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对黄斑结构改变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崔丽 姜燕荣 +1 位作者 赵明威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6-929,共4页
背景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成功完成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并不能很快恢复视力,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 背景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成功完成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并不能很快恢复视力,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间,探讨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存留对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6例66眼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组和玻璃体切割术组,记录2个组患者病程、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有无合并症等,观察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存留时间及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计算2个组在术后1个月时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结果 术前巩膜扣带术组及玻璃体切割术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屈光度及LogMAR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巩膜扣带术组视网膜下积液平均存留(96&#177;60)d,玻璃体切割术组为(21&#17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6,P=0.000).术后1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发生率为78.6%,大于玻璃体切割术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91,P=0.000),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5,P=0.003);术后6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与玻璃体切割术组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6,P--0.065),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P=0.087).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后,2个组内黄斑椭圆体区连续患者与椭圆体区缺失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巩膜扣带术组:t=2.555,P=0.015;玻璃体切割术组:t=4.005,P=0.001). 结论 椭圆体区受损程度与视网膜脱离时间有关,而椭圆体区的完整性明显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对于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较巩膜扣带术快;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存留延缓视力的恢复,手术方式对最终的视力恢复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 椭圆体区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与黄斑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崔丽 邹吉新 +1 位作者 刘新 赵丹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6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与黄斑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本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IMEM患者40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椭圆体区(ellip...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与黄斑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本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IMEM患者40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椭圆体区(ellipsoid zone,EZ)的完整性将病例分为完整组(n=26)和不完整组(n=14)。随访12个月,观察EZ结构修复、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分析CFT与BCVA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手术前后CFT及BCVA。结果:术后12个月,不完整组中10例EZ结构得到修复,4例EZ结构仍不完整。术后12个月,40例患者术后CFT为(306.30±136.82)μm明显低于术前(471.93±149.01)μm(P<0.05);40例患者中37例(92.5%)术后BCVA提高,术后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为(0.44±0.17)优于术前(0.85±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VA与CFT无相关性(r=0.594,P=0.445)。术后12个月,两组的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整组的logMAR(0.39±0.14)优于不完整组的(0.53±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EM玻璃体切割术后CFT降低,视力得到改善,EZ完整性影响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厚度 椭圆体区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啸 贺涛 +1 位作者 程谷萌 邢怡桥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观察术后黄斑裂孔解剖结构及视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确诊IMH患者31例(31只眼),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患者年龄范围:42~82岁,平均(65.68±8.39... 目的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观察术后黄斑裂孔解剖结构及视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确诊IMH患者31例(31只眼),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患者年龄范围:42~82岁,平均(65.68±8.39)岁,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注气术。于术后5 d,2周,1、3、6个月进行随访,所有患眼手术前后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眼底广角眼底照相,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检查。观察手术后患者黄斑裂孔愈合率,手术前后BCVA变化情况,黄斑裂孔的愈合类型,翻转覆盖的内界膜与裂孔的位置关系,椭圆体区缺损直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率为100%。手术前后BCVA有显著性差异(t=8.50,P<0.05),术后视力提高。30例裂孔呈"U"型愈合,1例裂孔呈"V"型愈合。29例内界膜瓣完全贴附于视网膜,2例内界膜未完全贴附视网膜并成桥样附着在裂孔正上方。术后椭圆体缺失直径逐渐减小。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瓣翻转覆盖术治疗IMH可以取得较高的解剖学复位率和裂孔愈合率,提高视力患者视力,是治疗IMH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转覆盖 相光干断层扫描 椭圆体区
下载PDF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翟晶 陈淼 方伟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374-379,共6页
目的观察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的恢复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诊断为累及黄斑区的RRD并经手术成功复位患者84例(84眼),通过频域... 目的观察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外层视网膜结构的恢复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诊断为累及黄斑区的RRD并经手术成功复位患者84例(84眼),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术后12个月时黄斑区视网膜椭圆体区和外界膜结构的恢复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黄斑区视网膜椭圆体区和外界膜结构的恢复与黄斑区脱离时间、RRD范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程度、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脱离、内层视网膜病变、手术方式、玻璃体腔有无硅油填充、有无人工晶状体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84例患者椭圆体区完整恢复39例(46.43%),外界膜完整恢复34例(40.48%)。单因素分析显示,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内层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腔硅油填充与椭圆体区完整恢复均有关(均P<0.05),黄斑区脱离时间、RRD范围、眼轴长度、后巩膜葡萄肿、内层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腔硅油填充与外界膜完整恢复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巩膜葡萄肿、内层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均是影响RRD术后椭圆体区和外界膜完整恢复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累及黄斑区的RRD患者,存在后巩膜葡萄肿、内层视网膜病变及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可能是其复位手术后椭圆体区和外界膜结构恢复欠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椭圆体区 外界膜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结构与视功能观察研究
5
作者 彭子芮 刘勇 王一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年第5期486-489,共4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手术治疗后黄斑结构和视功能的变化,评价黄斑结构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西南医院眼科就诊的38例(38只眼)行手术治疗的...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手术治疗后黄斑结构和视功能的变化,评价黄斑结构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西南医院眼科就诊的38例(38只眼)行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资料,术后随访1年。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分析BCVA与CFT、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椭圆体区(EZ)是否缺损将患者分为两组,测量EZ缺损长度,比较两组之间的BCVA、CFT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后黄斑区水肿减轻,BCVA提高至(0.45±0.26)losMAR,CFT减少至(334.5±69.5)μm。术前BCVA与术前黄斑区平均厚度相关(r=0.433,P=0.007)。术后BCVA与术后CFT相关(r=0.363,P=0.025)。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区平均厚度减少值与术后视力提升值呈正相关(r=0.459,P=0.04;r=0.445,P=0.005)。椭圆体区连续组术后BCVA(0.35±0.25)优于椭圆体区不连续组(0.59±0.23,P=0.005)。结论术后CFT测定可用于评价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患者应在椭圆体区出现缺损前进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术 视力 黄斑中心凹厚度 椭圆体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