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江道地药材槲寄生在痹症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彭彩亮 陈曦 姚春丽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587-590,共4页
本文通过对龙江道地药材槲寄生对痹症治疗的作用临床研究概况进行整理,以期为痹症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 龙江道地药材槲寄生 痹症 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槲寄生在高血压病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勇博 于杰 +1 位作者 王晓杰 张磊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29-132,共4页
槲寄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本草求真》称其为“补肾要剂”,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疾病。近年来,随着补肾降压理论的广泛研究与应用,槲寄生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逐渐得... 槲寄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功效,《本草求真》称其为“补肾要剂”,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疾病。近年来,随着补肾降压理论的广泛研究与应用,槲寄生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逐渐得到青睐。文章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中槲寄生的记载,对其进行药物基原考证,明确其补益肾气的功效,深入探究其“补益肾气”“平补阴阳”理论在高血压病中应用的基础。同时结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总结其在治疗高血压病中降低血容量、抑制Ca2+内流、保护靶器官等作用,为临床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高血压病 眩晕 补益肾气
下载PDF
新外来中药白果槲寄生的中药药性探讨
3
作者 热依塞·努尔买买提 梁唯灿 +8 位作者 李一芃 邸松蕊 付祥郴 王梓旭 王淳 郭宝林 王林元 朱映黎 张建军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4-1590,共7页
白果槲寄生是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白果槲寄生(Viscum album L.)的新鲜带叶茎枝和果实,中国无分布。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被列入《美国顺势疗法药典》《德国顺势疗法药典》等。目前,以白果槲寄生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海利升注射液已... 白果槲寄生是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白果槲寄生(Viscum album L.)的新鲜带叶茎枝和果实,中国无分布。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治疗,被列入《美国顺势疗法药典》《德国顺势疗法药典》等。目前,以白果槲寄生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海利升注射液已作为进口的天然药物进入我国临床,主要用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辅助治疗。通过总结分析白果槲寄生科学研究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对其中药药性进行探讨。通过对白果槲寄生的活性成分、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等文献分类研究,归纳出白果槲寄生具有抗癌和提高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降血糖、降血压、抗氧化、抗癫痫等药理作用;依据临床应用和使用情况,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赋予了白果槲寄生中药药性。白果槲寄生的性味归经为性平味甘;归肝、肾、脾经。功效为解毒散结、平肝潜阳、益气养阴,可用于治疗癥瘕积聚,肝阳上亢,痫证,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供配制成药用(皮下注射),建议从1 mL 0.000 1 mg开始,每周注射次数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果槲寄生 中药药性 新外来中药 性味归经 功效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槲寄生-黄芪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刘朝阳 吕智敏 姚莉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背景: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我国老年高血压病存在患病率高、控制率低的特点。益肾降压方为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有效方剂,槲寄生与黄芪药对是组方的精髓,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网络药理学能够阐明药理作用机制... 背景:高血压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我国老年高血压病存在患病率高、控制率低的特点。益肾降压方为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有效方剂,槲寄生与黄芪药对是组方的精髓,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网络药理学能够阐明药理作用机制、寻找药效物质基础和潜在靶点。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益肾降压方中槲寄生-黄芪药对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槲寄生、黄芪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信息进行标准化,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老年高血压病相关疾病靶点,在Venny 2.1.0在线平台上制作韦恩图,获得槲寄生、黄芪与疾病的共同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槲寄生-黄芪药对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异鼠李素、刺芒柄花素、β-谷甾醇、山柰酚等,核心靶点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等,主要通路有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槲寄生、黄芪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作用,为临床继续深入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的机制提供了思路与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槲寄生 黄芪 老年高血压病
下载PDF
云杉矮槲寄生生防微生物的筛选
5
作者 赵敏 田呈明 《现代园艺》 2024年第6期16-18,共3页
云杉矮槲寄生在青海省地区发生严重,从林间自然发病的云杉矮槲寄生植株上分离筛选致病菌,获得潜在的生防菌株可用于云杉矮槲寄生的生物防治。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云杉矮槲寄生的茎和浆果中分离得到具有致病性的重寄生菌,用菌饼伤口接种、... 云杉矮槲寄生在青海省地区发生严重,从林间自然发病的云杉矮槲寄生植株上分离筛选致病菌,获得潜在的生防菌株可用于云杉矮槲寄生的生物防治。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云杉矮槲寄生的茎和浆果中分离得到具有致病性的重寄生菌,用菌饼伤口接种、分生孢子悬浮液进行喷雾活体接种云杉矮槲寄生分析其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具有致病性的菌株。从100余发病的云杉矮槲寄生样品上共计分离获得166株菌株,其中以镰刀菌属和链格孢属居多。经离体和活体的致病性检测可知,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实验室前期保存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FCC80308菌株能使云杉矮槲寄生致病,且处理和对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镰刀菌和胶孢炭疽菌是引起云杉矮槲寄生的主要致病菌,为云杉矮槲寄生生防菌的进一步筛选提供了菌株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矮槲寄生 生物防治 镰刀菌 胶孢炭疽菌
下载PDF
“槲寄生征”——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冠脉影像表现
6
作者 薛明团 贾丽琴 +2 位作者 赵鑫 董彦文 夏梦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4-846,共3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纳差1个月余,胸闷、气短3 d入住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既往高血压10年余,血压控制欠佳,否认糖尿、肝炎、结核病史。实验室指标:心肌酶等正常,甲功5项、肝功、肾功、离子3项(钾钠氯)、抗... 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纳差1个月余,胸闷、气短3 d入住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既往高血压10年余,血压控制欠佳,否认糖尿、肝炎、结核病史。实验室指标:心肌酶等正常,甲功5项、肝功、肾功、离子3项(钾钠氯)、抗酸染色、肿瘤标志物及真菌涂片等均无特殊。抗核抗体谱组合(18项)均阴性,血清IgG4:10.3 g/L(参考值0.03~1.4 g/L),凝血酶原时间13.50 s(参考值9~13 s),纤维蛋白原4.13 g/L(参考值2~4 g/L),血沉23 mm/h(参考值0~15 mm/h),脂蛋白Lpa 187.00 nmol/L(参考值0~75 nmol/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1.90%(参考值40%~75%)。心电图显示轻度ST-T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天冬酶-1信号通路探究槲寄生滴眼液对干眼症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
7
作者 吴一峰 姜蕾 +1 位作者 唐丹燕 邓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7期611-618,共8页
目的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信号通路探究槲寄生滴眼液对干眼症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干眼症模型小鼠(采用苯扎氯铵溶液滴眼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以生理盐水干预)、槲寄生滴眼液组(槲寄生滴眼液滴眼5... 目的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信号通路探究槲寄生滴眼液对干眼症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干眼症模型小鼠(采用苯扎氯铵溶液滴眼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以生理盐水干预)、槲寄生滴眼液组(槲寄生滴眼液滴眼5μL,每天2次)、NLRP3/Caspase-1通路抑制剂(VX-765)组(腹腔注射50 mg/kg VX-765,每天1次)、槲寄生滴眼液+VX-765组(槲寄生滴眼液滴眼5μL,每天2次,腹腔注射50 mg/kg VX-765,每天1次),每组12只。另取12只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干预)。各组均持续给药14 d。酚红棉线测定泪液分泌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膜上皮和泪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1β水平;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测定结膜上皮和泪腺组织NLRP3、Caspase-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损伤,泪腺组织呈现腺泡空泡样改变,结构不清晰,大小不均一,各小叶及腺泡间细胞排列紊乱等病理变化,泪液分泌量(酚红棉线被浸湿的长度,下同)[(2.66±0.42)mm比(6.14±1.09)mm,P<0.05]显著减少,血清IL-18[(53.16±6.95)pg/mL比(15.04±2.14)pg/mL,P<0.05]、IL-1β[(57.28±7.11)pg/mL比(24.51±3.06)pg/mL,P<0.05]、结膜上皮及泪腺组织NLRP3、Caspase-1 mRNA和蛋白[NLRP3 mRNA:(3.05±0.43)比(1.00±0.05),P<0.05;Caspase-1mRNA:(4.41±0.62)比(1.00±0.06),P<0.05;NLRP3蛋白:(1.33±0.21)比(0.17±0.03),P<0.05;Caspase-1蛋白:(1.51±0.26)比(0.20±0.04),P<0.05]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槲寄生滴眼液组、VX-765组和槲寄生滴眼液+VX-765组结膜上皮和泪腺组织上述病理损伤减轻,泪液分泌量[(4.15±0.53)mm、(4.11±0.55)mm、(5.38±0.62)mm比(2.66±0.42)mm,P<0.05]显著增加,血清IL-18[(36.03±5.71)pg/mL、(35.92±5.66)pg/mL、(20.07±3.38)pg/mL比(53.16±6.95)pg/mL,P<0.05]、IL-1β[(40.85±5.04)pg/mL、(41.06±5.12)pg/mL、(28.08±4.57)pg/mL比(57.28±7.11)pg/mL,P<0.05]、结膜上皮和泪腺组织NLRP3、Caspase-1 mRNA和蛋白[NLRP3 mRNA:(2.11±0.32)、(2.09±0.29)、(1.37±0.22)比(3.05±0.43),P<0.05;Caspase-1 mRNA:(2.93±0.38)、(2.89±0.36)、(1.58±0.25)比(4.41±0.62),P<0.05;NLRP3蛋白:(0.60±0.11)、(0.59±0.09)、(0.19±0.04)比(1.33±0.21),P<0.05;Caspase-1蛋白:(0.72±0.12)、(0.74±0.11)、(0.23±0.05)比(1.51±0.26),P<0.05]表达显著降低。与槲寄生滴眼液组和VX-765组比较,槲寄生滴眼液+VX-765组结膜上皮和泪腺组织上述病理损伤进一步减轻,泪液分泌量[(5.38±0.62)mm比(4.15±0.53)mm、(4.11±0.55)mm,P<0.05]显著增加,血清IL-18[(20.07±3.38)pg/mL比(36.03±5.71)pg/mL、(35.92±5.66)pg/mL,P<0.05]、IL-1β[(28.08±4.57)pg/mL比(40.85±5.04)pg/mL、(41.06±5.12)pg/mL,P<0.05]、结膜上皮和泪腺组织NLRP3、Caspase-1 mRNA和蛋白[NLRP3 mRNA:(1.37±0.22)比(2.11±0.32)、(2.09±0.29),P<0.05;Caspase-1mRNA:(1.58±0.25)比(2.93±0.38)、(2.89±0.36),P<0.05;NLRP3蛋白:(0.19±0.04)比(0.60±0.11)、(0.59±0.09),P<0.05;Caspase-1蛋白:(0.23±0.05)比(0.72±0.12)、(0.74±0.11),P<0.05]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炎症,可能通过下调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干眼症 槲寄生滴眼液 NOD样受体蛋白3 半胱天冬酶-1 泪液分泌量 结膜上皮 泪腺
下载PDF
完达山地区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种群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长宝 徐增奇 岳仁杰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5-352,共8页
于2012年4-11月对老平岗林场6个群落中7种寄主上的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寄主为单位,槲寄生的最终分布格局取决于寄主的格局;而在每个寄主上则呈聚集性分布。从数量上看,寄生强度为:山杨"白桦"... 于2012年4-11月对老平岗林场6个群落中7种寄主上的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寄主为单位,槲寄生的最终分布格局取决于寄主的格局;而在每个寄主上则呈聚集性分布。从数量上看,寄生强度为:山杨"白桦"辽东桤木"黑桦"紫椴=青楷槭"色木槭;各寄主上单株槲寄生平均结果量为:山杨"白桦"辽东桤木"青楷槭"紫椴"色木槭"黑桦;红黄两种果实型植株的比例近于1∶1。从遗传上看,槲寄生表现出过量繁殖特征;其种子传播与太平鸟存在密切联系,经鸟类粪便排出的种子82%落在地面,15%黏附在下层灌木上,3%附着在寄主树干上。本研究认为:寄主的分布格局,寄主所在群落的组成及发育,传播者的生活习性和槲寄生自身的繁殖策略是影响其种群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空间特征 数量特征 遗传特征
下载PDF
神性与药性共存的神秘植物:寄生类植物
9
作者 陈晴宇 程卓 龙春林 《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5-9,共5页
寄生类植物常常出现在不同的神话故事中,它们是历史久远的民间草药,又常常承载着神秘的色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寄生类植物的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大多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六边形战士”。来看看传统民族药市上的寄生... 寄生类植物常常出现在不同的神话故事中,它们是历史久远的民间草药,又常常承载着神秘的色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寄生类植物的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大多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六边形战士”。来看看传统民族药市上的寄生类植物都有哪些超能力。心情烦闷的宋代诗人连文凤放下笔墨,沿着进山的小路缓缓独行。四周草木葱茏,他忽见路旁的树上竟开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小花,景象十分奇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类植物 植物文化 槲寄生 寄生 民族植物学
下载PDF
槲寄生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0
作者 蒋大珍 马佰诚 +3 位作者 杨皎 罗进城 孙雪薇 李佳琳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第5期84-92,共9页
【目的】优化槲寄生多糖提取工艺,探究抗氧化活性,为槲寄生多糖提取及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多糖得率为考查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分析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对槲寄生多糖得率的影响;运用响应面法对槲寄生多糖... 【目的】优化槲寄生多糖提取工艺,探究抗氧化活性,为槲寄生多糖提取及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多糖得率为考查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分析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对槲寄生多糖得率的影响;运用响应面法对槲寄生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槲寄生多糖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对三价铁离子的总还原力。【结果】不同因素水平下,料液比1∶30(g∶mL)、超声温度70℃、超声时间20 min、超声功率300 W时,对应的槲寄生多糖得率最高,分别为3.85%、5.59%、8.60%、5.86%,对槲寄生多糖得率的影响为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料液比;响应面法优化结果:料液比1∶29(g∶mL)、超声时间15 min、超声温度64℃、超声功率300 W时,槲寄生多糖得率最高,为8.17%。2 mg/mL多糖溶液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79.07%、51.38%,IC_(50)分别为0.612、2.611 mg/mL;对三价铁离子的总还原力为0.33。【结论】槲寄生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9(g∶mL)、超声时间15 min、超声温度64℃、超声功率300 W;槲寄生多糖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对三价铁离子具有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多糖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槲寄生抗氧化物质的研究测定 被引量:19
11
作者 宰学明 吴国荣 +2 位作者 龚祝南 陆长梅 邵志广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081-1083,共3页
目的 研究槲寄生抗氧化物质并进行活性测定。方法 分别测定了槲寄生 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叶、茎、果中超氧化歧化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 ,GSH、绿原... 目的 研究槲寄生抗氧化物质并进行活性测定。方法 分别测定了槲寄生 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叶、茎、果中超氧化歧化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 ,GSH、绿原酸、类黄酮等小分子抗氧化物质的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 发现该植物富含抗氧化物质。结论 表明槲寄生所含抗氧化活性物质种类多 ,数量大 ,具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尤以叶为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抗氧化物质 抗氧化能力 中药 植物药
下载PDF
枫香槲寄生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杨燕军 林洁红 许雄伟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 进一步研究枫香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寻找抗心血管病的活性成分。方法 应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得到 5个化合物:反式桂皮酸(trans cinnamicacid) (I),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 (II),白杨... 目的 进一步研究枫香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寻找抗心血管病的活性成分。方法 应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得到 5个化合物:反式桂皮酸(trans cinnamicacid) (I),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 (II),白杨素(chrysin) (III),圣草酚 (eriodictyol) (IV),枫香槲寄生苷 (V)。结论 V为新化合物,I-IV均为首次从枫香槲寄生中分离得到,其中I,III,IV为首次从桑寄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香槲寄生 枫香槲寄生 白杨素 圣草酚
下载PDF
槲寄生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彭海燕 章永红 +1 位作者 韩英 王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1-382,387,共3页
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槲寄生碱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测定槲寄生碱对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生长的抑制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培养24h后加入含不同浓度槲寄生碱培养液;作用24h后倾去上清液,加入MTT;4h后吸去... 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槲寄生碱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测定槲寄生碱对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生长的抑制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培养24h后加入含不同浓度槲寄生碱培养液;作用24h后倾去上清液,加入MTT;4h后吸去上清液,加入二甲亚砜(DMSO);30min后测吸光度(A)并计算抑制率;体内实验将制备的肿瘤细胞悬液,以0.2mL/只的量接种于小鼠右前肢腋部皮下,24h后将已接种的小鼠随机分组。各组均连续给药7d,停药后1~3d将小鼠拉颈处死,剥取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结果体外实验证实槲寄生碱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证实槲寄生碱可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期。结论槲寄生碱具有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抗肿瘤作用 小鼠 体外实验 体内实验 抑制作用 上清液 生长期 接种 培养液
下载PDF
中国槲寄生属植物及其寄主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8
14
作者 韩荣兰 张奠湘 +1 位作者 郝刚 丘华兴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2-228,共7页
对槲寄生属植物在世界的分布状况和在中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其寄主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区类型的特点,结合该属目前的核型分析结果和现存类群的分布特点,论证了槲寄生属植物属古南大陆起源,并对其起源时间和迁移路线作... 对槲寄生属植物在世界的分布状况和在中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其寄主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区类型的特点,结合该属目前的核型分析结果和现存类群的分布特点,论证了槲寄生属植物属古南大陆起源,并对其起源时间和迁移路线作了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槲寄生属植物 寄主 地理分布
下载PDF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被引量:17
15
作者 孔德云 罗思齐 +1 位作者 李惠庭 雷兴翰 《医药工业》 CAS 1987年第3期123-127,共5页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中分离得到六个黄酮类化合物。确定其中的F、F为两个新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Ⅰ(ViscumneosideⅠ)和槲寄生新甙Ⅱ(Viscumneoside-Ⅱ)。另外四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秦素3-O-β-D...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中分离得到六个黄酮类化合物。确定其中的F、F为两个新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Ⅰ(ViscumneosideⅠ)和槲寄生新甙Ⅱ(Viscumneoside-Ⅱ)。另外四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秦素3-O-β-D葡萄糖甙(F);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F);鼠李秦素(F)和高圣草素(F)。F和F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槲寄生新甙Ⅰ 槲寄生新甙Ⅱ 鼠李秦素 高圣草素
下载PDF
茶槲寄生“螃蟹脚”中黄酮醇及黄烷醇类化合物的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倪婷婷 李璐 +2 位作者 赵明 邵宛芳 李家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4-488,共5页
随着古树普洱茶的流行,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茶槲寄生"螃蟹脚"也成为一种饮料,但是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应用三氯化铝比色法和酒石酸铁法分别测定了"螃蟹脚"中黄酮类化合物与茶多酚的总含量;应用HPLC法检测了黄酮醇及表... 随着古树普洱茶的流行,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茶槲寄生"螃蟹脚"也成为一种饮料,但是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应用三氯化铝比色法和酒石酸铁法分别测定了"螃蟹脚"中黄酮类化合物与茶多酚的总含量;应用HPLC法检测了黄酮醇及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种茶叶中主要的黄烷醇类物质。结果表明:"螃蟹脚"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总含量为7.65 mg/g,检测到了包括杨梅素(0.16 mg/g)、槲皮素(0.03 mg/g)、山柰酚(0.05 mg/g)和6个未知组分在内的9个黄酮醇组分;并检测到EGC、EGCG、ECG三种黄烷醇类物质,但其茶多酚总含量比茶叶低,仅为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螃蟹脚 黄酮醇 黄烷醇 HPLC
下载PDF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俊 王国基 +1 位作者 颜辉 褚衍亮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综述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有关槲寄生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槲寄生中除了黄酮、生物碱类等小分子化合物外,还含有大量的凝集素、多糖等高分子的生物活性成分... 目的:综述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有关槲寄生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槲寄生中除了黄酮、生物碱类等小分子化合物外,还含有大量的凝集素、多糖等高分子的生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方面重点综述了槲寄生的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降血压、降血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及肿瘤的辅助用药等。结论:我国槲寄生资源丰富,应该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一种槲寄生多肽的一级结构分析和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孔景临 杜秀宝 +2 位作者 范崇旭 徐建富 郑晓军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13-817,共5页
目的 研究槲寄生枝叶中肽类抗肿瘤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结构。方法 应用阳离子交换、凝胶过滤及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用于测定质量数。采用Edman降解结合酶解法确定多肽的完整序列。对多肽用MTT法... 目的 研究槲寄生枝叶中肽类抗肿瘤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结构。方法 应用阳离子交换、凝胶过滤及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用于测定质量数。采用Edman降解结合酶解法确定多肽的完整序列。对多肽用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 从槲寄生中纯化出一种新的多肽,命名为槲寄生毒素B2(viscotoxin B2),其一级结构为KSCCKNTTGRNIYNTCRFAGGSRERCAKLSGCKIISASTCPSDYPK。Viscotoxin B2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样肉瘤细胞的IC50为1.6 mg·L~1。结论 Viscotoxin B2与白果槲寄生中的槲寄生毒素有很高的同源性,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槲寄生毒素 槲寄生毒素B2 一级结构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槲寄生生物碱的系统分离及抑菌活性初探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俊 吴福安 +2 位作者 王加力 陶士强 董世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66,共4页
用超声辅助萃取技术从槲寄生中提取总生物碱,经系统分离获得酚性弱碱性生物碱、非酚性弱碱性生物碱、酚性叔胺生物碱、非酚性叔胺生物碱、水溶性生物碱等五种生物碱组分,并测试了各生物碱组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五种槲寄生生物碱组... 用超声辅助萃取技术从槲寄生中提取总生物碱,经系统分离获得酚性弱碱性生物碱、非酚性弱碱性生物碱、酚性叔胺生物碱、非酚性叔胺生物碱、水溶性生物碱等五种生物碱组分,并测试了各生物碱组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五种槲寄生生物碱组分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不明显,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其中非酚性叔胺性生物碱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生物碱 系统分离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槲寄生、杜仲的降血压作用和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黄志新 岳京丽 +3 位作者 赵凤生 沙大年 范小兵 蓝先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研究了槲寄生和杜仲的降血压作用和急性毒性。用肾动脉结扎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 ,灌胃给予中药水提取液 ,考察降血压作用。用小鼠灌胃考察急性毒性。结果表明 ,槲寄生水提液、杜仲水提液及其混合液均具有降血压作用 ,以混合液的效果最... 研究了槲寄生和杜仲的降血压作用和急性毒性。用肾动脉结扎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 ,灌胃给予中药水提取液 ,考察降血压作用。用小鼠灌胃考察急性毒性。结果表明 ,槲寄生水提液、杜仲水提液及其混合液均具有降血压作用 ,以混合液的效果最为显著。槲寄生、杜仲混合液对小鼠按照最大耐受量灌胃 ,未见急性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 杜仲 降血压 急性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