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Y-3A观测的次南大西洋异常区形成机理
1
作者 马杰 薛炳森 +5 位作者 方涵先 翁利斌 周雅琴 夏际炉 卢晓姗 孙志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5,共7页
研究FY-3A卫星观测到的内辐射带质子通量分布,发现3~5 MeV能道出现除南大西洋异常区以外的第二个异常区.该异常区是一个质子通量的次极值区,由于该质子通量极值区比主南大西洋异常区强度弱、面积小,因此称之为次南大西洋异常区.通过在... 研究FY-3A卫星观测到的内辐射带质子通量分布,发现3~5 MeV能道出现除南大西洋异常区以外的第二个异常区.该异常区是一个质子通量的次极值区,由于该质子通量极值区比主南大西洋异常区强度弱、面积小,因此称之为次南大西洋异常区.通过在主南大西洋异常区和次南大西洋异常区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点进行研究,发现内辐射带质子通量随投掷角近似呈正态分布,当投掷角在90°附近时,质子通量出现极大值;当投掷角大于120°或者小于60°时,质子通量几乎为零.此外,主南大西洋异常区质子通量在各个能道均为完全各向异性,次南大西洋异常区质子通量随着能道增高逐渐趋于各向同性.通过NOAA观测数据对此规律进行了验证,并由此解释了次南大西洋异常区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3A 次南大西洋异常区 投掷角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