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态动词“至于”及其构式化路径 被引量:7
1
作者 陈满华 张庆彬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5-162,2,共8页
现代汉语中,"至于"的两个基本用法中有一个是充当情态动词,其作为情态动词的特征可以表现在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表示"可能"、"必要"、"应该"等情态的"至于"基本符合典型情态动词的... 现代汉语中,"至于"的两个基本用法中有一个是充当情态动词,其作为情态动词的特征可以表现在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表示"可能"、"必要"、"应该"等情态的"至于"基本符合典型情态动词的共同特征,是接近典型类型的情态动词。情态动词"至于"经历了从跨层结构"至于"到动词"至于"再到情态动词"至于"的构式化过程,这一过程出现了两次典型的构式化,其中有多重构式变化。重新分析、语用推理和句法语境成了实现这些演变过程(构式化和构式变化)的重要动因。"至于"构式化和构式变化过程中有诸多使成语境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于” 情态动词 使成语境
下载PDF
“有失X”的构式演化与“有失”的词汇化及语法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昌来 陈红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5,共9页
韵律、认知和交互主观性推动“有失X”的构式化,形成“确认”构式“有失NP”、谦辞构式“有失VP双”、指摘构式的“有失NP”。指摘构式“有失NP”在交互主观性和认知类推作用下,分化出表轻量指摘义的三个下位类型:“有失NP”“有失AP;... 韵律、认知和交互主观性推动“有失X”的构式化,形成“确认”构式“有失NP”、谦辞构式“有失VP双”、指摘构式的“有失NP”。指摘构式“有失NP”在交互主观性和认知类推作用下,分化出表轻量指摘义的三个下位类型:“有失NP”“有失AP;”“有失AP;”。伴随“有失X”的构式化,跨层结构“有失”演化为粘宾动词;伴随“有失X”的后构式变化,粘宾动词“有失”演化为评注副词、程度副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谦辞构 轻量指摘 交互主观性
下载PDF
汉语保证类构式的演化:从以言行事到认识情态 被引量:1
3
作者 程丽霞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5,共6页
现代汉语中的保证类构式在以言行事(做担保)的基础上衍生出表达发话者对所述内容肯定程度的认识情态功能,其语义和句法也相应地有别于原来的施为构式。本文从历时角度描写和分析汉语保证类构式在语用功能、语义属性及句法结构层面的演变... 现代汉语中的保证类构式在以言行事(做担保)的基础上衍生出表达发话者对所述内容肯定程度的认识情态功能,其语义和句法也相应地有别于原来的施为构式。本文从历时角度描写和分析汉语保证类构式在语用功能、语义属性及句法结构层面的演变,从中挖掘此类构式的演变路径和演变机制,以解释其共时特点。此类构式的语义变化为多义现象提供一个从语用化到语义化的历时分析模式,其认识情态的产生是心理层面的组块和语言层面的构式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式变化和构式化之分更好地解释保证类构式细微、分步式、分层面的演变,构式化理论有望解决有关语言演变的其他争议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情态 多义现象
下载PDF
动态范畴化视域下“有X没X”的构式化和构式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淑琼 詹钰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3,47,共6页
“有X没X”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类反义词共现构式。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该构式演变过程中的构式层级网络,并分析其构式层级在构式化和构式变化中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研究发现:(1)在构式化前的构式变化阶段,“有X没X”的原图式范畴经过次范畴... “有X没X”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类反义词共现构式。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该构式演变过程中的构式层级网络,并分析其构式层级在构式化和构式变化中的动态范畴化过程。研究发现:(1)在构式化前的构式变化阶段,“有X没X”的原图式范畴经过次范畴化,语义分化为五类子构式;在构式化阶段,该构式从一个形式松散、表“存现义”的原图式范畴逐步发展为一个形式凝固、表“频度义”的新图式范畴,经再范畴化形成了新的形义配对体;在构式化后的构式变化阶段,其新图式在跨范畴化发展中进一步衍生出“无条件义”;(2)语言的主观性、动态语境和高频使用是该构式演化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X没X” 反义词共现构 动态范畴
下载PDF
“X不到哪里去”的构式变化及“去”的脱落
5
作者 王绣棠 吕佩 《世界华文教学》 2023年第2期254-272,共19页
构式“X不到哪里去”包括“V不到哪里去”“A不到哪里去”“N不到哪里去”三个子构式,都表达“主观性评述的有限量”的构式义。其中,“A不到哪里去”是由“V不到哪里去”隐喻而来的,“N不到哪里去”是构式进一步压制的结果。在构式变化... 构式“X不到哪里去”包括“V不到哪里去”“A不到哪里去”“N不到哪里去”三个子构式,都表达“主观性评述的有限量”的构式义。其中,“A不到哪里去”是由“V不到哪里去”隐喻而来的,“N不到哪里去”是构式进一步压制的结果。在构式变化过程中,构件成分“去”语义虚化直至脱落。“去”脱落后,构式的表达功用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去”的虚化与脱落主要与构式定型化、语义羡余以及网络表达经济化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制 脱落
下载PDF
汉语“有的是”结构的构式语法化研究
6
作者 陈光 王阿舒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20年第2期7-14,共8页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有的是"是个异质性成分,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有的是1"是句法的组合,意义是表达部分的内容或情状;"有的是2"是习语,强调数量很多。"有的是2"是由词汇性成分和语法性成分组...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有的是"是个异质性成分,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有的是1"是句法的组合,意义是表达部分的内容或情状;"有的是2"是习语,强调数量很多。"有的是2"是由词汇性成分和语法性成分组成的句法结构"有的是1",经过构式化过程而形成的。"有的是"构式化的动因主要有:构式吸收、词的语义要素与词的句法组合变化、使成语境的存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的是” 动因
下载PDF
汉语历时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和反压制——以“见V”构式的形成、发展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文正 吴舟舟 祝静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8-381,共14页
由'见'参与构成的构式的历时演变中有压制和反压制两种现象。由于侧重不同的认知侧面,殷商出现的'见O'构式由{[见看O]?[看某客体]}演变为西周的{[见看见O]?[看见某客体]}。此后构式压制使'见'的宾语更为丰富,... 由'见'参与构成的构式的历时演变中有压制和反压制两种现象。由于侧重不同的认知侧面,殷商出现的'见O'构式由{[见看O]?[看某客体]}演变为西周的{[见看见O]?[看见某客体]}。此后构式压制使'见'的宾语更为丰富,抽象名词、短语、小句、动词等进入O位;但动作动词也有反压制作用,不但力图保留自身属性,还对'见'和构式起反作用:使'见'的地位下降,变成被动义助动词;使构式核心由'见'转移到其后的动词,'见OV-N'变为被动'见V',并衍生主动'见V'。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见'的语义有下列变化:看→看见→遭遇→遭受→被动义助动词→虚义动词。被动'见V'形成之前,构式语义和形式虽有细微变化,但未形成新形-新义对;从'见OV-N'到被动'见V'和主动'见V',形成了两种新的形-义对,达成两种构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制 反压制
下载PDF
《情态与历时构式语法》述评
8
作者 刘娜 李福印 《语料库语言学》 2023年第1期155-159,共5页
Martin Hilpert,Bert Cappelle&Ilse Depraetere(eds.).2021.Modality and Diachronic Construction Grammar.Amsterdam:John Benjamins.v+251pp.1引言过去20年间,构式语法理论蓬勃发展。该理论在历史语言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历时... Martin Hilpert,Bert Cappelle&Ilse Depraetere(eds.).2021.Modality and Diachronic Construction Grammar.Amsterdam:John Benjamins.v+251pp.1引言过去20年间,构式语法理论蓬勃发展。该理论在历史语言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历时构式语法(Diachronic Construction Grammar,简称DxCG)作为独立的语言分析范式形成。DxCG从构式语法的节点和网络观出发,提倡对语言变化进行“网络变化”描写(Hilpert 2021:61)。情态作为语法研究的核心话题,近年来开始被构式语法领域的学者关注。文集《情态与历时构式语法》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版的。该文集共八章,2021年由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出版,三位编者Martin Hilpert、Bert Cappelle和Ilse Depraetere均是构式语法领域的杰出学者。文集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刻画了不同语言中多个情态范畴的构式化和构式变化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构式语法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情态范畴的研究,值得学界关注。本文首先介绍各章内容,之后简要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构语法 情态范畴 语法理论 语言学领域 本杰明 语法研究
下载PDF
构式“了不得”“了得”句法与语义探究
9
作者 张宝艳 程丽霞 《品位·经典》 2020年第3期28-31,共4页
"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否定表达。但是在"了不得"这类表达中,"不"的否定意义并未显现。本文以"了不得"为例,基于汉语历时语料,根据构式变化理论,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描写和分析"了不得"&... "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否定表达。但是在"了不得"这类表达中,"不"的否定意义并未显现。本文以"了不得"为例,基于汉语历时语料,根据构式变化理论,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描写和分析"了不得""了得"构式在语用功能、语义属性及句法层面的演变,探索其演变路径,解释其在共时层面呈现的特点。研究发现,在"了不得"构式变化过程中,"不"的意义融合在整个词组的意义当中,凝固为词内成分。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具有与"了得"相同的语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时 历时 了不得 了得
下载PDF
英语构式“THERE—BE”新探
10
作者 诸允孟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5年第1期65-78,共14页
尽管学界已从不同视角(如图形一背景原理)研究了存在句、强调句、倒装句等句式中的there-be构式,但在一些本质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如该构式的机制和语用功能等。解开这一谜团的关键在于:该构式充当了不可及信息的标记,即说话人对... 尽管学界已从不同视角(如图形一背景原理)研究了存在句、强调句、倒装句等句式中的there-be构式,但在一些本质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如该构式的机制和语用功能等。解开这一谜团的关键在于:该构式充当了不可及信息的标记,即说话人对新信息编码与听话人对接收信息解码时必须使用的语用手段之一。作为英语中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构式,there-ben历了语法化与构式变化。既然信息可及性理论具有跨语言共性,本文以汉语实例进一步证明该理论具备对语言现象加以充分描写和充分解释的两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信息可及性 不可及信息 标记
下载PDF
英语构式“THERE-BE”新探
11
作者 诸允孟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6年第1期65-78,共14页
尽管学界已从不同视角(如图形—背景原理)研究了存在句、强调句、倒装句等句式中的there-be构式,但在一些本质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如该构式的机制和语用功能等。解开这一谜团的关键在于:该构式充当了不可及信息的标记,即说话人对新信息... 尽管学界已从不同视角(如图形—背景原理)研究了存在句、强调句、倒装句等句式中的there-be构式,但在一些本质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如该构式的机制和语用功能等。解开这一谜团的关键在于:该构式充当了不可及信息的标记,即说话人对新信息编码与听话人对接收信息解码时必须使用的语用手段之一。作为英语中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构式,there-be经历了语法化与构式变化。既然信息可及性理论具有跨语言共性,本文以汉语实例进一步证明该理论具备对语言现象加以充分描写和充分解释的两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信息可及性 不可及信息 标记
下载PDF
构式化中的识解干预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雅刚 刘正光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1-462,共12页
"新节奏构式"经历了[这是VP的节奏]_(-进程)>[这是VP的节奏]_(-情态)>[这是X的节奏]_(-情态)三阶段,体现了原型范畴的拓展。本文着重从共时角度说明构式化与构式变化中的识解调整,以示其普遍共性,增加历时研究的深度。... "新节奏构式"经历了[这是VP的节奏]_(-进程)>[这是VP的节奏]_(-情态)>[这是X的节奏]_(-情态)三阶段,体现了原型范畴的拓展。本文着重从共时角度说明构式化与构式变化中的识解调整,以示其普遍共性,增加历时研究的深度。不变的"节奏"意象图式代表范畴原型的概念表征。该意象有规律、顿变和渐进三个认知拓扑特征;对三者的识解变换引发构式微变。构式化、构式变化与识解变换相互制约,这种互动始于微观局部变化却具有系统性。演化过程体现了隔断与延续的对立统一,变化的识解和不变的意象为构式演化断与续的动因与约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情态 主观性 意象图 识解变换
原文传递
主观极量义构式“A了去了”的来源及双“了”构式的历时演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昌来 陈红燕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A了去了"的可替换构件为性质形容词A,固件为"了1"和"去了2"。"了1"实现"A"语义的有界化,"去了2"将"A了"主观识解为无终点极量,共现的双"了"是"... "A了去了"的可替换构件为性质形容词A,固件为"了1"和"去了2"。"了1"实现"A"语义的有界化,"去了2"将"A了"主观识解为无终点极量,共现的双"了"是"A了去了"构式的语义算子和形式标记。与"V了去了"相比,"A了去了"的特征更接近"X了Y了",即二者都是四音节,都以双"了"为形式和语义标记,基本都作为述谓成分或独立成分,都是表达语义量级较高的主观评价。从相关构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来看,"A了去了"是双"了"构式迎合当代语境需求,语义细化、转化、主观化的结果:"A了去了"构式承继双"了"构式的形式、语义和韵律特征,将"去"作为语义焦点,实现双"了"构式的语义突变("主观极量义")、构件性质的突变("A了"的有界化、"去了"性质的准程度副词化)和构件语义的突变("去了"语义的极量程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了去了” 双“了”构 主观极量 后构
原文传递
语言创新机制之构式变化与构式化——以反义词共现构式的形式动态性分析为例
14
作者 芦晓莉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44,共6页
文章以反义词共现构式的形式动态性分析为例,基于ChatGPT、词典和语料库提供的语料,在历时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考察语言创新机制问题。研究发现,反义词共现构式的形式动态性主要呈现三种变化型式:构式内部的一义多形、构式之间的一义多... 文章以反义词共现构式的形式动态性分析为例,基于ChatGPT、词典和语料库提供的语料,在历时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考察语言创新机制问题。研究发现,反义词共现构式的形式动态性主要呈现三种变化型式:构式内部的一义多形、构式之间的一义多形和构式再创。三种变化规律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机制:构式内部的一义多形和构式之间的一义多形背后的机制是构式变化,而构式再创背后的机制则是构式化。构式变化和构式化均能够诱发反义词共现构式在形式层面上的动态变化,为语言形式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导致语言形式演变的两个重要机制。构式变化与构式化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词共现构 动态性 语言创新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新构词词素的构式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永伟 黄锦鸿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基于美国历史英语语料库、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在线新闻语料库分析典型新构词词素的生成和演变。研究发现-licious、-tastic、-mageddon、-geddon、-pocalypse等源于现有英语词语的构词成分在形式上已定型为尾部构词词素。这些构... 本文基于美国历史英语语料库、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在线新闻语料库分析典型新构词词素的生成和演变。研究发现-licious、-tastic、-mageddon、-geddon、-pocalypse等源于现有英语词语的构词成分在形式上已定型为尾部构词词素。这些构词词素全部或部分沿袭源词的词义,同时出现语义扩大或缩小的情况,并倾向于与指称事物的前搭配词进行复合构词。在不同衡量标准下,两组构词词素的能产性高低有所差别。新构词词素的形成涉及构式变化和构式化。两组新构词词素的构式化在图式性、能产性和组构性上有所不同,但呈现出图式性和能产性增强以及组构性总体增强、部分减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词词素 语料库 形成
原文传递
“行V”構式的構式化和構式變化
16
作者 劉文正 余旭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85-94,共10页
'行V'構式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經歷了從'行'到'行ON'和'行OV→N'、從'行OV→N'到'行V'的兩次構式化過程。雙音化對'行V'構式的形成起著推動作用,但更關鍵的是V的'反壓制... '行V'構式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經歷了從'行'到'行ON'和'行OV→N'、從'行OV→N'到'行V'的兩次構式化過程。雙音化對'行V'構式的形成起著推動作用,但更關鍵的是V的'反壓制'。随著'行V'構式的興起,泛義動詞開始形成,戰國末期至漢代出現'行VO',@是'行V'的構式變化,標誌著泛義動詞'行'成熟。由於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日益加大以及其他泛義動詞的興起,唐代以後'行V'構式逐漸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V”構式 構式 構式變化 反壓制
原文传递
名量詞的構式化和構式變化
17
作者 劉文正 封景文 吴舟舟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8年第1期66-85,共20页
漢語名量詞産生於商朝,計算對象具體,尚不成體系;西周基本形成計量和計數(集合數、陪伴)兩大體系;經過春秋戰國的持續發展,西漢時期陪伴量詞發展爲個體量詞,名量詞系統終於成熟。名量詞由計量或計數模式'名+數+名'中的第二個名... 漢語名量詞産生於商朝,計算對象具體,尚不成體系;西周基本形成計量和計數(集合數、陪伴)兩大體系;經過春秋戰國的持續發展,西漢時期陪伴量詞發展爲個體量詞,名量詞系統終於成熟。名量詞由計量或計數模式'名+數+名'中的第二個名詞演變而成;個體量詞形成以後,'數+量+名'也成爲能産模式。計量和計集合數的量詞産生發展的動因:社會的要求、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的使用和認知、語言使用者對陪伴成分的選擇、被計量物特徵的限制。陪伴量詞和個體量詞産生和發展的動因:語言使用者對某些集合量詞和陪伴成分的重新思考;雙音韻律的約束、計量等構式的推動、自身對構式義的吸收等。歷時構式語法既能解釋各種名量詞的産生發展,又能解釋名量詞系統的發展和演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詞 量詞圖 構式 構式變化
原文传递
Temporal variations in internal tide multimodal structure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18
作者 GAO Dalu JIN Guangzhen LU Xianqing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70-78,共9页
Temporal variations in multimodal structures of diurnal( D_1) and semidiurnal( D_2) internal tides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Dongsha Plateau, based on 2-month moored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 Temporal variations in multimodal structures of diurnal( D_1) and semidiurnal( D_2) internal tides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Dongsha Plateau, based on 2-month moored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observations. Harmon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D_1 components( K_1 and O_1) dominated the internal tide fiel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K_1 constituent presented a first-mode structure while the M_2 constituent seemed to exhibit a high-mode structure. Amplitude spectr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ata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baroclinic current amplitudes between different water depths. Temporal variations in modal structures w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_1 and D_2 baroclinic tides extracted from the baroclinic velocity field with band-pass filter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D_1 internal tide current was much larger than the D_2 current,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modal structure of the D_1 internal tide occurred on an approximately fortnightly cycle. The EOF analyses revealed temporal transformation of multimodal structures for D_1 and D_2 internal tide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D_1 internal tide was mainly due to the superposition of K_1 and O_1, 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coherent kinetic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tides South China Sea multimodal structure temporal variation
下载PDF
A Study of Three Variants of Gerund Construction from the Contrastiv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Natural Academic Abstracts on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19
作者 Yan JIN Mingtuo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0年第2期219-230,250,共13页
English gerund construction is a system composed of 3 variants, including "Gerund + Φ", "Gerund + of + NP", and "Gerund + NP". The noun and verb attributes of the 3 variants are recursiv... English gerund construction is a system composed of 3 variants, including "Gerund + Φ", "Gerund + of + NP", and "Gerund + NP". The noun and verb attributes of the 3 variants are recursive, and in theory their frequencies vary regularly in different styles. An abstract is placed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an academic papers, which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nciseness and generalization, and has special requirements for the use of gerund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mpirically explore the system of gerund construction in abstract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papers, and to specifically explore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noun and verb properties of the 3 variants. For this purpose, two corpora were constructed, one is about abstracts of natural science papers, and the other is about abstracts of social science papers. Finally, the results of chi-square tes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requencies of the 3 variants in the abstract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papers, and the two corpora can be studied as a whole. In the combined corpu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ies of the 3 gerund variants. The frequencies of these 3 variants and their gerund properties showed a recursiv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rund construction gerund variants Construction Grammar NOMINALIZATION gerund system
下载PDF
Observation of the abyssal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in the Philippine Sea 被引量:3
20
作者 翟方国 王庆业 +1 位作者 胡敦欣 郭小钢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188-1197,共10页
Mooring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from July 16, 2011 to March 30, 2012 east of Mindanao, Philippines (127°2.8'E, 8°0.3'N) to observe the abyssal current at about 5 600 m deep and 500 m above the ocean ... Mooring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from July 16, 2011 to March 30, 2012 east of Mindanao, Philippines (127°2.8'E, 8°0.3'N) to observe the abyssal current at about 5 600 m deep and 500 m above the ocean bottom. Several features were revealed: 1) the observed abyssal current was highly variable with standard deviations of 57.3 mrn/s and 34.0 ram/s, larger than the mean values of-31.9 and 16.6 mm/s for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components, respectively; 2) low-frequency current longer than 6 days exhibited strong seasonal variation, flowing southeastward (mean flow direction of 119.0° clockwise from north) before about October 1, 2011 and northwestward (mean flow direction of 60.5° counter-clockwise from north) thereafter; 3) the high-frequency flow bands were dominated by tidal currents O1, K1, M2, and S2, and near-inertial currents, whose frequencies were higher than the local inertial frequency. The two diurnal tidal constituents were much stronger than the two semidiumal ones. This study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an observational insight into the abyssal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east of Mindanao based on long-term observations at one site. It is meaningful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deep and abyssal circulation over the whole Philippine Sea and the 3D structure of the westem boundary current system in this region. More observational and high-resolution model studies are need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abyssal current over a much larger space and longer perio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pper-layer circul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dyn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yssal current Philippine Sea mooring observ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