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战国楚系文字中的“吁”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庆卫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战国时期 楚系文字 “吁” “号” 汉字
下载PDF
楚系铭文分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邹芙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7-142,共6页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字形等为标准将楚系铭文分为四期五段,并分析归纳每期每段的时代特征,以期于器物形制、纹饰、铸造工艺及礼器组合以外为迄今或日后发现的有铭铜器断代提供新的参考标准。
关键词 楚系铭文 分期 分段 时代特征
下载PDF
楚系金文的文体类型简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谭梅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第1期79-85,共7页
楚系青铜器出土数量十分可观,这些青铜器中大多铸有铭文且内容丰富多样,其文体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楚系金文的文体大约可分为记事、祭祀、赞颂、宴飨等几种类型,不同的文体类型具有不同文体特征,且其内容结构都随时代推移逐步产生... 楚系青铜器出土数量十分可观,这些青铜器中大多铸有铭文且内容丰富多样,其文体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楚系金文的文体大约可分为记事、祭祀、赞颂、宴飨等几种类型,不同的文体类型具有不同文体特征,且其内容结构都随时代推移逐步产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系 金文 文体类型
下载PDF
建国前楚系铭文研究综论
4
作者 邹芙都 《求索》 CSSCI 2003年第5期246-248,共3页
关键词 建国前 楚系铭文研究 概况 综论
下载PDF
楚系文字与楚国风俗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松长 《东南文化》 CSSCI 1990年第4期92-94,共3页
楚系文字是楚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众多的楚文化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工作者,已对它的范围、时代和风格特征等作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和阐述.楚系文字,不仅是指楚人所用者.还包括受楚文化影响较大的南方诸国,如曾、蔡、徐、宋、越、吴、鄀... 楚系文字是楚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众多的楚文化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工作者,已对它的范围、时代和风格特征等作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和阐述.楚系文字,不仅是指楚人所用者.还包括受楚文化影响较大的南方诸国,如曾、蔡、徐、宋、越、吴、鄀、黄等国文字,同时,本文讨论的楚系文字主要指春秋中叶至故国时期的楚系文字,因为这一时期,它的风格业已形成.至于楚系文字的风貌特征,郭沫若、胡光炜、周世荣等先哲时贤多有论及,兹不赘述,综述各说,楚系文字的特征主要是纤劲秀丽.表现为其笔画修长均细、多波折弯曲;其笔势柔韧劲健、圆转流畅;其结体崇尚奇诡,好用饰笔,因而导致鸟书的盛行和羡画及垂露状饰笔的随意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系文字 楚人 鸟书 楚国 饰笔 风格特征 楚文化 凤纹 古文字研究 凤鸟
下载PDF
楚系青铜器龙纹在服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静 钟蔚 《服饰导刊》 2019年第2期51-58,共8页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纹饰的艺术价值极具地域特色,其装饰充满神秘感和巫文化感。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图像法、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楚系青铜器龙纹的艺术特征与其在服装上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和系统描述,研究认为:①楚系青铜...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器纹饰的艺术价值极具地域特色,其装饰充满神秘感和巫文化感。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图像法、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楚系青铜器龙纹的艺术特征与其在服装上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和系统描述,研究认为:①楚系青铜器龙纹自身需要通过元素提取、打散重构等图案设计方法在保留神韵的基础上迎合现代审美需求;②在服装上的表现形式也需配合服装款式、整体风格,其中写实龙纹适合整体应用于简洁风格的服装,抽象龙纹和类龙纹适合重点以及边缘应用于各类服装;③龙纹以印染形式表现直接明快,而以抽绳、绗缝等工艺形式表现则含蓄内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系青铜器 龙纹 服装设计 现代应用
下载PDF
大楚雄风——馆藏楚系青铜器赏鉴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7期5-9,共5页
商周青铜文明发达,大规模的青铜器群大多出现在以商代都城殷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但近些年来,在远离政权中心,自古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湖南宁乡一带,同样也发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在造型、纹饰上具有强烈的地域... 商周青铜文明发达,大规模的青铜器群大多出现在以商代都城殷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但近些年来,在远离政权中心,自古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湖南宁乡一带,同样也发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在造型、纹饰上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湘潭地区在历史上隶属于楚国南部,湘潭先人深具楚学进步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这无不一一体现在其创造的工艺精绝、风格独特的楚文物上。文章介绍了湘潭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楚系青铜器,以期对楚文物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物 楚系青铜器
下载PDF
先秦时期楚系青铜器形制与纹饰设计符号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敏 《美术教育研究》 2017年第9期72-73,共2页
该文根据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从设计符号学的两个维度,即能指(造型、纹饰、工艺等)、所指(审美、情感、文化等),解析先秦时期楚系青铜器与中原青铜器设计符号之间的异同,以研究楚系青铜器特定的设计语意特征,并提取设计元素运... 该文根据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从设计符号学的两个维度,即能指(造型、纹饰、工艺等)、所指(审美、情感、文化等),解析先秦时期楚系青铜器与中原青铜器设计符号之间的异同,以研究楚系青铜器特定的设计语意特征,并提取设计元素运用于现代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系青铜器 设计符号学 形制 纹饰
下载PDF
三峡地区楚系青铜器的考古发现综述
9
作者 娄雪 周华蓉 《三峡论坛》 2017年第2期8-16,共9页
三峡地区地处巴楚之交,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楚文化遗存,其中的楚系青铜器是三峡地区周秦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交融情况的真实体现。文章对三峡地区周秦时期楚系青铜器的考古发现情况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其... 三峡地区地处巴楚之交,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在该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楚文化遗存,其中的楚系青铜器是三峡地区周秦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交融情况的真实体现。文章对三峡地区周秦时期楚系青铜器的考古发现情况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其地理分布、器物形制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楚系青铜器在三峡地区的传播轨迹以及巴楚民族交流的真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周秦时期 楚系青铜器 考古发现
下载PDF
楚系图形玺印研究
10
作者 李季 《艺术大观》 2019年第13期0040-0041,共2页
楚系玺印的入印图形精致独特,可分为图腾和装饰纹样两种。其中,图腾模式更能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地位,而装饰纹样则更多地反映出了楚人的审美特点和精神信仰。
关键词 楚系玺印 图形 图腾 装饰纹样
下载PDF
战国楚系简文的酒文化
11
作者 吕佩珊 《古文字研究》 2020年第1期531-535,共5页
一、前言关于先秦酒文化的研究,已有相关学者针对传世文献提出观察,例如刘璐《西周饮食文化研究》针对西周酒礼进行探究^(①);郭丰涛《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论述先秦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酒意象^(②);孙婷婷《先秦时期酒文化探析》根据考... 一、前言关于先秦酒文化的研究,已有相关学者针对传世文献提出观察,例如刘璐《西周饮食文化研究》针对西周酒礼进行探究^(①);郭丰涛《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论述先秦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酒意象^(②);孙婷婷《先秦时期酒文化探析》根据考古成果与先秦传世文献,从文化史的角度,整理先秦的酿酒技术、酒礼、酒器以及相关习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技术 饮食文化 考古成果 酒礼 先秦典籍 酒意象 传世文献 楚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地区的楚系陶器
12
作者 刘祥宇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1,共5页
对比楚地东周至汉代流行的陶器,岷江上游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尊缶、绳纹双耳罐、深腹杯等陶器均应为楚系陶器。尊缶作为仿铜陶礼器,战国时期已经在成都平原流行,岷江上游地区出现尊缶,应是受成都平原文化影响所致。绳纹双耳罐和深腹... 对比楚地东周至汉代流行的陶器,岷江上游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尊缶、绳纹双耳罐、深腹杯等陶器均应为楚系陶器。尊缶作为仿铜陶礼器,战国时期已经在成都平原流行,岷江上游地区出现尊缶,应是受成都平原文化影响所致。绳纹双耳罐和深腹杯作为普通陶器,价值较低,且易碎而不易运输,其出土地点往往不会远离生产地点。这些陶器应是熟悉楚地陶器生产的人群在岷江上游地区制作的产品,暗示了秦汉时期岷江上游地区有楚地移民的进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地区 成都平原 楚系陶器 文化因素
原文传递
先秦楚系礼俎考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吟午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9-67,共9页
结合近年楚简遣策释读成果,对楚系礼俎的名称、形制和组合进行分析,可以认为战国贵族墓通常一墓有等级相邻的两组俎,其中的一组为一墓一件,器形较大,俎数不等;另一组为一墓一套或多套,器形较小,这两组组合属于战国中期卿大夫附层的用俎... 结合近年楚简遣策释读成果,对楚系礼俎的名称、形制和组合进行分析,可以认为战国贵族墓通常一墓有等级相邻的两组俎,其中的一组为一墓一件,器形较大,俎数不等;另一组为一墓一套或多套,器形较小,这两组组合属于战国中期卿大夫附层的用俎,反映了俎制成熟期的规范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中期 楚系 礼俎 卿大夫阶层
原文传递
说“盏盂”——兼论楚系盏盂的形态与功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锦前 《湖南考古辑刊》 2015年第1期260-279,共20页
本文主要从文字和器形两方面加以考察,认为作为器物自名的■、■等字,应释作'盂'。进而主要据楚系有自名的盏的有关材料,从器物形制、自名及古书的相关记载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认为盏与鼎、盆及盂等器类之间有着很密切的亲缘关... 本文主要从文字和器形两方面加以考察,认为作为器物自名的■、■等字,应释作'盂'。进而主要据楚系有自名的盏的有关材料,从器物形制、自名及古书的相关记载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认为盏与鼎、盆及盂等器类之间有着很密切的亲缘关系。盏虽系楚系铜器中所特有的器类,但其部分类型明显受同时期中原文化的影响。盏在礼器中的功用与地位,大致与敦、巵相当。盏在其诞生之初乃至较长一段时间里,除用作盛食外,也兼有繁鼎的煮食、温食之用,后渐演变为单纯的盛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系 盏盂 自名 形态 功能
原文传递
试析楚系文字中的“别”字
15
作者 魏宜辉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7-118,共2页
在战国楚系文字中,计量数据用""或""字来表示"半"。本文认为""、""当为"别"字异体。"别"与"半"音近,故可读作"半"。以"别"用作&... 在战国楚系文字中,计量数据用""或""字来表示"半"。本文认为""、""当为"别"字异体。"别"与"半"音近,故可读作"半"。以"别"用作"半",应是楚系文字的一种用字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 战国文字 楚系
原文传递
楚系高等级贵族墓葬中青铜容礼器的分组问题——以曾侯乙墓为例
16
作者 孙卓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4-95,2,共12页
一、前言楚系高等级贵族墓葬中的青铜容礼器,作为东周时期列国礼制用器的代表,其类型和组合历来多受学界重视。早年郭宝钧先生就曾以寿县蔡侯墓和信阳长台关、寿县朱家集楚墓为例,认为东周时期青铜礼器有着“钟鸣鼎食”的组合特征[1]。
关键词 楚系高等级贵族墓 曾侯乙墓 青铜容礼器 组合 墓葬空间
原文传递
《说文》与《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字形对比分析
17
作者 李平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2,共5页
《说文》与《楚系简帛文字编》都收录的字有1921,这些字可分为构件完全相同、构件部分相同和构件完全不同的字。通过对这些字构件及部首的统计分析,认为它们绝大部分是有联系的,这说明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一致的,同时小篆与简帛是相... 《说文》与《楚系简帛文字编》都收录的字有1921,这些字可分为构件完全相同、构件部分相同和构件完全不同的字。通过对这些字构件及部首的统计分析,认为它们绝大部分是有联系的,这说明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一致的,同时小篆与简帛是相互吸收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 楚系简帛文字编》 部首
原文传递
楚系官玺例举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济普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92-99,共8页
楚系玺印有它独特的风范,雄立于先秦古玺艺术之林。它的价值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以印学研究为例,在用印的方法上,我们过去知道用色盖印的方法始自北朝。出现“朱印”用词始于《魏书·卢同传》及《北齐书·陆法和传》,时间约在公... 楚系玺印有它独特的风范,雄立于先秦古玺艺术之林。它的价值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以印学研究为例,在用印的方法上,我们过去知道用色盖印的方法始自北朝。出现“朱印”用词始于《魏书·卢同传》及《北齐书·陆法和传》,时间约在公元516至554年之间。使用“朱印”的实例则是出自甘肃敦煌石室所藏的古写经《杂阿昆昙新论》残卷,卷背上盖有“永兴郡印”朱色大印,其时代上限为南齐隆昌元年,即公元494年,早于文献记载数十年。这就是为印学界所公认的“濡朱”之法始于北朝的观点。1957年,长沙左家塘出土的楚国纹绵上发现了朱色印记,使我国玺印用朱色打印的历史提前到战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记载 写经 公元 北齐 魏书 残卷 楚系文字 信阳 南阳 石经
原文传递
读《楚系简帛文字编》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零 《出土文献研究》 1999年第1期139-162,共24页
在商周秦汉时期的古文字材料中,简帛(特别是竹简)始终是主体。[1]而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简、帛文字又全部是出土于南方,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和与楚国文字同系统的曾国。对楚系简帛文字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四十和五十年代,但真正形成热潮是在... 在商周秦汉时期的古文字材料中,简帛(特别是竹简)始终是主体。[1]而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简、帛文字又全部是出土于南方,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和与楚国文字同系统的曾国。对楚系简帛文字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四十和五十年代,但真正形成热潮是在包山楚简公布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系 包山 竹简 曾国 热潮 文字 楚国
原文传递
楚系文字略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锡全 《华夏考古》 1990年第3期99-108,共10页
东周时期的古文字,特别是战国文字,在中国古文字的发展史上自我一个阶段,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已有的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字比较厐杂、混乱,尽管遵循汉字“六书”的普遍规律,但文字异形、(?)增新字的现象比较... 东周时期的古文字,特别是战国文字,在中国古文字的发展史上自我一个阶段,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已有的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字比较厐杂、混乱,尽管遵循汉字“六书”的普遍规律,但文字异形、(?)增新字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列国公立的局面致使各地的文字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宁 古文字 材料 楚系文字 竹简 时代特点 公立 文官 东周时期 战国文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