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隆升与欧亚内陆及北非的干旱化 被引量:45
1
作者 刘晓东 李力 安芷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4-122,共9页
通过利用一个较为完善的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一系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 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共进行了11个改变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即对欧亚大陆上现代大地形所 在地区(约10~60°N,50~140°E)陆地上... 通过利用一个较为完善的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一系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 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共进行了11个改变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即对欧亚大陆上现代大地形所 在地区(约10~60°N,50~140°E)陆地上所有格点的地形高度分别取为现代地形高度值的 100%,90%,80%,70%,…,10%,外加一个无地形试验M00,共完成了11个试验。结合与干旱 化有关的地质记录,探讨了高原隆起在欧亚内陆及北非干旱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仅 仅改变高原地区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结果与气候变化地质记录在趋势上有可比性,青藏高原 隆升是中亚及北非地区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干旱化加剧的重要原因,但却不是上述干旱区形成 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 青藏高原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试验 隆升 欧亚内陆 北非
下载PDF
16—17世纪“布哈拉人”与欧亚内陆贸易网络的构建 被引量:8
2
作者 褚宁 马建春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欧美学界尝以为,自16世纪始,中亚于内陆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趋于衰落,并将其影响因素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乌兹别克等部族的入侵,造成中亚统一帝国的分崩离析;二是受到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实际上,在16—17世纪,中亚的传统商... 欧美学界尝以为,自16世纪始,中亚于内陆国际贸易的重要地位趋于衰落,并将其影响因素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乌兹别克等部族的入侵,造成中亚统一帝国的分崩离析;二是受到地理大发现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实际上,在16—17世纪,中亚的传统商业城镇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其中,以"布哈拉人"为主体的商人群体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布哈拉人"作为一个泛化的商业群体,这一时期通过教缘与地缘关系,将中亚诸城镇、草原以及印度、波斯、俄国、中国连接在一起,构建起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欧亚内陆贸易网络。正是由于"布哈拉人"长期把持对远东贸易的控制权,从而迫使俄国政府自16世纪下半叶始,积极开拓西伯利亚新商道,以摆脱"布哈拉人"主导下的远东贸易体系。由此说明,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二百年间,中亚商队在欧亚内陆依然保持着自身的贸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哈拉人 商队贸易 西伯利亚新商道 欧亚内陆网络
原文传递
古代内陆欧亚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陈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4-128,共5页
关键词 古代 内陆欧亚 中国文化
下载PDF
古代内陆欧亚的社会形态及交通路线——以希罗多德《历史》所记为中心
4
作者 王宏谋 Wang Hongmou 《昌吉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8-32,共5页
《历史》是希罗多德的传世名作。其内容的庞杂丰富已为世人所熟知。就其中关于内陆欧亚的记述看,早期内陆欧亚的社会形态既包含氏族部落的因素,又有城邦国家的成分。《历史》清晰地记述了古代东西交通的主要通道——草原“丝绸之路”;... 《历史》是希罗多德的传世名作。其内容的庞杂丰富已为世人所熟知。就其中关于内陆欧亚的记述看,早期内陆欧亚的社会形态既包含氏族部落的因素,又有城邦国家的成分。《历史》清晰地记述了古代东西交通的主要通道——草原“丝绸之路”;早期内陆欧亚社会的阶级分化状况和民俗风情。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从《历史》看,内陆欧亚是古代中西交通的中介;是游牧文化和习俗的发源地;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罗多德 《历史》 内陆欧亚 草原丝路
下载PDF
内陆欧亚学重大问题研究
5
作者 刘中玉 《学术动态(北京)》 2007年第34期22-24,共3页
一、内陆欧亚史研究 自古以来内陆欧亚就是游牧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文化区域,先后产生重要影响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亦与东部汉文化圈、西部东地中海文化圈、南部印度文化圈发生过重要联系。因此,这... 一、内陆欧亚史研究 自古以来内陆欧亚就是游牧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文化区域,先后产生重要影响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亦与东部汉文化圈、西部东地中海文化圈、南部印度文化圈发生过重要联系。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后活动此地的游牧民族上。按照它们的活动时期和影响大小来看,大致可分为三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欧亚 汉文化圈 文化区域 游牧文化 匈奴文化 突厥文化 蒙古文化 游牧民族
下载PDF
兰大社出版《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6
作者 王晓芳 《出版参考》 2010年第8期21-21,共1页
由兰州大学出版社打造的学术精品丛书《欧亚历史文化文库》(著名学者余太山先生主编,共100种)第一批图书(14种)自2010年4月起开始陆续出版。本文库旨在整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陆欧亚学这一新学科,为读... 由兰州大学出版社打造的学术精品丛书《欧亚历史文化文库》(著名学者余太山先生主编,共100种)第一批图书(14种)自2010年4月起开始陆续出版。本文库旨在整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陆欧亚学这一新学科,为读者提供了解和研究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整体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出版社 历史文化 文库 内陆欧亚 2010年 著名学者 学术精品 整体视角
下载PDF
略论“德都蒙古”名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青格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26,共4页
近年来"德都蒙古"(degedii mongγol)名称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早在蒙元时期已经存在类似的名称"stod hor",而称青海地区蒙古人为"德都蒙古"者,益希班觉为第一人。本文根据文献记载考证这一名称的来源... 近年来"德都蒙古"(degedii mongγol)名称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早在蒙元时期已经存在类似的名称"stod hor",而称青海地区蒙古人为"德都蒙古"者,益希班觉为第一人。本文根据文献记载考证这一名称的来源,并对其涵义以及现实意义等作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蒙古 德都蒙古 青藏高原 益希班觉 内陆欧亚
下载PDF
“内陆欧亚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孙昊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4年第3期69-72,共4页
2013年9月20-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陆欧亚研究中心、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承办的“内陆欧亚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举行。来自中国、蒙古、日... 2013年9月20-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陆欧亚研究中心、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承办的“内陆欧亚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举行。来自中国、蒙古、日本、韩国、伊朗、希腊、德国、美国等8个国家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提交论文59篇。与会学者在“内陆欧亚历史文化”这一宏大主题之下,对内陆欧亚历史上主要民族的历史、文学、社会、考古、语言、宗教、图像、文献、音乐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就历史上内陆欧亚与周边文明地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与讨论。这次会议按照不同主题,分为七场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历史文化 内陆欧亚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职业学院 锡林郭勒
原文传递
古典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所记欧亚陆路交通
9
作者 许序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7-135,160,共10页
根据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结合汉籍文献记载,考辨了9—10世纪自地中海到中国的陆路交通路线。中亚到中国的道路起于呼罗珊的木鹿,中亚地区的布哈拉、撒马尔罕、扎敏、怛逻斯和碎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花剌子模是中亚与东南欧及北... 根据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结合汉籍文献记载,考辨了9—10世纪自地中海到中国的陆路交通路线。中亚到中国的道路起于呼罗珊的木鹿,中亚地区的布哈拉、撒马尔罕、扎敏、怛逻斯和碎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花剌子模是中亚与东南欧及北欧贸易的中心及货物集散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内陆 交通路线 阿拉伯舆地文献 8—10世纪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苏宝煌 姜大膀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5-944,共10页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设计并进行了7组高原不同隆升情景的数值试验,集中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在欧亚内陆干旱演化中的作用。在无高原试验中,亚洲副热带干旱区为东西对称的纬向型分布;随着高原高度的增加,一方面有助于东亚季风...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设计并进行了7组高原不同隆升情景的数值试验,集中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在欧亚内陆干旱演化中的作用。在无高原试验中,亚洲副热带干旱区为东西对称的纬向型分布;随着高原高度的增加,一方面有助于东亚季风降水的向北扩展,另一方面导致欧亚大陆西风强度显著减弱,使得亚洲副热带气候纬向不对称性增加,同时欧亚中纬度干旱面积增加。其原因是,高原隆升导致近地层气温下降,进而大气含水量减小;同时,地形的阻挡效应导致纬向和经向的环流减弱,这两个因素综合导致内陆地区水汽输送的减弱是中亚干旱区范围增加的主要动力学机制。与以往大气模式试验一致,海气耦合试验支持了高原隆升是亚洲内陆水汽输送和降水减少,以及内陆干旱化加剧的重要原因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欧亚内陆干旱 海气耦合模式
原文传递
2014年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综述
11
作者 聂静洁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5年第5期30-39,共10页
本年度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成果依然可以大体分为古代内陆欧亚史和海交史研究两大类,新概念“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国家和地区正是本学科关注的主要地域。从研究内容观察,本年度成果不出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语言、宗教、考古... 本年度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成果依然可以大体分为古代内陆欧亚史和海交史研究两大类,新概念“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国家和地区正是本学科关注的主要地域。从研究内容观察,本年度成果不出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语言、宗教、考古等传统范畴;从新的研究热点以及新资料、新观点、新方法等角度进行考量,每一研究领域皆有不同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关系史 古代 综述 研究成果 内陆欧亚 新资料 考古
原文传递
中亚古代民族文化中崇七习俗探源
12
作者 刘学堂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6年第2期206-206,共1页
对数字七的崇拜,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在内陆欧亚。中亚西亚地区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三大世界宗教.以及欧亚地区许多民族的民间信仰中,崇拜七现象广泛存在,流传至今。欧亚地区有史以来,数字崇拜文化中以崇七习俗最为典型。广布中... 对数字七的崇拜,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出现在内陆欧亚。中亚西亚地区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三大世界宗教.以及欧亚地区许多民族的民间信仰中,崇拜七现象广泛存在,流传至今。欧亚地区有史以来,数字崇拜文化中以崇七习俗最为典型。广布中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崇七习俗尤为盛行。七最初作为数字崇拜的对象,根植于原始人类朴素的宇宙结构观和灵魂结构观,其影响颇为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习俗 中亚 数字崇拜 古代 欧亚地区 伊斯兰文化 内陆欧亚
原文传递
Projects of Development of Transcontinental Transport-Economic Belts in Northern Eurasia 被引量:2
13
作者 Peter BAKLANOV Matvey ROMANOV +1 位作者 Vladimir KARAKIN Alexey LANKI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5年第2期110-113,共4页
The role of the Trans-Siberian main railway is considered related t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of Eurasia. The stages of formation of a transport-economic belt along the Trans-Siberian main railway and... The role of the Trans-Siberian main railway is considered related to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of Eurasia. The stages of formation of a transport-economic belt along the Trans-Siberian main railway and its branches are distinguished. The main feature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Siberian main railway, its new branches, and also the Russian mega project "Integrated Eurasian infrastructural system" are presented. The comparative characteristic of a zone of influence of the Trans-Siberian main railway and a New Silk Roa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given. General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continental Eur- asian transport-economic belts are singled out.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despite some competition to the Trans-Si- berian Main Railway in the Eurasian transport transit, realization of the New Silk Road project will bring obvious so- 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or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through formation of the zon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ong this transport corridor. Finally, it will undoubtedly contribute to achievement of closer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greater security in Eur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asian transport transit in-land development railways modernization environmental issu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