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年山西5次横切变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苗爱梅 贾利冬 +2 位作者 李苗 晋立军 范光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56-967,共12页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汛期山西境内出现的5次横切变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GPS/MET资料以及可预报性综合分析。发现:5次横切变暴雨过程中2009年7月7 8日的暴雨过程是暴雨范围最...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汛期山西境内出现的5次横切变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GPS/MET资料以及可预报性综合分析。发现:5次横切变暴雨过程中2009年7月7 8日的暴雨过程是暴雨范围最大、降水强度最强、系统配置最完整的一次;连阴雨过程中无论是暴雨日还是非暴雨日都具有湿度大、湿层厚的特征,这是与其他4次非连阴雨暴雨过程的最大区别;对流性或混合性暴雨,在暴雨发生前1 2小时500hPa及其以下都具有θ_■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小、500hPa以上都具有θ_■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的特征,稳定性暴雨则具有θ_■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的特征。5次暴雨过程500 hPa副高均为纬向型,700 hPa均有西南急流轴配合以及大陆小高压相伴,暴雨落区均位于气柱水汽总量梯度的大值区到大值区南(东)部0.5个经纬度的范围内。分析结果表明:小高压的位置不同导致了不同风向的辐合和不同走向的横切变线产生,急流头向北伸展的纬度不同导致了横切变线所处的纬度差异,直接影响暴雨的落区;低涡的强度不同使得降水量发生明显的差异;高低空系统配置越完整暴雨落区和量级的可预报性也越强;连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风切变是提前24小时判断暴雨发生与否的敏感因子;水汽锋区走向与中低层切变线走向基本一致,在降水开始前,稳定性暴雨过程比强对流暴雨过程水汽锋区形成时间有更多的提前量,且对流越强烈水汽锋区形成的时间越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切变 暴雨 流型配置 对比分析
下载PDF
2009年汛期山西横切变暴雨的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苗爱梅 袁崇明 《山西气象》 2009年第4期16-23,共8页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汛期山西境内出现的5次横切变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资料以及可预报性综合分析发现:对流性或混合性暴雨,在暴雨发生前12 h 500 hPa及其以下都具有θse随高度...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汛期山西境内出现的5次横切变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资料以及可预报性综合分析发现:对流性或混合性暴雨,在暴雨发生前12 h 500 hPa及其以下都具有θse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500 hPa以上都具有θse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特征,稳定性暴雨则具有θse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特征.5次暴雨过程500 hPa副高均为纬向型,700 hPa均有西南急流轴配合以及大陆小高压相伴.分析结果表明:小高压的位置不同导致了不同风向的辐合和不同走向的横切变线产生,急流头向北伸展的纬度不同导致了横切变线所处的纬度差异,直接影响暴雨的落区;低涡的强度不同使得降水量发生明显的差异;高低空系统配置越完整暴雨落区和量级的可预报性也越强;连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风切变是提前24 h判断暴雨发生与否的敏感因子,卫星和雷达资料是短时和临近强降水预报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切变暴雨 流型配置 可预报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TRMM PR和VIRS探测的青藏高原夏季横切变线云降水个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孙礼璐 王瑞 +2 位作者 谭瑞婷 姚秀萍 傅云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94-1207,共14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VIRS)探测结果的融合数据,结合ECMWF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6月22日(轨道号:03257)和2011年7月3日(轨道号:77642)两个夏季青藏高原横切变线个例的云降水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VIRS)探测结果的融合数据,结合ECMWF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6月22日(轨道号:03257)和2011年7月3日(轨道号:77642)两个夏季青藏高原横切变线个例的云降水特征。结果表明,高原横切变线降水回波顶高度多分布于4~10 km,局部可达12 km,其降水强度85%以上为0. 5~2. 5 mm·h^-1,仅局部达20 mm·h^-1以上。云粒子尺度(云粒子有效半径)分布较为均匀,多数尺度分布在10~30μm之间,尺度峰值均为16μm,局部尺度可达30μm以上,液态水路径的峰值均在1. 50 kg·m^-2左右。降水回波顶高度最高可达17 km,近地面降水回波强度最大可达50 d BZ,降水回波主要出现在6~10 km高度,其强度大体在17~25 d BZ。横切变线降水中浅薄降水、深厚弱对流降水、深厚强对流降水的垂直结构差异明显,并相应产生不同的近地面降水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横切变线 测雨雷达 可见光/红外 云参数 降水
下载PDF
影响夏季青藏高原横切变线演变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媛 姚秀萍 +1 位作者 李山山 王晓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6-500,共15页
青藏高原横切变线(简称切变线)是引发青藏高原夏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选取14个生成于6~8月、生命史为38小... 青藏高原横切变线(简称切变线)是引发青藏高原夏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简称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选取14个生成于6~8月、生命史为38小时且引发高原暴雨的切变线个例进行合成分析,探究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夏季切变线生成和强度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500 hPa切变线生成于伊朗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高之间的鞍形场中,处于580 dagpm闭合低值中心和272 K高温中心内,比湿大值区的北侧;200 hPa南亚高压北部边缘、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2)切变线强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当地时间(LT=UTC+6h)23时最强,13时最弱。(3)涡度收支诊断表明,青藏高原上空高低层散度变化对切变线强度变化具有指示意义,500 hPa涡度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滞后于辐合作用最大值(最小值)3小时。(4)切变线演变过程中,切变线发展时位涡随之增大。位涡收支诊断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水汽和非绝热加热对切变线的生成和发展演变起到重要作用。当边界层感热加热增强时,低层辐合增强,上升运动增强,在充足的水汽配合下,凝结潜热释放使非绝热加热中心抬高至大气中层,从而有利于切变线生成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横切变线 合成分析 水汽 非绝热加热
下载PDF
近13年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若干统计 被引量:44
5
作者 郁淑华 高文良 彭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7-1537,共11页
利用1998--2010年逐日08:00、20:00(北京时)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分别对近13年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的活动情况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天气诊断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半年高原切... 利用1998--2010年逐日08:00、20:00(北京时)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分别对近13年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的活动情况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天气诊断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是以横切变线为主,且以东部切变线占绝大多数。冬半年高原切变线主要出现在3、4月,4月有五分之一能移出高原;夏半年高原切变线主要出现在5—9月,8—9月有五分之一能移出高原。冬半年,24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横切变线与12h以上活动时间的竖切变线可造成高原中雪天气。夏半年,高原切变线随着活动时间的增长,影响高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降水范围和强度在增大,24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竖切变线可造成高原暴雨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小雨以上的降水;还有一半以上年份,每年有1次可影响到中国中部并产生中雨到大暴雨。48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横切变线在高原上可造成暴雨以上的降水,甘肃、四川盆地中雨以上的降水;绝大多数年份每年有1~3次移出高原的横切变线,可影响到中国西南部、中部产生暴雨以上的降水,有的可影响到华东、华南及华北产生暴雨或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切变线 横切变线 切变线 降水
下载PDF
秋季高原切变线的统计特征及环流形势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韩林君 冯鑫媛 白爱娟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7年第3期215-225,共11页
高原切变线是青藏高原地区强降水和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本文利用0.5? &#215;0.5?格点的CFSR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1979~2010年秋季(9~11月) 500 hPa高原切变线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和移出次数等... 高原切变线是青藏高原地区强降水和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本文利用0.5? &#215;0.5?格点的CFSR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1979~2010年秋季(9~11月) 500 hPa高原切变线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和移出次数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横、竖切变线的天气个例,对比讨论了不同切变线的基本环流形势特征。分析结果如下:统计时段内,秋季高原切变线共出现146次,其中横切变线130次,且多初生于高原中西部,竖切变线16次,多初生于高原中东部。分析高原切变线的时间分布,发现秋季9月生成次数最多,11月最少,且主要生成在北京时间23时至次日02时之间的前半夜。对秋季高原切变线的持续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其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12小时以内。移出高原的切变线很少,占总次数的10.96%,其中,大部分竖切变线会移出高原。通过对两类切变线天气个例的500 hPa环流形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外围西伸至高原,高原北部出现负涡度中心时,易生成横切变线,横切变线与涡度零线平行,两侧南湿北干。与横切变线对比,西太平洋副高及其外围呈稳定的经向高压坝时易出现竖切变线,竖切变线水平涡度梯度明显,湿度梯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切变线 横切变线 切变线 统计特征 环流形势
下载PDF
青藏高原横变线的大气视水汽汇特征合成分析
7
作者 张硕 《测绘科学与工程》 2021年第1期72-78,共7页
本文利用1981-2016年6-8月每日4次,分辨率为1°×1°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探究了青藏高原横切变线附近大气视水汽汇的分布和演变特征。结论如下:高原横切变线为水汽聚集带,当... 本文利用1981-2016年6-8月每日4次,分辨率为1°×1°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探究了青藏高原横切变线附近大气视水汽汇的分布和演变特征。结论如下:高原横切变线为水汽聚集带,当切变线附近水汽辐合增强,且在切变线东段形成一水汽辐合中心时,切变线发展增强;高原横切变线附近整层积分的高原大气视水汽汇呈现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当高原横切变线上东段视水汽汇强度增强时,切变线发展增强;当水汽由低层向中高层输送增强时,切变线也发展增强;在高原横切变线演变过程中,水汽的垂直输送项为视水汽汇的主要贡献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横切变线 合成分析 高原大气视水汽汇色 特征 客观识别
下载PDF
山西中部一次致灾暴雨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彩萍 赵桂香 《气象科技》 2012年第5期807-813,共7页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产品和雷达资料,对2010年9月19日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500hPa副高强盛,由块状转为带状以及对应200hPa图上东西向反气旋的稳定存在是低空横切变线形成和维持的背景因...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产品和雷达资料,对2010年9月19日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500hPa副高强盛,由块状转为带状以及对应200hPa图上东西向反气旋的稳定存在是低空横切变线形成和维持的背景因素,而低空低涡横切变线是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②降水表现出典型的β中尺度特征,对流云团首先在低涡西侧形成,随着涡前西南气流的加强,迅速发展东移;横切变线上激发出的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TBB大小与未来1h降水量成反相关关系。700hPa水汽输送的变化和500hPa引导气流风向的变化对6h后对流云团的增强或减弱有指示意义。③此次强降水过程,与低空横切变线相对应,雷达强度回波上表现为线状回波带,其上大于45dBz的区域即是暴雨区。④850hPa上低涡西北侧冷平流的侵入使得低涡发展,500hPa正涡度平流的存在是横切变线维持和发展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 横切变线 线状回波 Β中尺度
下载PDF
2015年6月MCC造成的贵州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兴菊 罗喜平 +2 位作者 李启芬 吴哲红 周文钰 《贵州气象》 2016年第3期6-13,共8页
该文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的4次MCC造成的贵州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5年6月中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贵州降水量较常年都明显偏多。6月中上旬长江横切变长期维持,位于湖南境... 该文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的4次MCC造成的贵州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5年6月中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贵州降水量较常年都明显偏多。6月中上旬长江横切变长期维持,位于湖南境内的长江横切变西段降雨云系带动了黔东南对流云系的发展,与来自贵州西部的对流云系共同发展为MCC,造成了"6.8","6.18","6.21"3次大暴雨过程,这3次降雨过程落区的主关键区与传统的贵州MCC降雨过程也发生了明显改变,降雨落区的主关键区变为黔南、黔东南,安顺、黔西南为次关键区。而"6.7"暴雨过程则是受毕节赫章的单核对流云团影响造成的,降雨落区的主关键区与传统的MCC个例比较一致。4次MCC暴雨过程都是在暴雨发生当日的下午在毕节赫章有对流云系发展加强最后演变为MCC云系,后3次MCC还受长江横切变西段的降雨云系影响。前3次暴雨过程600~400 h Pa附近都有一"漏斗"状高湿位涡伸展区,表明对流层高层为稳定区,并带动冷空气向下入侵。前3次暴雨过程中,在贵州西部地区对流层低层都有负值中心与对流层高层正的大值区相对,使得低层的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加速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这种MPV1"正负值区垂直迭加"的配置促使了暴雨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长江横切变 MCC TBB 湿位涡
下载PDF
“2003.1”黔东南暴雪天气过程的对称不稳定分析 被引量:63
10
作者 池再香 胡跃文 白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2-797,共6页
采用对称不稳定判据,对发生在2003年1月5~6日一次罕见的黔东南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对称不稳定大气中,低空急流促使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触发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雪天气.西南涡、横切变和暴雪区有... 采用对称不稳定判据,对发生在2003年1月5~6日一次罕见的黔东南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对称不稳定大气中,低空急流促使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触发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雪天气.西南涡、横切变和暴雪区有向对称不稳定区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不稳定 西南涡 横切变 暴雪
下载PDF
南岭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与天气系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经耀 《南方农业学报》 CAS 1987年第6期16-21,共6页
南岭稻区位于北纬24°30'—27°30',东经107°30'—115°,包括广西桂林地区及河池、柳州、梧州三地区北部;湖南零陵、郴州地区及怀化、邵阳、娄底地区南部;广东韶关地区;江西赣州地区等四省(区)十一个地区的南岭山... 南岭稻区位于北纬24°30'—27°30',东经107°30'—115°,包括广西桂林地区及河池、柳州、梧州三地区北部;湖南零陵、郴州地区及怀化、邵阳、娄底地区南部;广东韶关地区;江西赣州地区等四省(区)十一个地区的南岭山脉广大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系统 南岭 西南气流 横切变线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稻区 台风倒槽 天气形势 稻纵卷叶螟 水稻害虫 偏南气流 白背飞虱 白背稻虱 迁飞 迁徙
下载PDF
陆川夜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健荣 朱明 林俊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年第3期88-88,90,共2页
用陆川县气象局1997-2006年10a的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降水昼夜分布的特点,重点讨论地形对夜雨的影响。
关键词 夜雨 地形 狭管效应 横切变
下载PDF
Shear wave velocity prediction during CO_2-EOR and sequestration in the Gao89 well block of the Shengli Oilfield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琳 马劲风 +4 位作者 王浩璠 谭明友 崔世凌 张云银 曲志鹏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372-380,460,共10页
Shear-wave velocity is a key parameter for calibrating monitoring time-lapse 4D seismic data during CO2-E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CO2 sequestration. However, actual S-wave velocity data are lacking, especially... Shear-wave velocity is a key parameter for calibrating monitoring time-lapse 4D seismic data during CO2-E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CO2 sequestration. However, actual S-wave velocity data are lacking, especially in 4D data for CO2 sequestration because wells are closed after the CO2 injection and seismic monitoring is continued but no well log data are acquired. When CO2 is injected into a reservoir, the pressure and saturation of the reservoirs change as well as the elastic parameters of the reservoir rocks. We propose a method to predict the S-wave velocity in reservoirs at different pressures and porosities based on the Hertz-Mindlin and Gassmann equations. Because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is unknown in the Hertz Mindlin equation,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to predict it. Thus, we use data at different CO2 injection stages in the Gao89 well block, Shengli Oilfield. First, the sand and mud beds are separated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n sand beds and then the S-wave velocity as a function of reservoir pressure and porosity is calculated. Finally, synthetic seismic seismogram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predicted P- and S-wave velocit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O2 inj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number bulk modulus shear modulus Hertz-Mindlin shear wave CO2-EOR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雹暴的局地环境条件分析
14
作者 陈乾 《干旱气象》 1986年第3期2-10,共9页
我国西部降雹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上的降雹高频带及其高频中心季节性移动最有规律。由春至夏自东南向西北移动,4月开始进入高原东南缘,7、8月达到全年最北。化于高原中部32—35°N 附近,以后顺原路向东南撒退,10月后... 我国西部降雹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上的降雹高频带及其高频中心季节性移动最有规律。由春至夏自东南向西北移动,4月开始进入高原东南缘,7、8月达到全年最北。化于高原中部32—35°N 附近,以后顺原路向东南撒退,10月后撒出高原。高原年降雹日数的主要多雹带沿32—33°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切变 降雹日 温度平流 青藏高原 青藏现代强烈隆起区 风垂直切变 横切变线 高空急流 垂直环流圈 不稳定层结 百帕 副热带西风急流 低涡 冷涡 低压
下载PDF
对黔西南州两次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15
作者 张莉芬 《贵州气象》 2003年第3期11-12,共2页
对黔西南州2002年5月8日和13日出现的两次暴雨进行了天气尺度条件、低空急流和对流活动的分析,可知两次暴雨是由冷涡西北侧两条中尺度横切变造成的。
关键词 暴雨 冷涡 横切变线
下载PDF
Measurement of the Variation of Shear Velocity on Bed during a Wave Cycle
16
作者 Nelly Oldekop Toomas Liiv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5期322-330,共9页
Almost all works in the field of boundary layer flow under the breaking wave consider the flow similar as the flow in an oscillating pressure tube. Although the two flows are simila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The r... Almost all works in the field of boundary layer flow under the breaking wave consider the flow similar as the flow in an oscillating pressure tube. Although the two flows are simila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achieved in such manner are therefore also only similar to the results that can be achieved during measurements in the surf zone. Present article deals with boundary layer measurements on an inclined bottom under breaking waves. The measurements over the whole wave cycle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shear velocity under the breaking wave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space and time variation of the term in the surf zone. The turbulence generated during the wave breaking changes the shape of the shear velocity profile in comparison to the profile measured before breaking. As the values of shear velocity are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hole velocity field in the wave, it can be assumed that the enhanced description of the shear velocity results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velocity field under breaking waves. Therefore, the article brings a new insight into the field and aims to mak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need to rethink the way of describing the boundary layer flow in the surf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king wave surf zone TURBULENCE shear velocity velocity distribution.
下载PDF
山西两次切变暴雨的对比分析——2009年7月7-8日与2011年7月1-3日区域性暴雨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琳 郭彩萍 +2 位作者 李政 冯艳霞 乔丽霞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2年第A04期218-219,共2页
利用micas系统提供的资料和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审核过的雨量资料,对2009年7月7-8日和2011年7月1-3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北部地区和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区域暴雨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资料分析。中低层相对湿度大于70%的湿区持续... 利用micas系统提供的资料和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审核过的雨量资料,对2009年7月7-8日和2011年7月1-3日发生在山西省中北部地区和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区域暴雨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资料分析。中低层相对湿度大于70%的湿区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造成2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切变暴雨 流型配置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Approximating the Spectral Abscissa for Switched Linear Systems via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s 被引量:2
18
作者 LIN Meili SUN Zhendong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2期350-366,共17页
In this paper,an approach of squar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is proposed to approximate the spectral abscissa for continuous-time switched linear systems.By applying elementary transformations iteratively,a series of... In this paper,an approach of squar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is proposed to approximate the spectral abscissa for continuous-time switched linear systems.By applying elementary transformations iteratively,a series of minimums of least μ1 matrix set measures are obtained,which are utilized to approximate the spectral abscissa of the switched system.The approach is developed into tractable numerical algorithms that provide upper bound estimates of the spectral abscissa.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s matrix set measure spectral abscissa switched linear syste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