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话哲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还原分析
1
作者 王渝 杜世洪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97-109,共13页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大部分日常语言具有隐喻性质。这个观点引发的问题是,非隐喻性的那一小部分语言是什么性质的呢?然而,对于这个问题,Lakoff和Johnson并未深究。学术界对此有所论及,但并未加以明确回答...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大部分日常语言具有隐喻性质。这个观点引发的问题是,非隐喻性的那一小部分语言是什么性质的呢?然而,对于这个问题,Lakoff和Johnson并未深究。学术界对此有所论及,但并未加以明确回答。这就有必要重新思考事关概念隐喻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概念隐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第二,非隐喻性的语言具有什么特征?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回答,那么就能判断特殊语句“I am you”和“我是你”到底是不是概念隐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Buber的对话哲学为指导,就概念隐喻进行还原分析。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实质上具有思维性和次生性;一门语言中最基本的原生语词不具有隐喻性质,凡是具有隐喻性质的语词都是次生语词,属于创造出来的产物;现实语句“I am you”和“我是你”不符合概念隐喻的基本要求,而且在对话哲学视域下,它们关涉的是两个基本关系,并不具有描述性。在表达形式上,概念隐喻必须以具有描述性的语词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对话哲学 还原分析 原生语词 次生语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