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次生水灾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魁一 苏克忠 +1 位作者 贾振文 郭迎堂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83-91,共9页
地震对于水利设施除直接造成堤防、堰坝等水工建筑物的破坏外,还可能形成堰塞湖,以及引发其他自然变异并形成水灾。在某些情况下,地震次生水灾所造成的损失比地震本身的损失还要大。本文在分析地震史料和重点现场查勘的基础上,将地震次... 地震对于水利设施除直接造成堤防、堰坝等水工建筑物的破坏外,还可能形成堰塞湖,以及引发其他自然变异并形成水灾。在某些情况下,地震次生水灾所造成的损失比地震本身的损失还要大。本文在分析地震史料和重点现场查勘的基础上,将地震次生水灾从成因上和破坏机制上划分为六大类;提出了地震次生水灾的重点防范区;总结了地震次生水灾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所应采取的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水灾 成因 防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震次生水灾区划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贞 《华南地震》 2007年第2期56-61,共6页
以地震次生水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地震次生水灾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初步研究了地震次生水灾区划的方法和过程。
关键词 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水灾 层次分析法 灾害区划
下载PDF
叠溪地震次生水灾的规模、范围、水文参数与分段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洪时中 徐吉廷 王克明 《四川地震》 2019年第1期5-11,共7页
根据最新发现的历史资料和现场测量数据,对1933年叠溪地震次生水灾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认为,此次水灾是岷江上游地区近12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洪灾,其受灾范围北起茂县叠溪,南至新津县,可以分为差异明显的两段——峡谷段和平原段。... 根据最新发现的历史资料和现场测量数据,对1933年叠溪地震次生水灾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认为,此次水灾是岷江上游地区近12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洪灾,其受灾范围北起茂县叠溪,南至新津县,可以分为差异明显的两段——峡谷段和平原段。它的洪水水位高、洪峰流量大、洪峰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特别短,具有溃坝型洪水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次生水灾 叠溪地震 溃坝型洪水 水文特征
下载PDF
叠溪地震次生洪灾史料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克明 洪时中 +1 位作者 施廷俊 徐吉廷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8年第1期52-82,共31页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级强烈地震,震后45天,堰塞湖'叠溪海子'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成都平原的部分地区也遭受损失和人员伤亡,尤以灌县(今都江堰市)为最。本文首次公布了最近在都江堰市档案馆新发现的此次水...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级强烈地震,震后45天,堰塞湖'叠溪海子'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成都平原的部分地区也遭受损失和人员伤亡,尤以灌县(今都江堰市)为最。本文首次公布了最近在都江堰市档案馆新发现的此次水灾的史料,包括5张历史照片和21件文字档案,根据对这些史料的解读,揭示了灌县地区灾情的分布及特点,分析了当时各级政府及社会团体在灾后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溪地震 地震次生水灾 灌县 救灾 都江堰市档案馆
下载PDF
对叠溪地震死亡人数的一些考证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洪时中 《四川地震》 2014年第3期6-10,共5页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级地震,古城叠溪全城被毁,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地震和水灾均引起惨重伤亡。根据对历史资料的考证和分析,初步认为:茂县境内直接死于地震的常住居民为6 865人,该地震造...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7级地震,古城叠溪全城被毁,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地震和水灾均引起惨重伤亡。根据对历史资料的考证和分析,初步认为:茂县境内直接死于地震的常住居民为6 865人,该地震造成的死亡总人数约7 000人;地震次生水灾的死亡人数尚难以准确统计,"2 500余人"和"4 000人左右"的说法相对来说比较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溪地震 历史地震 地震死亡人数 地震次生水灾 常隆庆
下载PDF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灾害历史研究
6
作者 李瑞琳 《黑龙江史志》 2015年第1期206 208-,208,共2页
1933年叠溪发生7.5级大地震是的川西北地区爆发的较为严重的地震之一,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震区的实际状况,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赈济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救援了灾区,保障了震灾区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中... 1933年叠溪发生7.5级大地震是的川西北地区爆发的较为严重的地震之一,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震区的实际状况,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赈济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救援了灾区,保障了震灾区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中央与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救援方法同时医疗条件的落后、物资匮乏也影响救灾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溪地震 次生水灾 民国政府 救灾赈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