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辨认远去的身影:蒋光慈“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回溯 |
张茜
|
《唐山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我国高职课堂革命“帮学”模式实践研究 |
邓靖怡
易雪玲
胡顺义
|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
2022 |
17
|
|
3
|
从革命型模式到改革型模式——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
刘惠
胡建
|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
2008 |
2
|
|
4
|
革命“克理斯玛”信仰的隐喻性书写——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阐释 |
颜琳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5
|
历史社会学中的国家结构主义:斯考切波的革命研究模式评述 |
耿依娜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17 |
0 |
|
6
|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模式管窥——以商城起义为个案 |
陈杰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7
|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革命型诠释模式 |
王浩斌
王飞南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 |
0 |
|
8
|
毛泽东革命型现代化模式的建构逻辑及基本问题 |
王浩斌
王飞南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0 |
|
9
|
“突变”:身份焦虑与书写暧昧的指代——“革命-恋爱”叙事模式解析 |
颜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0
|
“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的重新审视 |
孙德喜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11
|
论毛泽东的革命型现代化模式及其局限性 |
王浩斌
王飞南
|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2
|
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的性别政治 |
乔春雷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3
|
法国大革命与陈独秀早期思想——兼论第三种革命模式 |
鲍超
刘爱平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2
|
|
14
|
俄国革命模式走向中国的历史考察 |
赵秀华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
2019 |
0 |
|
15
|
论叶紫的《星》:“革命加恋爱”模式的超越性书写 |
刘亚雯
|
《吕梁学院学报》
|
2019 |
1
|
|
16
|
列宁对俄国革命模式的探索与总结 |
赵秀华
|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
2023 |
0 |
|
17
|
毛泽东对农民土地革命模式的探索 |
丁晨
李永山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8
|
“课堂革命”背景下儿童歌曲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以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
张胜强
|
《爱人》
|
2022 |
0 |
|
19
|
中国革命和中国模式(下) |
王天玺
|
《创造》
|
2013 |
0 |
|
20
|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诱因新探 |
赵秀华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