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低剂量接触贫铀方式对大鼠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及微核变化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2
1
作者 冷言冰 李蓉 +4 位作者 艾国平 徐辉 罗成基 粟永萍 程天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0-122,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接触低剂量贫铀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及微核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接触方式间是否有差别。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①取初...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接触低剂量贫铀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及微核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接触方式间是否有差别。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①取初断乳Wistar大鼠2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食入组(n=20)和食入对照组(n=6),食入组以含有50μg/L的贫铀饮水及含70μg/kg贫铀的饲料喂食大鼠,食入对照组普通饮食。②取初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植入组(n=10)和植入对照组(n=6),植入组大鼠植入贫铀片(0.20±0.02)g,两组均饲喂普通食水。在植入/食入贫铀后第12个月,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检测其骨髓细胞微核率的改变及采用多核细胞法测定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突变频率的改变。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细胞微核率:食入组与植入组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0.85±0.14)%,(0.91±0.18)%,(0.09±0.02)%,(0.14±0.08),P<0.05],但食入组与植入组间无差别。②外周血淋巴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位点突变频率:食入组和植入组大鼠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0.143%,0.137%,0.109%,0.105%,P<0.05),但食入组与植入组间无差别。结论:长期低剂量接触贫铀,其方式无论是食入、植入均可对大鼠产生致突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 微核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遗传学 长期低剂量接触 贫铀 基因位点 微核变化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中国株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2
作者 余俊龙 汪世平 +10 位作者 何卓 戴橄 李文凯 姜孝新 曾少华 肖小芹 徐绍锐 吕志跃 彭先楚 周松华 刘雪琴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65-672,共8页
根据基因库中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EST(BU803192)以及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载体λgt11多克隆位点邻近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为模板,采用锚式PCR对SjHGPRT基因不完整的3′端和5′端进... 根据基因库中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EST(BU803192)以及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载体λgt11多克隆位点邻近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为模板,采用锚式PCR对SjHGPRT基因不完整的3′端和5′端进行扩增、测序,用电子软件拼接,获得SjHGPRT全长cDNA(1270bp),经序列分析,推断该片段含有编码SjHGPRT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其编码基因与曼氏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SmHGPRT)全长编码基因碱基一致性为82%,其理论推导的氨基酸组成与曼氏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一致性约为83%.将其编码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上,在大肠杆菌M15中获得准确、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为28ku.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对表达产物进行蛋白质印迹检测,在预测位置上出现明显的识别条带.重组蛋白动物免疫保护性结果显示:在虫荷、每克肝卵、每克粪卵和雌子宫内卵数方面,疫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SjHGPRT)全长cDNA成功克隆并在大肠菌中得到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动物免疫保护效果,是一种潜在的具有部分免疫保护性的抗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慧 岳丽杰 杨春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48-954,共7页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PRT)是一种细胞质酶,在体内广泛存在,它不仅参与嘌呤碱基的补救合成途径,而且关系到嘌呤类药物的代谢,是调控该类药物药理效应和毒性反应的关键酶。其...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PRT)是一种细胞质酶,在体内广泛存在,它不仅参与嘌呤碱基的补救合成途径,而且关系到嘌呤类药物的代谢,是调控该类药物药理效应和毒性反应的关键酶。其基因突变可影响酶的活性,不仅可能导致不同临床表现的代谢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体内嘌呤类药物的代谢。同时,HPRT作为管家基因,是诊断许多疾病的靶点基因。文章概括了HPRT研究的新进展,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HPRT的研究既推动了嘌呤类药物个体化用药的发展及新药物的研发,又促进了HPRT突变相关遗传代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突变 6-巯基嘌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代谢疾病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人红细胞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活性 被引量:6
4
作者 马晓琴 辛华雯 李维亮 《中国药师》 CAS 2013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活性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检测患者红细胞中HGPRT活性。方法:在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条件下,HGPRT催化次黄嘌呤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高氯酸沉淀蛋白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活性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检测患者红细胞中HGPRT活性。方法:在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条件下,HGPRT催化次黄嘌呤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高氯酸沉淀蛋白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采用Hypersil ODS C_(18)(150 mm×4.6 mm,5μm)柱;流动相为磷酸氢盐缓冲液-乙腈(99.6:0.4),流速1 ml·min^(-1),在262 nm处检测IMP。应用新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8例服用过硫唑嘌呤的肾移植患者红细胞中HGPRT活性。结果:在该条件下,测得的线性范围是20~600μmol·L^(-1),检测限是20μmol·L^(-1),其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均小于5%,方法回收率和提取回收率分别在100.81%~101.91%和99.05%~101.40%范围内。65例患者红细胞HGPRT活性范围为44.59~123.86 U,平均(87.83±21.55)U。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兔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打靶载体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传山 李峰 +3 位作者 姚刚 郭毅 鲍柳君 陈学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8-76,共9页
利用EL350基因工程菌进行同源重组,成功进行基因敲除已有报道,但利用该系统进行兔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PRT)基因突变和基因打靶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报道。实验首先在已经筛选... 利用EL350基因工程菌进行同源重组,成功进行基因敲除已有报道,但利用该系统进行兔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PRT)基因突变和基因打靶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报道。实验首先在已经筛选到含有兔全长HPRT基因BAC克隆(LBNL1-304M19)的基础上,利用Red重组系统,通过Gap-Repair方式从此克隆上将一段47kb无启动子的HPRT基因组片段(不含有第1个外显子)克隆到pBACLinkSp质粒上,产生pBACLinkSp-rHPRT质粒。然后基于pBACLinkSp-rHPRT质粒,设计不同的同源臂,从而删除了HPRT基因的不同编码区,成功构建了三个不同的HPRT基因打靶载体。同时对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不同大小的DNA片段的效率进行了研究。基于实验所构建的三个不同的兔HPRT基因打靶载体,为探索兔成纤维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基因打靶的适宜条件,及进一步获得兔HPRT基因敲除动物疾病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重组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基因 基因敲除 载体
下载PDF
弓形虫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霞 余莉 +2 位作者 罗庆礼 乔增培 沈继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7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克隆弓形虫RH株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该重组蛋白。方法收集、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提取总RNA,在设计合成的引物中引入BamH和Xho酶切位点。应用RT-PCR扩增弓形虫HXGPRT基因... 目的克隆弓形虫RH株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该重组蛋白。方法收集、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提取总RNA,在设计合成的引物中引入BamH和Xho酶切位点。应用RT-PCR扩增弓形虫HXGPRT基因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MD18-T,提取重组质粒,双酶切获得目的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重组子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以IPTG诱导表达。结果从弓形虫RH株cD-NA中扩增出693bp的HXGPRT基因片段;含pET28a/HXGPRT的宿主菌经诱导后,获得与预期分子量相符的表达产物,Western blotting提示重组蛋白能够被弓形虫患者血清中的IgG抗体识别,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结论成功地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获取HXGPRT基因,构建pET28a/HXGPRT重组质粒,并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成体兔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打靶研究
7
作者 王伟 张传山 +4 位作者 郭毅 谷瑞环 丁雷 姚刚 陈学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233-240,共8页
目的构建兔HPRT基因打靶载体。方法在已经筛选到含有兔全长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乃基因BAC克隆(LBNL1—304M19)的基础上,利用Red重组系统,从此克隆上将一段12.... 目的构建兔HPRT基因打靶载体。方法在已经筛选到含有兔全长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乃基因BAC克隆(LBNL1—304M19)的基础上,利用Red重组系统,从此克隆上将一段12.5kb无启动子的HGPRT基因组片段克隆到pKS-质粒上,产生pKS-HGPRT质粒。然后基于pKS-HGPRT和pEGFP—C1-SD1211质粒,构建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及新霉素(neo)筛选标记基因的打靶载体pKS-HGPRT-GFP—neo。结果将线性化的打靶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整合到成体兔成纤维细胞基因组中,利用G418及6-TG进行细胞克隆的抗药物筛选,共得到抗性细胞克隆20个。对细胞克隆进行PCR及测序初步鉴定,获得8个发生同源重组的细胞克隆,还需利用Southern blotting做进一步验证。结论成功快速地构建了且PR丁基因敲除型打靶载体,为下一步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制备HGPRT基因敲除转基因克隆兔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敲除 兔成纤维体细胞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细胞筛选
下载PDF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EL/4细胞系的建立
8
作者 龚文 禚娅 +2 位作者 蒋砚秋 潘晓园 邵启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缺陷型EL/4细胞系,为小鼠T细胞杂交瘤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乙基甲磺酸(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提高EL/4细胞的基础突... 目的:建立稳定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缺陷型EL/4细胞系,为小鼠T细胞杂交瘤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乙基甲磺酸(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提高EL/4细胞的基础突变率,用8-氮杂鸟嘌呤(8-Azaguanine,8-AG)从5μg/ml到80μg/ml浓度逐渐筛选出对8-AG有稳定抗性的细胞株EL/4,并对其生物性状与基因表型进行鉴定。结果:通过筛选获得能够耐受高浓度(80μg/ml)8-AG的EL/4细胞,并能长期在20μg/ml 8-AG培养液中正常生长,但不能耐受次黄嘌呤-氨甲蝶呤-胸腺嘧啶(hypoxanthine-aminopterin-thymidine,HAT)培养基(3 d全部死亡),RT-PCR未能从该EL/4细胞中检测出HGPRT基因的表达,由此可见该EL/4细胞的HGPRT基因发生突变或者缺失。将该细胞经克隆后获得单克隆细胞株,并命名为突变的EL/4(mutant EL/4,mEL/4)。该细胞株能与磁珠分离的小鼠脾脏来源的CD4+T细胞在PEG作用下顺利进行融合。结论:成功建立了HGPRT缺陷型EL/4细胞系mEL/4,为制备T细胞杂交瘤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甲磺酸 8-氮杂鸟嘌呤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突变 EL/4淋巴瘤细胞
下载PDF
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研究进展
9
作者 余志会 方肆云 +5 位作者 孙铭飞 戚南山 刘文俊 李娟 胡俊菁 廖申权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163-172,共10页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以及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原虫病。寄生虫入侵宿主后的发育和繁殖需要大量的嘌呤核苷酸,相应的嘌呤碱基在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对应的嘌呤核苷酸。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一类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重要代谢酶,广泛存在于寄生原虫中。寄生原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主要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两者在寄生原虫中分别催化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黄嘌呤核苷酸合成,从而参与寄生原虫的多个生化代谢过程,不仅为寄生原虫核酸生物合成等提供前体物质,还为虫体提供通用能量载体。由于寄生原虫的嘌呤补救途径明显区别于宿主的从头合成途径,且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寄生原虫嘌呤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因而近年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成为抗原虫药物候选靶标的研究热点,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潜在靶标,特异性筛选、设计抑制剂,并开发抗寄生原虫药物取得重要进展。以利什曼原虫、锥虫、疟原虫和弓形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重点,综述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抑制剂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寄生原虫药物靶标研究与新型抑制剂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原虫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嘌呤核苷酸 药物靶标 抑制剂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中国株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真核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动物免疫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余俊龙 汪世平 +3 位作者 何卓 戴橄 徐绍锐 刘雪琴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5-569,共5页
目的克隆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SjHGPRT)全长编码基因,研究其DNA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将全长SjHGPRT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 NA3上,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SjHGPRT,用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正确... 目的克隆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SjHGPRT)全长编码基因,研究其DNA疫苗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将全长SjHGPRT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 NA3上,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SjHGPRT,用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正确的真核表达质粒免疫昆明小鼠3次,每次间隙2周,第3次免疫后第2周进行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42 d处死小鼠,收集成虫、肝脏和24 h粪便,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SjHGPRT。动物免疫实验结果显示:pcDNA3-SjHGPRT疫苗组减虫率23.17%、肝减卵率41.64%、粪减卵率40.57%,每雌虫子宫内卵减卵率26.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每雌虫子宫内卵减卵率及肝、粪减卯率明显高于减虫率,表明pcDNA3-SjHGPRT疫苗可能主要在抗血吸虫卵胚发育或抗生殖方面起作用。结论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DNA疫苗可诱导抗血吸虫卵胚发育或抗生殖作用,具有潜在的疫苗研究与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DNA疫苗
原文传递
3,5,2',4'-四羟基查尔酮对小鼠尿酸及尿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恺 林华 +3 位作者 高丽辉 刘旭 李玲 牛艳芬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35,共5页
用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对化合物3,5,2',4'-四羟基查尔酮(P40)的降尿酸作用及尿酸合成相关酶基因进行研究。用磷钨酸法测定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用RT-PCR测定脑组织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肝脏中的磷... 用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对化合物3,5,2',4'-四羟基查尔酮(P40)的降尿酸作用及尿酸合成相关酶基因进行研究。用磷钨酸法测定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用RT-PCR测定脑组织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肝脏中的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PS)和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PRPPA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灌胃给予高尿酸血症小鼠P40 2、4、8 mg/kg和阳性对照药别嘌醇1 mg/kg,共给药5次,每天2次,均显著降低血清尿酸水平(P<0.05,0.01),具有显著的降尿酸作用;但对HGPRT、PRPS、PRPPAT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5 2' 4'-四羟基查尔酮 高尿酸血症 尿酸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磷酸核糖磷酸合成 磷酸核糖磷酸酰胺转移
下载PDF
Lesch-nyhan综合征1例报道——来自HGPRT基因突变的中国家庭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佼 陈宇 +4 位作者 张楚 郭钦贤 张险峰 马丽珍 詹宇红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35-436,440,共3页
Lesch-nyhan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 LNS)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HGPRT)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先天性遗传病,该病由缺乏HGPRT酶引起.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高尿酸血症、... Lesch-nyhan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 LNS)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HGPRT)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先天性遗传病,该病由缺乏HGPRT酶引起.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高尿酸血症、幼年型痛风性关节炎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相关研究报道了超过400个HPRT基因的突变位点,但Lesch-nyhan综合征在中国人口的发病率极低.本研究报道了一个16岁的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和幼年型痛风性关节炎的男性患者,通过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DNA,并采用标准方法对HPRT基因的编码区和内含子-外显子侧翼进行测序,发现患者和他的母亲的HPRT基因的外显子3突变(Exon3:c.143G〉 A),导致编码蛋白质中的精氨酸被组氨酸(p.R48H)取代,在红细胞中没有检测到酶的活性.目前,有研究报道了在几个欧洲家庭中存在相同的突变,但首次在中国家庭中发现.由于该病在中国的发病率低,因而临床医师在诊断LNS病例方面的经验不足.因此,应对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婴儿或青少年进行LNS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sch-nyhan综合征(LNS)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HGPRT) 高尿酸血症 基因突变
下载PDF
慢性吗啡处理对大鼠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剑凯 洪敏 +1 位作者 张家颖 张莲芝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7-359,共3页
关键词 大鼠 吗啡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腺苷激 基因表达
下载PDF
siRNA干扰嘌呤补救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对弓形虫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莉 李霞 +3 位作者 郜玉峰 罗庆礼 乔增培 沈继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2,16,共5页
目的探讨siRNA同时干扰嘌呤补救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酶对弓形虫增殖速率的影响。方法将针对腺苷激酶(AK)和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的siRNA同时电转染弓形虫,然后将弓形虫接种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24h和40h后Gie... 目的探讨siRNA同时干扰嘌呤补救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酶对弓形虫增殖速率的影响。方法将针对腺苷激酶(AK)和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的siRNA同时电转染弓形虫,然后将弓形虫接种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24h和40h后Giemsa染色,光镜下计数假包囊内弓形虫速殖子数目,计算弓形虫平均倍增次数。同时将弓形虫进行模拟电转,接种HFF细胞后,不加磺胺嘧啶进行培养作为阴性对照,加入10μg/mL磺胺嘧啶培养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在接种HFF细胞后24h,4μmol/L的AK siRNA786和HXGPRT siRNA415联合电转弓形虫、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弓形虫的平均倍增次数分别为:1.64±0.95、1.04±0.88及2.32±0.90,前两组与后者相比倍增次数明显减少(P<0.05)。在接种后40h,siRNA联合电转弓形虫与阳性对照组弓形虫的平均倍增次数分别为3.00±1.04,2.56±1.04,与阴性对照组相比(3.60±0.8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嘌呤补救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AK和HXGPRT被其siRNA同时抑制后,弓形虫在细胞内的增殖速率显著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嘌呤代谢 腺苷激 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RNA干扰 SIRNA
下载PDF
嘌呤类药物代谢酶HGPRT和IMPDH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晓琴 辛华雯 +1 位作者 李维亮 陈令 《中国药师》 CAS 2013年第12期1907-1910,共4页
抗代谢药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在临床上常用于器官移植、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疾病和慢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由于该药治疗窗狭窄,易出现肝脏损害、血液毒性及胃肠紊乱等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治疗中断或失败,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 抗代谢药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在临床上常用于器官移植、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疾病和慢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由于该药治疗窗狭窄,易出现肝脏损害、血液毒性及胃肠紊乱等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治疗中断或失败,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人们意识到药物个体间的差异与遗传相关,且研究影响药物代谢和效应的基因特征,可为个体化用药提供指导,从而使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得到提高。为了提高AZA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深入研究AZA代谢酶十分有意义。AZA口服吸收后,代谢途径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唑嘌呤 药物代谢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次黄嘌呤磷酸脱氢
下载PDF
嘌呤核苷酸补偿对海洛因依赖大鼠嘌呤核苷酸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16
作者 李昆 何海涛 +2 位作者 李鸿梅 刘剑凯 洪敏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补偿嘌呤核苷酸对海洛因依赖大鼠嘌呤核苷酸代谢酶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洛因组、海洛因+AMP+GMP组、海洛因+AMP组、海洛因+GMP组。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大鼠脑皮质中腺苷脱氨酶(ADA... 目的探讨外源性补偿嘌呤核苷酸对海洛因依赖大鼠嘌呤核苷酸代谢酶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洛因组、海洛因+AMP+GMP组、海洛因+AMP组、海洛因+GMP组。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大鼠脑皮质中腺苷脱氨酶(ADA)、黄嘌呤氧化酶(XO)、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和腺苷激酶(AK)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海洛因组ADA、XO的mRNA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海洛因+AMP+GMP组、海洛因+AMP组、海洛因+GMP组与海洛因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海洛因组HGPRT、APRT和AK的mRNA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海洛因+AMP+GMP组、海洛因+AMP组、海洛因+GMP组与海洛因组相比有不同程度升高,以HGPRT的升高程度尤为显著(P<0.05)。海洛因+AMP+GMP组、海洛因+AMP组、海洛因+GMP组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海洛因在大鼠基因水平上促进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降低合成代谢,而补偿嘌呤核苷酸可以抑制或拮抗海洛因的上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核苷酸 海洛因 腺苷脱氨 黄嘌呤氧化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腺苷激
下载PDF
6-巯基嘌呤减量治疗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表现
17
作者 谢偲 丁慧 +3 位作者 岳丽杰 任艳飞 郑苗苗 杨春兰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197-201,共5页
目的:分析6-巯基嘌呤(6-MP)减量化疗的急性白血病(AL)患儿维持治疗阶段临床资料及其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提取3例AL患儿骨髓... 目的:分析6-巯基嘌呤(6-MP)减量化疗的急性白血病(AL)患儿维持治疗阶段临床资料及其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提取3例AL患儿骨髓液及77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PCR特异性扩增TPMT和HGPRT基因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并测序。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第3版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 CTC 3.0)对维持治疗阶段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和分级,应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推荐的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评价6-MP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例AL患儿为TPMT*3C(Try240Cys)纯合突变基因型,减少6-MP剂量至常规剂量1/3~2/3可使骨髓抑制及肝脏毒性等重度不良反应转为轻度。对照组发现2例TPMT*3 C杂合突变,该位点在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3%。以上两组均未发现HGPRT基因突变。结论 TPMT*3 C纯合突变患儿可出现与6-MP剂量相关的不耐受现象,中断或减量治疗能够减少维持期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TPMT*3 C基因型的检出可能有利于提高6-MP用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巯基嘌呤 急性白血病 基因突变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巯嘌呤甲基转移
下载PDF
嘌呤核苷酸对海洛因依赖及戒断大鼠垂体嘌呤核苷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崔佳乐 洪新雨 +2 位作者 赵丽艳 刘剑凯 洪敏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9期1556-1559,共4页
目的研究嘌呤核苷酸对海洛因依赖及戒断大鼠垂体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关键酶腺苷脱氨酶(ADA)、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关键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海洛因对垂体嘌呤核苷酸代谢的损害及嘌呤核苷酸补偿的对... 目的研究嘌呤核苷酸对海洛因依赖及戒断大鼠垂体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关键酶腺苷脱氨酶(ADA)、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关键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海洛因对垂体嘌呤核苷酸代谢的损害及嘌呤核苷酸补偿的对抗作用。方法建立海洛因依赖及戒断大鼠模型,80只建模成功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核苷酸组(不给海洛因)、海洛因组、海洛因+核苷酸组(同时给药)、海洛因戒断3d组、海洛因戒断9d组、核苷酸3d组(海洛因停药后给核苷酸3d)及核苷酸9d组(海洛因停药后给核苷酸9d)(每组10只)。检测垂体组织内ADA及HGPRT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海洛因组、戒断3d组大鼠垂体ADA mRNA水平有所增高,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垂体组织核苷酸组HGPRT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海洛因有增强大鼠垂体组织ADA基因表达,减弱HGPRT的基因表达作用,但作用不显著;补偿嘌呤核苷酸保持海洛因依赖大鼠垂体ADA和HGPRT基因表达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嘌呤核苷酸 腺苷脱氨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垂体
下载PDF
3,5,2',4'-四羟基查尔酮对大鼠尿酸及PC12细胞嘌呤代谢酶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国华 林华 +3 位作者 普菁莹 高丽辉 李玲 牛艳芬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26-30,共5页
目的研究3,5,2',4'-四羟基查尔酮(P40)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的影响及对PC12细胞嘌呤代谢关键酶的影响.方法灌胃给予SD大鼠P40(2.0、4.0和8.0 mg/kg)5次,末次给药前1 h腹腔注射氧嗪酸钾(250mg/kg)诱导成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注射... 目的研究3,5,2',4'-四羟基查尔酮(P40)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的影响及对PC12细胞嘌呤代谢关键酶的影响.方法灌胃给予SD大鼠P40(2.0、4.0和8.0 mg/kg)5次,末次给药前1 h腹腔注射氧嗪酸钾(250mg/kg)诱导成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注射后2 h取血,用磷钨酸法测定血尿酸水平及肝尿酸含量.给予PC12细胞系列浓度的P40和阳性对照药别嘌醇后培养48 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的方法,检测嘌呤代谢关键酶HGPRT、PRPS和PRPPAT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给予P40 2.0、4.0 mg/kg均能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血尿酸水平,和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肝尿酸含量没有影响.给予P40 1×10^(-8),1×10^(-7),1×10^(-6) mol/L处理PC12细胞48 h后,对HGPRT、PRPS和PRPPAT基因的m RNA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P40能降低氧嗪酸钾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血尿酸水平,对PC12细胞的HGPRT、PRPS和PRPPAT基因的m RNA表达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5 2' 4'-四羟基查尔酮 尿酸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磷酸核糖磷酸合成 磷酸核糖磷酸酰胺转移
下载PDF
Lesch-Nyhan综合征8例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分析
20
作者 卢婷婷 陆相朋 +3 位作者 廉文君 张尧 郑宏 杨艳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31-936,共6页
目的分析Lesch-Nyha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特点,以提升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1月诊断并随访的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特点。结果8例患儿... 目的分析Lesch-Nyha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特点,以提升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1月诊断并随访的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特点。结果8例患儿均为男性,于3月龄至11月龄起病,主因发育落后就诊,同时有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症状,4例在就诊前已出现自残行为,4例目前尚未出现自残行为,血清尿酸不同程度增高。HPRT1基因检测出6种变异(c.609+5G>A、exon 2-3 del、c.131G>A、exon7-8 del、c.384+2T>A、c.212G>A)。经口服碳酸氢钠片、别嘌呤醇片、巴氯芬及家庭康复等治疗后,5例患儿脑损伤症状缓解,1例窒息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未规律服药和复查,病情加重。结论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临床特征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自残行为、高尿酸血症,基因测序是确诊的关键,对症治疗可改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sch-Nyhan综合征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自残行为 高尿酸血症 HPRT1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