)分,与对照组的(47.16±10.27)、(75.20±10.1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与对照组的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扩大至9 h,仍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在严格遵循溶栓治疗指征前提下,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时间窗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研究
5
作者 关颖 刘广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155-1159,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24例急性脑梗死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24例急性脑梗死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1)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31.2%。(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最常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吸烟、心脏病史等。各个危险因素在不同梗死部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心房颤动的比例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TOAST分型,最常见的病因为大动脉硬化性,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4)常见症状和体征依次为肢体无力、头晕/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眼震、偏盲,吞咽困难/饮水呛咳。(5)好发部位是脑桥,其次为延髓、小脑、颞枕叶、丘脑、基底动脉尖、中脑,多发梗死较常见。(6)大脑后动脉狭窄最常见,其次是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中伴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均显著高于不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且NIHSS评分更高。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具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危险因素;常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患者多合并糖尿病;桥脑是其好发部位;肢体无力、头晕/眩晕是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典型的交叉症状或体征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中较少见。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症状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系统梗死 颈内动脉系统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纪叶 曹端华 +5 位作者 韩敬哲 王婷婷 吴丹丹 王文峰 李锦 司志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06-1810,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7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观察组)31例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例(梗死组)、166例未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未梗死组):和10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7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观察组)31例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例(梗死组)、166例未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未梗死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CAU)、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内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血流速度(EDV)和平均血流速度(Vean),分析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差值与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急性期椎动脉内径、椎动脉PSV、椎动脉EDV、椎动脉Vean、基底动脉PSV、基底动脉EDV、基底动脉Vea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椎动脉内径、椎动脉PSV、椎动脉EDV、椎动脉Vean、基底动脉ED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缓解期与急性期比较椎动脉内径、椎动脉PSV、椎动脉EDV、基底动脉EDV显著增加(P<0.05)。梗死组椎动脉内径、椎动脉PSV、椎动脉EDV、基底动脉EDV及其恢复期与急性期差值均明显小于未梗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椎动脉PSV差值、基底动脉EDV差值与前庭周围性眩晕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独立相关(P<0.001)。结论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持续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是继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前庭周围性眩晕 -动脉系统梗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于美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5期63-63,共1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溶栓治疗时间窗<4.5 h患者作为A组(n=38例),溶栓治疗时间窗4.5~9 h作...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溶栓治疗时间窗<4.5 h患者作为A组(n=38例),溶栓治疗时间窗4.5~9 h作为B组(n=38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前,A组及B组的BI评分、NIHSS评分比较,P> 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及B组的BI评分均明显升高,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有P <0.05;两组治疗后的BI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3个月,A组、B组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3%(1/38)、5.26%(2/38),两组比较,P> 0.05。结论扩大治疗时间窗至9 h对椎-基底动脉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确切,因此,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患者发病9 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时间窗 静脉溶栓 纤溶酶原激活剂 -动脉梗死
下载PDF
通心络和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80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战立英 徐玲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年第23期1820-1820,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 通心络 丁咯地尔
下载PDF
通心络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永健 招树涛 汤秀玲 《血栓与止血学》 2018年第1期29-30,33,共3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98例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降压、降糖、降脂,观察组患者在常...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98例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降压、降糖、降脂,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治疗方案上加服通心络胶囊。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χ2=13.154,P=0.0047)。结论采用常规治疗方案上加服通心络治疗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血液流变学 -动脉系短暂性缺血
下载PDF
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荣增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6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于不同时间窗实施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溶栓治疗时间窗;对照组(4... 目的探讨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于不同时间窗实施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溶栓治疗时间窗;对照组(41例):于<4.5h展开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1例):于4.5~9h展开rt-PA静脉溶栓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分别实施BI(Barthel指数)评分、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以及mR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就评分结果以及脑出血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在BI评分以及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同对照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各时间段BI评分以及NIHSS评分对比,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mRS评分为(1.82±1.55)分,对照组为(1.69±1.21)分,同对照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mRS评分对比,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33,P>0.05);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同对照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脑出血发生率(2.44%)对比,观察组(4.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0,P>0.05)。结论临床在选择rt-PA静脉溶栓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将溶栓时间窗扩大至9h仍然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对此针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于4.5~9h时间窗展开rt-PA静脉溶栓治疗,仍然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A静脉溶栓 时间窗 -动脉系统梗死 临床疗效
下载PDF
9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刚林 《中国疗养医学》 2003年第4期274-275,共2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ibrobasilar arteryinsufficiency,VBI)是一种常见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病.笔者对今年来我院疗养的91例VBI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结果进行了客观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VBI -动脉缺血性 颅多普勒检测 TCD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部椎动脉超声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磊 潘旭东 胡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10-311,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 动脉 超声检测 诊断
原文传递
银杏达莫联合阿司匹林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终点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俊霖 李昀峰 陈钢涛 《慢性病学杂志》 2019年第2期218-219,共2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高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100例VB-TIA患者,两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降糖、降压、调脂、吸...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高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100例VB-TIA患者,两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降糖、降压、调脂、吸氧、抗感染、脑保护剂、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于此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30.00%,高于观察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联合银杏达莫和阿司匹林治疗VBTIA的临床疗效较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达莫 阿司匹林 -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 终点事件
原文传递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在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4
作者 陈艳红 柳江玉 王云凤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9期1413-1414,1417,共3页
目的 分析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在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眩晕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比较两... 目的 分析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在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眩晕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眩晕情况[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椎-基底脑动脉[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和右侧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LVA、BA和RV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在眩晕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减轻眩晕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恢复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耳穴压豆 穴位贴敷 椎-基底脑动脉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治疗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华 《慢性病学杂志》 2019年第1期93-94,97,共3页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汶上县人民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汶上县人民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TCD血流速度指标(椎动脉、基底动脉、脑后动脉)、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脑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脑后动脉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患者实施奥扎格雷钠的方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其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2型糖尿病并-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在眩晕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16
作者 幸常琴 周小燕 李崇银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16期77-79,共3页
目的探究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对眩晕患者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2022年4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眩晕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研... 目的探究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对眩晕患者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2022年4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眩晕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耳穴压豆治疗,均治疗1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和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情感、功能及总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脑动脉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加快,且研究组快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前列地尔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治疗眩晕患者,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眩晕症状,同时可促进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穴位贴敷 耳穴压豆 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下载PDF
末梢血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诊眩晕患者中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越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15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检测急诊眩晕发作患者末梢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 51例眩晕发作患者根据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为3组,比较各组基线特征和末梢血HS-CRP水平。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末梢血HS-CRP水平显著... 目的探讨检测急诊眩晕发作患者末梢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 51例眩晕发作患者根据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为3组,比较各组基线特征和末梢血HS-CRP水平。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末梢血HS-CRP水平显著高于内耳性眩晕和颈性眩晕(P<0.01);内耳性眩晕和颈性眩晕时,二者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末梢血HS-CRP检测可作为急诊情况下对眩晕发作病因进行初步鉴别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眩晕 -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 内耳性眩晕 颈性眩晕
下载PDF
Observation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广霞 陈赟 杨娅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2年第3期165-168,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 (PCIV). Methods: A total of 71 PCIV case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n acupuncture group (37 cases) and a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 (PCIV). Methods: A total of 71 PCIV case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n acupuncture group (37 cases) and a medication (oral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group (34 cases).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icaci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mean blood flow velocities (VM) of both the vertebral artery (VA) and the basilar artery (BA) in acupunctu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howing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 result of the same group (P〈0.05); despite some decrease in pulsatility index (PI)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 result. After treatment, the mean blood flow velocities of both VA and BA in the medication group were increased, showing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 result of the same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PI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 Regarding the improvement of VM,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medication group, showing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PI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sidering from the clinical efficacy, both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are effective. However, acupuncture obtaine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effect than medication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therapy ca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 obtain a better effect than oral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f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Point Jiaji (Ex-B 2) Scalp Acupuncture Scalp Stimulation Areas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VERTIGO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