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及其实施计划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志强 孙成权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5-73,共9页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是国际上建立的三个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之一,它利用了欧洲联盟已有的研究机构框架,是国际上最早建立并开始实施的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该网络的概念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3年建立...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是国际上建立的三个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之一,它利用了欧洲联盟已有的研究机构框架,是国际上最早建立并开始实施的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该网络的概念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3年建立,1995年初开始实施《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实施计划》。本文介绍了ENRICH的目标、结构、运作、科学问题、实施问题,以及ENRICH1995~1996年的实施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全球变化 研究网络 实施计划 全球环境
下载PDF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实施计划
2
作者 张志强 《地理译报》 CSCD 1996年第1期52-64,F003,共14页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的实施计划由ENRICH办公室根据ENRICH理事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制定。在由ENRICH理事会和欧共体的代表组成的特别小组的帮助下,该实施计划已被详尽阐述和修订。1995年2月1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ENRICH理事会第三...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的实施计划由ENRICH办公室根据ENRICH理事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制定。在由ENRICH理事会和欧共体的代表组成的特别小组的帮助下,该实施计划已被详尽阐述和修订。1995年2月1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ENRICH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对该实施计划又进行了审查并获得通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环境 全球变化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 ENRICH
原文传递
亚洲─太平洋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的发展及其科学议程 被引量:1
3
作者 施永辉 张志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1期78-84,共7页
亚洲-太平洋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是国际上建设的三个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之一,该网络的概念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成立了两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WG1)的任务是就APN的科学议程提出建议,第二工作组... 亚洲-太平洋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是国际上建设的三个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之一,该网络的概念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成立了两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WG1)的任务是就APN的科学议程提出建议,第二工作组(WG2)的任务是就APN的组织结构提出建议。1992年、1994年和1995年已分别召开了APN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专题讨论会。本文根据WG1和WG2的建议报告、APN专题讨论会的联合声明等,介绍APN的发展情况及其科学议程方面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地区 全球变化 研究网络 全球环境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侵蚀网络:一个多方参与的研究计划
4
作者 田从华 胡应成 +2 位作者 John Lngrom Jeffreyey Lee Christian Valentin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997年第3期87-92,共6页
土壤侵蚀是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的一个重大威胁,是人为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奥德曼等人(1991)认为全世界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可用地已遭风蚀或水蚀。土壤侵蚀还能造成异地环境问题,诸如增加空气中尘埃(Stetler等人1994;EPA1994),促使沉积物... 土壤侵蚀是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的一个重大威胁,是人为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奥德曼等人(1991)认为全世界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可用地已遭风蚀或水蚀。土壤侵蚀还能造成异地环境问题,诸如增加空气中尘埃(Stetler等人1994;EPA1994),促使沉积物向河流和湖泊中的迁移(Robinson 1979),以及水库淤塞(Tagwira 1992)。全球变化会使目前状况更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过程 全球变化研究 陆地生态系统 网络 气候变化 研究计划 土壤侵蚀模型 土地退化 土地利用变化 风蚀
下载PDF
生态研究网络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5
作者 岳化 《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 1991年第2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生态研究网络 全球变化 研究计划
下载PDF
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第三次专题讨论会联合声明
6
作者 张志强 《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 1995年第4期20-23,共4页
关键词 环境系统 全球变化 研究网络
下载PDF
全球变化研究亚太地区网络(APN)概况
7
作者 曹月华 《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 1994年第4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研究网络 亚太地区
下载PDF
德国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与全球变化研究
8
作者 孙玉华 《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 1994年第2期8-11,共4页
关键词 全球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 研究网络 德国
下载PDF
美国全球变化数据共享的经历对我国数据共享决策的启示 被引量:36
9
作者 刘闯 王正兴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51-157,共7页
美国对国家投资获取的科学数据采取“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这一政策分两步落实 :第一步侧重于数据中心建设。由NASA在全国优选 9个数据中心组成国家级分布式数据中心群(DAACs)。第二步侧重于法规和网络共享建设。由白宫设立总统长... 美国对国家投资获取的科学数据采取“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这一政策分两步落实 :第一步侧重于数据中心建设。由NASA在全国优选 9个数据中心组成国家级分布式数据中心群(DAACs)。第二步侧重于法规和网络共享建设。由白宫设立总统长期专项———美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 (USGCRP) ,其中包括“全球变化数据信息系统”(GCDIS)。历经十年 ,建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科学数据共享体系 :GCDIS。在此过程中 ,政府主持总体规划 ,并通过预算、法律法规 ,以及管理条例使规划得以实施。美国在科学数据共享方面的经验表明 :公益性科学数据共享的工作应由国家负责 ;国家综合使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执行对该工作的领导 ;分布式国家级数据中心群是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经济有效的途径 ;科学数据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是科学数据发展的动力。这些对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总体方案的确定和战略方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全球变化数据 共享 GCDIS 网络 信息系统 科学研究
下载PDF
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背景、现状和前景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赵士洞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0-512,共3页
关键词 生态研究网络 国际机构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近期工作重点
11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32-433,共2页
在分析国际上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战略定位、科学目标。
关键词 生态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工作会议暨第三次中国林业科技论坛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兵 卢琦 《林业科技管理》 2003年第2期15-21,共7页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定位研究 研究网络 中国 外国 野外观测能力 网络管理中心
下载PDF
13.欧洲委员会2020年未来发展宣言书
13
作者 Carlos Morais +1 位作者 Pires 吴思竹(编译)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 2009年第2期15-16,共2页
10的100万次方数量极大!这是一种用于表示科学信息发生了什么变化的简单方法。通过使用新的方法、实验和测量,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着科学和研究的方式。高速的通讯网络将科学家和他们的学校和研究实验室联系在一起,使他们能够通过合作... 10的100万次方数量极大!这是一种用于表示科学信息发生了什么变化的简单方法。通过使用新的方法、实验和测量,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着科学和研究的方式。高速的通讯网络将科学家和他们的学校和研究实验室联系在一起,使他们能够通过合作共同面对新的全球性的研究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委员会 宣言书 研究实验室 科学信息 数字化技术 通讯网络 科学家 全球
下载PDF
地理信息科学—兼论相关学科(序)
14
作者 陈述彭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Z1期40-41,共2页
世纪之交,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加上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数字通讯网络的迅猛发展,掀起了全球变化研究与对地观测计划的新高潮。特别是《地球系统科学》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数字地球》的呼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于... 世纪之交,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加上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数字通讯网络的迅猛发展,掀起了全球变化研究与对地观测计划的新高潮。特别是《地球系统科学》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数字地球》的呼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于是,时势造英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脱颖而出,或称《地理信息科学》,或称《地球信息科学》,大同小异,殊途同归,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 相关学科 地球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数字地球 符号学 地球系统科学 数字通讯网络 全球变化研究
下载PDF
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生命和地球环境演变过程的新解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羽 姚玉鹏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7-677,共1页
美国Science杂志的网络版“科学快讯”于2005年2月24日发表了由一个中美联合研究小组根据宜昌三峡地区的岩石样品测得的一组同位素年龄和系统的碳同位素数据,对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全球性冰期、海水化学成分异常变化、多细胞动物起源与... 美国Science杂志的网络版“科学快讯”于2005年2月24日发表了由一个中美联合研究小组根据宜昌三峡地区的岩石样品测得的一组同位素年龄和系统的碳同位素数据,对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全球性冰期、海水化学成分异常变化、多细胞动物起源与演化过程等科学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各个大陆几乎同时于6.35亿年前结束,在5.8亿年前又发生一次小冰期,而后地球上才出现原始的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大爆发 演变过程 地球环境 生命 同位素年龄 2005年 水化学成分 碳同位素 岩石样品 三峡地区 联合研究 异常变化 地球历史 科学问题 演化过程 动物起源 网络 全球 多细胞 小冰期
下载PDF
文摘(中文文献)
16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5期72-73,共2页
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科学通报》2013年第58卷第21期<br>  过去20多年来,国际科学界对全球变化研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变化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科学通报》2013年第58卷第21期<br>  过去20多年来,国际科学界对全球变化研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变化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共识。为应对全球变化挑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目标是在21世纪末将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增温控制到不超过工业化前2℃。但是,处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哪些原则,重点开展何种研究,采取什么政策保障还没有明晰的思路。徐冠华等提出,立足国际和区域平衡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制定全球变化应对对策;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同时人类社会自身和谐前提下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减排与增汇并举,减缓与适应并重等原则;加强科学研究,减少全球变化认识的不确定性。应对全球变化挑战实质上为人类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促进人类能源结构转变、改善和恢复地球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国际与区域间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熵理论 海风 可持续性发展 归因研究 华北区域 天气型 天气模式 演变特征 全球变化研究 海气耦合 城市下垫面 卷第 非线性误差 概率预报 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 太阳风暴
下载PDF
新闻资讯
17
《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13年第5期1-7,共7页
2013世界标准日国际标准推动积极改变2013年10月14日IEC主席克劳斯·乌赫勒博士ISO主席特里·希尔博士ITU秘书长哈马德·图尔博士当前,国际社会既要面对全球市场变化,又要在世界经济复苏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等亟待解决的问... 2013世界标准日国际标准推动积极改变2013年10月14日IEC主席克劳斯·乌赫勒博士ISO主席特里·希尔博士ITU秘书长哈马德·图尔博士当前,国际社会既要面对全球市场变化,又要在世界经济复苏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之间维持平衡。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国际标准是打开全球市场,营造良好商业氛围,刺激经济增长,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引领积极改变的最强有力手段。国际标准是全球最优秀专家所形成的共识,其范围涉及用能、能效、交通、管理体系、气候变化、医疗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信息网络 技术经济研究 国际标准化组织 解决方案 仪器仪表 气候变化 西门子 现场总线 全球市场 机械工业
下载PDF
大国意识与独立自主:法国的国家安全研究
18
作者 于江 《新华文摘》 2023年第6期158-158,共1页
于江在《国际政治研究》2022年第5期撰文认为,法国的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实践,是国际安全研究领域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现代法国学界在官方政策文件指引下,围绕国家安全持续开展了“以欧洲一体化确保国家安全和... 于江在《国际政治研究》2022年第5期撰文认为,法国的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实践,是国际安全研究领域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现代法国学界在官方政策文件指引下,围绕国家安全持续开展了“以欧洲一体化确保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发展“以小慢大”的核威慢战略等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并对反恐、网络安全、防疫、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予以关注,形成“小而全”“小而美”的研究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一体化 国际政治研究 持续开展 网络安全 全球性挑战 气候变化 政策文件 大国意识
原文传递
基础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云 周文能 +1 位作者 邹立尧 张琳 《中国基础科学》 2003年第5期40-46,共7页
一、大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大科学"(big science or megascience or large scinece)是国际科技界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就其研究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 一、大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大科学"(big science or megascience or large scinece)是国际科技界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就其研究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科学研究 前沿领域 国际大科学 研究计划 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地学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 高能物理领域 空间科学领域 地面天文学领域 科学网络
原文传递
Preface
20
作者 Fei Liu Gaojun Li Jun C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14期1483-1484,共2页
Deciphering the eolian source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paleo-significance of the Quaternary eolian deposits(the Xiashu loess)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Both a local source from the fluvial sedimen... Deciphering the eolian source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paleo-significance of the Quaternary eolian deposits(the Xiashu loess)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Both a local source from the fluvi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 distal source from the northern desert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loes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have been proposed.Recent researches show great advantages of detrital zircon ages as a source tracer for Asian dust based on the laser ablation U-Pb isotopic dating technique.This work presents the U-Pb ages of zircon grains extracted from the Xiashu loes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Xiashu loess has a very different age distribution of zircon grains from that of the loess on the CLP as well as the materials in the arid lands of the Asian Interior.Instead,the zircon ages of the Xiashu loess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fluvi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indicating the dominance of proximal dust source.Proximal source of the Xiashu loess implies that extensive eolian processes might have existed in the currently wet South China,possibly in response to the full glacial conditions aft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of global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航天局 温室气体 全球气候变化 研究开发机构 人类活动 地理分布 NASA 卫星任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