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热带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林灯 陈壮 +7 位作者 黄荣俊 王旭 丁昱 董翔宇 龙文兴 黄瑾 方精 李时兴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7-14,28,共9页
以海南岛霸王岭刀耕火种和吊罗山择伐恢复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样地,研究凋落物及不同土层的最大持水率和自然含水率随干扰类型及恢复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刀耕火种凋落物和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及自然... 以海南岛霸王岭刀耕火种和吊罗山择伐恢复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林、中龄林和老龄林样地,研究凋落物及不同土层的最大持水率和自然含水率随干扰类型及恢复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刀耕火种凋落物和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及自然持水率都小于择伐;(2)两种干扰类型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随着森林恢复而减小,自然含水率在3个恢复阶段间无显著差异。刀耕火种土壤的最大持水率随着森林恢复而增大。择伐0~40cm土层最大持水率先减小后增大,40~60cm土壤最大持水率在3个恢复阶段间无显著差异;(3)两种干扰类型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自然含水率都显著大于土壤;总体上,浅层土壤的最大持水率大于深层土壤,但不同土层间自然含水率无显著差异。(4)两种干扰类型中,凋落物与不同土层间的最大持水率显著负相关,二者间的自然持水率相关不显著。刀耕火种不同深度土壤间的最大持水率显著正相关;择伐不同深度土壤间的最大持水率及自然持水率都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中国热带次生林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持水率 自然含水率 凋落物 土壤 刀耕火种 择伐 热带次生恢复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2
作者 盛哲良 朱万泽 +1 位作者 舒树淼 李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51-1860,共10页
川西亚高山森林在20世纪下半叶遭受长时期连续砍伐,形成了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序列。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暗针叶林作为对照,分析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迹地上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组成... 川西亚高山森林在20世纪下半叶遭受长时期连续砍伐,形成了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序列。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暗针叶林作为对照,分析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迹地上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各养分差异显著,其中土壤总氮、土壤总磷、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氮均在针阔混交林阶段最高,土壤pH值的变化在5.42~7.39范围波动,土壤有机碳随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土壤C/N主要集中在15左右,只有针叶林达到18.62。(2)研究区次生林以16个乔木树种为主,针叶树种主要有粗枝云杉、岷江冷杉,阔叶树种主要有红桦、青榨槭等,且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差异显著(RANOSINM=0.439,P<0.001)。(3)多元回归树分析发现,次生林乔木层优势种组成主要受林龄、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影响,其中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后期(80a后),乔木层组成可能主要由于种间竞争导致,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前、中期(80a前),环境选择可能是影响乔木层组成差异的主导因素。(4)反向选择筛选结果显示,土壤总氮、海拔高度、土壤有效磷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差异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种 次生恢复 林龄 土壤营养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曹润 王邵军 +3 位作者 陈闽昆 左倩倩 王平 曹乾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82-1990,共9页
为探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野芭蕉Musa acuminata群落、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为研究对象,... 为探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野芭蕉Musa acuminata群落、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次生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MBC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取样时间、取样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MBC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或0.01)。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平均土壤MBC含量表现为野芭蕉群落(1.36 g·kg^-1)显著高于崖豆藤群落(1.10 g·kg^-1)与白背桐群落(0.93 g·kg^-1)(P<0.01);不同恢复阶段土壤MBC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均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且雨季(6、9月)高于干季(3、12月)。3个恢复阶段热带森林中土壤MBC含量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的垂直分布。土壤温度与水分时空变化对土壤MBC具有显著影响(P<0.05),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能够分别解释土壤MBC的60%-90%与5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是调控白背桐群落土壤MBC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土壤全氮是野芭蕉群落土壤MBC变化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全氮和硝态氮是崖豆藤群落土壤MBC时空动态主要的控制因素。因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植被恢复能够促进土壤MBC的积累但存在样地差异性,土壤MBC含量取决于样地微生境(如温度与水分)及土壤碳/氮养分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热带森林 土壤理化性质 次生恢复
下载PDF
土壤碳库积累与分配对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解玲玲 王邵军 +11 位作者 肖博 王郑钧 郭志鹏 张昆凤 张路路 樊宇翔 郭晓飞 罗双 李瑞 夏佳慧 兰梦杰 杨胜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877-9890,共14页
为探明土壤有机碳沉积对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过程与机理,选取西双版纳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热带森林类型(前期的白背桐群落、中期的崖豆藤群落、后期的高檐蒲桃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有机碳库各组分积累与分配(微生物量碳储量/总有机碳... 为探明土壤有机碳沉积对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过程与机理,选取西双版纳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热带森林类型(前期的白背桐群落、中期的崖豆藤群落、后期的高檐蒲桃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有机碳库各组分积累与分配(微生物量碳储量/总有机碳储量、易氧化有机碳储量/总有机碳储量、惰性有机碳储量/总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乔木与林下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土壤温湿度、容重、pH及氮库(全氮、水解氮、铵氮、硝氮)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森林恢复显著促进土壤碳库各组分的蓄积(P<0.05),相较于恢复前期,恢复中后期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储量增幅达9.25%—50.84%;恢复促进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分配(8.98%—25.36%)(P<0.05),但对惰性有机碳分配无显著影响;(2)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碳组分积累与分配的时空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上述4种碳组分积累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垂直变化均沿土层递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配最大值出现在6月、惰性有机碳分配则在12月最大,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配沿土层递减、惰性有机碳分配无显著垂直变化;(3)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的储量在土壤碳库储量的分配占比分别维持在2.40%—5.00%、18.22%—39.34%、18.50%—26.55%,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总有机碳储量变化的解释率表现为:微生物量碳(83.71%)>惰性有机碳(82.17%)>易氧化有机碳(78.54%);(4)相较于恢复初期,恢复后期乔木与林下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提升了42.78%—490.82%,氮库(全氮、水解氮、铵氮、硝氮)含量仅提升了12.73%—25.51%;(5)冗余分析表明,林下物种丰富度、温湿度、水解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的主要驱动因子,而乔木香农多样性、湿度、容重则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因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进程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积累与分配,影响程度取决于样地林下物种丰富度、乔木香农多样性、土壤温湿度、容重与水解氮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组分 碳积累 碳分配 氮组分 热带森林 次生恢复 西双版纳
下载PDF
土壤细菌呼吸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昆凤 王邵军 +5 位作者 张路路 樊宇翔 解玲玲 肖博 王郑钧 郭志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42-4153,共12页
揭示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细菌呼吸季节变化及其主控因素,对于探明土壤细菌呼吸对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西双版纳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白背桐群落、崖豆藤群落和高檐蒲桃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真菌呼吸抑制... 揭示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细菌呼吸季节变化及其主控因素,对于探明土壤细菌呼吸对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西双版纳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白背桐群落、崖豆藤群落和高檐蒲桃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真菌呼吸抑制法及高通量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测定土壤细菌呼吸速率和细菌多样性,并采用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细菌多样性、pH、土壤碳氮组分变化对土壤细菌呼吸速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细菌呼吸速率表现为:高檐蒲桃群落((1.51±0.62)CO_(2)mg g^(-1)h^(-1))显著高于崖豆藤群落((1.16±0.56)CO_(2)mg g^(-1)h^(-1))和白背桐群落((0.82±0.60)CO_(2)mg g^(-1)h^(-1))(P<0.05)。2)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细菌呼吸速率呈显著的单峰型季节变化(P<0.05),最大值均出现在9月:高檐蒲桃群落((2.41±0.29)CO_(2)mg g^(-1)h^(-1))>崖豆藤群落((1.75±0.33)CO_(2)mg g^(-1)h^(-1))>白背桐群落((1.60±0.66)CO_(2)mg g^(-1)h^(-1))。3)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热带森林恢复亦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即高檐蒲桃群落((3.06±1.45)g/kg)>崖豆藤群落((2.22±1.40)g/kg)>白背桐群落((1.75±1.14)g/kg);微生物量碳的季节变化可解释21%—35%的土壤细菌呼吸变化。4)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细菌多样性随热带森林恢复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其对土壤细菌呼吸的解释量大小顺序为:高檐蒲桃群落(72.60%)>崖豆藤群落(67.90%)>白背桐群落(64.80%)。5)相较于恢复初期,恢复后期碳库(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氮库(全氮、水解氮、铵氮、硝氮)提升了4.27%—58.77%;土壤细菌呼吸与总有机碳、铵态氮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全氮和pH显著正相关(P<0.05)。6)结构方程表明,细菌香侬指数、微生物量碳、全氮、铵态氮及pH能直接调控细菌呼吸,其中香侬指数及微生物量碳是细菌呼吸的主要贡献者;土壤有机碳、全氮及铵态氮会通过升高香侬指数及微生物量碳含量间接促进细菌呼吸。因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显著促进了土壤细菌呼吸,土壤细菌呼吸变化主要由土壤细菌香侬多样性和微生物量碳直接调控,而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铵氮对细菌呼吸具有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次生恢复 土壤细菌呼吸 土壤细菌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马涛 周金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1-266,共6页
对新建青藏铁路沿线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建青藏铁路沿线各样带植物丰富度(S)的变化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随样带的递进有缓慢上升之势。优势度指数(P)呈下降趋势。物... 对新建青藏铁路沿线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建青藏铁路沿线各样带植物丰富度(S)的变化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随样带的递进有缓慢上升之势。优势度指数(P)呈下降趋势。物种丰富度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H指数值的大小。同时,当多样性指数相近时,均匀度小的群落比均匀度大的群落其优势种更为明显,优势度也更高。(2)在多年冻土地带植物的次生恢复过程中,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与铁路距离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75 m处达到最大值,在300 m处群落的3个指数值最小。说明受轻微干扰的植物群落在经过次生恢复后其多样性指数要高于原始群落,可达到更稳定的状态。(3)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上升和下降呈相同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物种丰富度主要受海拔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青藏铁路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次生恢复 海拔
下载PDF
Soil seed bank assembly follow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on abandoned agricultural fields in Nicaragua 被引量:3
7
作者 Benigno González-Rivas Mulualem Tigabu +1 位作者 Guillermo Castro-Marín Per Christer Odé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49-354,I0006,共7页
The composition and density of seeds in soils of secondary forests derived on abandoned fields after 4, 9 and 14 years of aban- donment were quantifi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soil seed bank assembles during secondary ... The composition and density of seeds in soils of secondary forests derived on abandoned fields after 4, 9 and 14 years of aban- donment were quantifi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soil seed bank assembles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as the plant communities assemble. A total of 18, 37 and 48 soil samples from 4-, 9- and 14-year old sites, respectively were collected in 15 cm × 15 cm plots up to 9 cm depth. A total of 3, 5 and 9 species were found on sites abandoned 4, 9 and 14 years ago, respectively, Among different life forms, trees were highly represented in the soil seed bank of 9-year (60%) and 14-year (33%) old sites compared to 4-year old site entirely dominated by non- woody flora. The total number of seeds ranged from 327 in the 4-year old site to 146 in the 14-year old site,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nsity of viable seeds ranged from 141 seeds m^-2 in the 4- year old site to 26 seeds m^-2 in the 14-year old site with a consistent decreasing pattern in the chronosequenc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soil seed flora and the standing woody vegetation was low for both 9- and 14-year old sites while complete dissimilarity was found for 4-year old site. We concluded tha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soil seed banks assemble gradually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but the overall seed density is still low for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trees to rely on. To expedite the recovery of secondary forests on such abandoned fields, the seed bank needs to be supplemented by direct seeding, enrichment planting of desired species and installing artificial perches for facilitating seed dispers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ed dispersal dry forest seed bank secondary succession RESTORATION Nicaragua
下载PDF
古田山不同干扰程度森林的群落恢复动态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远杰 林敦梅 +2 位作者 米湘成 任海保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8-365,共8页
森林采伐后次生林的恢复过程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古田山不同干扰程度的12个1 ha森林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群落多元统计方法,探讨了自然恢复过程中森林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趋势。... 森林采伐后次生林的恢复过程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古田山不同干扰程度的12个1 ha森林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群落多元统计方法,探讨了自然恢复过程中森林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森林样地的群落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同一恢复阶段的样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物种丰富度随恢复进程有增加的趋势,但各阶段差异并不显著;物种均匀度除人工林较低以外,其他恢复阶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恢复阶段研究样地的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林冠层。灌木及更新层具有各自的指示种,人工林的指示种为落叶灌木或阳性乔木,幼龄次生林的指示种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老次生林的指示种为亚乔木层常绿树种,老龄林的指示种为林冠层树种。上述结果表明古田山不同人为干扰程度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尽管物种组成难以预测,但处于同一恢复阶段的森林,其幼树的生活型组成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恢复 常绿阔叶林 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人为干扰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