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蝗虫前肠形态及分类学价值的研究 Ⅲ.槌角蝗科和剑角蝗科 被引量:3
1
作者 席碧侠 郑哲民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2-87,共6页
采用体视显微摄影技术对8种蝗虫(槌角蝗科2种,剑角蝗科6种)前肠内部形态结构及分类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蝗虫前肠Ⅱ和Ⅳ区齿在排列方式上属间差异较明显,属内变化不大.但佛蝗属3种蝗虫在这两区脊上齿的排列上表现出较大... 采用体视显微摄影技术对8种蝗虫(槌角蝗科2种,剑角蝗科6种)前肠内部形态结构及分类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蝗虫前肠Ⅱ和Ⅳ区齿在排列方式上属间差异较明显,属内变化不大.但佛蝗属3种蝗虫在这两区脊上齿的排列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分类学 槌角蝗科 前肠
下载PDF
新疆蝗虫——新属新种(蝗总科:槌角蝗科)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哲民 席碧侠 廉振民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2期59-62,共4页
记述了采自新疆的拟槌角蝗 Gomphoceroides 新属及新疆拟槌角蝗Gomphoceroides xingangensis 新种.该新属近似于 Gomphocerippus Rob.和Gomphocerus Thunberg.其区别于两者为前胸背板后横沟雄性在背板中部穿过,雌性在中后部穿过;前翅前... 记述了采自新疆的拟槌角蝗 Gomphoceroides 新属及新疆拟槌角蝗Gomphoceroides xingangensis 新种.该新属近似于 Gomphocerippus Rob.和Gomphocerus Thunberg.其区别于两者为前胸背板后横沟雄性在背板中部穿过,雌性在中后部穿过;前翅前缘基部在雌性明显扩大,雄性不明显;缘前脉域端部明显超过前翅中部.其区别于前者为前翅前、后肘脉接近、合并;中脉域宽为肘脉域5~6倍.而区别于后者为雄性前足胫节不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槌角蝗科
下载PDF
内蒙古槌角蝗亚科(Gomphocerinae)蝗虫的区系分析
3
作者 李文博 能乃扎布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年第8期20-21,共2页
对内蒙古槌角蝗亚科(Gomphocerinae)15种昆虫进行了区系分析。内蒙古槌角蝗亚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主要归属于蒙新区和东北区。其中蒙新区特有种10种,占66.67%,其次为三区型类所占比重最大,为20%。说明内蒙古槌角蝗亚科昆虫在中... 对内蒙古槌角蝗亚科(Gomphocerinae)15种昆虫进行了区系分析。内蒙古槌角蝗亚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主要归属于蒙新区和东北区。其中蒙新区特有种10种,占66.67%,其次为三区型类所占比重最大,为20%。说明内蒙古槌角蝗亚科昆虫在中国地理区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有性。在内蒙古地带性植被带中,属于典型草原亚带的种类最多,有11种,占总数的73.33%,其中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Zubowsky)在3个植被带均有分布,为广布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区系分析
下载PDF
李氏大足蝗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高佳 程春花 黄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3-612,共10页
采用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李氏大足蝗(Aeropus licenti Chang)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李氏大足蝗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597bp,A+T含量为74.8%,37个基因位置与飞蝗的一致,基因间隔序列共计17处105bp,间隔长度... 采用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李氏大足蝗(Aeropus licenti Chang)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李氏大足蝗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597bp,A+T含量为74.8%,37个基因位置与飞蝗的一致,基因间隔序列共计17处105bp,间隔长度从1~21bp不等;有10对基因间存在58bp重叠,重叠碱基数在1~17bp之间。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找到4种可能的起始密码子;有12个基因在3'端找到完全的TAA或TAG终止密码子,只有ND5基因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除tRNASer(AGN)外,其余21个tRNA的二级结构均属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ASer(AGN)的DHU臂缺失,在相应的位置上只形成一个环。预测的lrRNA二级结构总共有6个结构域(结构域Ⅲ缺失),47个茎环结构;预测的srRNA的二级结构包含3个结构域,31个茎环结构。A+T丰富区长度为712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组 rRNA二级结构 李氏大足 槌角蝗科 直翅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