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Wagner 2-4级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对血清创面修复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邱华骥 王清玉 +3 位作者 余兰伟 韩大为 陈妍 刘子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37-542,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Wagner 2-4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创面修复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Wagner 2-4级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Wagner 2-4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创面修复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Wagner 2-4级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于术后12周时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术前和术后12周时,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创面修复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以及患肢踝肱指数(ABI)、患足皮温、患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评价两组对象生活质量状况。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35/35),与对照组[88.57%(31/35)]相比显著升高(P<0.05)。术后12周,两组血清VEGF、EGF、bFGF水平以及患肢ABI、患足皮温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血清MMP-9水平和患肢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2周,观察组血清VEGF、EGF、bFGF水平以及患肢ABI、患足皮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MMP-9水平和患肢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两组DSQL中各维度(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治疗影响)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以观察组为著(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针道感染、骨折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过程中也未出现与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Wagner 2-4级糖尿病足能有效调节血清创面修复相关因子水平,促进溃疡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Ilizarov胫横向骨搬移技术 糖尿病足 修复因子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王金华 陈卫红 +1 位作者 何永胜 沈祥 《当代医学》 2023年第7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2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清创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2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清创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肢溃疡面积、皮肤温度、疼痛程度及生命质量。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肢溃疡面积均小于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皮肤温度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肢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皮肤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可明显改善患者皮肤温度、疼痛程度,缩小患肢溃疡面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糖尿病足 生命质量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价值研究
3
作者 蒋红艳 王永芬 +1 位作者 黄雪薇 蒋红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0091-0094,共4页
分析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后接受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从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院内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内选取76例,对其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随后依据护理模式分为实验与对照,各组内人数均为38例。对照组... 分析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后接受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从2020年1月-2023年1月期间院内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内选取76例,对其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随后依据护理模式分为实验与对照,各组内人数均为38例。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均接受综合护理,对比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情绪指标无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情绪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各项评分,对比发现P<0.05。实验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糖尿病足患者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后接受综合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让患者积极展开自我管理,降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糖尿病足 综合护理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刚 卢庆威 +6 位作者 李梦虎 刘振斌 王军 雷章成 牛力 范子轩 关房房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514-518,542,共6页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TTT)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的Meta分析。方法系统检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临床注册中心等有关TTT治疗糖尿...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TTT)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的Meta分析。方法系统检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临床注册中心等有关TTT治疗糖尿病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采用RevMan5.3和Stata14.0软件进行分析,以疼痛评分、足温、肱骨指数、溃疡愈合时间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232例患者。治疗后,试验组在疼痛评分、踝肱指数、愈合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T治疗糖尿病足可以改善下肢血供,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但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稳定性仍需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糖尿病足 疗效
下载PDF
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PRP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修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贺银习 陈彦霞 +3 位作者 许英 郭宇松 田利军 刘品力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734-1737,共4页
目的:探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修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糖尿病足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清创后以PRP外敷创面,观察组... 目的:探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修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糖尿病足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清创后以PRP外敷创面,观察组给以PRP外敷创面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比较两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受体(PDGFR)的表达变化、创面缩小率、细菌清除率、肉芽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厚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的PDGFR-α和PDGFR-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DGFR-α和PDGFR-β含量较治疗前均增多,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多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创面缩小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及肉芽组织覆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及肉芽组织生长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的治疗影响、心理或精神、生理功能、社会关系4个维度分值均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横向骨搬移技术与PRP联合治疗DFU,可有效提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蛋白受体表达,提高溃疡创面的修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横向骨搬移技术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修复效果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
6
作者 卢芳连 齐勇 +2 位作者 彭湛贤 尹琼姣 刘燕芳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245-246,共2页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23例进行护理观察。结果23例患者经过严格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除2...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23例进行护理观察。结果23例患者经过严格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除2例因并发严重心衰,中途退出治疗外,其余21例患者创面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在3-12周,平均5.6周。结论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血液循环,严格执行医嘱实施搬移及针眼护理,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做好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能保证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糖尿病足 护理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再生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卢锡钦 田军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7期3450-3455,共6页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作为一种微循环再生技术,将力学刺激转变成生物信号,通过增加搬移区域的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源干细胞并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促使骨、血管、神经和肌肉等组织再生。骨缺损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作为一种微循环再生技术,将力学刺激转变成生物信号,通过增加搬移区域的骨形态发生蛋白、骨髓源干细胞并重建巨噬细胞极化平衡,促使骨、血管、神经和肌肉等组织再生。骨缺损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近年来,由于糖尿病足而导致的下肢残疾日益增多,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获得良好的疗效,目前多数学者将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作为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手段,但其具体机制及远期效果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糖尿病足 横向骨搬移技术 再生机制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马恒 张鑫 《中外医疗》 2017年第27期81-82,88,共3页
目的研究在治疗糖尿病足中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方便选取该院自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所有资料,这50例患者包括Wagner分级:0~4级,下肢MRI或CT动脉造影均有腘动脉以下的血管闭塞... 目的研究在治疗糖尿病足中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方便选取该院自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所有资料,这50例患者包括Wagner分级:0~4级,下肢MRI或CT动脉造影均有腘动脉以下的血管闭塞、血流中断。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术中于患者胫骨中段行2 cm×12 cm的骨窗,术后第5天对骨窗进行横向搬移,促使骨块附近软组织再生,构建全新的微循环,以便于改善患肢血供。结果对该次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之后微循环重建成功,溃疡得到逐步愈合,未出现经小腿截肢情况,溃疡平均愈合时间为(13.21±1.32)周;患者患足感染、麻木、疼痛等症状均逐步消失,胫骨搬移骨窗中位愈合时间(18.23±2.22)周;术前患者足部皮温(27.23±0.32)℃、疼痛评分(5.10±0.39)分,术后患者足部皮温(31.24±0.54)℃、疼痛评分(0.78±0.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足等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中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降低截肢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一种值得应用的治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糖尿病足 疗效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甫国 《糖尿病新世界》 2020年第15期36-37,40,共3页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选取骨科10例糖尿病足(Wagner分期3~4期)患者,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针对所选取患者开展为期5~10个月的随访工作,...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选取骨科10例糖尿病足(Wagner分期3~4期)患者,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针对所选取患者开展为期5~10个月的随访工作,全部患者的糖尿病足溃疡创面都已愈合(均保肢);患者治疗后远端皮温、视觉模拟评分(VAS)相比治疗前,均明显偏优(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效果好,能提高保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横向骨搬移技术 保肢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树森 杨尉 +8 位作者 宋荷花 陈伟 周健 张芳 闫雪萍 莫小金 聂开瑜 邓呈亮 魏在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10-1417,共8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疗效。方法以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DFU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疗效。方法以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DFU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15例采用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TTT技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DFU病程、溃疡面积、Wagner分级,以及术前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胫神经MNCV、腓深神经MNCV、足跟两点辨别觉(two-point discrimination,2-PD)及腓总神经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C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术前以及术后6、12个月足部皮温、VAS评分、ABI、足跟2-PD、腓总神经CSA;术前及术后12个月腓总神经、胫神经及腓深神经MNCV差值(变化值)。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9个月。两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搬移期间无针道感染发生;溃疡创面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溃疡无复发。术后12个月,两组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深神经MNCV均较术前加快(P<0.05);术后上述指标变化值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足部皮温、VAS评分、ABI、足跟2-PD、腓总神经CSA均较术前改善(P<0.05);其中,足跟2-PD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足跟2-PD、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ABI、足部皮温、腓总神经C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FU患者,与单纯TTT技术相比,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可同时解决微循环障碍和神经卡压问题,提高神经功能恢复质量,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溃疡 横向骨搬移技术 周围神经松解术
原文传递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516例糖尿病足的经验总结 被引量:28
11
作者 花奇凯 秦泗河 +3 位作者 邝晓聪 陈炎 曲龙 赵劲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9-963,共5页
2000年,我国曲龙医师首次成功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受此启发,自2013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花奇凯教授团队将该技术用于治疗糖尿病足,至今已累计治疗500余例患者,取得良... 2000年,我国曲龙医师首次成功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受此启发,自2013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花奇凯教授团队将该技术用于治疗糖尿病足,至今已累计治疗500余例患者,取得良好疗效,保肢率达96.1%。在此期间,团队对TTT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总结了糖尿病足TTT技术综合分型法及对应治疗方案;通过影像学、组织学以及基础研究,初步探讨了TTT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现对团队治疗经验及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期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糖尿病足 治疗经验
原文传递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血管条件及重建的探讨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斌 刘伟 +6 位作者 宫中平 王伟 郝睿峥 涂振兴 杨焕友 霍永鑫 卢爱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79-1584,共6页
目的从血管外科视角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时,需满足的血管条件及血管重建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19年7月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的59例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足(diabet... 目的从血管外科视角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时,需满足的血管条件及血管重建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19年7月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的59例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41例,Wagner 3~4级、Texas 2~3级、B^D期病变;病程0.7~2.4年,平均1.5年;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ASO)5例。ASO患者14例,病程1.5~23.4个月,平均10.8个月;FontaineⅣ期、RutherfordⅢ~Ⅳ期。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TAO)患者4例,病程2.1~18.2个月,平均12.3个月;临床分期均为三期。其中,18例术前胫前或胫后动脉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0.6,或者影像学检查膝下胫前动脉的3条分支均未通达踝部者,行血管重建开通上游血管(DF合并ASO 5例、ASO 12例、TAO 1例)。术后通过溃疡创面愈合情况、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BI、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等进行疗效评估。结果DF患者获随访8~16个月,平均12.2个月;溃疡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5.1~9.2周,平均6.8周;5例行血管重建者术后CTA观察膝下胫前动脉分支血管再通;胫骨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5~14周,平均8.3周。ASO患者获随访13~25个月,平均16.8个月;溃疡创面愈合时间6.2~9.7周,平均7.4周;其中12例血管重建者术后CTA检查显示膝下胫前动脉分支再通;胫骨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4.5~14.4周,平均10.2周。TAO患者获随访12~23个月,平均12.3个月;治疗无效最终行截趾/肢。根据患者是否血管重建分组分析,联合血管重建组术后6个月ABI、VAS评分、皮温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单纯骨搬移组术后6个月AB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2,P=0.840),但皮温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胫前和/或胫后动脉ABI≥0.6、影像学检查显示膝下胫前动脉3条分支中至少1条通达踝部,是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DF是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适应证,ASO可选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TAO慎用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下肢缺血性疾病 适应证 血管重建
原文传递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定伟 黄俊琪 +1 位作者 石波 陈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85-989,共5页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应用TTT技术治疗的196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9例,女87例;年龄45~86岁,平均67.6...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应用TTT技术治疗的196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9例,女87例;年龄45~86岁,平均67.6岁。糖尿病足根据Wagner分级法:3级124例,4级62例,5级10例;病程1~12个月,平均2.6个月。采用小切口微创胫骨截骨,其中62例于胫骨中下段截骨、134例于胫骨中上段截骨;83例截骨面积为20 cm^2、113例为7.5 cm^2。术后92例单次往返搬移、104例两次往返搬移。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胫骨截骨处继发骨折、截骨区域皮肤坏死、针道感染,并对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患者中41例(20.9%)发生并发症。9例(4.6%)发生胫骨截骨处继发骨折;其中,胫骨中下段截骨者6例(9.6%)、中上段截骨者3例(2.2%),不同截骨部位患者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4,P=0.021);截骨面积为20 cm^2者5例(6.0%)、7.5 cm^2者4例(3.5%),不同截骨面积患者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P=0.499)。12例发生截骨区域皮肤坏死,发生率为6.1%,均为单次往返搬移患者;单次、两次往返搬移患者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例(9.1%)发生针道感染,其中轻度感染12例(6.1%)、重度感染6例(3.0%)。轻度、重度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TTT技术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骨搬移过程中存在胫骨截骨部位骨折、截骨区域皮肤坏死、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术前适应证评估,规范术中截骨方式、截骨块大小及位置,以及术后制定个性化骨搬移方案、加强针道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糖尿病足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应用Ilizarov横向骨搬移技术微创截骨治疗糖尿病足13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林华 周富强 +1 位作者 卢敏 朱付平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Ilizarov横向骨搬移原理,通过胫骨内侧面微创截骨手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Wagner 2~4级的糖尿病足患者通过对胫骨内侧面行微创截骨,配合特制的横向骨搬移外固定架,术后第5天开始将截骨块以1mm/d的速度进行... 目的:探讨运用Ilizarov横向骨搬移原理,通过胫骨内侧面微创截骨手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Wagner 2~4级的糖尿病足患者通过对胫骨内侧面行微创截骨,配合特制的横向骨搬移外固定架,术后第5天开始将截骨块以1mm/d的速度进行横向搬移,进一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患肢创面、肢端感觉、皮温、肤色、麻木、疼痛、足背及胫后动脉血流分析等情况,并随访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中,12例动脉血流检测分析速度明显改善,1例患者彩超检测出足趾两侧血流运行正常。13例患者创面均自然愈合,无明显再发感染及溃烂现象。结论:运用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通过胫骨内侧面微创截骨治疗糖尿病足组织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胫横向骨搬移技术 微创截 糖尿病足 保肢
原文传递
胫骨横向骨搬移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宝阳 冯港 +1 位作者 孙嘉兴 胡长青 《糖尿病新世界》 2023年第16期194-198,共5页
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糖尿足溃疡是最严重且最普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治疗困难,保肢率低,治疗效果难以达到患者满意。加之治疗费用高昂,患者经济压力大,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治疗糖尿病足... 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糖尿足溃疡是最严重且最普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治疗困难,保肢率低,治疗效果难以达到患者满意。加之治疗费用高昂,患者经济压力大,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治疗糖尿病足的常规方式有清创、抗感染、高压氧、干细胞治疗等。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总结了目前TTT技术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足 横向骨搬移技术 生物学机制 微循环
下载PDF
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7
16
作者 赵晓明 刘亮 +3 位作者 贾中伟 袁启令 时亚明 张银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4-25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与球囊介入治疗及常规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2018年10月研究中心收住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球囊介入治疗组、胫骨横向搬移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常规... 目的对比分析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与球囊介入治疗及常规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2018年10月研究中心收住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球囊介入治疗组、胫骨横向搬移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患者临床基本治疗,其余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球囊介入治疗或胫骨横向骨搬移术。采用血管彩超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背动脉流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的踝肱指数(ABI)及治疗前后患者患肢足部皮温、VAS疼痛评分,观察患者足部溃疡面愈合情况,对比各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45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6.7月(4~10月)。胫骨横向搬移技术及球囊介入疗法的术后患足ABI、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术后足部皮温改变及疼痛评分也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胫骨横向搬移术术后皮温及术后ABI略优于球囊介入治疗(P<0.05),在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两者疗效相近(P>0.05)。结论胫骨横向搬移术及球囊介入治疗相比于常规基础治疗,均能重建糖尿病足的下肢血供,缓解疼痛的同时促进溃疡面愈合。胫骨横向搬移术的术后皮温及术后ABI优于球囊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下肢血管重建术 横向骨搬移技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2020) 被引量:51
17
作者 赵劲民 李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45-950,共6页
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源自俄罗斯医学专家Ilizarov创立的肢体再生与功能重建理论。在张力-应力法则作用下,组织再生能力被激活、加强,通过给予一定应力性牵拉,骨骼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神经会... 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源自俄罗斯医学专家Ilizarov创立的肢体再生与功能重建理论。在张力-应力法则作用下,组织再生能力被激活、加强,通过给予一定应力性牵拉,骨骼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神经会同步生长。虽然Ilizarov医生发现了牵拉成骨过程中血管网新生的现象,但未将该技术深入应用于微循环重建的领域。中国骨科医师在世界上首先将TTT技术用于治疗下肢血管性病变及糖尿病足,研究结果初步显示该技术可诱导糖尿病足下肢微血管网再生,促进足部溃疡愈合、避免截肢,降低糖尿病足的整体风险。为进一步促进TTT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国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组织专家编撰了专家共识,对TTT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法以及围术期管理等提出了明确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糖尿病足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晓明 刘亮 +2 位作者 袁启令 时亚明 张银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9-973,共5页
目的总结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方法回顾近年国内外有关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文献,总结该技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结果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是在Ilizarov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目前其治疗糖尿病足处于... 目的总结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方法回顾近年国内外有关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文献,总结该技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结果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是在Ilizarov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目前其治疗糖尿病足处于初始阶段,已取得较好疗效,但也存在溃疡复发、再骨折等问题。此外,该技术促进组织再生的生物学机制、临床技术要点(如手术切口及骨窗大小、骨搬移方案等)、术后疗效仍存在争议,还需更多临床研究与实践,以制定一个标准治疗方案。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为下肢微循环重建热点技术,为糖尿病足保肢治疗提供了新方向,但该技术尚不成熟,仍存在许多争议和难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ILIZAROV技术 糖尿病足 溃疡 微循环重建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促进微循环再生及组织修复生物学机制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永康 李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4-968,共5页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促进微循环再生及组织修复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TTT技术临床应用及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TTT技术促进微血管网重建可能的生物学机制:①胫骨开窗降低髓内压力,改善...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促进微循环再生及组织修复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TTT技术临床应用及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TTT技术促进微血管网重建可能的生物学机制:①胫骨开窗降低髓内压力,改善微循环;②张应力刺激促进毛细血管再生,加速新生"跨皮质血管"网的形成;③全身干细胞的调动,调解局部炎症反应等。结论临床研究已证实TTT技术对于下肢缺血和糖尿病足溃疡有明显疗效,手术创面较小、易于操作,且不会对骨骼形态造成不良影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TTT技术的生物学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微循环 组织修复 生物学机制
原文传递
横向骨搬移技术对缺血肢体术区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方志远 王成伟 +1 位作者 王雪 李飞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445-449,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横向骨搬移技术对缺血肢体术区的微循环影响。方法选取6只12月龄性格较温顺的比格犬,均为雌性,平均体质量(15.7±0.6)(15.0~16.0)kg,身长(55±2)cm,胫骨长度平均为(11.0±0.8)cm,体格健康、适中,建立...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横向骨搬移技术对缺血肢体术区的微循环影响。方法选取6只12月龄性格较温顺的比格犬,均为雌性,平均体质量(15.7±0.6)(15.0~16.0)kg,身长(55±2)cm,胫骨长度平均为(11.0±0.8)cm,体格健康、适中,建立模拟后肢微循环闭塞的模型(实验犬的右后肢为搬移组,行横向骨搬移术;实验犬的左后肢为对照组)。观察实验犬进行横向骨搬移术后21天双后肢的术区皮温、双下肢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中的微动脉数量及病理活检中的微动脉数量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变化。结果实验犬进行横向骨搬移术后21天,搬移组(右后肢)的术区皮温(33.3±0.1)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术区皮温(33.2±0.3)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对照组(左后肢)的术区皮温(32.3±0.2)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术区皮温(32.1±0.3)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搬移组(右后肢)的术区皮温(33.3±0.1)较对照组(左后肢)的术区皮温(32.3±0.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搬移组(右后肢)的术区DSA中的微动脉数量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术区DSA中的微动脉数量增多,对照组(左后肢)的术区DSA中的微动脉数量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搬移组(右后肢)的病理活检中的微动脉数量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病理活检中的微动脉数量增多,对照组(左后肢)的病理活检中的微动脉数量并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横向骨搬移术可明显促进术区微循环再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横向骨搬移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骨搬移技术 微循环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