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松《楞伽经》英译本注释研究
1
作者 马杰森 马若飞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9-55,共7页
赤松《楞伽经》英译本在英语世界颇受欢迎,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译本中丰富的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体现《楞伽经》的丰厚内蕴,又突显出译本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典籍翻译如何最大限度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开启了新的路径。通过对译本中的... 赤松《楞伽经》英译本在英语世界颇受欢迎,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译本中丰富的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体现《楞伽经》的丰厚内蕴,又突显出译本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典籍翻译如何最大限度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开启了新的路径。通过对译本中的注释进行细读与分类,可以揭示其注释特征、注释类型以及注释的个中缘由,这对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 楞伽经 英译 注释特征与类型
下载PDF
李征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敦煌写本《大乘入楞伽经》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勇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吐鲁番学家李征先生具有丰富的考古经历与文书整理经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藏6叶敦煌梵夹装《大乘入楞伽经》写本即是经由李征鉴定后入藏的。一方面,李征通过与通一(刘明渊)的通信确知了写本的内容为实叉难陀所译《大... 吐鲁番学家李征先生具有丰富的考古经历与文书整理经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藏6叶敦煌梵夹装《大乘入楞伽经》写本即是经由李征鉴定后入藏的。一方面,李征通过与通一(刘明渊)的通信确知了写本的内容为实叉难陀所译《大乘入楞伽经》,并遵照文书整理的科学规范,完成了写本的录文。另一方面,他委托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对纸张进行了科学的检验,分析了纸张的纤维成分,测量了纸张的厚度,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李征的研究计划虽已十分成熟且取得了一部分成果,但他未能将其研究成果成文以呈诸学界。总之,李征的研究,实际是后续梵夹装《大乘入楞伽经》写本研究的新起点,我们不应遗忘他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征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敦煌写本 《大乘入楞伽经
下载PDF
敦煌楞伽经变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原因试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贺世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共6页
早期禅宗从菩提达摩起,传法宗奉刘宋译四卷本《楞伽经》。大约从公元8世纪下半叶开始,禅宗北宗出现改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的新动向。随着普寂与北宗禅风西旋沙州,敦煌楞伽经变的绘制也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本文利用敦煌资料,... 早期禅宗从菩提达摩起,传法宗奉刘宋译四卷本《楞伽经》。大约从公元8世纪下半叶开始,禅宗北宗出现改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的新动向。随着普寂与北宗禅风西旋沙州,敦煌楞伽经变的绘制也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本文利用敦煌资料,对此转变原因,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禅宗 普寂 楞伽经
下载PDF
敦煌楞伽经变考论 被引量:4
4
作者 贺世哲 王惠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共14页
画史上记载的楞伽经变没有流传下来,唯敦煌壁画中保存有12铺,其中,除莫高窟第236窟南壁的一铺系吐蕃占领时期绘制外,其余全部绘于归义军时期,这些楞伽经变均依据初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绘制。本文将画面分为罗婆那王请释迦佛上... 画史上记载的楞伽经变没有流传下来,唯敦煌壁画中保存有12铺,其中,除莫高窟第236窟南壁的一铺系吐蕃占领时期绘制外,其余全部绘于归义军时期,这些楞伽经变均依据初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绘制。本文将画面分为罗婆那王请释迦佛上山说法、譬喻画、禁断食肉等进行解读,并分析敦煌最早楞伽经变的粉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罗婆那王 譬喻 禁断食肉
下载PDF
菩提达摩付授四卷本《楞伽经》考 被引量:2
5
作者 赵世金 马振颖 《唐都学刊》 2018年第6期57-63,共7页
《楞伽经》对于禅宗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一度是禅门单传印心的重要工具,受到禅门释子的推崇。自这部经典传入中土之后,译经僧人前后进行四次翻译,现存版本有四卷本、七卷本、十卷本等。但是从影响力来讲以四卷本《楞伽经》为最... 《楞伽经》对于禅宗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一度是禅门单传印心的重要工具,受到禅门释子的推崇。自这部经典传入中土之后,译经僧人前后进行四次翻译,现存版本有四卷本、七卷本、十卷本等。但是从影响力来讲以四卷本《楞伽经》为最,并受到达摩禅系的重视,将其作为传宗印心的基本工具。达摩之所以选择四卷本《楞伽经》作为传法的工具是因其产生时间早,语言简练,特别是在思想上符合达摩禅系的要求,从而为四卷本《楞伽经》的广泛流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菩提达摩 禅宗 传法印心
下载PDF
早期禅宗史上的变革:从《楞伽经》到《金刚经》 被引量:1
6
作者 谭洁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50-55,共6页
达摩以《楞伽经》传授心要,而弘忍改易以《金刚经》相授。这种变革,主观上说明了弘忍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上则与修禅主体、禅学内容、禅修方法、持经效果等有关,从中亦可看出南北两宗分化的历史根源。
关键词 禅宗 变革 楞伽经 金刚经
下载PDF
从《大乘起信论》到《楞伽经》——论印顺如来藏思想的特点 被引量:1
7
作者 蒲长春 《南方论刊》 2008年第5期40-42,57,共4页
近现代中国佛学界围绕《大乘起信论》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其中隐含着对于如来藏思想的两种不同理路的理解和阐发。印顺认为,《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来源并非只是魏译《楞伽经》,也有其他大乘经典的影响;真常系和唯识系的如... 近现代中国佛学界围绕《大乘起信论》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其中隐含着对于如来藏思想的两种不同理路的理解和阐发。印顺认为,《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来源并非只是魏译《楞伽经》,也有其他大乘经典的影响;真常系和唯识系的如来藏思想虽有不同的结构,却包含相同的元素,能够取长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顺 如来藏 大乘起信论 楞伽经
下载PDF
从《楞伽经》印心到《金刚经》印心
8
作者 冯焕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109,共9页
佛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判断佛教徒是否成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佛陀的心印,二是佛陀的法印。佛因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且觉行圆满,故其心可为判准;佛法乃佛心的显现,与佛心不别,故亦可作为判准。释迦佛应世时,由于佛教徒对佛陀的绝对信... 佛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判断佛教徒是否成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佛陀的心印,二是佛陀的法印。佛因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且觉行圆满,故其心可为判准;佛法乃佛心的显现,与佛心不别,故亦可作为判准。释迦佛应世时,由于佛教徒对佛陀的绝对信仰,只要得佛心或佛法印可,则弟子的境界无可争议。释迦佛圆寂后,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从心印方面说,自然不能说凡亲近过佛陀的佛弟子都得到了佛陀心印;从法印方面说,释迦佛圆寂后传出的非阿含经典能不能作为法印一度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以之印可修行者的境界了。由是,非阿含经典提出"依法不依人"的判断标准,将心印置于法印统摄下。龙树等大师进一步揭示阿含经典与非阿含经典的一致性,彻底解决了依从非阿含经典修学者的法印问题。禅宗强调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似乎独重心印,其实并未忽视法印的作用,仍然是心印与法印并重。禅宗以经典印心,原因有五:其一,每有邪师混进佛法中来坏乱佛法,以经典印心可以遏制邪师乱法;其二,既然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佛经自然也可以印心;其三,禅师在堪能传佛心印前有一段修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依法印心;其四,禅师传佛心印,如不依佛经印心,难以取信学人、息世讥嫌;其五,初心学者未见道前,欲求进修,乃至欲择明师,都必须依佛经印心。当然,因缘不同,禅宗借以印心的经典会有变化,从中土初祖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心到五祖、特别是六祖以后以《金刚经》印心就是例证。今天的佛教界与隋唐时期的佛教界不同,多数人不是精通教理,而是不通教理,因此大多不宜继续依《金刚经》印心,而宜依广明教理的《楞伽经》印心,否则修行者难免得少为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印 法印 禅宗 楞伽经 金刚经
下载PDF
韦应物修习《楞伽经》过程及影响考论
9
作者 吴怀东 黄晓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在韦应物的习佛历程中,《楞伽经》据立要津。一般认为韦应物接触此经始于其寓居洛阳同德寺时期,后其游赏滁州琅琊寺也常研习此经。其实在寓游这两寺之前,青年韦应物任右千牛卫于大明宫期间,便可因大安国寺净觉禅师而知闻此经,韦氏研读... 在韦应物的习佛历程中,《楞伽经》据立要津。一般认为韦应物接触此经始于其寓居洛阳同德寺时期,后其游赏滁州琅琊寺也常研习此经。其实在寓游这两寺之前,青年韦应物任右千牛卫于大明宫期间,便可因大安国寺净觉禅师而知闻此经,韦氏研读此经除宗教层面原因之外,还与其家族因素相关。且韦氏晚年领刺苏州时,在吴中地区与皎然、顾况等诗人交游,也有《楞伽经》因素。韦应物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受到了《楞伽经》"如幻"等思想的影响,其素食等习惯的养成也与《楞伽经》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物 楞伽经 净觉 皎然
下载PDF
敦煌本《楞伽经疏》再考
10
作者 赵世金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4-109,共6页
《楞伽经》是中土佛教界的一部重要经典,其内容偏重于义理研究与哲学思辨,加之文辞晦涩,甚难理解,故其注疏之学就变得较为重要。该经的注疏主要产生在宋、明时期,现存唐代之前《楞伽经》的注疏典籍较少。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两件武周时期... 《楞伽经》是中土佛教界的一部重要经典,其内容偏重于义理研究与哲学思辨,加之文辞晦涩,甚难理解,故其注疏之学就变得较为重要。该经的注疏主要产生在宋、明时期,现存唐代之前《楞伽经》的注疏典籍较少。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两件武周时期圆晖法师所著《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疏》,即P.2198与S.5603,两个件号相互对照即可了解《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疏》的基本概况。其中,P.2198保存了唐代仕宦齐澣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疏》所作的序文以及圆晖法师自述。对圆晖法师以及序文作者齐澣进行考论,可弥补该方面研究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楞伽经 圆晖法师 中大云寺 齐澣
下载PDF
《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
11
作者 张文良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7-185,共9页
《华严经论》是现存最早的《华严经》注释书,但关于此论的思想特征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地位还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从《华严经论》与《楞伽经》的关系入手,以“自心所现”、“八识”、“藏识”等概念为中心,分析了《华严经论》与... 《华严经论》是现存最早的《华严经》注释书,但关于此论的思想特征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地位还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从《华严经论》与《楞伽经》的关系入手,以“自心所现”、“八识”、“藏识”等概念为中心,分析了《华严经论》与《楞伽经》在思想上的联系及相异之处。《华严经论》虽然承袭了《楞伽经》的一些概念,但对其内涵重新做了界定,从“真如”而非如来藏的立场把握诸法存在的根据。《华严经论》的立场虽然在地论宗、华严宗中并不是主流,但对地论宗北道派和法藏等的影响仍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辨 《华严经论》 楞伽经
下载PDF
《楞伽经》如来藏思想浅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游莉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5-38,共4页
《楞伽经》是佛学中的百科全书,各宗共尊的圣典。它对佛学许多重要思想进行了阐释,如来藏思想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依据《楞伽经》对如来藏及其思想特色进行研究,着重剖析如来藏与外道所说"神我"或"梵我"的区别,探究... 《楞伽经》是佛学中的百科全书,各宗共尊的圣典。它对佛学许多重要思想进行了阐释,如来藏思想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依据《楞伽经》对如来藏及其思想特色进行研究,着重剖析如来藏与外道所说"神我"或"梵我"的区别,探究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同时对使有染的阿赖耶识转为清净如来藏的方法即转识成智的方法进行阐释。一则是希望对攸关我们慧命的如来藏思想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二则是以免我们堕入外道,不了佛法真实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如来藏 阿赖耶识 转识成智
下载PDF
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
13
作者 聂伟荣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7期1-5,共5页
唯识学之"三自性"是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又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中体现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内在关联,而《楞伽经》则对这两种思想都有集中说明,因此文章主要依据《楞伽经》对"三自性"之含义作一阐释。文章认为,&qu... 唯识学之"三自性"是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又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中体现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内在关联,而《楞伽经》则对这两种思想都有集中说明,因此文章主要依据《楞伽经》对"三自性"之含义作一阐释。文章认为,"三自性"所要说明的是世间诸法的三个层面,其中圆成实性是世间诸法之体性,缘起自性则是由此体性而起之真实相,妄想自性即是众生所觉知之世间诸法,亦可看作诸法之妄想相。同时,圆成实性是修行者所成就之如来藏心;缘起自性则是有成就之修行者(较高果位之菩萨或佛)为度生而示现之种种如幻法,此由如来藏心体起用而现出;妄想自性则是众生对所现出之如幻法的执着相。因此,"三自性"亦是修行成就者度生之法的不同层面,而世间一切法都是此度生法之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如来藏 八识 三自性
下载PDF
《楞伽经》的中道逻辑
14
作者 甘伟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楞伽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乘经典,其高度的理性分析和中观智慧奠定了整部《楞伽经》的逻辑基础。《楞伽经》中道逻辑包含三个层次:"空空"是破除法与非法的分别;"问问"是破除百八句相的执着;"宗通"... 《楞伽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乘经典,其高度的理性分析和中观智慧奠定了整部《楞伽经》的逻辑基础。《楞伽经》中道逻辑包含三个层次:"空空"是破除法与非法的分别;"问问"是破除百八句相的执着;"宗通"则展现了大乘中观的空性智慧。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延伸,确立了《楞伽经》的智慧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中道 逻辑 智慧
下载PDF
马祖与《楞伽经》、《二入四行论》
15
作者 石井公成 《佛学研究》 2005年第1期180-188,共9页
马祖道一禅师决定中国禅宗的前进方向。然而,若为南宗、北宗的图式以及《六祖坛经》所缚局限的话,则无法了解马祖的初衷。马祖与弘忍及老安同样重视《楞伽经》,然而对于“心”的说明则不仅彻底地基准于《楞伽经》的主张,亦从独自实践的... 马祖道一禅师决定中国禅宗的前进方向。然而,若为南宗、北宗的图式以及《六祖坛经》所缚局限的话,则无法了解马祖的初衷。马祖与弘忍及老安同样重视《楞伽经》,然而对于“心”的说明则不仅彻底地基准于《楞伽经》的主张,亦从独自实践的立场来追求“心”与“佛”的关系。此外,其也同样重视与《楞伽经》内容相一致的《二入四行论》。马祖的“平常心”的主张即是基于《二入四行论》。此种倾向,更为其徒孙黄檗希运所继承。我们有必要以《二入四行论》至马祖的发展为中心,在注意其对《楞伽经》加以活用的同时,对早期禅宗史进行新的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安 楞伽经 《二入四行论》 平常心
下载PDF
《楞伽经》中“心”义辨析
16
作者 郑伟聪 《时代人物》 2021年第12期19-23,共5页
“心”的问题是佛教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大乘佛教界内部,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关于“心”的本质是有为的藏识心还是无为性质的如来藏心问题存在争议。《楞伽经》中“心”义的辨析缓和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的张力,经中“心”既意涵着... “心”的问题是佛教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大乘佛教界内部,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关于“心”的本质是有为的藏识心还是无为性质的如来藏心问题存在争议。《楞伽经》中“心”义的辨析缓和唯识学和如来藏学之间的张力,经中“心”既意涵着有为性质的藏识心又包括了无为性质的如来藏心。如来藏是无为性质的,代表的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藏识是有为性质的,代表众生生灭的现实生命体验。藏识心的生灭与如来藏之不生不灭分别代表了佛教智慧和慈悲的两个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识 如来藏 楞伽经
下载PDF
日藏宋刊苏轼写刻本《楞伽经》考
17
作者 祁小春 《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0,共11页
北宋刊苏轼写刻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初刻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1037~1101年)49岁时,重刻于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52岁时,刻、印的时间均在苏轼生前。宋刊苏写本《楞伽经》在中国已失传九百多年,因此日藏宋刊... 北宋刊苏轼写刻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初刻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1037~1101年)49岁时,重刻于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52岁时,刻、印的时间均在苏轼生前。宋刊苏写本《楞伽经》在中国已失传九百多年,因此日藏宋刊苏写本《楞伽经》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苏轼 宋刊 刻本 写本
原文传递
刘墉楷书苏轼《书〈楞伽经〉后》卷
18
作者 刘墉 《书法》 2023年第5期44-48,共5页
释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受,以为心法。如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神而明之,如槃... 释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受,以为心法。如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伽经 《难经》 经教 无知 无用
原文传递
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与《楞伽经》之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剑平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53,共8页
本文通过对韦应物与《楞伽经》及寺院僧侣之间关系的考证,讨论了佛教对韦应物诗歌产生的影响,认为韦应物任洛阳丞居同德寺与出守滁州游琅邪寺两个时期都与《楞伽经》的传播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使诗人得以广泛接触禅法并研习《楞伽... 本文通过对韦应物与《楞伽经》及寺院僧侣之间关系的考证,讨论了佛教对韦应物诗歌产生的影响,认为韦应物任洛阳丞居同德寺与出守滁州游琅邪寺两个时期都与《楞伽经》的传播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使诗人得以广泛接触禅法并研习《楞伽经》,该经所述诸法因缘、如来藏义等著名偈语成为其诗歌构思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 僧侣 楞伽经 诗歌
原文传递
《楞伽经》如来藏段梵本新译及对吕瀓关于魏译相关经文批评的再批评 被引量:3
20
作者 程恭让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楞伽经 吕澂 佛教哲学 经文批评 如来藏学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