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核心素养的模型建构概念的教学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肖安庆 《中学生物学》 2016年第9期32-34,共3页
从模型建构概念的理论基础入手,将适合模型建构的概念分为微观概念、宏观概念、抽象动态的规律和周期长的生命规律等四种概念,举例分析了基于模型建构概念的六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 模型建构概念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基于概念模型建构的探究式生物教学策略
2
作者 杨璐丹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3年第12期163-166,共4页
现阶段,生物学科仍然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概念模型建构基于中学阶段学生认知范围,运用语言文字、符号链接及图示图解串联生物学的知识系统;结合探究式教学的手段,以提出研究的概念内涵、完成研究的框架建立与分析、阐述概念模型与评... 现阶段,生物学科仍然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概念模型建构基于中学阶段学生认知范围,运用语言文字、符号链接及图示图解串联生物学的知识系统;结合探究式教学的手段,以提出研究的概念内涵、完成研究的框架建立与分析、阐述概念模型与评价为实践路径,有效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模型建构 探究式教学 高中生物学
下载PDF
高中生物复习课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
3
作者 王颖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第17期274-274,共1页
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建立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长期有效地记忆知识。由此可见,在高中复习课中构建概念模型是极其必要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不能深入... 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建立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长期有效地记忆知识。由此可见,在高中复习课中构建概念模型是极其必要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不能深入地理解、记忆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知识是零散接受的,缺乏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导致学了就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灵活应用。目前大多数关于概念模型的构建方法都是基于观察、想象的理论研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性指导,教师和学生还缺乏概念模型的设计和运用能力,在吸取国内外有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建构概念模型的“公筹胶磋”四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复习课 建构概念模型 方法
下载PDF
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概念建构模型——以“天”相关术语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黄鑫宇 魏向清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97,共10页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是首个大规模整理、诠释、译写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的国家级项目,是中华文化、话语走出去的有力尝试,也是术语翻译研究的重要资源。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具有语符简练、概念复杂、语境多样的特点,其翻译不是简单的...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是首个大规模整理、诠释、译写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的国家级项目,是中华文化、话语走出去的有力尝试,也是术语翻译研究的重要资源。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具有语符简练、概念复杂、语境多样的特点,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符转换,而是以译入语读者理解为目标、术语概念的全面建构。本文以“天”相关术语为例,借鉴认知术语学的理论视角,探究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概念建构模型,提出不同层面的翻译方法,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术语翻译 认知术语学 概念建构模型 翻译方法
原文传递
“5E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模型建构中的应用——以“尿液的动态形成”模拟实验为例
5
作者 卞莉 《中学生物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5-26,共2页
以“尿液的动态形成”模拟实验为例,应用“5E教学模式”,在剖析“滤过”和“重吸收”两个核心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与核心概念相关的事实性知识,借助透析膜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培养... 以“尿液的动态形成”模拟实验为例,应用“5E教学模式”,在剖析“滤过”和“重吸收”两个核心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与核心概念相关的事实性知识,借助透析膜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E教学模式 概念模型建构 模拟实验 尿液动态形成
下载PDF
The Experience of Setting up a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 Model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Frustrations
6
作者 Jorge A. Santos Simone Martins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2年第8期730-739,共10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and to reflect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s in setting up a new model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Brazil, which was initially called Mana...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and to reflect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s in setting up a new model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Brazil, which was initially called Management Practice Laboratory (MPL). The MPL environment was conceived as a physical and conceptual space where students could learn and practice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working in organizations in its three levels operational, tactical, and strategic. The foundations of the project come from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from experiential learning literature and from researches that call for a new epistemological ground in management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will stress some challenges and frustrations with the project since these could be helpful to those interested in similar initiatives. Due to limited space, only two challenges will be stressed: (1) the construction of legitimacy for the project; and (2) the persistent dissona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re is room for innovation in the way managemen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universities since one shows courage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and frustrations one will certainly deal wi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rning environments management education simulations practice laboratory experiential learning learning by do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