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记·檀弓下》“公输若方小敛”句读辨正
1
作者 陈思婷 《文史杂志》 2024年第1期104-106,共3页
《礼记·檀弓下》“公输若方小敛”句,郑玄注在“小”下断句,并将“敛”释为“下棺于椁”。如此,则公输若尚小,不应任官;“敛”字单独成句,三礼无例;以下棺释“敛”,与“封”矛盾。通过考察,此句不应在“小”下断开,而应直接作一句... 《礼记·檀弓下》“公输若方小敛”句,郑玄注在“小”下断句,并将“敛”释为“下棺于椁”。如此,则公输若尚小,不应任官;“敛”字单独成句,三礼无例;以下棺释“敛”,与“封”矛盾。通过考察,此句不应在“小”下断开,而应直接作一句读,“敛”仍指小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檀弓 郑玄 小敛
下载PDF
《檀弓》单篇别行现象论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三夕 毋燕燕 《长江学术》 201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檀弓》收入《礼记》后,又从中析出单篇别行。通过梳理和考察历代《檀弓》的单篇别行文本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发现《檀弓》所载的古代丧葬礼仪,在弘扬孝文化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历代《檀弓》单篇别行的过程中,我... 《檀弓》收入《礼记》后,又从中析出单篇别行。通过梳理和考察历代《檀弓》的单篇别行文本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发现《檀弓》所载的古代丧葬礼仪,在弘扬孝文化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历代《檀弓》单篇别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历代对《檀弓》的接受情况以及学术思潮对经典诠释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弓 单篇别行原因 单篇别行价值
下载PDF
《礼记·檀弓》“壹似重有忧者”解——兼说对先秦文献中几个“壹”字的误释
3
作者 李景泉 侯晓菊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63-65,共3页
本文以先秦典籍为例 ,指出对其“壹”字的误释 ,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礼记·檀弓》中“壹似重有忧者”之“壹”字的解释。应为“总”而不是其他。
关键词 礼记·檀弓
下载PDF
《礼记·檀弓》的史传叙事与文学特征
4
作者 丛月明 《北方论丛》 2020年第5期94-106,共13页
《檀弓》以其主于叙事的文章形态,在《礼记》众篇目中独树一帜。其叙事在具有明显史传风格的同时,又内含着以说理为目的的诸子文章本质,由此集中体现了《礼记》上承六经、下启诸子的文学特征。本文即从史传叙事、礼叙事与义理阐发等方面... 《檀弓》以其主于叙事的文章形态,在《礼记》众篇目中独树一帜。其叙事在具有明显史传风格的同时,又内含着以说理为目的的诸子文章本质,由此集中体现了《礼记》上承六经、下启诸子的文学特征。本文即从史传叙事、礼叙事与义理阐发等方面,对《檀弓》篇的文学特征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弓 史传叙事 文学特征
下载PDF
《礼记·檀弓》所见孔门论学及其学术生态
5
作者 李辉 《励耘学刊》 2019年第2期87-102,共16页
《礼记·檀弓》记载了孔门讨论丧葬礼节的内容,展现了孔门论学的方式、特征及其学术生态:儒家"相礼"的职业传统,使得孔门论学多处于具体的礼仪实景之中,"观礼"成为孔门重要的教学方式;孔子去世后,"闻诸夫... 《礼记·檀弓》记载了孔门讨论丧葬礼节的内容,展现了孔门论学的方式、特征及其学术生态:儒家"相礼"的职业传统,使得孔门论学多处于具体的礼仪实景之中,"观礼"成为孔门重要的教学方式;孔子去世后,"闻诸夫子"成为弟子论学的常见言说方式,"夫子之言"成为弟子表明自身学术正统地位的主要依据,由此各自记录、纂集夫子语录的行为,并出现孔门后学分门别派的趋势。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才学气质各异,各有所尚,因此在记载孔门论学辩难时,多有扬抑,这在《檀弓》中有鲜明体现,这也说明《檀弓》非一时一人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檀弓 孔门 学术生态
下载PDF
西儒译《檀弓》丧服术语的注疏话语考察
6
作者 薛超睿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7-53,共7页
在儒学经典西传过程中,不仅义理层面的阐发、大量名物制度的诠释需要下考据功夫,而且要回到经学注疏语境,将训诂与翻译相辅相成,才能等值和真值地阐释其中精髓。理雅各英译本和顾赛芬法译本具有较高的训诂学意识,其注释建立在对中国传... 在儒学经典西传过程中,不仅义理层面的阐发、大量名物制度的诠释需要下考据功夫,而且要回到经学注疏语境,将训诂与翻译相辅相成,才能等值和真值地阐释其中精髓。理雅各英译本和顾赛芬法译本具有较高的训诂学意识,其注释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注疏的接受基础上,可视为西儒译经的范本。通过以《礼记·檀弓》译文为个案,结合经学研究和话语研究方法,考察两译本对古代丧服制度的跨文化经义重构与诠释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檀弓 丧服术语 西儒译本 注疏话语
下载PDF
《礼记·檀弓》“壹似重有忧者”解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景泉 侯晓菊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礼记·檀弓 中国 汉语 “壹似重有忧者” 注释
下载PDF
《礼记·檀弓》的文学书写及道德批判
8
作者 徐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6-190,共5页
《礼记》作为儒家经典,其着眼点在于礼乐制度的建立,而不是文学的关怀,其重要篇章《檀弓》亦莫能外。然而,《檀弓》中众多章节却颇具浓郁的叙事性,文学色彩突出。《文则》以为:"《檀弓》之载事,古简而不疏,旨深而不晦。"《檀... 《礼记》作为儒家经典,其着眼点在于礼乐制度的建立,而不是文学的关怀,其重要篇章《檀弓》亦莫能外。然而,《檀弓》中众多章节却颇具浓郁的叙事性,文学色彩突出。《文则》以为:"《檀弓》之载事,古简而不疏,旨深而不晦。"《檀弓》的叙事短文之于先秦文学,"文字亦极茂美",其中鲜明性、个性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功不可没。在道德批判中进行文学抒写,通过细腻的刻画展现人物的风神情采及内心世界,这是《檀弓》最为重要的文学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檀弓 文学书写 人物形象 儒家经典
下载PDF
《檀弓》“有子与子游立”章新解——兼论先秦儒家礼论中的情文矛盾问题
9
作者 闫宁 《江汉学术》 2016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进程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礼的内容与形式即礼之"情"与"文"间的矛盾。《礼记》中《檀弓》这一章记录了有子因不明丧踊之义,疑其无情而欲去之,子游反驳其说,提出礼有"微情"、"...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进程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礼的内容与形式即礼之"情"与"文"间的矛盾。《礼记》中《檀弓》这一章记录了有子因不明丧踊之义,疑其无情而欲去之,子游反驳其说,提出礼有"微情"、"以故兴物"两大特质。旧说多释"微"为"减杀、抑制","故"为"礼仪节文",皆不确。"微"当释为"隐","微情"即"情隐于礼",强调情与礼义皆蕴于礼之仪文度数。"故"即"故事",体现了礼有源自传统的稳定性。《檀弓》此章凸显了儒家言礼者在情文侧重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子游反对当时出现的单纯重情、片面强调礼义的倾向,在重视仪文的基础上,主张义与数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在荀子《礼论》中亦有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檀弓 情文 子游 荀子
下载PDF
《礼记·檀弓》“问丧于夫子”辨
10
作者 刘永耕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66-67,共2页
《有子之言似子》是《礼记·檀弓》中的一节。此节首句中“问丧于夫子”据陆德明《经典释文》说:“问丧,问,或作闻”。此后作注者多采用“闻丧”。如元代陈澔《礼记集说》云“问,音闻。”请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亦注曰:“... 《有子之言似子》是《礼记·檀弓》中的一节。此节首句中“问丧于夫子”据陆德明《经典释文》说:“问丧,问,或作闻”。此后作注者多采用“闻丧”。如元代陈澔《礼记集说》云“问,音闻。”请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亦注曰:“问,作闻。”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不但引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所述“古本‘问’作‘闻’”,而且据扎颖达正义中的文字考证“正义经文本作‘闻丧’”,为“闻丧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这样一来,自宋以降的所有善本均无法与此说抗衡。且“闻丧”于上下文似乎也更为通顺:若有子问的是“闻丧于夫子乎?”曾子回答“闻之矣。‘丧欲速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檀弓 孔疏 失位 经文 郑注 孔子教 校勘记 曾参 《经典释文》 释经
下载PDF
学习《礼记·檀弓》中的孔子
11
作者 陈虹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4年第2期88-89,共2页
《礼记》一书也就是区别于《大戴礼记》一书的《小戴礼记》。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共有四十九篇,其内容基本上是围绕孔子及其后学论述先秦至秦汉年间儒家的礼仪制度等,但是仍很驳杂。据统计,《礼记》一书中出现的人物有一百余人,但其中出... 《礼记》一书也就是区别于《大戴礼记》一书的《小戴礼记》。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共有四十九篇,其内容基本上是围绕孔子及其后学论述先秦至秦汉年间儒家的礼仪制度等,但是仍很驳杂。据统计,《礼记》一书中出现的人物有一百余人,但其中出现次数最多、最为重要的人物非孔子莫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檀弓 孔子
下载PDF
礼制与人情——从《礼记·檀弓》看礼制的中道原则
12
作者 苏小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儒家强调中道原则,认为凡事当把握适中的尺度,且这一适中尺度随时势而变动。儒家对中道原则的论述并非仅体现在说理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礼仪制度上。《礼记·檀弓》所记之事,较多地反映了时人及孔门师徒对古礼的处理;并在具体事件中... 儒家强调中道原则,认为凡事当把握适中的尺度,且这一适中尺度随时势而变动。儒家对中道原则的论述并非仅体现在说理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礼仪制度上。《礼记·檀弓》所记之事,较多地反映了时人及孔门师徒对古礼的处理;并在具体事件中阐释了儒家制礼的中道原则:一是在良莠不齐的众多人情中选取恰当的平衡点,二是在个人情感与流变的不同阶段中始终保持如一标准以维持中道,三是在虚文过盛的时代背景下选取尚质标准以补救时弊、达到中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 时中 檀弓 缘情制礼 尚质
下载PDF
文質概念與古禮中的今古問題--以《禮記·檀弓》爲例
13
作者 曾亦 《中国经学》 CSSCI 2014年第1期87-133,共47页
今古問題素爲經學之基本問題,貫穿了整個經學史的發展過程。今古之争,最初不過文字之異同而已;其後,則表現爲章句、條例與義理之争;最後,則歸結爲對古今制度之不同理解。本文試圖由《春秋》公羊家對文、質概念的討論入手,結合對《禮記&#... 今古問題素爲經學之基本問題,貫穿了整個經學史的發展過程。今古之争,最初不過文字之異同而已;其後,則表現爲章句、條例與義理之争;最後,則歸結爲對古今制度之不同理解。本文試圖由《春秋》公羊家對文、質概念的討論入手,結合對《禮記·檀弓》的考察,挖掘今古問題在制度方面的表現,從而拓寬了今古問題的基本内涵,並對中國數千年之制度變遷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禮記》 檀弓 公羊 今古文 文質
下载PDF
谢枋得解经特色刍议--以《诗传注疏》和《檀弓批点》为中心
14
作者 胡泉雨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14-116,129,共4页
谢枋得是宋末元初的民族英雄,也是程朱理学思想的继承者。从其所流传下来的经学著作看,谢枋得的解经方法主要体现在“以理解经”“以经解经”及“以文解经”,重视对经文名物的注释和引述名家对经典经文的解语。
关键词 经典解释 谢枋得 诗集传 檀弓
下载PDF
徐昭庆《檀弓通》考略
15
作者 常晨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35-39,共5页
《檀弓通》在目录书中著录甚多,其版本大致有3种,万历花萼楼刻本为现存最善本,日本江户抄本价值较低,槜李曹氏藏明抄本只见著录。《檀弓通》一书以陈澔《集说》为本,删采旧注,裒辑众说,于经义解释更为完备。四库馆臣评价此书好立异说,... 《檀弓通》在目录书中著录甚多,其版本大致有3种,万历花萼楼刻本为现存最善本,日本江户抄本价值较低,槜李曹氏藏明抄本只见著录。《檀弓通》一书以陈澔《集说》为本,删采旧注,裒辑众说,于经义解释更为完备。四库馆臣评价此书好立异说,但择要分析徐氏所作23条按语后发现,此论不客观。徐昭庆说经多有合理之处,于明代经学研究颇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昭庆 檀弓通》 经义解说
下载PDF
《礼记·檀弓》中孔子的“非圣化”形象研究
16
作者 陈逸鸣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7年第4期22-27,32,共7页
记录孔子与"礼"相关的言行是《礼记·檀弓》的重要内容,比起《论语》中的孔子,《檀弓》中的孔子更加宽容待人、和蔼可亲;情真意切,多愁善感,明显呈现出一种亲切生动的"非圣化"形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檀弓》... 记录孔子与"礼"相关的言行是《礼记·檀弓》的重要内容,比起《论语》中的孔子,《檀弓》中的孔子更加宽容待人、和蔼可亲;情真意切,多愁善感,明显呈现出一种亲切生动的"非圣化"形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檀弓》里的孔子,必定比《论语》的更接近于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檀弓》中孔子"非圣化"形象的形成,与其成书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先秦散文的发展与成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弓 孔子 “非圣化”形象
下载PDF
《礼记·檀弓》“壹似重有忧者”解──兼说对先秦文献几个“壹”字的误释
17
作者 李景泉 侯晓菊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礼记·檀弓 “壹似重有忧者” 先秦文献 “壹”
原文传递
从古代评点看《檀弓》的文学阐释
18
作者 卢静 《求索》 CSSCI 2012年第6期83-85,114,共4页
古代《檀弓》的文学阐释主要以评点的方式呈现,自南朝发端,唐宋有所发展,明代出现从文章方面评点《檀弓》的专著和古文选本,在文学阐释方面创获颇丰,至清代达到鼎盛。纵观其历程,特点有三:评点数量逐时而增;宋代以前的评点载体比较单一... 古代《檀弓》的文学阐释主要以评点的方式呈现,自南朝发端,唐宋有所发展,明代出现从文章方面评点《檀弓》的专著和古文选本,在文学阐释方面创获颇丰,至清代达到鼎盛。纵观其历程,特点有三:评点数量逐时而增;宋代以前的评点载体比较单一,至明清一变,或选或评,或兼而有之,蔚为大观;评点内容从零星的概而言之,逐渐微观化、细密化。梳理《檀弓》的文学阐释历程可以彰显经学与文学的相互演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阐释 檀弓 评点 古文选本
原文传递
词章趣味与经典重置:以《檀弓》批点为中心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琦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97,共12页
明代中叶以降,《礼记·檀弓》批点本颇为流行,是儒家经典被重新"文学经典化"的一个突出案例。批点本《檀弓》并非如《四库全书总目》所疑,出于明末伪托,其文献源头可以追溯到杨慎的《檀弓丛训》,成书下限不晚于弘治十五年... 明代中叶以降,《礼记·檀弓》批点本颇为流行,是儒家经典被重新"文学经典化"的一个突出案例。批点本《檀弓》并非如《四库全书总目》所疑,出于明末伪托,其文献源头可以追溯到杨慎的《檀弓丛训》,成书下限不晚于弘治十五年(1502)。《檀弓》批点及其所代表的"以文论经"的风尚,也并非始于晚明,而是明中期以来复古思潮向博学泛览方向发展的结果。儒家经书《檀弓》,在科举的知识领域中受到忽视,出于文章趣味而圈点、批评、选辑或单独刊行之,实为其"再经典化"之契机。以《檀弓》为代表的一批古书被视为文章范本,隐然拆去了经、史、子、集之间的门限,扩展了一般读书人的知识视野,正是明清之际士人思想与文学世界的一大变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弓》评点 复古派 杨慎 经学
原文传递
《礼记·檀弓上》曾子责子夏考辨——兼谈孔门弟子是“和而不同”的君子群体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培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0,共7页
《礼记·檀弓上》曾子责子夏"三罪"一节,后儒多误解,并影响到对儒学史的认识。通过考辨子夏丧亲、丧子的时间地点可知,丧亲、丧子对子夏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有三:一是丧亲时子夏年轻体壮经得起巨大哀痛的打击,丧子时年老... 《礼记·檀弓上》曾子责子夏"三罪"一节,后儒多误解,并影响到对儒学史的认识。通过考辨子夏丧亲、丧子的时间地点可知,丧亲、丧子对子夏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有三:一是丧亲时子夏年轻体壮经得起巨大哀痛的打击,丧子时年老体衰精神承受力大不如前;二是丧亲时子夏挫败赵简子图谋未久,返乡服丧担心其报复,故"使民未有闻焉";三是丧亲时子夏远在异国求学为官,服丧能够悄然行事,丧子时已是举国敬重的贤儒大师,势必广被关注。曾子对此早有洞见,责其"三罪"只是一种特殊的劝慰方法而已。孔门弟子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君子群体,有认识分歧并且互有批评帮助是正常的,其践行君子之德决不会因孔子逝世而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檀弓上》 曾子 子夏 丧亲真相 和而不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