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文化隐喻框架下文明互鉴理念的视像化构建及其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为例
1
作者 宋鸿立 宋雨倩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7-48,共12页
多模态文化隐喻作为一种多感官修辞符号,其恰当运用将对“文明互鉴”等抽象概念的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中意两国团队联合制作的大型人文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涉及大量多模态文化隐喻经典案例,强调传播过程中... 多模态文化隐喻作为一种多感官修辞符号,其恰当运用将对“文明互鉴”等抽象概念的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中意两国团队联合制作的大型人文纪录片《穿越丝路双城记》,涉及大量多模态文化隐喻经典案例,强调传播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价值共享和互动参与,是对软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高度浓缩。通过自建《穿越丝路双城记》图文数据库,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结合该纪录片的图像构图特点,发现该纪录片中多用道路隐喻、建筑隐喻和文化负载词隐喻来表征文化话语;这些多模态隐喻发挥不同模态符号的协同作用,共同完成表义过程,用目标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软传播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从而建构了“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中国国家人文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文化隐喻 概念整合 文明互鉴 软传播
下载PDF
多模态文化大环境下的文化统战
2
作者 郝文娟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26-29,共4页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的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处在一个多种模态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下,文化渗透也成为西方大国企图改变我国意识形态、推行"和平演变"阴谋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多模态文化共存的大环...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的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处在一个多种模态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下,文化渗透也成为西方大国企图改变我国意识形态、推行"和平演变"阴谋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多模态文化共存的大环境下,"文化统战"必然成为统一战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文化 文化渗透 文化统战 统一战线建设
下载PDF
多模态话语体系的建设与中国大学生西方文化认知能力培养研究
3
作者 戚田莉 刘丽丽 王丽君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6-78,共3页
基于多模态话语的理论,将其与中国大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培养的进行了有机结合,目的是通过多模态话语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加强中国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模态西方文化 认知能力
下载PDF
文化多模态视角下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语篇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洪宇 隋新 展宏玮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9年第1期113-114,共2页
国家形象宣传片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能够传播国家正面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进行博弈的重要策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人物篇》和《中国进入新时代》等几部宣传片,积极运用多种模态维度手段,达到语篇的优化衔接,... 国家形象宣传片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能够传播国家正面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进行博弈的重要策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人物篇》和《中国进入新时代》等几部宣传片,积极运用多种模态维度手段,达到语篇的优化衔接,较好地提升了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模态语篇 国家形象 语篇衔接 隐喻 转喻
下载PDF
试论多模态教学如何推进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
5
作者 李颖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5年第17期88-90,165,共4页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然后针对上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和办法。笔者提倡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应该应用时下热门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并结合广西实际构建一个四维的多模态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然后针对上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和办法。笔者提倡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应该应用时下热门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并结合广西实际构建一个四维的多模态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既要求多学科、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以及利用具有广西独有的“两会一节”,和“亚文化”优势开展“实战式”跨文化交际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际教学 模态外语教学 四维多模态文化课程模式
下载PDF
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33
6
作者 徐艳丽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8-170,共3页
多模态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多模态因素,分别揭示了听觉模态、视觉模态和触觉模态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主要模态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和配置方式,并指... 多模态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多模态因素,分别揭示了听觉模态、视觉模态和触觉模态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主要模态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和配置方式,并指出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模态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模态 视觉模态 文化模态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下载PDF
多模态视域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有效模式的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贤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0年第10期97-99,共3页
近年来,基于多模态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主要涉及听觉、视觉和触觉三种模态,针对嗅觉、味觉等模态的使用频率较低。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多模态视域下的大... 近年来,基于多模态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主要涉及听觉、视觉和触觉三种模态,针对嗅觉、味觉等模态的使用频率较低。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多模态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旨在加强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并全面提升英语听说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模态 视觉模态 文化模态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下载PDF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多模态框架建构与实证研究
8
作者 崔青竹 《大学教育》 2017年第2期101-102,共2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模态教学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多模态框架构建主要包含触觉多模态、听觉多模态、视觉多模态和文化多模态四者,以及学生的多模态学习因素、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因素等。英语教学多模态框架的构建,能很...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模态教学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多模态框架构建主要包含触觉多模态、听觉多模态、视觉多模态和文化多模态四者,以及学生的多模态学习因素、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因素等。英语教学多模态框架的构建,能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不同场景下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得到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模态框架构建 文化模态
下载PDF
丁帆学术思想论略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卫东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24-237,共14页
丁帆对"中国新文学史"起点的重新界定,体现着他的文学史哲学。在"乡土小说"研究中,丁帆将"阅读文本"和"阅读现实"相互激活,提出了一个对当代社会认识的判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种文化模态"共时性"。丁帆以俄罗... 丁帆对"中国新文学史"起点的重新界定,体现着他的文学史哲学。在"乡土小说"研究中,丁帆将"阅读文本"和"阅读现实"相互激活,提出了一个对当代社会认识的判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种文化模态"共时性"。丁帆以俄罗斯(苏联)知识分子为参照,反思了当下语境中的知识分子问题,加深了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身份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帆 中国新文学 乡土小说 文化模态
下载PDF
Craftsmanship as the Model of a New Cultural Way
10
作者 Fabio D'Andrea 《Sociology Study》 2013年第12期941-961,共21页
In this essay the idea is put forward that rethinking doing is the task that human sciences will need to undertak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ecause the dichotomy do/think is one of the most deceptive and dangerous ... In this essay the idea is put forward that rethinking doing is the task that human sciences will need to undertak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ecause the dichotomy do/think is one of the most deceptive and dangerous that the Western furor dividendi has ever formulated. Likewise, this is the time to re-do thinking: Both activities, divided from each other, are today quantitatively efficient, but incapable of making sense of themselves, of their own proceeding and of the world where they operate. Similarly incapable are the people who perform them and suffer cruelly from this defeat. It would take a rehabilitated subject, restored to an active role as interpreter and creator of culture, to remedy these shortcomings, reintegrating the spheres in a tensile equilibrium rich in novelty and significance. To this end,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sights by Dumont, Simmel, and Damasio are discussed and connected to Sennett's crucial intuition of the need for a new craftsmanship. This becomes the model of a foundational cultural act, in which a complex vision of culture joins a subjectivity that is at the same time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rational and emotional components and a process where body and soul are inextricably entw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gnitive process craftsmanship national variants of modernity paradigm shift SUBJECTIVITY
下载PDF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Mode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Ecology in Hebei Province
11
作者 Li Peihong Zhang Shiqi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年第3期121-124,共4页
People and culture coexist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ultural ecology integrate.The present thesis for the first time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ec... People and culture coexist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ultural ecology integrate.The present thesis for the first time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ecology,argues that personnel innovation should be attracted by motive injection,open culture,resources integration,culture dilution,thinking blending and people-orientation and discusse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r functions of integration mode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ec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values,living styles and cultural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resource develop (HRD) cultural-ecologicalintegration MODE Hebei Provi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