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安氏Ⅱ类错正畸人群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不调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邓潇 万哲 +3 位作者 何姝姝 Peter Wamalwa 陈嵩 张智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者CR位的咬合记录,使用Panadent架将所有受检者的牙科模型在CR位上架并进行分析。采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PI)测量并记录每个受检者CR位与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结果 1)安氏Ⅱ类错组有74例患者存在CR-MI不调,阳性率为92.50%;个别正常组仅有5例,阳性率为1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安氏Ⅱ类错组中,55例的CR-MI不调类型为一致性不调,占74例CR-MI不调患者的74.32%。3)安氏Ⅱ类错组与个别正常组的干扰大多数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25%和66.00%。结论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CR-MI的一致性,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关系位 安氏Ⅱ类错 髁突置测量仪
下载PDF
无牙颌正中关系位的哥特式弓描记与转移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国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7-880,共4页
目前一般认为确定无牙颌水平关系即确定正中关系位,哥特式弓描记法是唯一在确定关系时可客观观察下颌后退程度的方法。它利用固定于上下颌弓上的装置记录下颌运动时的信息,描记出雨伞状的划痕,雨伞顶点即被认为是正中关系位点。本文详... 目前一般认为确定无牙颌水平关系即确定正中关系位,哥特式弓描记法是唯一在确定关系时可客观观察下颌后退程度的方法。它利用固定于上下颌弓上的装置记录下颌运动时的信息,描记出雨伞状的划痕,雨伞顶点即被认为是正中关系位点。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哥特式弓描记法记录与转移正中关系位的临床规范操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安装描记盘、固定描记针、口内描记、记录正中关系位和转移至牙合架等操作,每一步操作都通过相应的临床图片进行详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牙颌 正中关系位 哥特式弓描记法 记录与转移
下载PDF
伴最大牙尖交错位与正中关系位不调的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诊疗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田雪(综述) 罗梦奇(综述) +5 位作者 JoannaBek Ser Yun(综述) 刘洋(综述) 李继华(综述) 白丁(审校) 韩向龙(审校) 祝颂松(审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3,共7页
临床上,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常常伴随着最大牙尖交错位与正中关系位不调,部分病例还伴有不同程度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给这类病例的矫治方案制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成功的治疗有赖于系统的检查... 临床上,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常常伴随着最大牙尖交错位与正中关系位不调,部分病例还伴有不同程度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给这类病例的矫治方案制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成功的治疗有赖于系统的检查、明确的诊断、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思维、科学的治疗方案与有效的治疗手段。该文基于文献汇总及本团队近年来临床多学科会诊与治疗经验,对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伴最大牙尖交错位与正中关系位不调、伴或不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复杂病例诊疗进展及思路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方案及流程,以期为相关临床多学科诊疗标准程序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 最大牙尖交错正中关系位不调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口腔多学科协作诊疗
下载PDF
鼓气咬合法确定无牙颌正中关系位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张玉森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66-167,共2页
无牙颌病人正中关系位的正确确定是全口义齿修复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确定无牙颌正中关系的方法很多,如:下颌运动轨迹扫描仪(MKG),哥德式弓法到等.这些方法虽准确,但只适用于科研和特殊病人,而传统的卷台法、吞咽法、后牙自然咬合法... 无牙颌病人正中关系位的正确确定是全口义齿修复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确定无牙颌正中关系的方法很多,如:下颌运动轨迹扫描仪(MKG),哥德式弓法到等.这些方法虽准确,但只适用于科研和特殊病人,而传统的卷台法、吞咽法、后牙自然咬合法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理解、配合,对一些配合欠佳的病人,临床医师在确定正中关系时遇到一定的难度,本文采用鼓气法确定31例病人的正中关系,取得满意效果,并对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牙颌 正中关系位 鼓气咬合法 全口义齿修复
下载PDF
确定正中关系位的新尝试——排上颌后牙咬合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恒诚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23-24,35,共3页
目的评估排上颌后牙咬合法确定正中关系位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例无牙颌患者,分别用直接咬合法(A组)、排上颌后牙咬合法(B组)确定正中关系位位,并作效果评价。结果排上颌后牙咬合法较直接咬合法确定正中关系位准确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目的评估排上颌后牙咬合法确定正中关系位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例无牙颌患者,分别用直接咬合法(A组)、排上颌后牙咬合法(B组)确定正中关系位位,并作效果评价。结果排上颌后牙咬合法较直接咬合法确定正中关系位准确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上颌后牙咬合法是确定正中关系位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口义齿 正中关系位
下载PDF
利用下颌进退运动确定正中关系位
6
作者 张景林 《长春医药》 1996年第2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义齿学 全口义齿修复 正中关系位 下颌进退运动
下载PDF
安氏Ⅱ类错正中关系位-最大牙尖交错位位移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云霁 陈嵩 +2 位作者 石安田 吴艳 邓潇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1-236,共6页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初诊人群正中关系位-最大牙尖交错位(CR-MI)的位移程度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107例。对所有受检者进行TMD症状、...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初诊人群正中关系位-最大牙尖交错位(CR-MI)的位移程度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107例。对所有受检者进行TMD症状、体征及相关情况的专科检查和问卷调查,所得结果用Helkimo指数〔临床功能紊乱指数(Di)、既往功能紊乱指数(Ai)〕进行分析。受检者正中关系位(CR)与最大牙尖交错位(MI)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ondyle Position Indication,CPI)记录及测量。结果所有受检者Di与5个方向、Ai与4个方向(除横向偏斜)上的CR-MI位移量呈正相关(P<0.05),且Di、Ai与CR-MI不调数量也呈正相关(P<0.05),CR-MI位移量及CR-MI不调量随着Di、Ai等级的增加而增加;除横向偏斜外,TMD症状和体征均与其它4个方向的CR-MI位移量呈正相关(P<0.05),与CR-MI不调数量也呈正相关(P<0.05),有TM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其CR-MI位移量及CR-MI不调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CR-MI的位移程度是TMD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与TMD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关系位 最大牙尖交错 下颌关节紊乱病 安氏Ⅱ类错[牙合]
原文传递
正中关系位-正中[牙合]位垂直向不调患者戴用Roth诊断[牙合]垫前后头影测量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陈莉 陈丹鹏 +1 位作者 何奇 毛晓燕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49-154,共6页
目的比较髁突位置垂直向异常患者传统的最大牙尖交错位(centricocclusion,CO)头颅侧位片与戴用骀垫后获得的正中关系位(centricrelation,CR)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结果差异,揭示患者真实的咬合关系,了解不同下颌位置的头影测量分... 目的比较髁突位置垂直向异常患者传统的最大牙尖交错位(centricocclusion,CO)头颅侧位片与戴用骀垫后获得的正中关系位(centricrelation,CR)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结果差异,揭示患者真实的咬合关系,了解不同下颌位置的头影测量分析存在的差异可能为临床诊断带来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髁突位置垂直向异常患者14例,拍摄传统CO位头颅侧位片和戴用殆垫后获得的CR位头颅侧位片,比较两组头影测量21项指标结果差异。结果CR位头影测量值ANB角、关节角、Y轴角、覆盖明显大于CO位头影测量值(P〈0.05),而SNB角、面轴角明显小于CO位头影测量值(P〈0.05)。结论髁突位置垂直向异常患者CO位和CR位头影测量各项目差异说明,髁突从CO位退到CR位时下颌位置在矢状和垂直向发生改变,对这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可能会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影测量 下颌正中关系位 [牙合]垫
原文传递
一种用于正中关系不调安氏Ⅲ类患者的头影测量方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何欣 张栋梁 李梦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评价一种应用于正中关系不调的安氏Ⅲ类患者的修正头影测量方法及其对正畸诊断和评估治疗有效性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筛选23例安氏Ⅲ类错、正中关系与正中位不调的病例,进行修正头影测量,根据该诊断依据确定矫治方案,利用PAR... 目的:评价一种应用于正中关系不调的安氏Ⅲ类患者的修正头影测量方法及其对正畸诊断和评估治疗有效性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筛选23例安氏Ⅲ类错、正中关系与正中位不调的病例,进行修正头影测量,根据该诊断依据确定矫治方案,利用PAR指数评价矫治效果。结果:矫治完成时间12-19个月,平均15.68个月。全部病例均达到尖牙和磨牙的Ⅰ类关系、牙列整齐、前牙覆覆盖正常。结论:本文介绍的修正头影测量方法,能够去除正中关系不调对安氏Ⅲ类诊断的影响,帮助正畸医生清晰了解反的骨性牙性形成机制,有助于临床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关系位 正中[牙合] 安氏Ⅲ类
下载PDF
分段取蜡记录确定全口义齿正中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平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1年第1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全口义齿 正中关系位 分段取蜡He记录法 口腔修复
下载PDF
板治疗对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颌位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莹 车晓霞 +2 位作者 祁森荣 孙君 魏思龙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颌位关系的特点,探讨板治疗对此类患者双侧髁突功能位置的改变及对错畸形诊断的影响。方法选择板治疗的28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使用髁突位置测量仪测量患者治疗前中后的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颌位关系的特点,探讨板治疗对此类患者双侧髁突功能位置的改变及对错畸形诊断的影响。方法选择板治疗的28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使用髁突位置测量仪测量患者治疗前中后的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位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的差异,板治疗结束时重新评估错畸形诊断,比较板治疗前后功能位置差异和左右双侧对称性的改变。结果 7例患者板治疗前同时满足在X轴、Y轴差异小于2mm、在Z轴差异小于0.5mm。板治疗前后骨性Ⅱ类患者CR与ICP位的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变化的对称性改变在垂直方向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板治疗后有2例患者骨性诊断改变,6例患者安氏诊断改变。结论 板治疗可以使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颌位关系趋于协调,为固定正畸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板 骨性Ⅱ类 正中关系位 牙尖交错
下载PDF
无颞下颌关节症状成人最大牙尖交错位与正中颌位间髁突位移的测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玉婷 韩旭 +1 位作者 谢志伟 郭泾 《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研究无颞下颌关节症状青年人最大牙间交错位及正中关系位下的髁突位移方向及大小。方法取得受试者的口腔工作模型、拍摄全口曲面断层及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筛选及jarabak头影测量分析。取得病人最大牙尖交错位(MICP)咬合记录。取得... 目的研究无颞下颌关节症状青年人最大牙间交错位及正中关系位下的髁突位移方向及大小。方法取得受试者的口腔工作模型、拍摄全口曲面断层及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筛选及jarabak头影测量分析。取得病人最大牙尖交错位(MICP)咬合记录。取得病人正中关系位(CRP)咬合记录,使用AD2解剖式架记录上下颌位置。将工作模型自架转移至MCD,分别于左右及横向3个面打点记录MICP和CRP时髁突的位置,测量两种位置下的打点差异。统计受试者髁突位移数据并结合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MICP-CRP髁突位移量在矢向、垂直向及横向均呈正态分布,P>0.05。(2)以Roth生理范围为标准,有34.5%的受试者其MICP-CRP位移量在此范围内;未超过该范围(T0组)与超过该范围(T1组),两组头影测量指标之间未见差异(P>0.05)。(3)MICP-CRP双侧髁突位移在三维方向不一致的比例约为31.1%;MICP-CRP方向一致者(TC)与不一致者(TD)头影测量指标之间未见差异(P>0.05)。(4)MICP-CRP双侧髁突位移量与头影测量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中(Pearson分析),L角、Go角与左侧髁突矢向位移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385,r=0.467);后前面高比与左右两侧垂直向位移量同时存在负相关关系(r=-0.442,r=-0.380)。结论由于无TMD症状人群口颌系统功能评价标准不能完全确定,因此研究对象存在假阴性的可能。研究结论与以往相关研究的不同提示我们口颌系统生理代偿机制个体巨大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关系位 最大牙尖交错 AD2[牙合]架 髁突
下载PDF
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位置与牙弓宽度不调关系的研究
13
作者 王睿 邓锋 +3 位作者 陈军 郑雷蕾 董艳玲 余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3-467,共5页
目的:研究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与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um intercuspation,MI)髁突三维偏移的特点,分析牙弓宽度对髁突偏移的影响,为单侧后牙反患者正畸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 目的:研究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与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um intercuspation,MI)髁突三维偏移的特点,分析牙弓宽度对髁突偏移的影响,为单侧后牙反患者正畸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后牙反患者33例与个别正常者33例,测量单侧后牙反患者牙弓宽度,使用架与髁突位置测量仪(measure condyle displacement,MCD)记录受试者CR位和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的差异及咬合变化情况,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pe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CR-MI不调的阳性率大于对照组(χ2=38.018,P=0.000)。2试验组反侧髁突CR-MI垂直向偏移量大于非反侧(t=2.719,P=0.010),两侧髁突CR-MI矢状向偏移量无统计学差异(t=-0.134,P=0.894)。3单侧后牙反组上牙弓宽度小于对照组(t=-4.008,P=0.000),2组间下牙弓宽度无统计学差异(t=1.653,P=0.103);试验组上下牙弓宽度差异与髁突CR-MI所有方向偏移量均无明显相关性。4试验组与对照组干扰发生率为90.91%与66.67%,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02,P=0.033)。结论:单侧后牙反患者中,上颌牙弓宽度不足对髁突CR-MI偏移有影响,其中对垂直向偏移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前应对髁突移位情况进行评估,以期在真实的下颌位置与咬合情况下做出合适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关系位 最大牙尖交错 单侧后牙反[牙合] 宽度不调
下载PDF
下颌功能性正中偏移与上颌第一磨牙牙龈萎缩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赖依玲 汪永跃 宫苹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56-658,共3页
目的观察中线偏移与第一磨牙牙龈萎缩的关联性。方法选取32例无缺牙、无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第一磨牙位于牙弓的正确位置上且没有偏向颊侧或腭侧的患者,制取上下颌印模,上颌模型以面弓转移至第三类架上,并以正中关系记录将模型固定于... 目的观察中线偏移与第一磨牙牙龈萎缩的关联性。方法选取32例无缺牙、无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第一磨牙位于牙弓的正确位置上且没有偏向颊侧或腭侧的患者,制取上下颌印模,上颌模型以面弓转移至第三类架上,并以正中关系记录将模型固定于架上。观察下颌从正中关系位到牙尖交错位之间的运动途径,检测是否有下颌中线偏移,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牙龈萎缩的程度。结果有中线偏移者15例,没有中线偏移者17例。上颌第一磨牙的腭侧牙龈萎缩者18例,没有萎缩者14例。以相关系数的公式统计计算得到2项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828,显示2项变量有高度相关性。结论下颌功能性正中偏移与上颌第一磨牙牙龈萎缩有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功能性正中偏移 牙龈萎缩 正中关系位
下载PDF
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安氏Ⅱ类错患者CO-CR位髁突位置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俊峰 刘从华 李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89-1291,共3页
目的:分析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在CO-CR位的髁突位置变化。方法:利用髁突移位测量仪(MCD)记录15例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CO-CR位的髁突位置。结果:15例患者髁突CO-CR位矢状向偏移量均值左侧为0.99 mm;右侧1.22 ... 目的:分析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在CO-CR位的髁突位置变化。方法:利用髁突移位测量仪(MCD)记录15例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CO-CR位的髁突位置。结果:15例患者髁突CO-CR位矢状向偏移量均值左侧为0.99 mm;右侧1.22 mm,左右髁突矢状向偏移量均有统计学意义;矢状向上70.0%(21/30)CR位髁突位于CO位的后方,其中左侧比率为66.7%(10/15)。垂直向偏移量均值左侧为1.09 mm,右侧1.37 mm,左右髁突垂直向偏移量均有统计学意义;垂直向63.3%(19/30)CR位髁突位于CO位的上方,其中左侧比率为60.0%(9/15)。髁突垂直向偏移量均值(1.23 mm)>髁突矢状向偏移量均值(1.10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髁突横向偏移量均值为0.54 mm,髁突在横向偏移量有统计学意义;53.3%(8/15)CR位髁突位于CO位的右方。结论: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存在着CO-CR位髁突位置不一致,正畸治疗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髁突位置以便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 正中关系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安氏Ⅱ类错袷
下载PDF
板治疗对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髁突功能位置和诊断的影响
16
作者 祁森荣 李莹 +1 位作者 孙君 车晓霞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273-275,共3页
目的研究板治疗对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和诊断的影响。方法 板治疗34例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使用髁突位置测量仪(measures of condyle displacement,MCD)测量患者治疗前、中、后的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位与... 目的研究板治疗对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和诊断的影响。方法 板治疗34例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使用髁突位置测量仪(measures of condyle displacement,MCD)测量患者治疗前、中、后的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位与正中(centric occlusion,CO)位的差异,板治疗结束时重新评估错畸形诊断,比较板治疗前后功能位置差异和左右双侧对称性的改变。使用配对检验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板治疗后患者CR与CO位的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变化的对称性比治疗前有改善。板治疗后,患者中有2人(7.1%)骨性诊断改变,有6人(21.4%)的安氏诊断改变。结论 板治疗可以使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髁突CO-CR位置差异趋于协调,对称性得到改善。必要的板治疗可以改善错畸形患者诊断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Ⅰ类 正中关系位 正中 CO-CR差异 板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咬合因素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原玉娟 冯云霞 +1 位作者 任娟 朱娟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6-228,共3页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因复杂,有多种发病因素,咬合因素是其中的一种。其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生是否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就此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干扰 正中 正中关系位
下载PDF
优理论在固定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梅 马雅静 武啸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4期548-550,共3页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缺牙引起的危害意识也越来越高,无论采用何种义齿来修复缺牙,恢复患者良好的咀嚼功能是首要前提,而咬是咀嚼的基础。是上下牙之间的一切咬合接触,是咀嚼系统功能的基本形式。优是指所做义齿的面...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缺牙引起的危害意识也越来越高,无论采用何种义齿来修复缺牙,恢复患者良好的咀嚼功能是首要前提,而咬是咀嚼的基础。是上下牙之间的一切咬合接触,是咀嚼系统功能的基本形式。优是指所做义齿的面结构必须与对颌牙间无障碍的滑动,从而保证咀嚼系统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义齿修复 咀嚼系统 咬合接触 缺牙 牙尖交错 髁道斜度 下颌运动 正中关系位 面弓
下载PDF
上颌舌尖咬合总义齿用于下颌齿槽嵴过低病例
19
作者 康捷 可建三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75-177,共2页
自1990年来,笔者采用后牙舌尖咬合对7名无牙颌疑难病例进行义齿修复,取得了较满意的较果。 临床资料 1 一般情况:采用上颌舌尖咬合总义齿修复无牙颌患者7人,其中下颌牙槽骨严重吸收萎缩的4人,下颌呈刃状牙槽嵴的1人,有可移动牙槽嵴组织... 自1990年来,笔者采用后牙舌尖咬合对7名无牙颌疑难病例进行义齿修复,取得了较满意的较果。 临床资料 1 一般情况:采用上颌舌尖咬合总义齿修复无牙颌患者7人,其中下颌牙槽骨严重吸收萎缩的4人,下颌呈刃状牙槽嵴的1人,有可移动牙槽嵴组织的2人。患者年龄64~78岁,平均年龄71岁。有可移动牙槽嵴组织的2人有总义齿修复史,其余人均未做过义齿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义齿 义齿修复 无牙颌 牙槽嵴 后牙 正中关系位 无尖牙 牙尖交错 支持组织 牙槽骨
下载PDF
RW-splint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诊断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斯媛 涂少勤 +1 位作者 王增全 艾毅龙 《口腔疾病防治》 2017年第7期454-457,共4页
目的探讨在正畸前戴用RW-splint是否可引导或确定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以期为后期诊断设计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20例,在固定矫治前进行RW-splint治疗,测量前牙覆盖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的前牙覆盖量为(6.792±0... 目的探讨在正畸前戴用RW-splint是否可引导或确定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以期为后期诊断设计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20例,在固定矫治前进行RW-splint治疗,测量前牙覆盖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的前牙覆盖量为(6.792±0.795)mm,治疗后半年的前牙覆盖量为(7.720±0.930)mm,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前牙覆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9,P<0.01),治疗后半年与治疗前前牙覆盖量变化值为(0.928±0.657)mm。结论正畸前戴用RW-splint可引导或确定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为后期诊断设计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 RW板 正中关系位 正中 覆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