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纵弯横跨叠加褶皱中被强烈改造的早期褶皱之识别: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群为例
1
作者
侯丽玉
张长厚
+4 位作者
李程明
林逸
黄滢竹
董腾
伍宏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6-1059,共14页
在纵弯横跨叠加褶皱变形中,早期相对宽缓褶皱被晚期紧闭褶皱强烈改造后的正确识别,对于重建叠加褶皱变形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模拟研究所建立的定性模型,利用可视地质Visible Geology网站在线软件进行正演与反...
在纵弯横跨叠加褶皱变形中,早期相对宽缓褶皱被晚期紧闭褶皱强烈改造后的正确识别,对于重建叠加褶皱变形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模拟研究所建立的定性模型,利用可视地质Visible Geology网站在线软件进行正演与反演分析,提出了纵弯横跨叠加褶皱模型(Mode 1)中被强烈改造的早期褶皱的识别方法,即根据晚期紧闭褶皱转折端产状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相应枢纽产状的数据统计,确定早期褶皱的形态和位态。基于大比例尺详细构造填图,在内蒙古中部白云鄂博群中运用该方法首次识别出了先于E-W至NEE向主期褶皱而形成的NNW向褶皱构造。该早期区域性褶皱的识别,合理地解释了白云鄂博群主期褶皱的形态和位态特征,为重新厘定该套地层的构造变形序列,进而全面认识和评价白云鄂博矿区的成矿和赋矿构造特征,提供了全新视角和重要证据。同时,为极强烈后期变形可能产生的纵弯横跨叠加褶皱干涉样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天然变形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弯
横跨叠加褶皱
干涉样式
白云鄂博群
内蒙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
251
2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4 位作者
李建华
崔建军
施炜
苏金宝
李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79,共23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地区沅麻盆地的野外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该盆地晚中生代.早新生代5期构造应力场及其演替序列:中晚侏罗世近w—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早白垩世中晚期Nw—sE向挤压、晚白垩世近N—s向伸展、古近纪晚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方向的变化记录了不同板缘的动力作用对该区的影响。(2)识别了湖南地区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发育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并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已有火成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该地区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记录了中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和地壳增厚事件: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是对三叠纪华南地块南北边缘大陆碰撞和增生作用的远程响应,晚期NE—NNE向褶皱构造则是对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的变形响应。(3)对湖南衡山西缘拆离断裂带的变形结构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衡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并对拆离带中韧性剪切变形的钠长岩脉的锆石进行了SHRIMPU.Pb测年,从而确定了华南地区伸展构造的起始时代约137Ma,即早白垩世早中期。(4)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分析,揭示了东南沿海长乐一南澳构造带早白垩世2期构造一岩浆事件:早期(147~135Ma)表现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晚期(135~117Ma)岩浆岩以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为主。这个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构造带是晚中生代陆缘造山带,造山作用可能起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早中期(135Ma)以来发生伸展垮塌。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华南地区三叠纪“印支运动”和中、晚侏罗世“燕山运动”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板块构造动力体制及其转换时代、早白垩世从挤压构造应力体制向伸展构造应力体制转变的时间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
构造应力场
横跨叠加褶皱
中生代大地构造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沅麻盆地
长乐-南澳构造带
华南大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纵弯横跨叠加褶皱中被强烈改造的早期褶皱之识别: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群为例
1
作者
侯丽玉
张长厚
李程明
林逸
黄滢竹
董腾
伍宏美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天津市地震局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6-1059,共14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1073、DD2019042、121201004000150013)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0814007)联合资助。
文摘
在纵弯横跨叠加褶皱变形中,早期相对宽缓褶皱被晚期紧闭褶皱强烈改造后的正确识别,对于重建叠加褶皱变形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前人模拟研究所建立的定性模型,利用可视地质Visible Geology网站在线软件进行正演与反演分析,提出了纵弯横跨叠加褶皱模型(Mode 1)中被强烈改造的早期褶皱的识别方法,即根据晚期紧闭褶皱转折端产状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相应枢纽产状的数据统计,确定早期褶皱的形态和位态。基于大比例尺详细构造填图,在内蒙古中部白云鄂博群中运用该方法首次识别出了先于E-W至NEE向主期褶皱而形成的NNW向褶皱构造。该早期区域性褶皱的识别,合理地解释了白云鄂博群主期褶皱的形态和位态特征,为重新厘定该套地层的构造变形序列,进而全面认识和评价白云鄂博矿区的成矿和赋矿构造特征,提供了全新视角和重要证据。同时,为极强烈后期变形可能产生的纵弯横跨叠加褶皱干涉样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天然变形实例。
关键词
纵弯
横跨叠加褶皱
干涉样式
白云鄂博群
内蒙古
Keywords
first mode of superposed buckling
interference pattern
Bayan Obo Group
Inner Mongolia
分类号
P542.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
251
2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李建华
崔建军
施炜
苏金宝
李勇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79,共23页
基金
国家专项"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第八项目第一课题(编号:SinoProbe-08-01)资助
文摘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地区沅麻盆地的野外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该盆地晚中生代.早新生代5期构造应力场及其演替序列:中晚侏罗世近w—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早白垩世中晚期Nw—sE向挤压、晚白垩世近N—s向伸展、古近纪晚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方向的变化记录了不同板缘的动力作用对该区的影响。(2)识别了湖南地区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发育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并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已有火成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该地区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记录了中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和地壳增厚事件: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是对三叠纪华南地块南北边缘大陆碰撞和增生作用的远程响应,晚期NE—NNE向褶皱构造则是对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的变形响应。(3)对湖南衡山西缘拆离断裂带的变形结构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衡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并对拆离带中韧性剪切变形的钠长岩脉的锆石进行了SHRIMPU.Pb测年,从而确定了华南地区伸展构造的起始时代约137Ma,即早白垩世早中期。(4)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分析,揭示了东南沿海长乐一南澳构造带早白垩世2期构造一岩浆事件:早期(147~135Ma)表现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晚期(135~117Ma)岩浆岩以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为主。这个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构造带是晚中生代陆缘造山带,造山作用可能起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早中期(135Ma)以来发生伸展垮塌。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华南地区三叠纪“印支运动”和中、晚侏罗世“燕山运动”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板块构造动力体制及其转换时代、早白垩世从挤压构造应力体制向伸展构造应力体制转变的时间节点。
关键词
陆内造山
构造应力场
横跨叠加褶皱
中生代大地构造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沅麻盆地
长乐-南澳构造带
华南大陆
Keywords
intra-continental orogenesis
tectonic stress field
cross folds
Mesozoic tectonics change in tectonicregime
Yuanma basin
Changle-Nan'ao tectonic zone
South China
分类号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5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纵弯横跨叠加褶皱中被强烈改造的早期褶皱之识别: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群为例
侯丽玉
张长厚
李程明
林逸
黄滢竹
董腾
伍宏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张岳桥
董树文
李建华
崔建军
施炜
苏金宝
李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5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