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仓山楔入冲断构造模型低温热年代学证据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邓宾 SUEOKA Shigeru +2 位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李金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55-1168,共14页
基于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构造重建(或解译)与浅部地表过程模型在诠释盆-山结构与演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青藏高原东缘米仓山一川北前陆盆山系统楔人冲断构造模型与浅部地貌建造(非)耦合的检验校正为米仓山造山带构... 基于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构造重建(或解译)与浅部地表过程模型在诠释盆-山结构与演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青藏高原东缘米仓山一川北前陆盆山系统楔人冲断构造模型与浅部地貌建造(非)耦合的检验校正为米仓山造山带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模型研究提供了契机.基于稳态楔入冲断构造低温热年代学模型研究表明,米仓山-川北前陆盆-山结构带盆山地貌的建造和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特征具有明显的耦合性,二者统一于(盆地向)具~4°古地貌斜坡的楔入冲断构造模型.现今米仓山地区低温热年代学不具有明显的海拔高程和年龄线性关系,但当古地貌具有~4。坡度时低温热年代学与古地貌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揭示晚白垩世米仓山东西段具有一致(或相似)的稳态抬升剥露特征,东西段剥露速率分别为0.05mm/a和0.03mm/a.古地貌坡度与古地温梯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5%~98%),相关古地温梯度(25~35℃/km)符合米仓山稳态剥露地质结构特征.米仓山造山带楔人冲断构造模型的发育可能受控于多套滑脱层系(尤其是深部和浅部滑脱层系)和扬子板块能干性基底对造山带盆地向扩展变形过程的阻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楔入冲断 米仓山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龙博 何登发 +3 位作者 王贝 李英强 梅庆华 文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3-445,共13页
通南巴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三叠世以来经历多期构造挤压与叠加作用,其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米仓山构造带由北西向南东冲断挤压作用的控制以及大巴山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构造叠加的影响,因此,厘定通南巴背斜的构造活动时间可以有效约... 通南巴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三叠世以来经历多期构造挤压与叠加作用,其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米仓山构造带由北西向南东冲断挤压作用的控制以及大巴山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构造叠加的影响,因此,厘定通南巴背斜的构造活动时间可以有效约束米仓山中三叠世以来陆内变形时间,亦对区域构造变形时序以及米仓山基底冲断变形特征有指示意义。本文以两条地质剖面为基础,刻画出背斜南翼中-上侏罗统旋转生长地层特征,表明地层发生褶皱的启动时间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并且通过长剖面解释,认为米仓山基底发育楔入冲断构造,楔端点位移沿前震旦系滑脱层向盆地扩展传递导致了通南巴背斜NE向构造的形成。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模拟显示,通南巴背斜分别于晚白垩世早期(95~90 Ma)和新生代中晚期(~24 Ma)开始快速隆升剥蚀,隆升速率分别为0.06~0.085 mm/a和0.133 mm/a左右。通过汇总区域低温热年代学样品点,分区建立构造变形时空序列,得出川东北地区在中-晚侏罗世、白垩纪以及始新世-中新世分别发生一次米仓山由北向南的构造扩展以及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构造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南巴背斜 生长地层 低温热年代学 楔入冲断构造 构造扩展与叠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