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语境顺应与模糊语词的翻译
1
作者 黄琦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3-94,共2页
模糊语词的模糊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求模糊语词的翻译必须借助文化语境,文化语境顺应为模糊语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模糊语词翻译时,其词义的选择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作相应的变化。
关键词 顺应论 文化语境 模糊语词 词义 翻译
下载PDF
“模糊语词”增效图式论
2
作者 孔章圣 《东疆学刊》 1996年第2期28-31,共4页
通过“模糊化”的图式来增进语言的效力,必须构建好简、众、活、雅这四个板块。简,“删削洗炼”,留下许多有意义的“空白”,使躯干凸现,真淳自见;众,“模糊语词”转化为群众的意念和行为,变成有口皆碑的公众语言和公众意识,活... 通过“模糊化”的图式来增进语言的效力,必须构建好简、众、活、雅这四个板块。简,“删削洗炼”,留下许多有意义的“空白”,使躯干凸现,真淳自见;众,“模糊语词”转化为群众的意念和行为,变成有口皆碑的公众语言和公众意识,活,指“模糊语词”具有变量性和随机性;雅,指“模糊语词”要表现得“高雅”,避讳粗俗。“模糊语词”是依靠语义的模糊性而获得思想表达的确定性。它的增效图式实则是由浅入深,软化生涩的专业术语,是引导读者对知识的应知、思考、转化的“第三只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语言表达 专业术语 图式 模糊 公众意识 爱滋病 医学科普创作 脑血管意外
下载PDF
试论模糊语词及其在应用语体中的运用
3
作者 郜林涛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5-16,25,共3页
应用语体中,有大量的模糊语词,与精确语词相比较,它有自身的特点,而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在应用语体中正确有效地使用模糊语词。在应用语体中如何使用模糊语词方面,文章结合实例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以期对应用语体写作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模糊语词 模糊概念 模糊技法
下载PDF
试论应用文中的模糊语词
4
作者 郜林涛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89-90,共2页
应用文中有大量模糊语词,这些模糊语词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类别,使用时应予注意。
关键词 模糊语词 模糊概念 模糊技法 模糊集理论 隶属度
下载PDF
模糊语词与文化语境
5
作者 黄琦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181-182,共2页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模糊语词,但这两种模糊语词有其内在的共同点,也存在本质区别。正确理解这样的模糊语词的意义,借助文化语境是关键,因此,模糊语词的表达,应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从而传达清晰准确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 模糊语词 文化语境 文化差异 模糊 语言
下载PDF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模糊语词差异
6
作者 黄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70-371,共2页
模糊语词作为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放到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去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某些机制,同时可以揭示模糊语言的认知特点。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英汉模糊语词的认知心理、思维模式和情感认知等三个方面的差异... 模糊语词作为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放到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去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某些机制,同时可以揭示模糊语言的认知特点。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英汉模糊语词的认知心理、思维模式和情感认知等三个方面的差异,考察英汉模糊语词的意义构建和内在认知机制,以求较为客观地揭示不同语言背后的个性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视角 模糊语词 认知差异
下载PDF
模糊语词的语用功能与会话原则 被引量:9
7
作者 江天芳 《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43-46,共4页
本文从分析模糊语词着手,通过实例阐明模糊语词在日常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并透过Grice和Leech会话原则中的各准则进一步分析模糊语词在礼貌交际中的作用。揭示模糊语词的使用是日常有效交际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 模糊语词 会话原则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日常交际
下载PDF
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认知差异及立法规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玉洁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40-45,共6页
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的运用使得法律规制的范围不甚明确,这也导致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有所不同。通过对法律文本中不同模糊语词的认知心理学测试发现,模糊语词的规制边界受到人们专业素养、生活经验、日常语言习惯以及心理认知能力等因素的... 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的运用使得法律规制的范围不甚明确,这也导致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有所不同。通过对法律文本中不同模糊语词的认知心理学测试发现,模糊语词的规制边界受到人们专业素养、生活经验、日常语言习惯以及心理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语词模糊性认知差异与法律边界判断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因此,对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立法规制,应当注重立法语言同日常语言之间的涵义关联性,并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来感知法律规范的具体边界,防止公众认知与立法者认知、法官认知的背离,提升法律规范的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词 法律边界 认知差异 认知图式
下载PDF
我国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语言学规则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玉洁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23-29,共7页
语词的模糊性为现行法律体系提供了自我延展的空间,同时也导致法律本身的不明确性。为提升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我国立法机关在起草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当防止偏见,谨守语词的平白意义,并深切考量语词、语句和语境的关联性。上述要求共... 语词的模糊性为现行法律体系提供了自我延展的空间,同时也导致法律本身的不明确性。为提升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我国立法机关在起草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当防止偏见,谨守语词的平白意义,并深切考量语词、语句和语境的关联性。上述要求共同构成我国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语言学规则,但这些规则仅构成一种指导性规则,而非强制性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文本 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 模糊语词 语言学规则
下载PDF
哈特“开放结构说”的立法反思与现实回应——以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为例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玉洁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31,共10页
伴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传统法学理论开始审视语言学的内在功用。哈特将立法和司法难题的成因归结于语言的"开放结构"。然而,哈特"开放结构说"的提出丝毫无助于解决现实中的立法难题,甚至将立法者推向了一种规范... 伴随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传统法学理论开始审视语言学的内在功用。哈特将立法和司法难题的成因归结于语言的"开放结构"。然而,哈特"开放结构说"的提出丝毫无助于解决现实中的立法难题,甚至将立法者推向了一种规范化与无序化的两难境地。在此情况下,立法者所欲想的、将立法语言的开放性弊端融身于司法之中的构想,却导致了司法权的不堪重负。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规则的模糊化改变了司法与社群之间的关联媒介,并弱化了传统法治中的明确性力量,从而导致立法与司法的制度性危机。为了降低立法语言运用与法治资源配置之间的紧张矛盾,立法者应当将立法评估纳入到立法方案的选择中来,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词 开放结构 体系化立法 立法评估
下载PDF
模糊语词的礼貌交际功能
11
作者 张海鹰 《文教资料》 2006年第32期171-172,共2页
本文通过实例阐明模糊语词在日常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并透过Grice和Leech会话原则中的各准则进一步分析模糊语词在礼貌交际中的作用,揭示模糊语词的使用是日常有效交际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 模糊语词 会话原则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交际功能
下载PDF
言语交际中的模糊语词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贤德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107-111,共5页
关键词 模糊语词 言语交际 合作原则 交际双方 说话人 量的准则 语用含义 语言交际 语义范围 模糊表达
下载PDF
“模糊语词”在科普创作中的应用
13
作者 孔章圣 《阅读与写作》 1994年第7期30-31,共2页
在科普创作中,“模糊语词”已越来越广泛应用,成为扩充文章内涵、增进语言张力的技法之一。“模糊语词”用得好,“词”半功倍;用得绝,一语破的;用得差,“词”倍功半;用得牵强,让人产生故弄玄虚之感。“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变化”... 在科普创作中,“模糊语词”已越来越广泛应用,成为扩充文章内涵、增进语言张力的技法之一。“模糊语词”用得好,“词”半功倍;用得绝,一语破的;用得差,“词”倍功半;用得牵强,让人产生故弄玄虚之感。“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变化”,如何通过“模糊化”来增进语言的效力呢?我们认为,必须注意好简、众、活、雅这四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词 语言表达方式 科普创作 意念 语义模糊 四个问题 模糊 文章内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写作教学
下载PDF
论法律系统的自创生模式及其进化——以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的功能实现为视角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玉洁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7-165,共9页
面对社会变迁的压力,成文法应当如何削弱自身的滞后性缺陷呢?在托依布纳"法的自创生理论"下,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词承担了这一功能。在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的"三值逻辑"是法律系统进行系统际沟通的逻辑前提,"... 面对社会变迁的压力,成文法应当如何削弱自身的滞后性缺陷呢?在托依布纳"法的自创生理论"下,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词承担了这一功能。在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的"三值逻辑"是法律系统进行系统际沟通的逻辑前提,"开放性"实现了法律系统在认知上的可沟通性,"符号+处理"结构模式则成为了法律系统自创生的基本模式。具体来说,法律系统的自我整合、进化是通过模糊语词的信息载体功能、信息输入功能和信息输出功能来实现的,同时这些功能保持了法律系统的稳定性。"无罪推定原则"等一般条款内化为法律系统组成部分的过程就是典型的、通过模糊语词实现的自创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词 自创生 法律系统 一般条款 法律文本
原文传递
论模糊语词之于立法的意义——兼及对法律不确定性命题的修正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玉洁 《法律方法》 CSSCI 2014年第2期438-447,共10页
在法哲学范式下,语言的模糊性往往被视为法律不确定性的构成要件。但从立法角度看来,模糊语词的科学运用却是立法理论的必要构成。在立法过程中,模糊语词往往被定位为立法性语言、特殊的法律规范以及必要的立法技术。由此,模糊语词除了... 在法哲学范式下,语言的模糊性往往被视为法律不确定性的构成要件。但从立法角度看来,模糊语词的科学运用却是立法理论的必要构成。在立法过程中,模糊语词往往被定位为立法性语言、特殊的法律规范以及必要的立法技术。由此,模糊语词除了本身的语言意义之外,还具备了独特的法律意义。容纳法外空间、凸显语用效果以及节约立法成本即是该法律意义的典型表现。在此意义上,模糊语词的立法运用不再是构成法律不确定性的缘由之一,而是立法者对现代法治的确定性的追寻,从而使得法律的不确定性命题在立法语言运用领域获得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 模糊语词 法律意义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从语词边界论语言的模糊性
16
作者 文巧平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88-90,共3页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共同特性,语言的模糊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以几种典型的词类为例,从语词的边界模糊论述了语言的模糊性。
关键词 语词 边界 模糊 语言 模糊语词 运用价值
下载PDF
非模糊性语词在翻译中的多元阐释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颜方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101,共4页
翻译理论从语言学、哲学、修辞学和接受美学等多个视角对模糊语言引起的多元阐释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对非模糊性语言因翻译过程而造成的多元阐释却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事实上,非模糊性词语在翻译中也存在多元阐释问题。这种多元阐释从附... 翻译理论从语言学、哲学、修辞学和接受美学等多个视角对模糊语言引起的多元阐释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对非模糊性语言因翻译过程而造成的多元阐释却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事实上,非模糊性词语在翻译中也存在多元阐释问题。这种多元阐释从附加意义的可调性、文化原型差异、客体的不同认知侧面和主体的审美体验等四个方面得到体现。因此,应关注对文学文本中的非模糊性语词在翻译中的多元阐释机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词 多元阐释 翻译理论
下载PDF
模糊语言与模糊心理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郑通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40-146,共7页
马尔提曾分析过语言的这种模糊现象,他说:“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地划出的这种现象。”马尔提只谈到名称,而麦·布莱克却正确地把这个问题扩大到包括一般的语词:一个模糊的语词,就是一个没有严格地划... 马尔提曾分析过语言的这种模糊现象,他说:“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地划出的这种现象。”马尔提只谈到名称,而麦·布莱克却正确地把这个问题扩大到包括一般的语词:一个模糊的语词,就是一个没有严格地划出应用范围的普遍语词,模糊的语词总是有某种“交界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心理过程 语言手段 语言模糊 模糊现象 模糊语词 心理现象 差别性 模糊集合 相似性
下载PDF
模糊之中见端倪——谈谈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小力 《写作(中)》 1995年第8期28-30,共3页
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常常会有这么一种观点: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可信,因此就应该使用精确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新闻事实,语言的精确程度越高,对新闻事实表达的准确性就越强;模糊语言由于它对事物表达的不精确性,不能准确地表达新闻事实。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新闻写作 新闻事实 新闻报道 准确表达 精确语言 真实可信 模糊语词 不精确性 模糊状态
下载PDF
论模糊语言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千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语言的模糊性是随着模糊理论的建立而被提出来的。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认为模糊类别是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好了的类别;在自然语言中,句子...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语言的模糊性是随着模糊理论的建立而被提出来的。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认为模糊类别是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好了的类别;在自然语言中,句子里的大部分词是模糊集合的名称。他的这一理论不仅使人们在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相互关系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还在理论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使模糊语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模糊语言的存因、地位、类别、特点、修辞作用,及其与“确定”(精确、明确)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促进模糊语言的广泛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模糊词语 鲁侍萍 语言的模糊 不精确性 周朴园 客观事物 丈人 模糊语词 明晰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