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并行化软件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罗省贤 李录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80,共4页
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是一种高精度反演表层任意介质速度结构的有效方法,但大量的正、反演,需要高性能计算的支持。作者基于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的并行性分析,研究了一套并行算法,提出了一种利用命名管道机制的动态负载均衡新方法,并... 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是一种高精度反演表层任意介质速度结构的有效方法,但大量的正、反演,需要高性能计算的支持。作者基于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的并行性分析,研究了一套并行算法,提出了一种利用命名管道机制的动态负载均衡新方法,并在分布式共享存储并行系统上实现了软件设计,显著地提高了计算效率,整套并行算法在三维表层模型层析反演中获得了有效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模型层析反演 动态负载 均衡 命名管道机制 并行化 高性能计算
下载PDF
利用基于模型的层析速度反演进行低幅度构造成像 被引量:30
2
作者 管文胜 段文胜 +3 位作者 查明 孙琦 宋小平 苏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3,共7页
基于层位的层析反演在低信噪比地区无法进行层位解释,在划分速度界面时也无法保证模型精度,局限性较大;基于网格的层析反演不容易收敛到实际速度模型,且模型没有地质意义的约束,有时会产生不符合地质规律的反演结果。为此,基于模型的层... 基于层位的层析反演在低信噪比地区无法进行层位解释,在划分速度界面时也无法保证模型精度,局限性较大;基于网格的层析反演不容易收敛到实际速度模型,且模型没有地质意义的约束,有时会产生不符合地质规律的反演结果。为此,基于模型的层析反演方法,借鉴了层位约束和全局反演优点,以地质层位为基础建立模型,在横向上沿地质层位网格进行参数更新,在纵向上层位间网格更新尺度随着模型的地质层位而变化,既解决了薄层速度建模问题,又能得到精准的高、低频速度分量和各向异性参数。其次,基于模型的层析反演将模型中地质层位的深度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层析反演数据空间,可以同时反演速度结构与反射点位置(或反射层深度),具有更高的反演精度。将基于模型的层析反演方法应用于YM工区实际资料,并通过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高了速度模型精度,解决了该区低幅度构造成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幅度构造 基于模型层析反演 层析成像矩阵 VTI介质 叠前深度偏移
下载PDF
层析成像反演速度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薛花 张宝金 文鹏飞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5年第6期801-807,共7页
本文应用层析成像反演方法优化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阐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流程,详细介绍利用两种不同层析反演方法来优化深度域的层速度模型,对同一实际地震资料速度模型建立的应用效果表明,在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能提供准确解... 本文应用层析成像反演方法优化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阐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流程,详细介绍利用两种不同层析反演方法来优化深度域的层速度模型,对同一实际地震资料速度模型建立的应用效果表明,在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能提供准确解释层位信息的前提下,模型层析反演优化后的速度模型精度要比网格层析反演优化后的速度模型更高,且稳定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反演 叠前深度偏移 速度建模 模型层析反演 网格层析反演
下载PDF
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在静校正中的应用
4
作者 景波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第14期48-49,共2页
表层模型层析反演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反演技术,它利用地震初至波射线的走时和路径反演介质速度结构,不受地表及近地表结构纵横向变化的约束。根据正演初至时间与实际初至时间的误差,修正速度模型,经反复迭代,最终达到要求的误差精度。
关键词 表层模型层析反演 速度结构 误差 迭代 误差精度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高密度地震勘探中静校正问题解决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窦强峰 妥军军 +2 位作者 蒋在超 周清华 杨镇魁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4期552-555,共4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且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数据海量,初至时间拾取及质控挑战大,亟待研究适应于该区高密度地震勘探的静校正方法。利用集群并行批量拾取初至时间,进行逐级质控可得到满足反演需求的初至时间... 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静校正问题突出,且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数据海量,初至时间拾取及质控挑战大,亟待研究适应于该区高密度地震勘探的静校正方法。利用集群并行批量拾取初至时间,进行逐级质控可得到满足反演需求的初至时间;结合LMI(层状模型反演)和TOMO(层析反演)两种静校正方法,分区(山前带和湖区)综合应用静校正量,能有效解决玛湖地区静校正突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高密度 静校正 初至质控 LMI(层状模型反演)TOMO(层析反演)
下载PDF
Near-surface model reconstruction using pseudo well-surface simultaneous travel time tomographic inversion
6
作者 LI Yu YAN Pei +1 位作者 PAN Yanhui YAN Rui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5期747-751,共5页
The static correction of a near-surface model may be improved by using travel time tomographic inversion.We discuss unfavorable factors in the inversion of surface seismic waves that have been analyzed by the first br... The static correction of a near-surface model may be improved by using travel time tomographic inversion.We discuss unfavorable factors in the inversion of surface seismic waves that have been analyzed by the first break.These factors show that sources and geophones arranged on the surface,or close to the surface,give a first break that only includes the direct wave and the up going wave from the down going to up going transition.These up going waves have weak directivity when they arrive at a geophone and so the rays passing through the grids have small directional differences and a narrow azimuth.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advantages of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VSP) acquisition mode we describe a pseudo well-surface simultaneous travel time tomographic inversion of a near-surface model.The well depth should be increased in the surface seismic study to produce a pure up going wave,to enhance the verticality of the rays and to increase the azimuth and shorten path length of the rays.Simulations of the effect of well depth on a pseudo well-surface simultaneous travel time tomographic inversion model are repor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tic corrections a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well depth extends below the weathered or sub-weathered layers.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the statics is 1.14 or 0.93 ms for these two situations,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ismic travel time tomography well-surface simultaneous near-surface model static corre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