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比例及资源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小军 陶明信 +2 位作者 解光新 王彦龙 史宝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4-318,共5页
主要利用实验的方法,并结合计算,对淮南煤田各研究矿区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煤层气的比例进行了对比估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估算的研究区煤层气的混合比例较为一致。淮南煤田混合煤层气中次生生物成因气所占比例较大,最高达到了79%... 主要利用实验的方法,并结合计算,对淮南煤田各研究矿区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煤层气的比例进行了对比估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估算的研究区煤层气的混合比例较为一致。淮南煤田混合煤层气中次生生物成因气所占比例较大,最高达到了79%,最低的也占到了43%。同时,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煤层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可明显提高煤储层的含气量。因此,淮南煤田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对矿区煤层气资源的贡献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成因 次生生物成因 混合比例 资源意义
下载PDF
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朱志敏 沈冰 +1 位作者 崔洪庆 周家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70,共4页
对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分、气体同位素和热演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气体组分中甲烷含量高,主要为干气;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1)为-58.00‰^-44.70‰,气体较轻;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42%~1.67%,热演化程度较低。另外,盆地在孙家湾期整体隆... 对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分、气体同位素和热演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气体组分中甲烷含量高,主要为干气;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1)为-58.00‰^-44.70‰,气体较轻;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42%~1.67%,热演化程度较低。另外,盆地在孙家湾期整体隆升,地下水以地表降水渗入为主,早期生成的原生生物气生成量有限且大多散失,考虑到成煤后两期岩浆活动,现今保存的煤层气为次生生物-热解混合成因煤层气,盆地煤层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应针对此类混合成因煤层气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次生生物-热解混合成因气 阜新盆地
下载PDF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与热成因混合型煤层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演化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泓 崔永君 +3 位作者 陶明信 彭格林 晋香兰 李贵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19-26,共8页
在剖析煤系沉积史、埋藏史、热史、生气史的基础上,将淮南煤田的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型煤层气的成藏动力学系统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泥炭浅埋和早期生物气阶段;②煤层深埋和热成因气阶段;③煤系剥露和吸附气散失阶段;④煤系再埋... 在剖析煤系沉积史、埋藏史、热史、生气史的基础上,将淮南煤田的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型煤层气的成藏动力学系统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泥炭浅埋和早期生物气阶段;②煤层深埋和热成因气阶段;③煤系剥露和吸附气散失阶段;④煤系再埋藏和次生生物气补充阶段.淮南煤层气成藏模型具有盆心聚气特征,但是,热成因气不是它的主要气源.在盆地隆升、煤系剥露蚀顶、热成因气大量散失之后,只有得到作为附加气源的次生生物气的有效补充,才能在适当条件下形成这种混合型煤层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次生生物 成因 成藏动力学系统 演化 淮南煤田 次生生物成因 煤层 成因 混合
原文传递
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偏轻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鲍园 胡宜亮 +2 位作者 李丹 孙学阳 琚宜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0-1049,共10页
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证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δ^(13)C_(1))普遍轻于常规煤成气的δ^(13)C_(1)值。关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的原因,前人提出了多种作用机制,对于解释特定煤层的甲烷δ^(13)C_(1)值偏轻成因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 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证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δ^(13)C_(1))普遍轻于常规煤成气的δ^(13)C_(1)值。关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的原因,前人提出了多种作用机制,对于解释特定煤层的甲烷δ^(13)C_(1)值偏轻成因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研与系统分析,对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现象及其偏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对4种主要控制因素的成因机理、适用条件及其资源意义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解吸-扩散分馏作用主要发生在多煤层的上部,造成上煤层的δ^(13)C_(1)值偏轻;流动地下水溶解作用多发生在径流区,引起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分布不均;次生生物成因气混合作用主要发生在构造抬升及地下水汇聚带,具有干气特征;CH_(4)与CO_(2)的同位素交换作用多发生煤化作用早期,导致δ^(13)C_(CO_(2))值偏重;构造热事件与母质继承等作用的影响不可忽略。研究成果对丰富煤层气富集机理与指导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解吸-扩散 水动力溶解 生物成因混合 同位素交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