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次黄嘌呤对评价新生儿缺氧的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俐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1994年第2期58-61,共4页
缺氧是分娩时和新生儿期常见的损害。过去对缺氧的评价指标如血气分析、Apgar评分等只能反映末稍血内缺氧后的改变及缺氧的程度,不能反映组织细胞的缺氧状况,更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医疗与保健工作。一种反映组织细胞缺氧和能量代... 缺氧是分娩时和新生儿期常见的损害。过去对缺氧的评价指标如血气分析、Apgar评分等只能反映末稍血内缺氧后的改变及缺氧的程度,不能反映组织细胞的缺氧状况,更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医疗与保健工作。一种反映组织细胞缺氧和能量代谢的代谢产物一次黄嘌呤,近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就国外研究者对Hx的产生过程、代谢特点、缺氧时的变化以及对评价新生儿缺氧的意义作详细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类 新生儿缺氧 新生儿窒息
下载PDF
次黄嘌呤与自由基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宝琴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1995年第2期70-72,共3页
自由基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次黄嘌呤是一个敏感的缺氧指标,能够反映细胞的缺氧及能量代谢状态,已被许多文献论证。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次黄嘌呤还是一个氧自由基发生器,可能是在缺氧后复氧(重灌注)阶段形成自由基... 自由基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次黄嘌呤是一个敏感的缺氧指标,能够反映细胞的缺氧及能量代谢状态,已被许多文献论证。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次黄嘌呤还是一个氧自由基发生器,可能是在缺氧后复氧(重灌注)阶段形成自由基,产生组织损伤,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生过程。我们发现很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与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类 自由基
下载PDF
以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为靶点的新型抗结核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熊小椒 周爽 +2 位作者 杨延辉 关艳 肖春玲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11年第6期445-449,共5页
目的建立以结核分枝杆菌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为靶点的新型抗结核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为模板,pBEV表达质粒为载体,将guaB2基因克隆至pBEV以构建pBEV::guaB2重组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重组的结核分枝杆菌... 目的建立以结核分枝杆菌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为靶点的新型抗结核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为模板,pBEV表达质粒为载体,将guaB2基因克隆至pBEV以构建pBEV::guaB2重组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重组的结核分枝杆菌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建立以测定反应体系340nm吸光值变化速率来评价该酶活性的检定方法;构建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并应用该模型对1765个化合物进行筛选。结果成功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guaB2基因的表达载体;最佳反应条件下重组结核分枝杆菌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酶比活力为736U/mg;所建立的高通量筛选模型Z’因子为0.68,可用于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筛选;应用此模型对1765个化合物样品进行筛选,得到5个具有酶抑制活性的样品,阳性率为0.28%。结论建立了稳定性好、灵敏度较高的结核分枝杆菌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应用该模型筛选得到的阳性药物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次黄嘌呤类 药物评价 临床前
下载PDF
围产期窒息新生儿血浆次黄嘌呤的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华良 邵肖梅 樊绍曾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521-523,共3页
为研究围产期窒息新生儿血浆次黄嘌呤浓度的意义,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法共检测31例围产期窒息新生儿和30例正常新生儿血浆次黄嘌呤浓度,同时测定血乳酸、pH值及碱缺失(BD)。结果:窒息组出生时及生后20分钟时血浆次黄嘌呤升... 为研究围产期窒息新生儿血浆次黄嘌呤浓度的意义,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法共检测31例围产期窒息新生儿和30例正常新生儿血浆次黄嘌呤浓度,同时测定血乳酸、pH值及碱缺失(BD)。结果:窒息组出生时及生后20分钟时血浆次黄嘌呤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出生时及生后20分钟,窒息组血浆次黄嘌呤与乳酸、pH值及BD均无明显相关。以对照组x±t0.10s为限,出生时血浆次黄嘌呤、乳酸、pH值及BD四项指标对围产期缺氧的敏感性分别为66.7%、56.3%、26.7%和20.0%,生后20分钟时分别为68.8%、50.0%、25.0%和56.3%。提示:血浆次黄嘌呤是围产期窒息的有用标志物,尤其是出生时其浓度可作为判断宫内窒息的敏感指标。血浆次黄嘌呤浓度与Apgar评分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窒息 新生儿窒息 次黄嘌呤类 氢离子浓度
原文传递
霉酚酸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5
作者 曹伟杰 刘丽珍 +3 位作者 来晓瑜 王冲 于晓虹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7-474,共8页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MSCs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PA,用CCK-8方法分析MSCs增殖的情况,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MPA各...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MSCs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PA,用CCK-8方法分析MSCs增殖的情况,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MPA各浓度组的细胞凋亡,RT-PCR方法分析MSCs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的表达;应用von Kossa染色、钙定量和real-time PCR方法分析MPA对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1~100μmol/L的MPA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添加鸟嘌呤核苷可以解除该抑制效应,且该抑制效应与细胞凋亡无关;RT-PCR结果显示,MSCs表达IMPDHⅠ和IMPDHⅡ两种亚型;von Kossa染色和钙定量显示,MPA抑制MSCs的成骨分化,Osteopontin和BMP-2的表达相应减低;进一步研究发现,MPA可能通过影响转录因子Runx2、Osterix的表达而影响MSCs的成骨分化。结论:MPA通过耗竭鸟嘌呤核苷的方式呈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同时,MPA通过抑制Runx2和Osterix蛋白的表达,抑制MSCs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药理学 间质干细胞/细胞学 次黄嘌呤类 成骨细胞/细胞学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细胞增殖/药物作用 鸟嘌呤核苷酸
下载PDF
霉酚酸对人髓样树突状细胞成熟、吞噬及刺激同种异体CD4+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侯静 唐大年 +3 位作者 许媛 韦军民 贺修文 李永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1910-1913,共4页
目的 探讨霉酚酸(MPA)对人外周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成熟、吞噬及刺激同种异体CD4+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获得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15),实验组加入MPA培养后,流式细胞仪分析MDC表面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水... 目的 探讨霉酚酸(MPA)对人外周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成熟、吞噬及刺激同种异体CD4+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获得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15),实验组加入MPA培养后,流式细胞仪分析MDC表面共刺激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分离树突细胞抗原-1+(BDCA-1+)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BDCA-1+细胞中FITC所标记的右旋糖酐的荧光值;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CD4+T淋巴细胞在G0期的比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PA能明显降低实验组MDC表面CIMO、CD62L、HLA-DR、CD54、CD80、CD83和CD86的表达水平(t=-3.713,P=0.010).MPA能明显增强实验组MDC的吞噬能力(t=10.171,P=0.000).MPA几乎完全抑制实验组MDC诱导CD4+T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的能力.结论 MPA可增强人外周MDC的吞噬能力,抑制MDC的成熟和抑制MDC刺激同种异体CD4+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 次黄嘌呤类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