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默语言的模糊手段及其运用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严扣凤 《文教资料》 2014年第17期35-36,共2页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之一,幽默与语言的模糊性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它的形成就在于话语隐含义的模糊性。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幽默模糊手段,并对一些经典言...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之一,幽默与语言的模糊性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它的形成就在于话语隐含义的模糊性。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幽默模糊手段,并对一些经典言语段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 模糊手段 幽默 语段分析
下载PDF
诗歌的朦胧特点及其教学的模糊性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金凤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8-9,共2页
诗歌教学中采用模糊性往往能收到比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诗无达诂"和模糊含蓄艺术在诗歌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模糊手段 诗无达诂
下载PDF
英汉幽默的模糊性探析
3
作者 孙晓艳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9期50-52,共3页
幽默是一种高度提炼的文化艺术,它充满了人类智慧的轻松而又含蓄的笑.然而,幽默的运作离不开模糊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说,幽默的形成在于话语隐含义的模糊性.本文通过透析大量的英汉幽默语发现两种幽默虽幽默方式不同,但都通过借助模糊语... 幽默是一种高度提炼的文化艺术,它充满了人类智慧的轻松而又含蓄的笑.然而,幽默的运作离不开模糊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说,幽默的形成在于话语隐含义的模糊性.本文通过透析大量的英汉幽默语发现两种幽默虽幽默方式不同,但都通过借助模糊语言来传递幽默,在模糊手段使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幽默 模糊 模糊手段
下载PDF
语言的模糊性与英语幽默
4
作者 王亚楠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87-90,共4页
语言具有模糊性,灵活、适度地运用这一特征是人类有效地进行交际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幽默语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征。文章从语言模糊性的角度阐述了英语中的幽默语言的产生机制及手段。
关键词 模糊 幽默 模糊机制 模糊手段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王丽 周新立 尉询楷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1,共3页
提出了一种采用模糊手段进行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进行模式分类的内燃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专门针对小样本集合设计,能够在小样本情况下获得较大的推广能力,首先采用模糊手段对故障信号和原因进行特征提取,接着利用支持向量... 提出了一种采用模糊手段进行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进行模式分类的内燃机燃油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专门针对小样本集合设计,能够在小样本情况下获得较大的推广能力,首先采用模糊手段对故障信号和原因进行特征提取,接着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实现特征级诊断,最后将其应用于内燃机燃油系统的故障诊断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模糊手段 特征提取 故障诊断
下载PDF
试析幽默语言的模糊性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84-487,共4页
幽默是一种高度提炼的文化艺术,它充满了人类智慧的轻松而又含蓄的笑。然而,幽默的运作机制离不 开模糊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说,幽默的形成在于话语隐含义的模糊性。本文从模糊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幽默模糊的 认知基础、运作机制、美学效... 幽默是一种高度提炼的文化艺术,它充满了人类智慧的轻松而又含蓄的笑。然而,幽默的运作机制离不 开模糊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说,幽默的形成在于话语隐含义的模糊性。本文从模糊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幽默模糊的 认知基础、运作机制、美学效应以及常采用的模糊手段。模糊理论对幽默语言的运作机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默语言 言语交际 运作机制 语用推理 模糊手段
原文传递
中美语言学家在模糊语使用上的差异研究
7
作者 艾湘华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11-112,共2页
文章试图找出中国与美国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学术论文中模糊语使用上的差异,主要对六篇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文章中模糊语的使用及使用频率进行分析,通过频率表形式对所选文章中的每种模糊语及其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美国语言学... 文章试图找出中国与美国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学术论文中模糊语使用上的差异,主要对六篇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文章中模糊语的使用及使用频率进行分析,通过频率表形式对所选文章中的每种模糊语及其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美国语言学家的模糊语使用频率比中国同行高,与美国语言学家相比,中国语言学家多使用含蓄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喜欢使用模糊语来表达不确定性,而中国学者缺乏使用半助动词或陈述缓和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名词)或短语来作为模糊手段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写作 模糊语使用手段 中国语言学家 美国语言学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