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迪斯·华顿《欢乐之家》中的共同体形塑
1
作者 赵欣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4-30,共7页
伊迪斯·华顿在《欢乐之家》中对共同体的理解不仅隐含于小说的标题之中,也反映在小说交错并置的三种共同体之中。老纽约共同体充斥着两性问题、种族歧视、拜金至上三大离心力;精神共和国共同体表面绚丽繁华,实则虚幻排外,两者都未... 伊迪斯·华顿在《欢乐之家》中对共同体的理解不仅隐含于小说的标题之中,也反映在小说交错并置的三种共同体之中。老纽约共同体充斥着两性问题、种族歧视、拜金至上三大离心力;精神共和国共同体表面绚丽繁华,实则虚幻排外,两者都未能脱离狭隘的伪共同体本质。女工共同体互爱互信互帮互助,但其作为资本运作的齿轮,无法供养毫无生存能力的莉莉。对三大共同体的讨论和反思展现了华顿在理想社会构建方面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体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斯·华顿 欢乐之家 共同体形塑
下载PDF
一朵早谢的百合花——《欢乐之家》女主人公莉莉悲剧原因探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赵慧珍 史菊鸿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1-155,共5页
长篇小说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所揭示的上流社会、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处境, 以及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性格弱点,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欢乐之家 社会背景 性格弱点
下载PDF
《欢乐之家》中莉莉·巴特的崇高美 被引量:9
3
作者 薛小惠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4-66,共3页
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伊迪丝·沃顿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中的女主人公莉莉·巴特出身于荣华富贵之中 ,从小习惯了豪华舒适的生活 ,在家道中落后 ,为了避免穷困潦倒的生活 ,一心想嫁一位有钱的丈夫 ,但同时她又为一位鼓吹“精神... 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伊迪丝·沃顿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中的女主人公莉莉·巴特出身于荣华富贵之中 ,从小习惯了豪华舒适的生活 ,在家道中落后 ,为了避免穷困潦倒的生活 ,一心想嫁一位有钱的丈夫 ,但同时她又为一位鼓吹“精神王国”但并不富有的男士所吸引 ,最终为了更高尚、更美好的精神追求而舍弃了嫁入豪门的机会。莉莉·巴特不但有美丽、优雅的外表 ,而且具有善良的天性和博大的同情心 ,但是她却结局悲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丝·沃顿 欢乐之家 崇高美 朗吉努斯 艾德蒙德·伯克 《圣经》
下载PDF
重审《欢乐之家》中莉莉·巴特的悲剧 被引量:6
4
作者 封金珂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70,共4页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欢乐之家》中女主人公莉莉.巴特悲剧再审视,可以看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地位,是引发莉莉悲剧的深层原因;莉莉以"自欺"的方式生活,但她内心...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欢乐之家》中女主人公莉莉.巴特悲剧再审视,可以看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地位,是引发莉莉悲剧的深层原因;莉莉以"自欺"的方式生活,但她内心的焦虑并未减轻,在经历了积极意义的自我觉醒后,以其生命的毁灭为代价作为对女性他者地位的反叛,使得其悲剧性结局融入了崇高和悲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莉莉·巴特 欢乐之家 悲剧 存在主义女权理论 他者
下载PDF
美国的娜拉出走以后——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的普遍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8,共13页
《欢乐之家》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代表作,自1905年出版以来魅力经久不衰。1998年入选"20世纪一百部伟大的英文小说",2000年被搬上银幕。该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推陈出新地继承了英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欢乐之家》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代表作,自1905年出版以来魅力经久不衰。1998年入选"20世纪一百部伟大的英文小说",2000年被搬上银幕。该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推陈出新地继承了英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巧妙地融合了法国文学的唯美主义追求,并对新旧世纪之交的社会意识和存在作出了前期现代主义的艺术反思。小说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复杂的多元视角和对自我身份的深度心理探索,其中既可见奥斯丁、艾略特、哈代小说的风采,也有福楼拜、司汤达、左拉、乔治·桑作品的韵味;更有詹姆斯、德莱塞、菲茨杰拉尔德、刘易斯作品的氛围,尤为重要的是,小说从非女权主义的女性视角探讨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郑重提出却没有回答的问题:娜拉出走以后结果如何?因而具有超越种族、阶级、性别和国别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欢乐之家 现实主义 唯美主义 女性文学 美国的娜拉
下载PDF
《欢乐之家》中的婚恋伦理叙事 被引量:4
6
作者 余凝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由于婚姻制度是社会固化其阶级政治和性别政治的基石,虽然小说叙述者曾经在开始局部地肯定主人公借婚姻实现社会流动的愿望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叙事进程推进,作品则逐步转向批判婚姻制度的虚伪性,深刻地阐述了女主人公在当时通过婚姻实现... 由于婚姻制度是社会固化其阶级政治和性别政治的基石,虽然小说叙述者曾经在开始局部地肯定主人公借婚姻实现社会流动的愿望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叙事进程推进,作品则逐步转向批判婚姻制度的虚伪性,深刻地阐述了女主人公在当时通过婚姻实现阶层流动和个人幸福的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恋伦理 修辞叙事 欢乐之家
下载PDF
百合花的凋谢——论《欢乐之家》中莉莉的悲剧结局成因 被引量:1
7
作者 董靖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7-98,共2页
伊迪斯·沃顿的《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里的主人公莉莉追求理想的爱情和婚姻,也受追求享乐、金钱至上的男权社会影响,在爱情与金钱的矛盾交织中备受煎熬,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她从上流社会坠入社会低层,最终孑然一生,... 伊迪斯·沃顿的《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里的主人公莉莉追求理想的爱情和婚姻,也受追求享乐、金钱至上的男权社会影响,在爱情与金钱的矛盾交织中备受煎熬,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她从上流社会坠入社会低层,最终孑然一生,孤独死去。伊迪斯·沃顿对社会上日渐泛滥的功利主义、世态炎凉现象和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堕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斯·沃顿 欢乐之家 莉莉 矛盾性格 社会环境 悲剧
下载PDF
莉莉·巴特的困惑:评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雯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225-228,共4页
本文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下,将文本重回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探讨女主人公莉莉.巴特悲剧的根源。表面上莉莉是在上流社会对其"道德败坏"的谩骂中死去,实际上她以他者的眼光生存,无法定义自己的身份,因此,她在解开伦理结... 本文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下,将文本重回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探讨女主人公莉莉.巴特悲剧的根源。表面上莉莉是在上流社会对其"道德败坏"的谩骂中死去,实际上她以他者的眼光生存,无法定义自己的身份,因此,她在解开伦理结时出现了困惑,在现实的身份选择之中与理想的道德构建之中出现了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欢乐之家 莉莉·巴特 文学伦理学 困惑
下载PDF
伊迪丝·华顿在《欢乐之家》中对话语权的探索
9
作者 贾玉洁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4年第8期44-46,共3页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伊迪丝·华顿积极构建两性之间的对等交流。通过对《欢乐之家》这部小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伊迪丝·华顿从新的叙事角度的运用,女性象喻系统的建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三个层次瓦解了男性话语权,挑战了男权社会...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伊迪丝·华顿积极构建两性之间的对等交流。通过对《欢乐之家》这部小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伊迪丝·华顿从新的叙事角度的运用,女性象喻系统的建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三个层次瓦解了男性话语权,挑战了男权社会的霸权,并建立了以女性为中心的话语权,为女性作家写作及女性解放树立了新的丰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话语权 欢乐之家
下载PDF
《欢乐之家》——评价理论视角初探
10
作者 张莉 《价值工程》 2011年第33期319-319,共1页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小说《欢乐之家》,发现作者通过使用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实现多重的人际意义。
关键词 评价理论 欢乐之家 人际意义
下载PDF
《欢乐之家》的女性主义解读
11
作者 程娟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6-27,共2页
《欢乐之家》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阐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精髓,指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被压迫受歧视,失去自我意识,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探讨了《欢乐之家》的创作意义... 《欢乐之家》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阐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精髓,指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被压迫受歧视,失去自我意识,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探讨了《欢乐之家》的创作意义及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欢乐之家 悲剧
下载PDF
《欢乐之家》中华顿对男性权威的解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希萌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142-146,共5页
一直以来,针对伊迪丝.华顿作品的评论总是着眼于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事实上,男性同样被父权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限制着。本文分析了《欢乐之家》中华顿对男性权威的解构,揭示父权制不仅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枷锁,对男性亦是如此。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欢乐之家 父权制 男性
下载PDF
愚者的欢乐之家,智者的悲伤之家——《欢乐之家》中的圣经原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黎敏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7-69,共3页
《欢乐之家》书名出自《旧约·传道书》。“智者之心属于悲伤之家,而愚者之心属于欢乐之家。”这恰是19世纪寻欢作乐、道德沦丧的纽约上流社会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圣经原型和圣经精神的影响,揭示了西方物质文明下人们所... 《欢乐之家》书名出自《旧约·传道书》。“智者之心属于悲伤之家,而愚者之心属于欢乐之家。”这恰是19世纪寻欢作乐、道德沦丧的纽约上流社会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圣经原型和圣经精神的影响,揭示了西方物质文明下人们所经历的精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欢乐之家 圣经原型 道德风尚 现代实利主义
下载PDF
《欢乐之家》中华顿对“姐妹情谊”的呼唤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希萌 《文教资料》 2007年第34期168-171,共4页
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有着"女性主义的先知"之称的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的代表作《欢乐之家》为例,通过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的命运及她与同性之间的关系... 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有着"女性主义的先知"之称的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的代表作《欢乐之家》为例,通过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的命运及她与同性之间的关系,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她们由此而生的相互竞争和伤害,以及华顿对这种现象的痛心疾首直至对"姐妹情谊"的深情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乐之家 伊迪丝·华顿 男权社会 姐妹情谊
下载PDF
从《欢乐之家》窥伊迪丝·华顿的悲剧意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苏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7-89,共3页
以《欢乐之家》为底本,对伊迪丝.华顿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辩证地总结了她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和其带有的自然主义色彩,并结合小说女主人公的经历,论证了伊迪丝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刻体验与见解、对世界和... 以《欢乐之家》为底本,对伊迪丝.华顿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辩证地总结了她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和其带有的自然主义色彩,并结合小说女主人公的经历,论证了伊迪丝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刻体验与见解、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乐之家 伊迪丝·华顿 悲剧 自然主义
下载PDF
伊迪斯·华顿《欢乐之家》中的消费行为
16
作者 方秀敏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88-92,共5页
学界对伊迪斯·华顿纽约小说《欢乐之家》中消费问题的探讨偏向于关注上流社会有闲的生活方式、豪奢住宅环境和女性消费,而忽视了老纽约社会各阶层消费行为的差异、造成差异的潜在原因以及男女消费主体的内在的心理机制。文章从老... 学界对伊迪斯·华顿纽约小说《欢乐之家》中消费问题的探讨偏向于关注上流社会有闲的生活方式、豪奢住宅环境和女性消费,而忽视了老纽约社会各阶层消费行为的差异、造成差异的潜在原因以及男女消费主体的内在的心理机制。文章从老纽约社会消费群体的行为差异、社会场域里的资本竞争和隐形符号暴力、消费主体的"瘾癖"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入手,阐释20世纪初老纽约消费的特点及深层原因,旨在倡导一种健康的消费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斯·华顿 欢乐之家 消费行为 消费伦理
下载PDF
面具下人格扭曲的异化人——以荣格人格面具理论解读《欢乐之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煌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0-53,共4页
运用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对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的首部小说《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和其他主要人物进行了心理层面的研究。对小说主要人物的人格面具成因即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露了... 运用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对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的首部小说《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和其他主要人物进行了心理层面的研究。对小说主要人物的人格面具成因即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露了小说人物由于受到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特定的人格面具,在人格面具重压之下,聚居于上流社会的人们实质上是一群人格扭曲的异化人。论证了小说标题的深刻意义,显示了伊迪丝·华顿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极力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乐之家 人格面具 扭曲人格 批判
下载PDF
建构失落的精神共和国——怀旧认知图式下《欢乐之家》再解读
18
作者 朱妤双 戚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27-35,共9页
借助怀旧认知图式,通过分析主人公莉莉·芭特在话语暴力下抗拒现实、疏离现实以及人际归属建构策略的使用,说明《欢乐之家》的怀旧主题及其对华顿的身份意义。作为没落旧贵族,莉莉在上流社会圈内受精英主义和文雅传统的束缚,圈外遭... 借助怀旧认知图式,通过分析主人公莉莉·芭特在话语暴力下抗拒现实、疏离现实以及人际归属建构策略的使用,说明《欢乐之家》的怀旧主题及其对华顿的身份意义。作为没落旧贵族,莉莉在上流社会圈内受精英主义和文雅传统的束缚,圈外遭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等话语的排斥;为防御这些现实威胁,她采用怀旧策略,通过疏离现实、建构一个理想化的地方,来补偿自我的缺损以及归属感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乐之家 怀旧图式 莉莉·芭特 自我归属感 伊迪斯·华顿
下载PDF
对比《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中主人公的逃离倾向
19
作者 翟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第18期250-251,共2页
在《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里,华顿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新鲜又独特的老纽约社会,并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为自己的保守和虚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逃离传统在美国源远流长,逃... 在《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里,华顿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新鲜又独特的老纽约社会,并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为自己的保守和虚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逃离传统在美国源远流长,逃离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主要现象。《纯真年代》与《欢乐之家》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都有逃离的倾向,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的背景分析他们的逃离倾向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真年代》 欢乐之家 逃离
下载PDF
镜中的百合花——《欢乐之家》“镜子”意象挖掘
20
作者 曾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03-106,共4页
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自我追寻的主题总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并且具有深刻含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挖掘潜藏在《欢乐之家》中典型的"镜子"意象,可以揭示在"他者"映照下女主角丽莉.巴... 在伊迪丝.华顿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自我追寻的主题总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并且具有深刻含义。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挖掘潜藏在《欢乐之家》中典型的"镜子"意象,可以揭示在"他者"映照下女主角丽莉.巴特曲折的自我追寻之路。在老纽约上流社会,有早期自我觉醒意识的丽莉在经历了自我迷失、痛苦分裂、挣扎与反抗后,以死亡为代价,改变了女性他者的地位,最终走向自我实现。这一悲惨的结局被赋予崇高与悲壮,使如百合花般的丽莉真正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乐之家 镜像理论 自我追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