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次生口语文化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1
作者 王翌霖 《新丝路》 2023年第4期95-99,共5页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中流行的日常交际语的典型代表,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次生口语文化特点。文章基于对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差异的厘清,提炼出次生口语文化的特点,并结合近年来“网络十大流行语”榜单,从词语和句子两个层面对其口语化特点进...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中流行的日常交际语的典型代表,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次生口语文化特点。文章基于对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差异的厘清,提炼出次生口语文化的特点,并结合近年来“网络十大流行语”榜单,从词语和句子两个层面对其口语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网络流行语呈现出“极具‘视听说’感的感官词语“”富于标签化的口头称谓语“”情绪宣泄式的吐槽口头禅“”开放互动式的‘X型套句’”四个方面的口语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口语文化 网络流行语 词句特征
下载PDF
走向活文学观:中国网络文学与次生口语文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黎杨全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8-161,180,共15页
互联网带来了次生口语文化的勃兴,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并发展于次生口语文化语境。次生口语文化构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背景、线索与动力学,并赋予其相应内容、写法与文化特质。在次生口语文化语境中,评论开始内容化,由此改变了文学的外延与... 互联网带来了次生口语文化的勃兴,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并发展于次生口语文化语境。次生口语文化构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背景、线索与动力学,并赋予其相应内容、写法与文化特质。在次生口语文化语境中,评论开始内容化,由此改变了文学的外延与结构形态;群体讨论使文学创造走向维基百科式的生产,社群智慧内化为网络文学的"金手指";交流与故事的双环境化带来了网络文学中叙事的越界,表现出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混合",并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元意识"。中国网络文学呈现了从印刷文化"去活态化"向次生口语文化"再活态化"的转型,由此而展示出某种先锋性。当下须反思印刷文化的文学观念,摆脱文本意识形态,建构数字时代的活文学观。活文学观并非颠覆传统研究范式,而是根据数字时代的文学新变作出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中国网络文学 次生口语文化 活文学观
原文传递
在建制化与数字化之间:口语传播的人文主义追寻 被引量:7
3
作者 夏春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24,共5页
在数位汇流的当代情境里,口语传播的学科建制化该何去何从?而在华人地区中,传播学门的未来发展又该如何深化?本文由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传播思想史脉络上,学门垂直整合与平行整合等两种模式的特质,与其在海峡两岸三地的发展历程。结论指出... 在数位汇流的当代情境里,口语传播的学科建制化该何去何从?而在华人地区中,传播学门的未来发展又该如何深化?本文由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传播思想史脉络上,学门垂直整合与平行整合等两种模式的特质,与其在海峡两岸三地的发展历程。结论指出:在次生口语文化蓬勃发展的状态下,我们应该重新倡导人文主义的关怀,并藉由媒介生态学的理解,以从认知上的表象迈向深层,继而发展出日常生活中口语表达的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传播 学科建制 传播思想史 次生口语文化 媒介生态学
下载PDF
“口语文化”视域下的流行音乐及其学科建设
4
作者 李盼 董婷婷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3,共7页
口语文化研究在20世纪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流行音乐学科建设亦可借用这些成果。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口语文化特征,流行音乐学科发展需要对此进行清晰认知。流行音乐在电子文化环境中诞生和发展,其“口语文化”不是原生口语文化而是次... 口语文化研究在20世纪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流行音乐学科建设亦可借用这些成果。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口语文化特征,流行音乐学科发展需要对此进行清晰认知。流行音乐在电子文化环境中诞生和发展,其“口语文化”不是原生口语文化而是次生口语文化。流行音乐的学科建设必须基于“次生口语文化”现实,继承原生口语文化的优势,融合书面文化的长处,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持续走好大众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音乐 口语文化 次生口语文化 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沃尔特·翁“口语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微信传播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梁颐 唐远清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76,共7页
微信以迅猛态势发展坐稳了移动社交软件的头把交椅。美国学者沃尔特·翁提出的"原生口语文化"及"次生口语文化"理论提供了洞察这种媒介现象的视角。媒介对人们的意义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和"... 微信以迅猛态势发展坐稳了移动社交软件的头把交椅。美国学者沃尔特·翁提出的"原生口语文化"及"次生口语文化"理论提供了洞察这种媒介现象的视角。媒介对人们的意义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和"重新部落化",是助力于人们使用和享受原生口语文化的技术载体。对将"原生口语文化"置于"次生口语文化"地位的电子媒介而言,善用口语者,善于虚拟原生口语文化者,会占有优势地位。翁理论对于当今媒介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沃尔特·翁 原生口语文化 次生口语文化 媒介
原文传递
言语交换的媒介经济——基于《乡村爱情》中“丰裕”“厚重”的人物形象研究
6
作者 郑达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09-110,共2页
本文围绕媒介环境学对电视媒介的研究成果展开,以沃尔特·翁的原生口语文化与次生口语文化的分野为基础,将电视媒介定位于次生口语文化,采用媒介经济学有关文化产品注意力问题的研究逻辑,对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乡村爱情》塑造人物形... 本文围绕媒介环境学对电视媒介的研究成果展开,以沃尔特·翁的原生口语文化与次生口语文化的分野为基础,将电视媒介定位于次生口语文化,采用媒介经济学有关文化产品注意力问题的研究逻辑,对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乡村爱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进行个案研究。这种"丰裕""厚重"的人物形象特征契合了电视次生口语文化的媒介环境,吸引了受众大量的注意力,以此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经济 次生口语文化 丰裕 厚重
下载PDF
电子传媒时代的口头诗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国清 杨振岗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4-47,共4页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口语文化是思维的启蒙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人类社会的变迁是从口语文化走向书面文化再到电子文化,但发展并非呈线性特征,文字的出现只是多了一种交流的工具,随...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口语文化是思维的启蒙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人类社会的变迁是从口语文化走向书面文化再到电子文化,但发展并非呈线性特征,文字的出现只是多了一种交流的工具,随之带来了很多"言而无信"的内容。因此口头诗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没有消失,而是淋漓尽致地结合到现今的多媒体电子传媒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次生口语文化 活态文化 原生口语文化
下载PDF
沃尔特·翁思想视角下表情包传播探析
8
作者 吴霞明 《声屏世界》 2021年第10期107-108,共2页
表情包成为当下年轻人在即时通讯媒体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它具有表意明确、生动形象的特点。沃尔特·翁的媒介思想为洞察这种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原声口语文化的九大特点,表情包所代表的次生口语文化基本拥有,但这种特点是技术加持... 表情包成为当下年轻人在即时通讯媒体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它具有表意明确、生动形象的特点。沃尔特·翁的媒介思想为洞察这种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原声口语文化的九大特点,表情包所代表的次生口语文化基本拥有,但这种特点是技术加持下的自发性。从原生口语文化到书面文化再到次生口语文化,需要警惕的是次生口语文化下的大量套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口语文化 次生口语文化 书面文化 表情包
下载PDF
语言无羁——网络影响言语交流的逻辑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曹进 王翌霖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3,共5页
媒介技术对言语交流方式的革新重塑了人类语言生态与面貌。网络开辟出更为广阔、互动的交流场域,吸引网民在特有的物理、语言及心理语境下,参与语言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以挖掘表达潜力,从而创造出多元化、口语化的"超次生口语文化&q... 媒介技术对言语交流方式的革新重塑了人类语言生态与面貌。网络开辟出更为广阔、互动的交流场域,吸引网民在特有的物理、语言及心理语境下,参与语言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以挖掘表达潜力,从而创造出多元化、口语化的"超次生口语文化"。在虚拟空间里,网民的表达遵循语词翻新改造、语句翻转结构、语义拼接跳跃等言语表达逻辑,最终指向自然语言发展的"无羁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次生口语文化 语言资本 意义延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