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1例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董昆 苏瑞玲 +2 位作者 陈军泽 陈冠妙 董淳强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69,共7页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 患者肾活组织检查显示多数肾小管管...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 患者肾活组织检查显示多数肾小管管腔内可见盐类结晶沉积,偏振光阳性。经过别嘌醇、血液透析和抗结晶等治疗移植物功能逐渐恢复。术后随访1年,患者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肾移植术后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可能导致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或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缺乏症 肾移植 2 8-二羟基腺嘌呤 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 移植物功能障碍 基因检测 血液透析 别嘌醇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中国株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2
作者 余俊龙 汪世平 +10 位作者 何卓 戴橄 李文凯 姜孝新 曾少华 肖小芹 徐绍锐 吕志跃 彭先楚 周松华 刘雪琴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65-672,共8页
根据基因库中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EST(BU803192)以及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载体λgt11多克隆位点邻近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为模板,采用锚式PCR对SjHGPRT基因不完整的3′端和5′端进... 根据基因库中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EST(BU803192)以及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载体λgt11多克隆位点邻近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为模板,采用锚式PCR对SjHGPRT基因不完整的3′端和5′端进行扩增、测序,用电子软件拼接,获得SjHGPRT全长cDNA(1270bp),经序列分析,推断该片段含有编码SjHGPRT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其编码基因与曼氏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SmHGPRT)全长编码基因碱基一致性为82%,其理论推导的氨基酸组成与曼氏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一致性约为83%.将其编码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上,在大肠杆菌M15中获得准确、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为28ku.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对表达产物进行蛋白质印迹检测,在预测位置上出现明显的识别条带.重组蛋白动物免疫保护性结果显示:在虫荷、每克肝卵、每克粪卵和雌子宫内卵数方面,疫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SjHGPRT)全长cDNA成功克隆并在大肠菌中得到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动物免疫保护效果,是一种潜在的具有部分免疫保护性的抗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慧 岳丽杰 杨春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48-954,共7页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PRT)是一种细胞质酶,在体内广泛存在,它不仅参与嘌呤碱基的补救合成途径,而且关系到嘌呤类药物的代谢,是调控该类药物药理效应和毒性反应的关键酶。其...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PRT)是一种细胞质酶,在体内广泛存在,它不仅参与嘌呤碱基的补救合成途径,而且关系到嘌呤类药物的代谢,是调控该类药物药理效应和毒性反应的关键酶。其基因突变可影响酶的活性,不仅可能导致不同临床表现的代谢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体内嘌呤类药物的代谢。同时,HPRT作为管家基因,是诊断许多疾病的靶点基因。文章概括了HPRT研究的新进展,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HPRT的研究既推动了嘌呤类药物个体化用药的发展及新药物的研发,又促进了HPRT突变相关遗传代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突变 6-巯基嘌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代谢疾病
下载PDF
siRNA抑制弓形虫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余莉 李霞 +3 位作者 郜玉峰 罗庆礼 乔增培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在弓形虫体内的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以弓形虫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编码基因为靶标,合成3对siRNA,以电穿孔的方式将不同的浓度的siRNA转染弓...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在弓形虫体内的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以弓形虫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编码基因为靶标,合成3对siRNA,以电穿孔的方式将不同的浓度的siRNA转染弓形虫。采用荧光定量PCR及[3H]-次黄嘌呤摄入量分别检测弓形虫HXGPRT mRNA及酶合成量。结果在针对HXGPRT编码基因设计的3对21nt的siRNA中,有1对(siRNA415)能明显降低HXGPRT mRNA水平及酶合成量。在转染后24h,4μmol/LsiRNA415电转弓形虫的HXGPRT mRNA水平及[3H]-次黄嘌呤摄入量分别降为模拟电转弓形虫的0.36±0.04及0.51±0.03倍(P<0.05)。结论21nt的siRNA在弓形虫体内能有效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siRNA在弓形虫体内的应用将为阐明未知基因的功能和抗弓形虫药物的筛选提供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类/代谢 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RNA 小分子干扰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人红细胞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活性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晓琴 辛华雯 李维亮 《中国药师》 CAS 2013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活性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检测患者红细胞中HGPRT活性。方法:在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条件下,HGPRT催化次黄嘌呤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高氯酸沉淀蛋白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活性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检测患者红细胞中HGPRT活性。方法:在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条件下,HGPRT催化次黄嘌呤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高氯酸沉淀蛋白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采用Hypersil ODS C_(18)(150 mm×4.6 mm,5μm)柱;流动相为磷酸氢盐缓冲液-乙腈(99.6:0.4),流速1 ml·min^(-1),在262 nm处检测IMP。应用新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8例服用过硫唑嘌呤的肾移植患者红细胞中HGPRT活性。结果:在该条件下,测得的线性范围是20~600μmol·L^(-1),检测限是20μmol·L^(-1),其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均小于5%,方法回收率和提取回收率分别在100.81%~101.91%和99.05%~101.40%范围内。65例患者红细胞HGPRT活性范围为44.59~123.86 U,平均(87.83±21.55)U。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长期低剂量接触贫铀方式对大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及微核变化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2
6
作者 冷言冰 李蓉 +4 位作者 艾国平 徐辉 罗成基 粟永萍 程天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0-122,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接触低剂量贫铀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及微核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接触方式间是否有差别。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①取初...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接触低剂量贫铀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及微核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接触方式间是否有差别。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①取初断乳Wistar大鼠2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食入组(n=20)和食入对照组(n=6),食入组以含有50μg/L的贫铀饮水及含70μg/kg贫铀的饲料喂食大鼠,食入对照组普通饮食。②取初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植入组(n=10)和植入对照组(n=6),植入组大鼠植入贫铀片(0.20±0.02)g,两组均饲喂普通食水。在植入/食入贫铀后第12个月,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检测其骨髓细胞微核率的改变及采用多核细胞法测定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突变频率的改变。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细胞微核率:食入组与植入组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0.85±0.14)%,(0.91±0.18)%,(0.09±0.02)%,(0.14±0.08),P<0.05],但食入组与植入组间无差别。②外周血淋巴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突变频率:食入组和植入组大鼠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0.143%,0.137%,0.109%,0.105%,P<0.05),但食入组与植入组间无差别。结论:长期低剂量接触贫铀,其方式无论是食入、植入均可对大鼠产生致突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 微核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遗传学 长期低剂量接触 贫铀 基因位点 微核变化
下载PDF
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兔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打靶载体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传山 李峰 +3 位作者 姚刚 郭毅 鲍柳君 陈学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76,共9页
利用EL350基因工程菌进行同源重组,成功进行基因敲除已有报道,但利用该系统进行兔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PRT)基因突变和基因打靶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报道。实验首先在已经筛选... 利用EL350基因工程菌进行同源重组,成功进行基因敲除已有报道,但利用该系统进行兔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PRT)基因突变和基因打靶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报道。实验首先在已经筛选到含有兔全长HPRT基因BAC克隆(LBNL1-304M19)的基础上,利用Red重组系统,通过Gap-Repair方式从此克隆上将一段47kb无启动子的HPRT基因组片段(不含有第1个外显子)克隆到pBACLinkSp质粒上,产生pBACLinkSp-rHPRT质粒。然后基于pBACLinkSp-rHPRT质粒,设计不同的同源臂,从而删除了HPRT基因的不同编码区,成功构建了三个不同的HPRT基因打靶载体。同时对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不同大小的DNA片段的效率进行了研究。基于实验所构建的三个不同的兔HPRT基因打靶载体,为探索兔成纤维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基因打靶的适宜条件,及进一步获得兔HPRT基因敲除动物疾病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重组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 基因敲除 载体
下载PDF
弓形虫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霞 余莉 +2 位作者 罗庆礼 乔增培 沈继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7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克隆弓形虫RH株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该重组蛋白。方法收集、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提取总RNA,在设计合成的引物中引入BamH和Xho酶切位点。应用RT-PCR扩增弓形虫HXGPRT基因... 目的克隆弓形虫RH株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该重组蛋白。方法收集、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提取总RNA,在设计合成的引物中引入BamH和Xho酶切位点。应用RT-PCR扩增弓形虫HXGPRT基因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MD18-T,提取重组质粒,双酶切获得目的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重组子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以IPTG诱导表达。结果从弓形虫RH株cD-NA中扩增出693bp的HXGPRT基因片段;含pET28a/HXGPRT的宿主菌经诱导后,获得与预期分子量相符的表达产物,Western blotting提示重组蛋白能够被弓形虫患者血清中的IgG抗体识别,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结论成功地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获取HXGPRT基因,构建pET28a/HXGPRT重组质粒,并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成体兔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打靶研究
9
作者 王伟 张传山 +4 位作者 郭毅 谷瑞环 丁雷 姚刚 陈学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233-240,共8页
目的构建兔HPRT基因打靶载体。方法在已经筛选到含有兔全长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乃基因BAC克隆(LBNL1—304M19)的基础上,利用Red重组系统,从此克隆上将一段12.... 目的构建兔HPRT基因打靶载体。方法在已经筛选到含有兔全长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乃基因BAC克隆(LBNL1—304M19)的基础上,利用Red重组系统,从此克隆上将一段12.5kb无启动子的HGPRT基因组片段克隆到pKS-质粒上,产生pKS-HGPRT质粒。然后基于pKS-HGPRT和pEGFP—C1-SD1211质粒,构建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及新霉素(neo)筛选标记基因的打靶载体pKS-HGPRT-GFP—neo。结果将线性化的打靶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整合到成体兔成纤维细胞基因组中,利用G418及6-TG进行细胞克隆的抗药物筛选,共得到抗性细胞克隆20个。对细胞克隆进行PCR及测序初步鉴定,获得8个发生同源重组的细胞克隆,还需利用Southern blotting做进一步验证。结论成功快速地构建了且PR丁基因敲除型打靶载体,为下一步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制备HGPRT基因敲除转基因克隆兔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敲除 兔成纤维体细胞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细胞筛选
下载PDF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EL/4细胞系的建立
10
作者 龚文 禚娅 +2 位作者 蒋砚秋 潘晓园 邵启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缺陷型EL/4细胞系,为小鼠T细胞杂交瘤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乙基甲磺酸(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提高EL/4细胞的基础突... 目的:建立稳定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缺陷型EL/4细胞系,为小鼠T细胞杂交瘤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乙基甲磺酸(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提高EL/4细胞的基础突变率,用8-氮杂鸟嘌呤(8-Azaguanine,8-AG)从5μg/ml到80μg/ml浓度逐渐筛选出对8-AG有稳定抗性的细胞株EL/4,并对其生物性状与基因表型进行鉴定。结果:通过筛选获得能够耐受高浓度(80μg/ml)8-AG的EL/4细胞,并能长期在20μg/ml 8-AG培养液中正常生长,但不能耐受次黄嘌呤-氨甲蝶呤-胸腺嘧啶(hypoxanthine-aminopterin-thymidine,HAT)培养基(3 d全部死亡),RT-PCR未能从该EL/4细胞中检测出HGPRT基因的表达,由此可见该EL/4细胞的HGPRT基因发生突变或者缺失。将该细胞经克隆后获得单克隆细胞株,并命名为突变的EL/4(mutant EL/4,mEL/4)。该细胞株能与磁珠分离的小鼠脾脏来源的CD4+T细胞在PEG作用下顺利进行融合。结论:成功建立了HGPRT缺陷型EL/4细胞系mEL/4,为制备T细胞杂交瘤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甲磺酸 8-氮杂鸟嘌呤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突变 EL/4淋巴瘤细胞
下载PDF
基于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探讨红景天苷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中的保护作用
11
作者 李荣军 徐春霞 +2 位作者 张庭 张志红 王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饮食(HFD)组、HFD+空白对照组、HFD+红景天苷组,每组6只,正常组小鼠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高脂饮食,造模14周...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饮食(HFD)组、HFD+空白对照组、HFD+红景天苷组,每组6只,正常组小鼠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高脂饮食,造模14周开始给予100 mg·kg^(-1)·d^(-1)红景天苷灌胃给药,22周末取材。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LT、AST、TG、TC、HDL-C、LDL-C等相关生化指标;HE染色和NAFLD活动评分(NAS)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内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Sirt1、AMPKα、SREBP1的表达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HFD组小鼠肝组织存在广泛较大的脂肪滴,脂肪变性明显,NAS评分升高(P<0.01),外周血AST、ALT、TG、TC、LDL-C的含量明显增高(P值均<0.05),HDL-C含量降低(P<0.05),肝组织内NAMPT、AMPKα、Sirt1的表达降低(P值均<0.05),SERBP1的表达增加(P<0.01)。而HFD+红景天苷组较HFD组、HFD+空白对照组肝组织空泡状脂滴分布、小叶内炎症减少,肝细胞气球样变减轻,NAS评分下降(P<0.01),外周血AST、ALT、TG、LDL-C的含量明显降低(P值均<0.05),HDL-C含量升高(P<0.05),NAMPT、AMPKα、Sirt1的表达增加(P值均<0.05),SERBP1的表达减少(P<0.01)。结论红景天苷能明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小鼠NAFLD的病理状态,并通过增加NAMPT、Sirt1、AMPKα的表达,减少SERBP1的表达,发挥其对NAFLD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红景天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小鼠
下载PDF
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毕铁强 周军 +5 位作者 梁文学 刘毅 李淑琴 高希涛 沈俊 王培顺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确定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83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Nampt的表达情况。Nampt表达与临床病理变量间... 目的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确定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83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Nampt的表达情况。Nampt表达与临床病理变量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Nampt对总生存率的预后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结果 Nampt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其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阴性的癌组织中Nampt表达更高;Nampt高表达与较低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相关。结论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的Nampt与更多的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喹啉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潜在生物学功能
13
作者 曹静 路鹏霏 万学峰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0期1090-1094,1109,共6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喹啉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QPRT)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潜在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检索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基因表达谱互动分析(GEPIA)数据库对T...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喹啉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QPRT)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潜在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检索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基因表达谱互动分析(GEPIA)数据库对TCGA数据库中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QPRT 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应用UALCAN数据库对TCGA数据库中不同临床分期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QPRT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应用GEPIA数据库分析不同QPRT mRNA表达情况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应用人类蛋白质参考数据库(HPRD)分析正常皮肤组织、原发性黑色素瘤组织及转移性黑色素瘤组织中QPRT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GeneMANIA数据库查找与QPRT相互作用的蛋白,将与QPRT相互作用的关键基因利用WebGestalt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了解其参与的细胞组分、生物过程、生物功能。结果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QPR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Ⅲ和Ⅳ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QPRT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PRT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情况和无病生存情况均优于QPRT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正常皮肤组织中QPRT蛋白阴性表达,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QPRT蛋白呈强阳性表达。GeneMANIA数据库中筛选出20个与QPRT相互作用的蛋白,相关关键基因主要参与蛋白结合、离子结合、核酸结合及转运活性等。结论QPRT基因在恶性黑色素瘤中高表达,其高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可能成为筛查恶性黑色素瘤的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喹啉酸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公共数据库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调控β-1,4-甘露糖基转移酶介导甲状腺癌细胞增殖机制
14
作者 刘梅 黄晶 +5 位作者 张燕妮 李珊 胡绍波 刘芳 胡玉海 孙文早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调控β-1,4-甘露糖基转移酶(ALG1)对甲状腺癌(TC)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表达载体(pLV)构建pLV-EGFP空载与pLV-ALG1过表达8305C细胞系,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调控β-1,4-甘露糖基转移酶(ALG1)对甲状腺癌(TC)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表达载体(pLV)构建pLV-EGFP空载与pLV-ALG1过表达8305C细胞系,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水平表达,使用Kaplan-Meier数据库分析TC患者总生存期(O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从TCGA数据库中筛选出TC患者中与PARP1表达呈显著相关的前1000个差异基因,富集相关信号通路,比较这些通路的差异表达状况,并在过表达细胞系中进行相应验证。结果PARP1在TC细胞系中表达显著增加,且与患者OS呈负相关(P<0.05)。PARP1抑制剂(NMS-P118)显著抑制8305C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P<0.05)。TCGA数据库筛选并富集分析发现,N-糖基化修饰信号通路显著富集,NMS-P118显著抑制了β-1,4-甘露糖基转移酶(ALG1)的表达水平(P<0.05),但对p38的影响不明显(P>0.05)。生物素标记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检测发现NMS-P118显著下调了8305C细胞的甘露糖修饰水平(P<0.05)。Kaplan-Meier数据库分析发现TC中ALG1高表达的患者OS具有降低倾向(P<0.05)。过表达ALG1可逆转NMS-P118对8305C细胞增殖的抑制,减少细胞凋亡(P<0.05)。结论PARP1可通过促进糖基转移酶ALG1的表达介导TC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PARP1可能是治疗TC的重要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 甲状腺癌 β-1 4-甘露糖基转移酶 增殖 靶点
下载PDF
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邹腾跃 邹芳芳 +2 位作者 孙亚君 尹俊倩 毕铁强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1093-1096,1101,共5页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组织中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的表达率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成功切除乳房的381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随访5年或随访至患者死亡,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组织中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的表达率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成功切除乳房的381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随访5年或随访至患者死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NAMPT及SIRT-1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特征的关系及NAMPT表达与SIRT-1表达的关系,分析NAMPT、SIRT-1表达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三阴性乳腺癌患者NAMPT高表达率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P<0.05);年龄≥56岁、有淋巴结转移、无病生存期<55个月的乳腺癌患者NAMPT高表达率高于年龄<56岁、无淋巴结转移、无病生存期≥55个月的乳腺癌患者(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无病生存期<55个月的乳腺癌患者SIRT-1高表达率高于年龄<56岁、无病生存期≥55个月的乳腺癌患者(均P<0.05);NAMPT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SIRT-1高表达率高于SIRT-1低表达率(P<0.05),乳腺癌患者NAMPT、SIRT-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病生存期呈正相关(r=0.079、0.505;0.462、0.497,P<0.05)。结论:NAMPT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表达上调,NAMPT可影响SIRT-1的表达,同时年龄可影响NAMPT及SIRT-1的表达,且两者高表达预示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 组织芯片技术 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在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静 魏尔清 卢韵碧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4-239,共6页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 Nampt )又称内脏脂肪素( Visfatin )和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研究发现,Nampt是催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 NAD )合成的限速酶,也是一种脂肪因子、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代谢和应激等相关生理病理过程;值得...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 Nampt )又称内脏脂肪素( Visfatin )和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研究发现,Nampt是催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 NAD )合成的限速酶,也是一种脂肪因子、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代谢和应激等相关生理病理过程;值得关注的是,Nampt参与了一系列与炎症相关的疾病,包括急性肺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肥胖、2型糖尿病、关节炎等,因而Nampt 被认为是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开发新靶点。本文就Nampt在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类 炎症 病理生理学 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综述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特征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贺铭 赵家胜 +3 位作者 李颖 刘琦 谢壮丽 张秀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和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特征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入选本院内分泌科连续6个月间新诊断尚未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70例T2DM患者、42例IGR患者,测定并分析血...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和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特征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入选本院内分泌科连续6个月间新诊断尚未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70例T2DM患者、42例IGR患者,测定并分析血清Nampt和TNFα水平与54例健康对照者的差异,分析各组血清Nampt水平与TNFα、人体测量参数和代谢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Nampt和TNFα水平在T2DM组、IGR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mpt水平在T2DM非肥胖亚组高于健康对照非肥胖亚组(P<0.05),在IGR和健康对照腹型肥胖亚组高于对应非腹型肥胖亚组(P均<0.05),在T2DM和IGR总组与TNFα无线性相关,在IGR和健康对照腹型肥胖亚组则与TNFα呈线性负相关(P<0.05,P<0.01),在IGR总组、IGR和T2DM非腹型肥胖亚组与糖化血红蛋白线性正相关(分别为P<0.01,P<0.05和P<0.05)。结论初发T2DM患者、IGR患者血清Nampt和TNFα与健康者无差异。非肥胖糖代谢紊乱者血清Nampt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不伴或伴有轻度糖代谢紊乱的腹型肥胖者血清Nampt水平与TNFα水平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肿瘤坏死因子Α 2型糖尿病 糖调节受损 肥胖症
下载PDF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祚军 张部昌 马清钧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5-338,360,共5页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phosphopantetheinyl transferase,PPTase)可将辅酶A上的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转移到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CP)保守的丝氨酸残基侧链羟基上,使载体蛋白由无活性的脱辅基(apo-)形式转变为活性全蛋白(holo-...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phosphopantetheinyl transferase,PPTase)可将辅酶A上的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转移到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CP)保守的丝氨酸残基侧链羟基上,使载体蛋白由无活性的脱辅基(apo-)形式转变为活性全蛋白(holo-)形式。活性载体蛋白负责酰基的转移,在脂肪酸、聚酮和非核糖体多肽等物质的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PTase分为“AcpS”型、“Sfp”型和“结构域”型,其修饰载体蛋白的机制有三个模型假说。PPTase已在聚酮和非核糖体多肽基因工程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 载体蛋白 聚酮 核糖体多肽
下载PDF
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与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峰 张纬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0-684,共5页
哺乳动物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NAMPT),参与NAD的合成,也是一种细胞因子,参与调控糖代谢、炎症反应、应激耐受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NAMPT与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肿... 哺乳动物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NAMPT),参与NAD的合成,也是一种细胞因子,参与调控糖代谢、炎症反应、应激耐受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NAMPT与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这些研究成果将为临床防治衰老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NAMPT 衰老 糖尿病 肥胖症 肿瘤 神经退行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及其促进酿酒酵母核酸合成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赟 夏天晴 +2 位作者 徐丽丽 李在禄 鲍晓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3,共11页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的降解产物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属于药食同源,近年来已在新型食品增味剂、保健品、抗病毒制剂及农用增产剂等方面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目前主要通过发酵法培养微生物获得,然后被酶促...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的降解产物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属于药食同源,近年来已在新型食品增味剂、保健品、抗病毒制剂及农用增产剂等方面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目前主要通过发酵法培养微生物获得,然后被酶促转化成多种降解物及衍生物,以满足市场需求。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公认的食品安全性微生物,且核酸含量较高,是理想的RNA生产微生物。微生物系统工程团队(本团队)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强化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IMPDH)有利于提高酿酒酵母核糖体RNA(Ribosome RNA,rRNA)的合成。而从医药角度,IMPDH一直被作为研发抗癌、抗病毒和抗寄生虫药物的靶点。本文综述了IMPDH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酿酒酵母IMPDH的生物学功能、结构、同工酶及表达调控机制,并结合IMPDH与rRNA合成的关联,展望了其在提高酿酒酵母核酸产生中的作用,以期为突破核酸产业的技术瓶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 鸟嘌呤核苷三磷酸 表达调控 核酸 核糖 酿酒酵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