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态扰动传输线宏模型的快速无源性补偿方法
1
作者 闫旭 李玉山 +1 位作者 曲咏哲 蒋冬初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33-2238,共6页
大多数传输线模型都不能保证无源性。针对基于特征方法的传输线宏模型,提出了一种快速无源性补偿方法。相对于留数扰动策略,所用的留数特征值扰动方法,减少了自由变量的数目,从而大大减小了CPU时间和内存需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在任意端接... 大多数传输线模型都不能保证无源性。针对基于特征方法的传输线宏模型,提出了一种快速无源性补偿方法。相对于留数扰动策略,所用的留数特征值扰动方法,减少了自由变量的数目,从而大大减小了CPU时间和内存需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在任意端接下的应用。此外还给出优化问题的解析解,进一步提高了仿真的速度。最后,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连建模 无源性 模态扰动 传输线模型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扰动的集成即时学习软测量建模 被引量:4
2
作者 金怀平 李建刚 +2 位作者 钱斌 陈祥光 杨彪 《信息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近年来,即时学习软测量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过程工业中难测参数的在线估计.然而,常规的即时学习软测量方法仅依靠单一的学习配置,忽略了即时学习性能的多样性,导致预测性能不佳.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扰动的集成即时学习软测量建模方法... 近年来,即时学习软测量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过程工业中难测参数的在线估计.然而,常规的即时学习软测量方法仅依靠单一的学习配置,忽略了即时学习性能的多样性,导致预测性能不佳.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扰动的集成即时学习软测量建模方法,称为DSS-ELWPLS(Diverse Subspaces and Similarity measures based Ensemble Locally Weighted Partial Least Squares).该方法以局部加权偏最小二乘算法(LWPLS)为基学习器,通过输入特征扰动和相似度扰动以激发即时学习的多样性,然后基于进化多目标优化构建满足多样性和准确性的即时学习基模型.随后采用Stacking集成学习策略,实现即时学习基模型的融合.通过在青霉素发酵过程和工业混炼胶过程中的应用,验证了DSS-ELWPLS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测量 即时学习 集成学习 模态扰动 多目标优化 局部加权偏最小二乘
原文传递
用于壁板结构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的改进最小控制合成(MCS)算法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天兵 裘进浩 季宏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7-92,共6页
针对压电壁板结构,引入具有良好非线性控制性能的最小控制合成(minimal controller syn-thesis,MCS)算法来抑制其振动.鉴于标准的MCS算法在快速扰动下缺乏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其控制效果,构造了一种新的自适应补偿因子,形成了改进MCS算... 针对压电壁板结构,引入具有良好非线性控制性能的最小控制合成(minimal controller syn-thesis,MCS)算法来抑制其振动.鉴于标准的MCS算法在快速扰动下缺乏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其控制效果,构造了一种新的自适应补偿因子,形成了改进MCS算法——IMCS算法,并通过波波夫准则验证了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选取LQR(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控制作为参考模型,分别施加宽频随机扰动和前2阶正弦混合脉冲激励,分析比较了IMCS算法和标准MCS算法的控制效果、自适应增益因子和跟踪误差.仿真结果表明,IMCS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小的跟踪误差;多模态扰动实验结果表明,当存在外部非线性扰动时,IMCS算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壁板结构 改进最小控制合成算法 振动控制 模态扰动
下载PDF
考虑负荷动态变化的孤岛微电网二次频率控制
4
作者 刘鹏辉 郑克影 +1 位作者 朱军 戴瑜兴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224,共12页
传统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二次调频策略未考虑负荷动态变化时频率偏差持续变化引发的积分器不断累加,易导致VSG调频效果不佳甚至引发频率振荡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荷扰动模态辨识和VSG自适... 传统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二次调频策略未考虑负荷动态变化时频率偏差持续变化引发的积分器不断累加,易导致VSG调频效果不佳甚至引发频率振荡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荷扰动模态辨识和VSG自适应调整的孤岛微电网二次频率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传统VSG二次调频策略在负荷动态变化场景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负荷功率特征数据实时辨识负荷扰动模态;当判定负荷扰动属动态变化模态后,以一二次调频阈值与有功变化阈值为边界,根据系统频率偏移量自适应调整VSG参数与虚拟调速器结构,实施微电网频率的跟踪调节。之后,通过建立小信号模型分析了积分器引入及VSG参数自适应调整情况下的系统稳定性。最后,仿真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频率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在相同条件下,相比于几种已有策略,所提策略将微电网二次频率波动范围限制在0.0173 Hz以内,在减小频率偏移量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扰动模态辨识 二次频率控制 自适应调整 虚拟同步发电机
下载PDF
有限振幅扰动下高超声速钝楔绕流感受性
5
作者 唐小军 王振清 +1 位作者 孟祥男 吕红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5-684,共10页
为了研究自由流脉冲波作用下高超音速流动感受性特征,采用高阶有限差分方法模拟钝楔超高音速绕流中来流慢声脉冲波作用下的非定常流场,并应用傅里叶频谱分析了边界层扰动模态的演化.结果显示,自由流脉冲扰动下,边界层不同模态波沿流线... 为了研究自由流脉冲波作用下高超音速流动感受性特征,采用高阶有限差分方法模拟钝楔超高音速绕流中来流慢声脉冲波作用下的非定常流场,并应用傅里叶频谱分析了边界层扰动模态的演化.结果显示,自由流脉冲扰动下,边界层不同模态波沿流线呈现不同变化规律.球头区边界层感受到的主要是基频波,在球头向非球头区过渡段,主导模态迅速向高频迁移;在非球头区,主导模态频率缓慢向高频迁移.总的来说,沿流向总扰动模态中的低频模态成分变小,高频,特别是二阶谐频附近模态成分显著地增大.沿流线发展,边界层不同扰动模态之间存在伴随能量迁移的模态竞争物理现象,主导模态的发展对其他模态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音速 脉冲波 傅里叶频谱分析 边界层稳定性 扰动模态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风洞来流扰动测量及数据后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余涛 王俊鹏 +2 位作者 刘向宏 赵家权 吴杰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56,共8页
来流扰动对高超声速风洞中开展的实验研究,如层/湍流边界层的不稳定性与转捩实验,有直接影响。为加深对高超声速风洞中边界层转捩实验的认识,需对高超声速风洞的来流扰动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测量与分析。提出一种高超声速风洞扰动模态校测... 来流扰动对高超声速风洞中开展的实验研究,如层/湍流边界层的不稳定性与转捩实验,有直接影响。为加深对高超声速风洞中边界层转捩实验的认识,需对高超声速风洞的来流扰动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测量与分析。提出一种高超声速风洞扰动模态校测方法,使用热线风速仪和皮托管压力探头对高超声速风洞自由来流进行测量。在小扰动假设前提下通过模态离解分析,并结合直接数值模拟结果,获得风洞自由来流各扰动模态的幅值。运用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马赫数6Ludwieg式高超声速风洞对该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显示:该风洞为典型噪声风洞,其来流扰动中声波模态高达扰动总模态的69%,涡波模态和熵波模态约各占15%。该扰动模态校测方法为高超声速风洞的流场扰动测量提供了一个思路,为基于高超声速风洞开展的实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风洞 热线风速仪 皮托管 来流扰动测量 扰动模态
下载PDF
跨声速流场扰动模态与湍流度精细测量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博 廖达雄 +1 位作者 陈振华 陈吉明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135,共12页
开展了跨声速风洞可压流场扰动模态与湍流度精细测量研究,以满足高速飞行器的低湍流试验需求。基于变热线过热比测量方法,在理论上推导了跨声速流场扰动的一般模态和3种特殊模态特征方程(涡模态、熵模态和声模态),以及扰动模态对应的特... 开展了跨声速风洞可压流场扰动模态与湍流度精细测量研究,以满足高速飞行器的低湍流试验需求。基于变热线过热比测量方法,在理论上推导了跨声速流场扰动的一般模态和3种特殊模态特征方程(涡模态、熵模态和声模态),以及扰动模态对应的特征曲线,以此为基础,通过试验获得了流场一般模态、涡模态、声模态扰动图和较高精度的湍流度值,通过扰动图频域分析了马赫数1.50的流场声模态扰动机理,建立了一种跨声速可压流场扰动模态分析与低湍流度测量方法。在新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完成马赫数0.20~1.50流场测量试验,测得湍流度为0.037%~0.197%,数据非线性拟合优度为0.943~0.995,蒙特卡洛模拟不确定度为0.0002%~0.0041%。研究结果证明了所建立的可压流场扰动模态与低湍流度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对高性能跨声速风洞的流场评估、优化和飞行器低湍流试验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压缩流 扰动模态 湍流度 热线风速仪 跨声速风洞 连续式风洞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抽样与约简的集成学习算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江峰 张友强 +2 位作者 杜军威 刘国柱 冯云霞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451-456,464,共7页
集成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得一组差异性大的基分类器来构建集成分类器。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一种基于抽样与约简的集成学习算法ELSR。该算法采用多模态扰动策略来训练基分类器。首先,采用多次抽样策略从训练集中抽样产生k个抽样集;其... 集成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得一组差异性大的基分类器来构建集成分类器。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一种基于抽样与约简的集成学习算法ELSR。该算法采用多模态扰动策略来训练基分类器。首先,采用多次抽样策略从训练集中抽样产生k个抽样集;其次,使用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技术对每个抽样集进行约简;第三,在每一个约简之后的抽样集上分别训练一个基分类器;最后,利用一个验证集对每个基分类器进行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选择一组合适的基分类器来构建集成分类器。在UCI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当采用KNN算法或者C4.5算法来训练基分类器时,ELSR的分类性能总是要优于现有的集成学习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集成 抽样 属性约简 粗糙集 模态扰动
下载PDF
集成学习算法在中医证型分类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守宾 朱习军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8-334,共7页
为提高中医诊断的智能化以及辩证的准确度,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扰动策略的集成学习算法(MPEL算法)。首先,在样本域多次抽样产生不同的样本子空间;其次,在属性域采用改进的层次聚类特征选择算法,划分不同的属性子空间,进而训练出具有较大... 为提高中医诊断的智能化以及辩证的准确度,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扰动策略的集成学习算法(MPEL算法)。首先,在样本域多次抽样产生不同的样本子空间;其次,在属性域采用改进的层次聚类特征选择算法,划分不同的属性子空间,进而训练出具有较大差异性的基分类器;然后,采用贪心策略选取最优的基分类器组合,提高算法整体性能。选择中医哮喘病症状-证型病案进行验证,并与其它集成学习算法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集成学习算法在哮喘病症状-证型分类预测中训练速度较快、识别准确率更高,最高识别率高达9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学习 模态扰动 层次聚类特征选择 贪心策略 哮喘病症状-症型
下载PDF
带有超大型挠性网状天线航天器姿控系统的参数化多目标设计 被引量:9
10
作者 武云丽 林波 曾海波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6-773,共8页
本文研究了带有超大型挠性附件的卫星的姿态控制问题.关于挠性航天器振动抑制与姿态控制,绝大多数已有的控制方法都是针对某一单一指标提出的.然而工程上要同时兼顾精度、快速性、平稳性、挠性部件的振动抑制以及各种鲁棒性,因此挠性航... 本文研究了带有超大型挠性附件的卫星的姿态控制问题.关于挠性航天器振动抑制与姿态控制,绝大多数已有的控制方法都是针对某一单一指标提出的.然而工程上要同时兼顾精度、快速性、平稳性、挠性部件的振动抑制以及各种鲁棒性,因此挠性航天器的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设计问题.本文针对具有超大挠性网状天线卫星的俯仰通道姿态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输出反馈的鲁棒极点配置的参数化多目标设计方法.首先给出了系统能控与能观的充分必要条件,然后给出了动态补偿器以及特征向量矩阵的参数化表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自由参向量进行了多目标优化,使得控制系统具有: 1)配置到期望区域的极点;2)较低的特征值灵敏度;3)较强的高阶未建模动态抑制能力;4)尽可能小的控制增益.最后,本文根据卫星工程参数进行了控制器设计与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在动态响应、高阶未建模动态抑制能力、控制量峰值等方面优于传统的PID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系统参数化设计 多目标设计 大挠性航天器 参数摄动 高阶扰动模态
下载PDF
壁温对来流脉冲波作用下钝楔高超声速边界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振清 唐小军 +1 位作者 孟祥男 吕红庆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1-490,共10页
采用高阶精度的有限差分方法直接数值模拟了钝楔高超声速绕流自由来流慢声波扰动非定常流场,比较了来流脉冲波与连续波作用下高超声速边界层扰动模态的演化,并着重讨论了壁温对边界层扰动模态演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脉冲波还是连续波... 采用高阶精度的有限差分方法直接数值模拟了钝楔高超声速绕流自由来流慢声波扰动非定常流场,比较了来流脉冲波与连续波作用下高超声速边界层扰动模态的演化,并着重讨论了壁温对边界层扰动模态演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脉冲波还是连续波,钝楔边界层球头区感受到的都主要是基频波,无论基频还是谐频,脉冲波作用下的边界层不稳定扰动模态的增长远小于连续波情形。对于脉冲波,在球头区,所有模态迅速衰减,在非球头区,主导模态迅速由低频向高频迁移,不同频率模态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沿流向总扰动模态中的低频模态成份减少,高频模态成分增大。壁温条件对基频扰动模态影响相对较小,而对高频扰动模态的演化有显著影响,冷壁总体上加速了边界层高频不稳定扰动模态的发展,抑制了低频模态沿流线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脉冲波 FOURIER变换 边界层 扰动模态
下载PDF
脉冲波作用下高超音速非定常流场的壁温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振清 孟祥男 +1 位作者 唐小军 吕红庆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26-1233,共8页
为了研究壁面温度对来流脉冲扰动下高超音速流动的影响,采用高阶有限差分格式数值模拟了绝热壁和3种等温壁条件下高超音速来流扰动非定常流场,并应用Fourier频谱分析讨论了不同壁温条件下扰动波在边界层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壁温对脉冲... 为了研究壁面温度对来流脉冲扰动下高超音速流动的影响,采用高阶有限差分格式数值模拟了绝热壁和3种等温壁条件下高超音速来流扰动非定常流场,并应用Fourier频谱分析讨论了不同壁温条件下扰动波在边界层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壁温对脉冲波作用下流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边界层,而对远离壁面的流场影响较小,壁温不同表面密度和摩擦系数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壁温条件对脉冲波作用下的高超音速边界层扰动波的发展有着显著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音速 壁温 脉冲波 傅里叶频谱分析 扰动模态
下载PDF
超声速平面剪切层多模态混合扰动数值分析
13
作者 关发明 沈清 王强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68-1775,共8页
对Mac=1.2二维空间发展超声速平面自由剪切层进行扰动模态及流动结构数值分析.使用线性稳定理论和扰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超声速剪切层中不同流向站位的流动剖面进行扰动参数分析和局部扰动直接数值模拟,获得了剪切层不同站位处的扰动特... 对Mac=1.2二维空间发展超声速平面自由剪切层进行扰动模态及流动结构数值分析.使用线性稳定理论和扰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超声速剪切层中不同流向站位的流动剖面进行扰动参数分析和局部扰动直接数值模拟,获得了剪切层不同站位处的扰动特性.通过特定单频扰动下的直接数值模拟,在剪切层的不同区域内,无相差地促发了慢模态、混合模态和快模态等多种声涡模态,得到了特定单频扰动促发的多模态无相差不稳定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平面剪切层 线性稳定性 直接数值模拟 局部扰动 模态混合扰动
原文传递
亚声速风洞可压缩流体扰动模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钰锋 林俊 +1 位作者 王勋年 熊能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9-368,共10页
开展了亚声速风洞中可压缩流体流场品质测量技术研究,以满足高精度风洞试验的需求。在一维等熵流动的前提下,对风洞自由来流所包含的扰动模态进行了分析,对扰动模态求解方法及流场基本物理量声、涡模态分量求解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建立... 开展了亚声速风洞中可压缩流体流场品质测量技术研究,以满足高精度风洞试验的需求。在一维等熵流动的前提下,对风洞自由来流所包含的扰动模态进行了分析,对扰动模态求解方法及流场基本物理量声、涡模态分量求解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建立了其与质量流量脉动、总温脉动及二者相关量之间的理论关系。应用热线风速仪在马赫数0.3~0.7范围进行了流场品质测量试验,根据所建立的理论关系对扰动模态及流场基本物理量声、涡模态分量进行了求解,对结果量值随马赫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及不确定度传递公式对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求解,不确定度占对应变量的最高占比为1%左右,多数结果仅为0.1%量级,表明流场品质测量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精度。试验结果证明了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亚声速风洞可压缩流体扰动模态分析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声速风洞 等熵流动 流场品质 扰动模态 蒙特卡洛模拟 不确定度
原文传递
Stress initialization methods for dyna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ck mass with high in-situ stress 被引量:19
15
作者 YANG Jia-cai LIU Ke-wei +1 位作者 LI Xu-dong LIU Zhi-x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3149-3162,共14页
In the context of deep rock engineering,the in-situ stress state is of major importance a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ock dynamic response behavior.Thus,stress initialization becomes crucial and is the first step ... In the context of deep rock engineering,the in-situ stress state is of major importance a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ock dynamic response behavior.Thus,stress initialization becomes crucial and is the first step for the dynamic response simulation of rock mass in a high in-situ stress field.In this paper,stress initialization methods,including their principles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reproducing steady in-situ stress state in LS-DYNA,are first introduced.Then the most popular four methods,i.e.,explicit dynamic relaxation(DR)method,implicit-explicit sequence method,Dynain file method and quasi-static method,are exemplified through a case analysis by using the RHT and plastic hardening rock material models to simulate rock blasting under in-situ stress condition.Based on the simulation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ress initialization results obtained by implicit-explicit sequence method and dynain file metho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ock material model,and the explicit DR method has an obvious advantage in solution time when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Besides that,it is recommended to adopt two separate analyses for the whol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ck mass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in-situ stress and dynamic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stress stress initialization method dynamic disturba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rock mass
下载PDF
孤立翼尖涡模态演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吴奕铭 邱思逸 +1 位作者 向阳 刘洪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8-134,共17页
采用主动流动控制方法加快翼尖涡衰减破碎是提升机场起降频率、保证飞机飞行安全的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由于翼尖涡不稳定性认识的不足,已有的主动控制方法常常不能获得最优的控制效果。为了揭示翼尖涡不稳定模态的演化规律,采用体视粒... 采用主动流动控制方法加快翼尖涡衰减破碎是提升机场起降频率、保证飞机飞行安全的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由于翼尖涡不稳定性认识的不足,已有的主动控制方法常常不能获得最优的控制效果。为了揭示翼尖涡不稳定模态的演化规律,采用体视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和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孤立翼尖涡的不稳定模态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孤立翼尖涡的扰动模态可以根据其在特征值谱的位置分成主扰动模态、P族次级扰动模态、A族次级扰动模态、S族次级扰动模态4种;其中主扰动模态和P族扰动模态具有两瓣式的结构特征,决定了翼尖涡摇摆的各向异性特征,A族次级扰动模态具有流向速度波动大于横向速度波动的特征,S族次级扰动模态则具有更高的切向波数和作用范围。不同族扰动模态的流向演化规律不同,翼尖涡的主扰动模态和P族扰动模态沿流向发生旋转,并且扰动幅值随着流向逐渐放大,A族次级扰动模态随着流向发展会逐渐增大扰动幅值;S族次级扰动模态随着流向会逐渐覆盖住整个涡核,这种穿透涡核的扰动会随着流向进一步放大。描述了不同翼尖涡扰动模态的扰动能量随流向的演化规律,发现S族次级扰动模态有更高的切向波数特征,也同时具有较高的扰动能量增长,意味着利用S族次级扰动模态指导翼尖涡主动控制是最具潜力的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V 翼尖涡 涡不稳定性 线性稳定性分析 扰动模态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流场对自由流扰动波响应及边界层扰动波演化
17
作者 王振清 唐小军 +1 位作者 孟祥男 吕红庆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07-816,共10页
采用高阶精度有限差分方法直接数值模拟了来流慢声波作用下的钝锥高超声速绕流瞬态流场,分析了自由流扰动波与流场的相互干扰,并应用Fourier频谱分析了边界层扰动波时域和空域演化.结果显示:弓形激波出现连续的"∽"变形,初始... 采用高阶精度有限差分方法直接数值模拟了来流慢声波作用下的钝锥高超声速绕流瞬态流场,分析了自由流扰动波与流场的相互干扰,并应用Fourier频谱分析了边界层扰动波时域和空域演化.结果显示:弓形激波出现连续的"∽"变形,初始扰动被显著放大,边界层内外扰动模态存在明显差别.从空域(沿流线)演化来看,在球头附近低频扰动为主导模态,出了球头区,总扰动模态中的低频和高频成分比例迅速转变,高频模态成分显著地增大.至流场下游,大部分低频分量衰减,或者不再增长,边界层内仅存在特殊频率的不稳定波快速增长.从时域演化来看,比起其他模态,主导模态的发展对上游激励的依赖更大.无论时域还是空域演化,都存在模态竞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慢声波 FOURIER变换 频谱分析 扰动模态
原文传递
基于线性稳定性分析的翼尖涡摇摆机制 被引量:7
18
作者 邱思逸 程泽鹏 +1 位作者 向阳 刘洪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2-45,共14页
在涡不稳定性特征的影响下,翼尖涡会在尾迹中发生摇摆运动。为了揭示翼尖涡摇摆的本质原因以及发展机理,采用体视粒子图像测速(SPIV)技术和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对不同雷诺数和迎角下NACA0015等直翼产生的翼尖涡在尾迹区的不稳定性特征及... 在涡不稳定性特征的影响下,翼尖涡会在尾迹中发生摇摆运动。为了揭示翼尖涡摇摆的本质原因以及发展机理,采用体视粒子图像测速(SPIV)技术和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对不同雷诺数和迎角下NACA0015等直翼产生的翼尖涡在尾迹区的不稳定性特征及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6倍弦长的尾迹区内,翼尖涡存在摇摆现象,摇摆幅值随流向放大,且摇摆运动沿流向逐渐呈现出各向异性特征;在大迎角条件下,翼尖涡摇摆幅值随流向增长更快。采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化分析翼尖涡的稳定性、空间/时间不稳定性放大率和扰动频率随流向的发展过程。结果显示,在雷诺数2.1×10^5~3.5×10^5范围内,翼尖涡均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扰动频率为3~5Hz。基于线性稳定性分析结果,发现在大迎角条件下翼尖涡时间/空间不稳定性放大率更大,解释了当迎角增大时翼尖涡摇摆幅值随流向增长更快的现象。另外,由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的最不稳定模态显示翼尖涡的横向速度扰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从而诱导翼尖涡产生摇摆运动;速度扰动方向的周期性变化则使翼尖涡摇摆区别于一维的随机振荡,而是表现为在各方向均含有分量且具有主频的摇摆运动。这种由不稳定性导致的速度扰动是翼尖涡摇摆的内在机制,其不稳定性放大率控制着摇摆幅值的增长速率,而其横向速度扰动的方向性与周期性则决定了翼尖涡的摇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V 翼尖涡摇摆 涡不稳定性 线性稳定性分析 扰动模态
原文传递
基于全局线性稳定性分析的翼尖双涡不稳定特征演化机理 被引量:4
19
作者 程泽鹏 邱思逸 +3 位作者 向阳 邵纯 张淼 刘洪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3-66,共14页
相比于机翼产生的孤立翼尖涡,加装小翼之后的翼尖涡表现出双涡甚至多涡结构,并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不稳定特征。为揭示翼尖双涡结构不稳定特征及其演化机理,采用体视粒子图像测速(SPIV)技术和全局线性稳定性分析(LAS)方法对不同雷诺数和... 相比于机翼产生的孤立翼尖涡,加装小翼之后的翼尖涡表现出双涡甚至多涡结构,并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不稳定特征。为揭示翼尖双涡结构不稳定特征及其演化机理,采用体视粒子图像测速(SPIV)技术和全局线性稳定性分析(LAS)方法对不同雷诺数和攻角下带双叉弯刀小翼的M6机翼产生的翼尖涡结构在尾迹区的不稳定特征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称布置的双叉弯刀小翼产生的翼尖涡包含上/下小翼产生的主涡(上/下主涡)结构,两者构成近似等强度的同转涡对,在相互靠近的同时以20rad/s的角速度相互缠绕。对上/下主涡瞬时涡核位置的统计分析表明,翼尖涡摇摆幅值随流向位置逐渐增大,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大,随攻角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对16倍弦长的尾迹截面处的翼尖双涡结构进行全局时间稳定性分析,不同工况下,上/下主涡最不稳定模态(模态P/模态S)的稳定性曲线变化规律与摇摆幅值的变化规律相一致,表明翼尖涡的摇摆源自于其内在的不稳定性特征。增加流向扰动波数,发现模态P切向波数逐渐增加;而模态S则是径向波数逐渐增加。不同工况下,模态P的切向波数为5~6,扰动波数分布在[2.75,5]的区间内,所对应的不稳定放大率均大于模态S,而不稳定放大率最大的模态扰动范围作用在上主涡的整个涡核区域,表明这种大切向波数的扰动模态在翼尖涡流控中的潜在价值,也意味着加装小翼会增加涡结构的个数,增强不稳定性的发展,有助于翼尖涡的快速失稳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V 翼尖涡 涡不稳定性 全局线性稳定性分析 扰动模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