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浮游有孔虫Mg/Ca温度重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次表层温度的变化
1
作者
洪佳俪
肖文申
+1 位作者
王汝建
章陶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对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在北欧海所采集的两根岩芯样品进行了冰筏碎屑(Ice-Rafted Debris,IRD)丰度、AMS 14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稳定氧碳同位素及其Mg/Ca重建的次表层海水古温度等...
对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在北欧海所采集的两根岩芯样品进行了冰筏碎屑(Ice-Rafted Debris,IRD)丰度、AMS 14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稳定氧碳同位素及其Mg/Ca重建的次表层海水古温度等指标分析,建立了20ka以来的年代框架。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20.0~17.5kaBP),次表层温度整体较低(~3℃),钙质生产力下降,冰筏碎屑输入增加;在冰消期(17.5~11.7kaBP)的Heinrich Stadial 1(HS1)事件中较轻的δ^18O和δ^13C指示大量淡水输入,水体分层加剧,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聚集在次表层,导致次表层水温逐渐升高。从B?lling-Aller?d(B/A)事件开始,次表层水温度达到4.5℃,表明北大西洋水流入增强。早全新世(11.7~8.2kaBP)早期次表层温度达到6.5℃,钙质生产力升高,冰筏碎屑输入降低;在中全新世(8.2~4.2kaBP)早期(8.2~5.6kaBP),钙质生产力逐渐升高反映通风作用增强,导致营养盐供应增加;6.6~5.6kaBP,明显降低的次表层温度(~4℃)反映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以及大西洋水流入减弱;5.6~4.2kaBP期间次表层水变暖导致δ^18O偏轻,而δ^13C轻值反映生产力降低。晚全新世(4.2~0.8kaBP)的新冰期(4.2~3.0kaBP),次表层温度逐渐降低,Nps-δ^13C偏轻反映生产力下降,Nps-δ^18O偏轻以及IRD增加反映冰融水排放。3.0kaBP以来,生产力上升,次表层水体温度不断上升,可能是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
次表层海水温度
重建
末
次
盛冰期
北欧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末次冰消期南海南部的普林虫低值事件
被引量:
13
2
作者
安阳
翦知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527-2532,共6页
通过对中法合作"马可·波罗"航次在南海南部陆坡采集的MD05-2894柱状样(7°2.25′N,111°33.11′E,水深1982m)进行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距今16.0~14.9calkaBP之间,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obli...
通过对中法合作"马可·波罗"航次在南海南部陆坡采集的MD05-2894柱状样(7°2.25′N,111°33.11′E,水深1982m)进行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距今16.0~14.9calkaBP之间,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斜室普林虫)的丰度急剧降低至几乎为零.这次普林虫低值事件在南海南部普遍存在,发生时间介于17.0~14.8calkaBP之间,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良好标志.对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和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的壳体进行Mg/Ca比值分析,再造表层和次表层海水的温度进一步揭示末次冰消期普林虫低值事件时,表层海水的温度变化不大,而次表层海水的温度明显下降~2℃,使得温跃层深度随之变浅.这次普林虫低值事件在时间上相当于H1的气候变冷事件,反映了南海南部热带海区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巨大变化,为研究末次冰消期变暖过程中的快速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学
普林虫低值事件
次表层海水温度
上部水体垂向结构
末
次
冰消期
南海南部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浮游有孔虫Mg/Ca温度重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次表层温度的变化
1
作者
洪佳俪
肖文申
王汝建
章陶亮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建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西北冰洋筏冰输运和表层洋流演变历史”(41776187)
南北极专项“2017年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CHINARE2017-03-02)
文摘
对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在北欧海所采集的两根岩芯样品进行了冰筏碎屑(Ice-Rafted Debris,IRD)丰度、AMS 14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稳定氧碳同位素及其Mg/Ca重建的次表层海水古温度等指标分析,建立了20ka以来的年代框架。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20.0~17.5kaBP),次表层温度整体较低(~3℃),钙质生产力下降,冰筏碎屑输入增加;在冰消期(17.5~11.7kaBP)的Heinrich Stadial 1(HS1)事件中较轻的δ^18O和δ^13C指示大量淡水输入,水体分层加剧,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聚集在次表层,导致次表层水温逐渐升高。从B?lling-Aller?d(B/A)事件开始,次表层水温度达到4.5℃,表明北大西洋水流入增强。早全新世(11.7~8.2kaBP)早期次表层温度达到6.5℃,钙质生产力升高,冰筏碎屑输入降低;在中全新世(8.2~4.2kaBP)早期(8.2~5.6kaBP),钙质生产力逐渐升高反映通风作用增强,导致营养盐供应增加;6.6~5.6kaBP,明显降低的次表层温度(~4℃)反映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以及大西洋水流入减弱;5.6~4.2kaBP期间次表层水变暖导致δ^18O偏轻,而δ^13C轻值反映生产力降低。晚全新世(4.2~0.8kaBP)的新冰期(4.2~3.0kaBP),次表层温度逐渐降低,Nps-δ^13C偏轻反映生产力下降,Nps-δ^18O偏轻以及IRD增加反映冰融水排放。3.0kaBP以来,生产力上升,次表层水体温度不断上升,可能是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增强。
关键词
古海洋
次表层海水温度
重建
末
次
盛冰期
北欧海
Keywords
paleoceanography
sub SST reconstruction
Last Glacial Maximum(LGM)
Nordic Sea
分类号
P736.2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末次冰消期南海南部的普林虫低值事件
被引量:
13
2
作者
安阳
翦知湣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527-2532,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07CB815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621063)
大洋协会"十一五"课题(编号:DY115-01-2-3)资助项目
文摘
通过对中法合作"马可·波罗"航次在南海南部陆坡采集的MD05-2894柱状样(7°2.25′N,111°33.11′E,水深1982m)进行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距今16.0~14.9calkaBP之间,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斜室普林虫)的丰度急剧降低至几乎为零.这次普林虫低值事件在南海南部普遍存在,发生时间介于17.0~14.8calkaBP之间,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良好标志.对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和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的壳体进行Mg/Ca比值分析,再造表层和次表层海水的温度进一步揭示末次冰消期普林虫低值事件时,表层海水的温度变化不大,而次表层海水的温度明显下降~2℃,使得温跃层深度随之变浅.这次普林虫低值事件在时间上相当于H1的气候变冷事件,反映了南海南部热带海区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巨大变化,为研究末次冰消期变暖过程中的快速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海洋学
普林虫低值事件
次表层海水温度
上部水体垂向结构
末
次
冰消期
南海南部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浮游有孔虫Mg/Ca温度重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次表层温度的变化
洪佳俪
肖文申
王汝建
章陶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末次冰消期南海南部的普林虫低值事件
安阳
翦知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