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代际变率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1 位作者 王凡 冯俊乔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5-796,共12页
利用近50年月平均的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代际变率主要分布型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异常大气环流场,并揭示了类ENSO模态与中国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得到主... 利用近50年月平均的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代际变率主要分布型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异常大气环流场,并揭示了类ENSO模态与中国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得到主要结果:(1)热带太平洋SOTA年代际变率有两种类ENSO模态。第一模为类ENSO事件成熟期热带太平洋年代际SOTA状态;第二模为类ENSO过渡期热带太平洋年代际SOTA状态。二者组合构成类ENSO事件40年左右及其背景下1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2)类ENSO事件对亚洲-北太平洋-北美上空中高纬和副热带大气系统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类El Ni o成熟期间冬季,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型发展,贝加尔湖高压脊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蒙古高原为较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类El Ni o衰退期(类La Ni a发展期)夏季,贝加尔湖低压槽加深,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弱,新疆-河套地区为较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距平。类La Ni a事件时相反。(3)热带太平洋类ENSO事件通过影响中高纬和副热带大气系统,造成中国北部地区上空南风距平的年代际变化,进而导致东亚季风和中国气候异常。类El Ni o事件成熟期,中国北部地区上空多异常偏北风,东亚季风弱,华北少雨,长江中、下游多雨;类El Ni o衰退(类La Ni a发展)期,中国北部地区上空亦为异常偏北气流,东亚季风较弱,华北少雨。中国气候异常型主要取决于类ENSO第一模态,而第二模态主要视位相异同来加强或减弱第一模态。两个类ENSO模态的共同作用导致1978年前后中国气候跃变和华北地区持续20余年的干旱。近期类ENSO模的振荡从1998年左右开始转为类La Ni a模态,大致在2018年左右结束。在此期间,华北降水有望增加,长江中、下游降水可能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表层海温异常 类ENSO 年代际变率 中国气候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特征与ENSO循环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2 位作者 张勐宁 王凡 吴爱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5,共7页
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演化特征,讨论了它们对ENSO循环的影响.结果指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具相似的ENSO模分布和演变过程,二者均... 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演化特征,讨论了它们对ENSO循环的影响.结果指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具相似的ENSO模分布和演变过程,二者均以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显著的异常中心与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显著反号为主要分布特征,其演变过程通过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海洋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播来完成.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决定了ENSO循环,年代际变率对ENSO循环也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在中太平洋, 造成ENSO模的年代际变化.当年代际变率处于正常状态时,ENSO循环基本上是东部型冷暖事件之间的转换;当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位相相同时,ENSO事件强度将会加强和持续,并出现中部型ENSO事件;当二者位相相反时, ENSO事件强度将会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 年际和年代际变率
下载PDF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的信号通道与ENSO循环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永利 李琦 +1 位作者 赵永平 王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7-666,共10页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际信号变异特征与ENSO循环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率表现为以160°W为纵轴的东西向和以6°—8°N为横轴的南北向的跷跷板分布,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际信号变异特征与ENSO循环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率表现为以160°W为纵轴的东西向和以6°—8°N为横轴的南北向的跷跷板分布,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洋的SOTA则与热带西太平洋SOTA同号,但强度较弱,这些变化都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是ENSO事件的两个主要模态,具57和44个月显著周期。ENSO循环期间,热带西太平洋SOTA强信号中心沿赤道东传,到达赤道东太平洋后加强并北扩,导致ElNi?o或LaNi?a事件,同时从热带西太平洋有较弱SOTA信号向东北和西南传播,在南、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产生弱SOTA;同期位于热带东太平洋反号的SOTA强信号中心沿10°—15°N(平均12°N)西传,至热带西太平洋后加强并南扩,为下次LaNi?a或ElNi?o事件准备条件,同时在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洋还存在着反号弱的SOTA。如此周而复始,完成ENSO循环。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信号除在赤道及以北的热带太平洋存在一个逆时针方向的传播通道外,同时在热带西太平洋有异常信号向南、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传播,并指出ENSO循环期间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信号传播的可能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 温跃层 年际变率信号通道 ENSO循环
下载PDF
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途径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丽平 靳莉莉 管兆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8-1000,共13页
利用Godas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分析了冬、春季和夏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层际相似性特征,据此对次表层海温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500hPa位势高度场、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中国夏季降水三者之间的时滞相关关系,发现春季北太平洋次... 利用Godas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分析了冬、春季和夏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层际相似性特征,据此对次表层海温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500hPa位势高度场、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中国夏季降水三者之间的时滞相关关系,发现春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是联系前、后期大气环流的关键因素。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对春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影响最显著,春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又持续影响同期及后期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异常的夏季大气环流与同期表层、次表层海温相互作用,共同造成夏季长江流域与华北、华南降水出现相反异常的分布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表层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异常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关系的CGCM模拟结果 被引量:26
5
作者 周广庆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346-352,共7页
全球大气与热带太平洋相耦合的数值模式(CGCM) 很好地模拟了ENSO (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型海表水温(SST) 异常, 进一步分析多年的模式积分结果, 清楚地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 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 深100... 全球大气与热带太平洋相耦合的数值模式(CGCM) 很好地模拟了ENSO (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型海表水温(SST) 异常, 进一步分析多年的模式积分结果, 清楚地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 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 深100 ~200 m) 的海温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在El Nino 事件发生之前的半年到一年左右,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有明显正异常,并向东传播; 而在La Nina 发生之前的半年到一年左右, 暖池次表层海温有明显负异常, 并向东传播。因此,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及其东传对El Nino (La Nina) 的发生有极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拉尼娜 暖池 表层海温异常
下载PDF
ENSO—7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所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循环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31-638,共8页
近几年的一系列分析研究表明 ,ENSO与异常东亚冬季风之间有相互影响 ,持续的强 (弱 )东亚冬季风通过引起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西 (东 )风异常对ElNi o/LaNi a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 (SOTA)的年际变化 (循环 )与ENS... 近几年的一系列分析研究表明 ,ENSO与异常东亚冬季风之间有相互影响 ,持续的强 (弱 )东亚冬季风通过引起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西 (东 )风异常对ElNi o/LaNi a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 (SOTA)的年际变化 (循环 )与ENSO发生有密切关系 ;ENSO的真正源在西太平洋暖池 ,暖池正 (负 )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到东太平洋 ,便导致ElNi o/LaNi a的爆发 ;在暖池正 (负 )SOTA沿赤道东传的同时 ,有负 (正 )SOTA沿 10°N和 10°S纬度带向西传播 ,从而构成SOTA的循环 ;热带太平洋SOTA循环的驱动者是赤道西太平洋的异常纬向风。进而可以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ENSO循环 东亚季风异常 纬向风异常 表层海温异常 年际循环 厄尔尼诺
下载PDF
前期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
7
作者 郭胜利 李锋 葛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利用1979—2012年日本气象厅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并讨论了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后期东亚夏季风强弱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冬季次... 利用1979—2012年日本气象厅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并讨论了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期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与后期东亚夏季风强弱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冬季次表层海温呈现东正西负的类El Nio分布型时,夏季副热带高压偏强,西北太平洋地区受反气旋型环流控制,能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长江和淮河流域,有利于水汽在该区域辐合,为夏季降水偏多创造了条件,此时东亚夏季风活动整体偏弱,反之亦然。但类El Nio分布型对东亚夏季气候变化的影响较类La Nia分布型更显著。此外,冬季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可能通过其自身能够持续性地影响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次表层海温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发展和移动趋势: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冷(暖)海温不断堆积,沿温跃层向东传播使得中东太平洋次表层海温逐渐变冷(暖),冷(暖)海温上翻加强使得海表温度异常,进一步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并在东亚地区形成经向遥相关波列,通过西北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的作用,影响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以及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表层海温异常 ENSO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信号的传播与联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钱维宏 胡豪然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9-584,共6页
利用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与次表层月海温距平信号沿不同纬向-时间剖面的传播分析,发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El Nino事件和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的Dipole事件分别与沿赤道太平洋东传的次表层海温异常信号和沿赤道外印度洋西传的次表层海... 利用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与次表层月海温距平信号沿不同纬向-时间剖面的传播分析,发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El Nino事件和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的Dipole事件分别与沿赤道太平洋东传的次表层海温异常信号和沿赤道外印度洋西传的次表层海温异常信号同期到达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赤道和赤道外16°N之间的热带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洋中存在着海温异常信号传播的一条回路,El Nino事件就发生在暖信号到达赤道东太平洋的时候.次表层海温异常沿赤道太平洋的东传和沿赤道外印度洋的西传分别是El Nino事件和Dipole事件发生的海洋学早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信号 热带印度洋 热带太平洋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 表层海温异常 赤道太平洋 时间剖面 海温距平 北太平洋 信号传播 事件 EI 海洋学
下载PDF
两类开始型厄尔尼诺事件与次表层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夏飞 黎鑫 +2 位作者 杨明浩 陈雄 罗海波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1-393,共13页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了东太平洋开始型(EP-onset)和中太平洋开始型(CP-onset)厄尔尼诺发生发展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风场的响应,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EP-onset型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了东太平洋开始型(EP-onset)和中太平洋开始型(CP-onset)厄尔尼诺发生发展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风场的响应,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EP-onset型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有很好的负相关性,而CP-onset型在爆发前的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没有显著相关性.E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有较显著的暖水积聚,且其积聚时间较长,强度较强,位置偏西,其发生发展伴随着非常显著的SOTA冷暖循环;而CP-onset型的发生发展没有显著的循环特征,看上去更多是独立事件.分析还表明:EP-onset型和CP-onset型厄尔尼诺在SSTA模态、风应力分布及温跃层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E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中西太平洋会出现大范围的东风异常,这种东风异常通过密度流、温跃层反馈及海气耦合等机制对其爆发起到关键作用;而C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地区风异常较小,赤道外尤其是热带中太平洋的西南风异常却较强劲,通过Ekman输送及海气耦合作用等机制对其爆发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东太平洋开始型 中太平洋开始型 赤道太平洋 表层海温异常循环 动力因素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与次表层海温异常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海燕 李崇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33,共10页
通过对1958—2001年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态,该模态在海表及次表层的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 通过对1958—2001年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态,该模态在海表及次表层的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该综合模态既有年际变化特征,还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以负指数为主转变为以正指数为主。对1958—2001年强正、负指数事件合成分析结果得知,综合模也存在着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在2—4月份偏弱,最强出现在10月份。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与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赤道东印度洋次表层与西印度洋次表层有一种反位相的变化。次表层海温异常在东太平洋、西印度洋分别沿着南北纬10°左右向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传播并向赤道扩展,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则分别沿赤道向东太平洋、西印度洋传播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表层海温异常 合成分析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模态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正奇 刘玉国 +1 位作者 哈瑶 张桁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5-261,共7页
利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同化月平均再分析资料(SODA),分离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别得到SOTA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重点分析了第二模态在ENSO循环中... 利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同化月平均再分析资料(SODA),分离出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利用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分别得到SOTA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重点分析了第二模态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率的第一模态为偶极子分布,此分布型是ENSO循环冷暖位相在次表层的同时表现。第二模态以次表层范围较广的海温异常趋势一致分布为显著特征,该模态是ENSO循环演变过程的重要环节。第二模态时间系数与Ni o-3.4指数具有较好的超前相关性,可作为ENSO事件的预测前兆信号,合成和个例分析验证了这一次表层信号的预测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表层海温异常模态 预测信号 赤道太平洋
下载PDF
ENSO事件次表层海温的两个模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永利 唐晓晖 +1 位作者 王凡 赵永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1-860,共10页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再分析大气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ubsurfaceoceantemperatureanomaly,SOTA)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Ni?o-SouthernOscillation,ENSO)循环的联系,及SOTA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回顾传统ENSO研究,...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再分析大气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ubsurfaceoceantemperatureanomaly,SOTA)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Ni?o-SouthernOscillation,ENSO)循环的联系,及SOTA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回顾传统ENSO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ENSO影响大气研究的新思路,得到以下结果:(1)以SOTA为基本资料的研究发现, ENSO事件有两个模态,主要出现在冬季的第一模态对冬季及夏季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中高纬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主要出现在夏季的第二模态对该地区上空夏季热带和副热带大气系统有重要作用。(2)ENSO事件通过与ENSO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ENSO-relatedseasurface temperatureanomaly,RSSTA)对大气的异常热通量输送,强迫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变化,导致热带和北太平洋及周边地区上空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影响相关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气候。(3)海表面温度异常(seasurfacetemperatureanomaly,SSTA)包含RSSTA和大气异常导致的海温变化(sea temperature anomaly caused by atmospheric anomaly, STA)两部分, RSSTA是ENSO事件过程中海洋内部热动力结构调整导致的海面温度变化,在海洋对大气的热输送过程中,它随ENSO事件演变不断更新;STA是大气受RSSTA海洋异常加热后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对海面温度的影响,在海洋浅表层STA对RSSTA有重大影响。本文最后讨论了ENSO事件期间热带海洋对大气热输送过程,指出ENSO事件通过海洋内部热动力结构调整产生RSSTA,它直接对大气异常加热,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局地海气之间负反馈过程产生STA,反过来抑制RSSTA。结果还指出,人们常用的SSTA变率实际上主要由秋冬季节RSSTA主导,丢失了春夏季ENSO信息,用SSTA研究ENSO事件存在局限性,这也可能是ENSO事件春季预报障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事件两个模态 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表层海温异常(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SOTA) 大气环流异常 海气热通量边界过程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地区风场异常和与El Nio有关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薛洪斌 张铭 王业桂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7-469,共13页
利用1964~1993年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l 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no 3区海表温度异常(S... 利用1964~1993年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l 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no 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关系,发现在El Ni^n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l Ni^n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纬度变化,沿赤道东传,在赤道外西传。然后,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最强的El Ni^no事件讨论了引起这种机制的可能原因———西风异常的作用。最后,对1964~1993所有的El Ni^no年的风场、次表层海温和海表温度的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异常 表层海温异常 E1 Nin^~o 风应力
下载PDF
两类El Nio的发生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 被引量:5
14
作者 黎鑫 李崇银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098-2107,1-2,共10页
通过资料分析,对比了东太平洋型El Nio(EP-El Nio)和中太平洋型El Nio(CP-El Nio)的生消演变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两类El Nio与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都有明显的负相关,但在不同相位阶段相关性... 通过资料分析,对比了东太平洋型El Nio(EP-El Nio)和中太平洋型El Nio(CP-El Nio)的生消演变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两类El Nio与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都有明显的负相关,但在不同相位阶段相关性的变化明显不同;两类El Nio的发生与赤道温跃层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其生消演变过程中温跃层东西向的梯度和显著变化的区域以及温跃层振荡的幅度和时间都有显著差异;两类El Nio生消过程中,赤道次表层海温异常的传播演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暖SOTA的聚集时间、强度、持续时间以及位相反转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两类El Nio事件中,次表层海温异常的传播有着明显不同的路径:东太平洋型主要的传播回路在赤道及其北侧,在赤道以南虽有SOTA的传播,但没有形成显著的回路;而中太平洋型主要的传播路径在赤道及其南侧,在赤道以北其传播路径则远不如赤道以南清晰.本文还初步讨论了两类El Nio与赤道纬向风异常关系的异同,结果表明EP-El Nio更多是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大范围异常西风的响应;而CP-El Nio则更多是对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异常西风的响应,并且一定程度上需要赤道东太平洋区域异常东风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型ElNino 中太平洋型El Nino 表层海温异常 ENSO循环 赤道纬向风异常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暖池热状况变化特征及其东传过程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锦年 王宏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9-673,共5页
应用JEDAC海温和SODA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热状况变化特征,探讨了WPWP的热含量变化与不同深度海温变化,特别是与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研究了WPWP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 应用JEDAC海温和SODA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热状况变化特征,探讨了WPWP的热含量变化与不同深度海温变化,特别是与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研究了WPWP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赤道潜流在异常海温东传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次表层的海温变化具有相同变化趋势。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次表层海温达到(超过)99.9%信度检验的相关出现在次表层海温变化超前热含量变化的12个月至次表层海温变化滞后热含量变化12个月,最佳相关出现在同期,相关系数r=0.92(样本n=552)。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SST达到99.9%信度检验的相关只出现在热含量滞后SST5个月至同期。这一结果表明,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主要体现了次表层海温场的变化特征。由此认为,WPWP区域热含量变化(次表层海温场)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东向传播对ENSO的贡献上。由WPWP异常海温沿赤道东传过程和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可知,温跃层变化滞后于WPWP区域东传的异常海温,在WPWP区域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赤道潜流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PWP 热含量 次表层异常海温 SST 温跃层 赤道潜流
下载PDF
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许武成 王文 +1 位作者 马劲松 杨霞 《东海海洋》 2004年第3期1-8,共8页
1997年爆发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此次ElNin~o事件的发生,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在1996年冬到1997年春的异常增强有重要关系。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SOT)正距平沿温跃层东传到赤道东太平洋并向... 1997年爆发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此次ElNin~o事件的发生,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在1996年冬到1997年春的异常增强有重要关系。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SOT)正距平沿温跃层东传到赤道东太平洋并向海洋表层扩展是ElNin~o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1997~1998年的ElNin~o事件爆发后,引起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许多地区的气候异常,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多雨洪涝,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高温少雨和严重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西太平洋暖池 表层海温异常 季节内振荡 气候异常
下载PDF
关于ENSO本质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62
17
作者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60-174,共15页
基于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物的科学观点,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循环),并且与ENSO发生密切相关;ENSO的真正源区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 基于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物的科学观点,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循环),并且与ENSO发生密切相关;ENSO的真正源区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到东大平洋,导致ElNino(La Nina)的爆发;在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的同时,将有负(正)SOTA沿10°N和10°S两个纬度带向西传播,从而构成SOTA的循环;热带太平洋SOTA年际循环的驱动者主要是山异常东亚季风所引起的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的异常。进而,可以提出关于ENSO本质的一种新理论,即ENSO实质上主要是由异常东亚季风引起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所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年际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东亚季风异常 纬向异常 表层海温异常 年际循环 尼尔尼诺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ENSO cycle and climate anomaly in China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1 位作者 冯俊乔 王凡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985-1000,共16页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SOTA) and the associated anomalou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the Asian North Pacific during the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SOTA) and the associated anomalou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the Asian North Pacific during the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atmospheric reanalysis data and simple ocean data simulation (SOD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SO and the climate of China was revealed. The main result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1) there are two ENSO modes acting on the subsurface tropical Pacific. The first mode is related to the mature phase of ENSO, which mainly appears during winter. The second mode is associated with a transition stage of the ENSO developing or decaying, which mainly occurs during summer; 2) during the mature phase of E1Nifio, the meridionality of the atmosphere in the mid-high latitude increases, the Aleutian low and high pressure ridge over Lake Baikal strengthens, northerly winds prevail in northern China, and precipitation in northern China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The ridge of the Ural High strengthens during the decaying phase of E1 Nifio, a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s sustained during winter, and the northerly wind anomaly appear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summer. Due to the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Walker circulation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becomes weaker, and south-southeasterly winds prevail over southern China. As a result, less rainfall occurs over northern China and more rainfall over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and the south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The flood disaster that occurred south of Changjiang River can be attributed to this. The La Nifm event causes an opposite, but weaker effect; 3) the ENSO cycle can influence climate anomalies within China via zonal and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This is known as the "atmospheric-bridge", where the energy anomaly with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ransfers to the mid-high latitude in the northern Pacific through Hadley cells and Rossby waves, and to the western Pacific-eastern Indian Ocean through Walker circulation. This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the special air-sea boundary processes during the ENSO event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nd indicate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ubsurface water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ay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f the mixed water, which contact the atmosphere and transfer the anomalous heat and moisture to the atmosphere directly. Moreover, the reason for the heavy flood with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8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cycl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TERANNUALVARIABILITY climate anomaly of China
下载PDF
《海洋与湖沼》2010年第5期论文导读
19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4-116,共3页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的信号通道与ENSO循环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际信号变异特征与ENSO循环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率表现为以160°W为纵轴的东西向和以6°-8...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的信号通道与ENSO循环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际信号变异特征与ENSO循环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率表现为以160°W为纵轴的东西向和以6°-8°N为横轴的南北向的跷跷板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表层海温异常 ENSO循环 热带太平洋 导读 论文 湖沼 年际变率
下载PDF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associated with the ENSO cycle
20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2 位作者 王凡 郝佳佳 冯俊乔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304-1315,共12页
Multi-year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and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dataset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eading patterns of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SOTA) a... Multi-year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and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dataset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eading patterns of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SO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Pacific Ocean (20°S-60°N). 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of North Pacific SOTA associated with El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verlying zonal/merid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were elucid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re are two dominant modes for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North Pacific SOTA. The primary mode is the dipole pattern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SOTA associated with the leading mode of ENSO, and the second mode is the zonal pattern related to the second mode of ENSO. These two modes consist of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SOTA in the North Pacific. (2) During the developing phase of the El Nifio event, positive (negative) SOTA appears in the western (central) port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During the mature and decaying phase of the E1 Nifio event, the western positive center and the central negative center continue to be maintained and enhanced. Meanwhile, the position of the western positive center slightly changes, and the central negative center moves eastward slowly. After the El Nifio event vanishes, the positive SOTA disappears, and the central negative SOTA becomes weak and remains in the northeastern Pacific Ocean. The results for La Nifia are generally the opposite. (3) During the El Nifio/La Nifia cycl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TA, with opposite sign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resulted from vertical movement of the two northern branches of the Hadley Cell with opposite direction,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feedback of the air-sea interaction induced by dynamic processes in the mid-latitudes. The former gives rise to the initial SOTA, and the latter intensifies SOTA. Under the forcing of these two processes, SOTA evolution is formed and sustained during the El Nino/La Nina events. Also discussed herein as background for the ENSO cycle are the possible connections among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he strength of the Kuroshio near the East China Sea, the Kuroshio meanders south of Japan, the Aleutian Low, and cold advection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cycle North Pacific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Hadley Cel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