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语境顺应与模糊语词的翻译 |
黄琦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2
|
“模糊语词”增效图式论 |
孔章圣
|
《东疆学刊》
|
1996 |
0 |
|
3
|
试论模糊语词及其在应用语体中的运用 |
郜林涛
|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
0 |
|
4
|
试论应用文中的模糊语词 |
郜林涛
|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 |
0 |
|
5
|
模糊语词与文化语境 |
黄琦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8 |
0 |
|
6
|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模糊语词差异 |
黄琦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7
|
模糊语词的语用功能与会话原则 |
江天芳
|
《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9
|
|
8
|
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认知差异及立法规制 |
张玉洁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4
|
|
9
|
我国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语言学规则 |
张玉洁
|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
2018 |
5
|
|
10
|
哈特“开放结构说”的立法反思与现实回应——以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为例的分析 |
张玉洁
|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1
|
模糊语词的礼貌交际功能 |
张海鹰
|
《文教资料》
|
2006 |
0 |
|
12
|
言语交际中的模糊语词探讨 |
谢贤德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1
|
|
13
|
“模糊语词”在科普创作中的应用 |
孔章圣
|
《阅读与写作》
|
1994 |
0 |
|
14
|
论法律系统的自创生模式及其进化——以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的功能实现为视角 |
张玉洁
|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8
|
|
15
|
论模糊语词之于立法的意义——兼及对法律不确定性命题的修正 |
张玉洁
|
《法律方法》
CSSCI
|
2014 |
6
|
|
16
|
从语词边界论语言的模糊性 |
文巧平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7
|
非模糊性语词在翻译中的多元阐释机制 |
颜方明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8
|
模糊语言与模糊心理 |
郑通涛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17
|
|
19
|
模糊之中见端倪——谈谈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使用 |
叶小力
|
《写作(中)》
|
1995 |
1
|
|
20
|
论模糊语言 |
朱千波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