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百年“楚雄风教根性”及“楚雄文脉”律动的轨迹——以“楚雄雁塔山”为至高点的人文精神论纲
1
作者 曹晓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5-49,共5页
在楚雄旧城的结构中存在过一条纵贯南北的“文化中轴线”(即“文脉”),楚雄文庙与雁塔就位于该“文脉”的两端。作为旧时“楚雄八景”中唯一没有倒下的真正的文物,雁塔是楚雄历史文化、古代地方治理传统与教育事业的高标,也是世世代代... 在楚雄旧城的结构中存在过一条纵贯南北的“文化中轴线”(即“文脉”),楚雄文庙与雁塔就位于该“文脉”的两端。作为旧时“楚雄八景”中唯一没有倒下的真正的文物,雁塔是楚雄历史文化、古代地方治理传统与教育事业的高标,也是世世代代楚雄老百姓从未稍弃的精神象征。在新、旧学制改革的过程中,源于雁塔山的传统教育启迪了楚雄的现代文化,雁塔山以及山巅的学府成为楚雄文化教育的根脉和至高点。正是楚雄流官土署的倾力导引和楚雄各族人民的悉心护持,雁塔山的“文脉”才能够常驻于楚雄人心,作为“楚雄文脉”标志的雁塔山和楚雄师范学院的文化高度仍需要楚雄各界的精心呵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雁塔山 楚雄文脉 精神象征 地方治理传统 现代教育
下载PDF
汉籍所见“楚雄雁塔山”根性预设的精神图景(上)
2
作者 朱和双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0-64,89,共16页
作为“威楚故郡”最神秘的金矿硐与“碧霞神泉”相为盈缩的传闻很难再说清楚,但汉族移民对楚雄雁塔周边区域的战略性开发却经历了一个从“军用”到“民用”的转换过程。明初在雁塔山巅修筑城墙、扩建“军仓”并增设“风云雷雨山川坛”... 作为“威楚故郡”最神秘的金矿硐与“碧霞神泉”相为盈缩的传闻很难再说清楚,但汉族移民对楚雄雁塔周边区域的战略性开发却经历了一个从“军用”到“民用”的转换过程。明初在雁塔山巅修筑城墙、扩建“军仓”并增设“风云雷雨山川坛”等措施保障了汉族移民的顺利安置,而改建“武庙”“武侯祠”“三皇庙”“祗园寺”等祭祀场所迎合的都是武官阶层的精神诉求。随着楚雄世居族群对科举制度的深度认同,楚雄府、县的儒学规模逐渐突破了限制,最终呈现出向雁塔山及其周边区域靠拢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雁塔山 “根性”预设 儒学精神 科举制度 集体记忆
下载PDF
汉籍所见“楚雄雁塔山”根性预设的精神图景(下)
3
作者 朱和双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45-66,共22页
作为“威楚故郡”最神秘的金矿硐与“碧霞神泉”相为盈缩的传闻很难再说清楚,但汉族移民对楚雄雁塔周边区域的战略性开发却经历了一个从“军用”到“民用”的转换过程。明初在雁塔山巅修筑城墙、扩建“军仓”并增设“风云雷雨山川坛”... 作为“威楚故郡”最神秘的金矿硐与“碧霞神泉”相为盈缩的传闻很难再说清楚,但汉族移民对楚雄雁塔周边区域的战略性开发却经历了一个从“军用”到“民用”的转换过程。明初在雁塔山巅修筑城墙、扩建“军仓”并增设“风云雷雨山川坛”等措施保障了汉族移民的顺利安置,而改建“武庙”“武侯祠”“三皇庙”“祗园寺”等祭祀场所迎合的都是武官阶层的精神诉求。随着楚雄世居族群对科举制度的深度认同,楚雄府、县的儒学规模逐渐突破了限制,最终呈现出向雁塔山及其周边区域靠拢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雁塔山 “根性”预设 儒学精神 科举制度 集体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