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tD NACOⅠ基因序列的云南榕母管蓟马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利娟 沈登荣 +2 位作者 孙跃先 李正跃 张宏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9-207,共9页
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Marchal)是一种已扩散至各大洲的榕树主要害虫,目前在云南省热带及亚热带区域发生危害亦较为严重。为了揭示榕母管蓟马在云南省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测定了10个地理种群145个个体的mtDNACOⅠ基因... 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Marchal)是一种已扩散至各大洲的榕树主要害虫,目前在云南省热带及亚热带区域发生危害亦较为严重。为了揭示榕母管蓟马在云南省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测定了10个地理种群145个个体的mtDNACOⅠ基因的646bp序列,对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个地理种群间的COⅠ基因共有38个变异位点和6个单倍型,其中1个单倍型为8个种群所共享。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43,其中瑞丽、芒市、玉溪、呈贡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宜良和陇川、墨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种群遗传距离大小与其相对地理距离的远近之间没有相关性。分子方差分析显示3组(组1:陇川、瑞丽、芒市、玉溪、呈贡、墨江、临沧、勐腊8个种群;组2:蒙自种群;组3:宜良种群)之间已经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Fst值为0.9828(P<0.05),Nm值为0.01,但是仅0.0172的遗传变异来自组内。采用邻接法(NJ)构建分子系统树,单倍型被分成3组与各自的地理区域相对应的簇群,各组之间未发现共享的单倍型。分子系统树显示3组的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格局并不对应。综合采集地寄主植物的状况,初步推测蒙自和宜良种群出现的遗传分化可能是由于寄主植物生长状况及品种不同引起的。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在网络中介图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母管蓟马 地理种群 遗传距离 遗传分化 COⅠ基因
下载PDF
榕母管蓟马危害榕树盆景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丽霞 管志斌 +1 位作者 管艳红 马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0,共2页
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 (Marchal)]又称古巴月桂雌蓟马, 属缨翅目, 管蓟马科, 是榕树上一种重要的害虫, 过去在我国长期使用G. uzeli Zimmermann学名.
关键词 榕母管蓟马 榕树盆景害虫 危害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防治
下载PDF
榕母管蓟马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沈发荣 周又生 +1 位作者 赵焕萍 施琼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研究了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uzeliZimmerman)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温度27、30℃时,正常羽化率达90.0%~95.0%,雌虫产卵量达75~80粒,卵的孵化率达90.0%~100%。在... 研究了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uzeliZimmerman)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温度27、30℃时,正常羽化率达90.0%~95.0%,雌虫产卵量达75~80粒,卵的孵化率达90.0%~100%。在24℃温度范围内,成虫寿命长达30~56d。在云南景谷1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母管蓟马 生物学 生活史 习性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榕母管蓟马毒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黄鹏 余德亿 +1 位作者 姚锦爱 黄梦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2-177,共6页
【目的】探讨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与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毒力的相关性,为榕母管蓟马优质高效生防菌株的初步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蜡蚧轮枝菌V07、V16063、V3450和Vp28 4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其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毒力,通过... 【目的】探讨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与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毒力的相关性,为榕母管蓟马优质高效生防菌株的初步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蜡蚧轮枝菌V07、V16063、V3450和Vp28 4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其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毒力,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4株蜡蚧轮枝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异同,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但V3450菌株生长速度最快,孢子GT50最短;V16063和Vp28菌株生长速度较快,孢子GT50较短;V07菌株生长速度最慢,孢子GT50最长。榕母管蓟马成虫受供试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均随菌剂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但不同菌剂中的变幅则明显不同,侵染致死效果依次为V3450>V16063>Vp28>V07,LT50依次为V3450<V16063<Vp28<V07。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菌株生长速度和孢子GT50对累计校正死亡率和LT50的作用均达显著水平。【结论】在供试菌株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时,菌株生长速度和孢子GT50可作为评判蜡蚧轮枝菌对榕母管蓟马毒力大小的初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生物学特性 榕母管蓟马 成虫毒力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榕母管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毒力 被引量:3
5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3 位作者 李珣 沈登荣 田学军 陈斌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23,共3页
为探索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 080717菌株对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的毒力效果,进行了该菌对榕母管蓟马成虫和若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后8 d,该菌株4.5×108孢子/mL浓度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累计死亡率... 为探索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 080717菌株对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的毒力效果,进行了该菌对榕母管蓟马成虫和若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后8 d,该菌株4.5×108孢子/mL浓度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累计死亡率是86.77%,致死中浓度(LC50)是2.268 6×105孢子/mL,最短致死中时间是4.37 d;对若虫的累计死亡率是84.35%,致死中浓度(LC50)是2.468 4×105孢子/mL,致死中时间是4.53 d。说明球孢白僵菌Bb 080717菌株对榕母管蓟马具有很高的毒性,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母管蓟马 球孢白僵菌 毒力测定
下载PDF
台州市榕母管蓟马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国富 陈伟洋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3,共3页
榕母管蓟Gynaikothrips ficorum马是榕树上的主要害虫。该虫在浙江台州1a发生9~10代,主要以成虫在被害叶内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活动,4-6月、10—11月为危害高峰期。6月下旬虫口明显减少,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每代所需时间随... 榕母管蓟Gynaikothrips ficorum马是榕树上的主要害虫。该虫在浙江台州1a发生9~10代,主要以成虫在被害叶内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活动,4-6月、10—11月为危害高峰期。6月下旬虫口明显减少,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每代所需时间随季节而变化。采用生物、化学和人工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母管蓟马 生物学特性 消长规律 防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榕母管蓟马的致病力 被引量:2
7
作者 林晓婷 韩志超 +2 位作者 徐超 李万里 童应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9-1146,共8页
采用浸液法测定12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榕母管蓟马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以(1±0.5)×107孢子/m L孢子悬浮液接菌9 d后,各菌株对榕母管蓟马均有一定致病力,成虫和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98.75%~100.00%和60.47%~94.... 采用浸液法测定12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榕母管蓟马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以(1±0.5)×107孢子/m L孢子悬浮液接菌9 d后,各菌株对榕母管蓟马均有一定致病力,成虫和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98.75%~100.00%和60.47%~94.40%。其中,以Bsx-04对榕母管蓟马致病力最强,成虫和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100.00±0.00)%和(94.06±1.20)%,僵虫率分别为(72.64±1.88)%和(70.04±1.54)%,LT50分别为(4.03±0.05)d和(4.71±0.08)d。Bsx-04菌株第4天对成虫和若虫的LC50分别4.786×106孢子/m L和1.849×108孢子/m L。经TDM模型分析,Bsx-04菌株对成虫和若虫致死效应最强的时间都是第5天,该菌株为榕母管蓟马生物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榕母管蓟马 致病力 菌株筛选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榕母管蓟马成虫和若虫的致病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3 位作者 李珣 沈登荣 陈斌 田学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4-518,共5页
利用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对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成虫和若虫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有明显的致病效果,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为88.56%,致死中浓度(LC50)是2.2417×105个/mL... 利用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对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成虫和若虫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有明显的致病效果,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为88.56%,致死中浓度(LC50)是2.2417×105个/mL,致死中时间(LT50)为4.52d。若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为83.46%,致死中浓度(LC50)2.9441×105个/mL,致死中时间(LT50)最小致死中时间(LT50)是4.85d。球孢白僵菌MZ050724菌株毒力测定表明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母管蓟马 球孢白僵菌 致病性 致死中浓度 致死中时间
下载PDF
榕母管蓟马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国富 陈伟洋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493-496,共4页
2005-2007年对台州市区榕母管蓟马生活史及消长规律的观察表明,榕母管蓟马在台州一年发生9~10代,主要以成虫在被害叶内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活动,4~6月、10~11月为危害高峰期,7~8月高温季节虫口明显减少,害虫世代重叠... 2005-2007年对台州市区榕母管蓟马生活史及消长规律的观察表明,榕母管蓟马在台州一年发生9~10代,主要以成虫在被害叶内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活动,4~6月、10~11月为危害高峰期,7~8月高温季节虫口明显减少,害虫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且每代所需时间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加强苗木检验检疫和田间管理,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人工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该虫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母管蓟马 生物学特性 消长规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三种药剂对榕母管蓟马不同虫态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兵良 肖飞章 +2 位作者 他克祥 王飞 沈登荣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0-22,共3页
榕母管蓟马是一种榕树上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吸取植物组织内汁液危害。文章用浸叶法测定吡虫啉、艾绿士、毒死蜱三种药剂对榕母管蓟马不同虫态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各药剂对榕母管蓟马各龄虫态的防治效果依次为:毒死蜱>... 榕母管蓟马是一种榕树上的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吸取植物组织内汁液危害。文章用浸叶法测定吡虫啉、艾绿士、毒死蜱三种药剂对榕母管蓟马不同虫态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各药剂对榕母管蓟马各龄虫态的防治效果依次为:毒死蜱>艾绿士>吡虫啉;毒死蜱二龄、三龄、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19、0.063、0.142mg/L;单一药剂对榕母管蓟马不同虫态的室内毒力强弱依次为:二龄若虫>三龄若虫>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母管蓟马 毒力测定 致死中浓度
下载PDF
微创注药防治榕母管蓟马试验研究
11
作者 向见 何博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20期105-106,共2页
微创注药是对常规钻孔注药方式的一种改进,在减少树体创伤的同时保证了药剂的防治效果,同时也大大减少了药剂对环境的污染。针对小叶榕榕母管蓟马,采用微创注药法对5种药剂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5%丙溴磷乳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药后8 ... 微创注药是对常规钻孔注药方式的一种改进,在减少树体创伤的同时保证了药剂的防治效果,同时也大大减少了药剂对环境的污染。针对小叶榕榕母管蓟马,采用微创注药法对5种药剂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5%丙溴磷乳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药后8 d防效达到了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注药 榕母管蓟马 药剂筛选 小叶榕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榕母管蓟马的防治效果研究
12
作者 刘向国 《中国园艺文摘》 2017年第9期64-66,共3页
为筛选防治榕母管蓟马的有效药剂,以垂叶榕为供试植物,评价5种杀虫剂对榕母管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唑虫酰胺与螺虫乙酯可以有效防治榕母管蓟马,对榕母管蓟马防效均大于70%,且对垂叶榕无药害。以螺虫乙酯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7 d防效... 为筛选防治榕母管蓟马的有效药剂,以垂叶榕为供试植物,评价5种杀虫剂对榕母管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唑虫酰胺与螺虫乙酯可以有效防治榕母管蓟马,对榕母管蓟马防效均大于70%,且对垂叶榕无药害。以螺虫乙酯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7 d防效达93.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母管蓟马 化学防治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基质诱导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胞外酶活性及毒力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德亿 林勇文 +1 位作者 黄鹏 姚锦爱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590,共5页
室内测定明胶、几丁质及榕母管蓟马、菜缢管蚜和烟粉虱的虫尸粉等5种基质诱导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及其对榕母管蓟马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基质诱导供试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明胶和几丁质的诱导效果差,3种虫尸粉的... 室内测定明胶、几丁质及榕母管蓟马、菜缢管蚜和烟粉虱的虫尸粉等5种基质诱导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及其对榕母管蓟马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基质诱导供试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明胶和几丁质的诱导效果差,3种虫尸粉的诱导效果好,其中蛋白酶活性次序为榕母管蓟马虫尸粉>烟粉虱虫尸粉>菜缢管蚜虫尸粉>明胶和几丁质,几丁质酶活性次序为榕管蓟马虫尸粉>烟粉虱和菜缢管蚜虫尸粉>几丁质和明胶;不同基质诱导供试菌株对榕母管蓟马若虫及成虫的毒力均显著提高,其中对若虫的毒力次序为榕母管蓟马虫尸粉>几丁质和烟粉虱虫尸粉>菜缢管蚜虫尸粉>明胶,对成虫的毒力次序为榕管蓟马虫尸粉>菜缢管蚜和烟粉虱虫尸粉>几丁质>明胶。可见,适宜的基质诱导培养能有效提高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及其对榕母管蓟马的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蛋白酶 几丁质酶 榕母管蓟马 毒力
下载PDF
捕食性天敌黑纹透翅花蝽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阮传清 C.Sengonca +3 位作者 刘芸 刘波 朱育菁 林抗美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9-204,共6页
以榕母管蓟马为猎物,研究了黑纹透翅花蝽(Montandoniola moraguesi)的历期及捕食量。该蝽发育历经卵、1-5龄若虫、成虫;在15-35℃,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呈逻辑斯蒂递减;卵期发育起点温度为7.9℃,有效积温为107.4日度;若虫期发育起点... 以榕母管蓟马为猎物,研究了黑纹透翅花蝽(Montandoniola moraguesi)的历期及捕食量。该蝽发育历经卵、1-5龄若虫、成虫;在15-35℃,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呈逻辑斯蒂递减;卵期发育起点温度为7.9℃,有效积温为107.4日度;若虫期发育起点温度为10.0℃,有效积温为298.0日度。该蝽未成熟期在15℃及35℃时的死亡率较20-25℃时高。在25℃下,黑纹透翅花蝽各龄若虫及雌成虫对蓟马卵的日捕食量为1.8-10.4粒/头,对蓟马成虫的日捕食量为1.1-2.6蓟马/头。该蝽雌成虫对蓟马卵、一龄若虫的捕食量无显著差异,平均每雌捕食10.2-10.4粒(头)/d;对蓟马二龄若虫、“蛹”、成虫之间的捕食量亦相似(2.6-3.7头/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纹透翅花蝽 榕母管蓟马 发育历期 捕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