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次生白桦林数量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苏东凯 谢小魁 +3 位作者 刘正纲 于大炮 周莉 代力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共4页
对长白山1hm2次生白桦林样地的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活立木2550株,分属于14科23种;从株密度、平均胸径及胸高断面积等分析看,白桦和落叶松在林分中占有绝对优势;样地内所有林木的径级分布为"S"型,白桦、落叶松和红松的径... 对长白山1hm2次生白桦林样地的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活立木2550株,分属于14科23种;从株密度、平均胸径及胸高断面积等分析看,白桦和落叶松在林分中占有绝对优势;样地内所有林木的径级分布为"S"型,白桦、落叶松和红松的径级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水曲柳和春榆的径级分布近似于倒"J"型;从径级结构分析看,白桦和落叶松等先锋树种的小径级林木在林下分布很少,更新很差,而红松、水曲柳等寿命较长的树种在林下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更新良好,随着演替的进展,它们将逐渐进入主林层;从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看,落叶松在样地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而白桦、水曲柳、红松和春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次生白桦林 数量特征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原始红松林和次生白桦林降雨截留分配效应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蔡体久 朱道光 盛后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6期61-65,共5页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97场的降雨测定,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林冠截留量为98.68mm,占同期降雨量的19.61%,是次生白桦林的1.3倍。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97场的降雨测定,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林冠截留量为98.68mm,占同期降雨量的19.61%,是次生白桦林的1.3倍。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平均林冠截留率(11.4%~36.5%)相比,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率处于中等水平。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395.77和8.78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78。65%和1.74%。与次生白桦林相比,其穿透雨量减少,而树干径流量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量、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均呈现紧密的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P〈0.01),而次生白桦林的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却呈现良好的直线关系(P〈0.01)。最后,对影响林内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因子进行筛选和分析。为研究针阔混交林的降雨分配效应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红松林 次生白桦林 林冠截留 穿透雨 树干径流
下载PDF
长白山次生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环境因子特征
3
作者 赵莹 李晓杰 +5 位作者 金慧 尹航 赵伟 秦立武 李江楠 肖影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655-660,共6页
通过野外环境因子监测,分析研究了长白山次生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演替是环境因子指标变化的主导因素;林内空气温度、林内空气温度日振幅和相对湿度日振幅随群落演替下降,光合有效照度和相对湿度随群落演替升... 通过野外环境因子监测,分析研究了长白山次生白桦林不同演替阶段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演替是环境因子指标变化的主导因素;林内空气温度、林内空气温度日振幅和相对湿度日振幅随群落演替下降,光合有效照度和相对湿度随群落演替升高,土壤温、湿度不随着群落演替有规律变化;变化速率vav能明显地反映环境因子随群落演替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vav获得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光合有效照度>5 cm深土壤湿度>相对湿度日振幅>10 cm深土壤湿度>林内空气温度日振幅>相对湿度>林内空气温度>20 cm深土壤温度>10 cm深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次生白桦林 环境因子 群落演替
下载PDF
次生白桦林的经营改造
4
作者 刘玉强 战立新 《林业月报》 2000年第3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次生白桦林 经营 改造 资源
下载PDF
栽针保阔对天然次生白桦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任晓旭 蔡体久 +1 位作者 谭晓京 王笑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1-783,共3页
在东北东部山区,选择对天然白桦次生林进行"栽针保阔"人为干扰后形成的人工红松白桦混交林和天然白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统计学,研究分析两林型内表层土壤各养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养分指标在两林型内(除有效磷... 在东北东部山区,选择对天然白桦次生林进行"栽针保阔"人为干扰后形成的人工红松白桦混交林和天然白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统计学,研究分析两林型内表层土壤各养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养分指标在两林型内(除有效磷外),均有显著性差异;除全钾含量在天然次生白桦林比人工混交林的含量稍低,(全钾含量8.07gkg-1小于9.26gkg-1),其他所测的土壤养分指标含量天然次生白桦比人工红松白桦混交林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次生白桦林 栽针保阔
原文传递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的昆虫多样性 被引量:30
6
作者 贾玉珍 赵秀海 孟庆繁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36-1243,共8页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了昆虫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规律及与植被群落之间的关系。系统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8183头,隶属于14个目699种,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是主要优势类群。次生针阔混交林昆虫的个体数量最多,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物种数最多。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差异不显著,但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的Fisher’sα指数显著高于次生白桦林。目水平上的昆虫多样性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昆虫多样性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相同;由于食性和生境选择的不同,森林演替过程中鳞翅目昆虫多样性逐渐升高,而鞘翅目多样性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次生白桦林 次生针阔混交林 原始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