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模因的正反合嬗变轨迹
1
作者 黄跃进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88-494,共7页
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符合语言哲学中的正反合轨迹。从信息生成、发展与消亡的角度出发,考察语言模因在社会交际中的正反合嬗变过程,研究发现模因的模仿是保留元语言之“正”,复制与传播则是对元语言信息的再造,随着社会语境与主观语用意... 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符合语言哲学中的正反合轨迹。从信息生成、发展与消亡的角度出发,考察语言模因在社会交际中的正反合嬗变过程,研究发现模因的模仿是保留元语言之“正”,复制与传播则是对元语言信息的再造,随着社会语境与主观语用意识的变化,模因语义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某些程度的变异之“反”,在社会事件的触发推动下,语言模因不断地推陈出新产生变体,最终融合成模因综合体之“合”。文章应用反合理论讨论语言模因的发展历程,旨在为模因理论提供语言哲学的研究方法论,为拓展语言跨学科领域研究提供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模因 正反合 模仿 复制 传播
下载PDF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正反合——基于党性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虹 赵丹 +1 位作者 樊小辉 赵立刚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5年第5期124-125,共2页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开展的党性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有同一性和差异性,也具有统一性,即统一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之中。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正反合,是高校党建工作不可回避、必须直面的严峻课题。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党建 党性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正反合
下载PDF
从仓央嘉措诗歌翻译到“正反合”诗歌翻译观 被引量:1
3
作者 荣立宇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英语文化圈中的文本旅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表现在译者和译本两个方面。借鉴辜正坤教授采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对诗歌进行分类的尝试,率先将"阴、阳、元、泛"概念引入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英翻译实践,区... 仓央嘉措诗歌在汉、英语文化圈中的文本旅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表现在译者和译本两个方面。借鉴辜正坤教授采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对诗歌进行分类的尝试,率先将"阴、阳、元、泛"概念引入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英翻译实践,区分出阴译、阳译、元译、泛译的概念,最后借助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揭示了诗歌翻译发展的客观规律:源语诗歌文本在进入译入语世界之后,必然会经历原译诗(阴、阳)→复译诗(阳、阴)→泛译诗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央嘉措 诗歌翻译 阴阳 正反合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个体”思想的现代阐释——论儒家“君子”之道与庄子“至人”追求的正反合 被引量:1
4
作者 涂早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3期94-98,共5页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常受"否定个人"之斥。而事实上,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对于个体"人"的人生路径与人生追求的思考十分深入且逻辑完善,具体呈现为儒家的"君子"之道与庄子的"至人"追求。&q...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常受"否定个人"之斥。而事实上,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对于个体"人"的人生路径与人生追求的思考十分深入且逻辑完善,具体呈现为儒家的"君子"之道与庄子的"至人"追求。"君子"之道与"至人"追求的路径对应相反:儒家的"君子"之道主张层层推进的道德自我完善道路,追求"三不朽";庄子的"至人"追求则提出层层剥落、步步退守的思维路径,追求"三无"。二者相反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对方的弊端,弥补了对方的不足,从而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个体"人"的和谐健全的思想路径。二者还共同呈现出"精神化"的特征与追求,对于我们当今形式下的国家与个人有很高程度的启发与引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君子”之道 “至人”追求 儒道“正反合 “精神化”
下载PDF
礼、义并用:荀子“礼”思想的正反合
5
作者 李成彬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21-24,共4页
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礼义”,是对儒家传统“礼”思想的继承,但不是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这其中虽然有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政治要求的考虑,但也是自身内在的逻辑要求,打破传统“礼”局限于道德主体的束缚,开发其客观... 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礼义”,是对儒家传统“礼”思想的继承,但不是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这其中虽然有为了适应当时社会政治要求的考虑,但也是自身内在的逻辑要求,打破传统“礼”局限于道德主体的束缚,开发其客观精神。文章从荀子“礼义”并称入手,挖掘《荀子》文本中“义”的内涵,分析“礼”与“义”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正反合,解读荀子“礼”思想由主观性向客观性转化的原因,进而说明荀子的“礼义”如何发展儒家传统的“礼”思想,以及“礼义”的客观性对于理解《荀子》中“先王”“君子”等概念的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正反合
下载PDF
康德“二律背反”与黑格尔“正反合”,兼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超越
6
作者 牛辰锴 李微 《哲学进展》 2022年第4期775-781,共7页
康德在其哲学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二律背反”,而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这一现象虽表认同,但是在概念运动与逻辑过程中却会出现矛盾与问题。本文将结合黑格尔《小逻辑》的部分内容,分别对康德的“二律背反”与黑格尔的... 康德在其哲学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二律背反”,而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这一现象虽表认同,但是在概念运动与逻辑过程中却会出现矛盾与问题。本文将结合黑格尔《小逻辑》的部分内容,分别对康德的“二律背反”与黑格尔的“正反合”进行论述,并合理说明黑格尔“正反合”的科学性。进一步地,本文将兼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正–反–合”思想的超越,简要阐述其哲学逻辑与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律背反 正反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思维 概念
下载PDF
“起承转合”与“正反合”的比较
7
作者 田义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的章法学术语,而“正反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前者是文法形式,后者是思想形式。两者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都试图不断地提高其普遍性的价值,但也都遭遇到不同的质疑和批判。对两者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其共同的问... “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的章法学术语,而“正反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前者是文法形式,后者是思想形式。两者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都试图不断地提高其普遍性的价值,但也都遭遇到不同的质疑和批判。对两者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其共同的问题,从而在理论思考方面有所推进,这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起承转合”还是“正反合”,都是人类特定认识阶段的思想总结的产物。它们作为一种“形式”的局限性本源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也因此,我们讲论“形式”的时候,总是遭遇有限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它们之间也并没有向对方过渡或转化的态势,这种现象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承转 正反合 辩证法 比较 形式
下载PDF
浅谈人民美学文艺观在我国影视创作中的“正反合”
8
作者 李子佳 《山东艺术》 2023年第2期6-13,共8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基于人民的立场而生成的,它与我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经历一系列调整、发展、纠偏,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文艺观。本文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民美学文艺观指导下影视艺术“正反合”的发展历程,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基于人民的立场而生成的,它与我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经历一系列调整、发展、纠偏,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文艺观。本文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民美学文艺观指导下影视艺术“正反合”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探讨人民美学文艺观指导影视创作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人民美学 影视创作 正反合
原文传递
基于“正反合”定律的良法重述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风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4-100,共7页
黑格尔提出的正反合逻辑定律是理解良法的重要进路。良法包含真善美三个维度,并基于此衍生出其下位的真法、善法和美法。与此不同,作为良法对立物的劣法就有假法、恶法和丑法。识别假法、恶法、丑法,对良法理论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方... 黑格尔提出的正反合逻辑定律是理解良法的重要进路。良法包含真善美三个维度,并基于此衍生出其下位的真法、善法和美法。与此不同,作为良法对立物的劣法就有假法、恶法和丑法。识别假法、恶法、丑法,对良法理论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方法论价值。在立法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劣法,改进立法质量,可以达致更高水平的良法。良法和善治密切相关。要立良法,行善治。良法只有转化为善治,才是真实意义上的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法 正反合定律 善治
原文传递
20世纪上半期清学史研究的正反合
10
作者 张昭军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2期19-20,共2页
20世纪上半期的清学史研zu究,较具代表性的当属启蒙主义史学、新人文主义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启蒙主义史学以现实需要为第一位,致力宣传民族独立和民主、科学,他们的清学史研究以“扬汉抑宋”为表征;新人文主义史学重视历史传统,强... 20世纪上半期的清学史研zu究,较具代表性的当属启蒙主义史学、新人文主义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启蒙主义史学以现实需要为第一位,致力宣传民族独立和民主、科学,他们的清学史研究以“扬汉抑宋”为表征;新人文主义史学重视历史传统,强调中国的人伦道德和人文精神,学术上主张“扬宋抑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清学史 人文主义史学 启蒙主义 人伦道德 20世纪上半期 人文精神 正反合
原文传递
浅议林风眠艺术精神与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
11
作者 张瑜 《艺术教育》 2011年第9期123-123,共1页
林风眠先生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正题""反题""合题"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正反合"三阶段诠释了林风眠先生高妙画风的嬗变轨迹。
关键词 林风眠 正反合 艺术精神
原文传递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华南桂中海相残留盆地沉积相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淑玲 孟小红 +4 位作者 付立新 姚长利 郭良辉 陈召曦 石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19-2626,共8页
沉积相研究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有效识别构造、岩性或沉积相差异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前提.本文基于重力、航磁、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重磁异常正演剥离和剖面正反演拟合技术研究... 沉积相研究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有效识别构造、岩性或沉积相差异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前提.本文基于重力、航磁、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重磁异常正演剥离和剖面正反演拟合技术研究了华南桂中地区海相地层的密度分布特征,预测了岩相、沉积相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本区中、下泥盆统海相地层存在横向的岩性、岩相变化,研究区西北、东南部的台地相区重力异常高、岩石拟合密度值高;中部"X"型台地边缘相区重力异常杂乱、岩石拟合密度变化范围大;东部台沟相区重力异常低、岩石拟合密度值低.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沉积相为盆地岩性圈闭汕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已得到初步检验,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盆地 沉积相 地球物理方法 位场异常分离 正反演拟技术 岩性圈闭 生物礁
下载PDF
地震-重力联合反演及效果——以天津—北京—赤城地震探测剖面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皓 方盛明 嘉世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3-450,557,共8页
充分运用地震与重力场不同方法的优点,以天津—北京—赤城高精度、高分辨率人工地震探测剖面(DSS)为例,采用地震解释模型结果为约束,通过正反演拟合,获得剖面上密度结构,再对剖面两侧地震解释的模型结果重新进行拟合修正.实践表明,用重... 充分运用地震与重力场不同方法的优点,以天津—北京—赤城高精度、高分辨率人工地震探测剖面(DSS)为例,采用地震解释模型结果为约束,通过正反演拟合,获得剖面上密度结构,再对剖面两侧地震解释的模型结果重新进行拟合修正.实践表明,用重力-地震相互约束开展联合反演,可以克服单一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获得的结果更接近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探测 正反演拟 反演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反—合”演变
14
作者 葛万雄 秦桂秀 张元园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20年第5期47-52,共6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自然中获取所需的能力由低到高,人对自然的依赖程度由高变低,由此发生了从人与自然关系之"正"、人与自然关系之"反"到人与自然关系之"合"...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自然中获取所需的能力由低到高,人对自然的依赖程度由高变低,由此发生了从人与自然关系之"正"、人与自然关系之"反"到人与自然关系之"合"三个阶段的演变。人从过度依赖自然的原始的统一,走向人与自然分化的对立,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这一过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正反合 和谐
下载PDF
“显”“隐”“兴”——墨学发展的历史“正”“反”“合”
15
作者 雷思鹏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2期12-15,共4页
战国初期,墨子创立墨家学派,因其思想主张符合时代潮流与历史趋势,迅速成为与儒家并称的"显学"。战国未至秦汉时期,墨学衰微,作为思想体系逐渐退出思想舞台,但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的被儒法道各家选择性吸收,有的转化为中国... 战国初期,墨子创立墨家学派,因其思想主张符合时代潮流与历史趋势,迅速成为与儒家并称的"显学"。战国未至秦汉时期,墨学衰微,作为思想体系逐渐退出思想舞台,但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的被儒法道各家选择性吸收,有的转化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影响了中华民族气质。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墨学迎来复兴,成为百年来乃至今天学界研究的重点,当前中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条件下,墨家及其思想仍具有强大的力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之源,而墨家理想在当代也具有了实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学 墨学 正反合 历史
下载PDF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与鲁迅的“复性革命”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焕星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5,共9页
《朝花夕拾》的“旧事重提”并非单纯的回忆,而是一场“复性革命”。鲁迅在国民革命的冲击下,逆转了此前五四启蒙的世界主义和国民批判立场,重新回望早年历史,思考自我、民众、文明传统。但这种反顾并非复古,而是返本开新,在“早年经历... 《朝花夕拾》的“旧事重提”并非单纯的回忆,而是一场“复性革命”。鲁迅在国民革命的冲击下,逆转了此前五四启蒙的世界主义和国民批判立场,重新回望早年历史,思考自我、民众、文明传统。但这种反顾并非复古,而是返本开新,在“早年经历——启蒙重叙——革命重叙”的链条上,鲁迅在“合”的更高意义上兼容扬弃了“正”与“反”,他既未完全否定启蒙,也未完全肯定传统。最终鲁迅建构起一种辩证法和延续性,其个人史的三合一既形成了兼容批判和介入的“革命人”主体和“鲁迅革命传统”,也表征着文明“通三统”即兼容传统、启蒙和革命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鲁迅 旧事重提 复性革命 正反合
下载PDF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当代学理与方法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艺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8-93,共6页
孙绍振的文艺美学思想与康德的批判美学、黑格尔的美学理念、正反合三位一体模式,有可比性的对应关系。孙氏新美学原则的当代性反思判断,主要对“美是生活”论、“生活决定”论与“政治一元”论等三大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质疑与反拨;其... 孙绍振的文艺美学思想与康德的批判美学、黑格尔的美学理念、正反合三位一体模式,有可比性的对应关系。孙氏新美学原则的当代性反思判断,主要对“美是生活”论、“生活决定”论与“政治一元”论等三大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质疑与反拨;其学理则进一步对机械反映论、二元对立论与非审美论等三大形而上悖论作出批判与超越;然后又以二律背反、正反合三位一体模式与波普尔的证伪与证实相结合方式等方法论模式,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绍振 新的美学原则 反思判断的契机 正反合三位一体模式 证伪与证实的结模式
下载PDF
《微暗的火》的黑格尔辩证法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安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1期163-176,共14页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微暗的火》的分析聚焦于谁才是故事的虚构作者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认知不妨借鉴纳博科夫经常提及的黑格尔辩证法,将其视为一部由正旋金波特、反旋谢德、合旋纳博科夫所构成的和谐整体。读者在正反合的解读中,以辩...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微暗的火》的分析聚焦于谁才是故事的虚构作者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认知不妨借鉴纳博科夫经常提及的黑格尔辩证法,将其视为一部由正旋金波特、反旋谢德、合旋纳博科夫所构成的和谐整体。读者在正反合的解读中,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审视整部小说,从而获得逐步深入却永无止境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微暗的火》 黑格尔辩证法 正反合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细节“尚三”性探析
19
作者 侯海燕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96-98,124,共4页
现当代小说中人物、时空、地点、语言等细节描写的"尚三"特征非常突出,反映了在中国"三"已经远远超过了数文化的意义,三就是数之成,是正反合,是非线性作用的最小要素数目,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揭示和反映宇宙、社会、... 现当代小说中人物、时空、地点、语言等细节描写的"尚三"特征非常突出,反映了在中国"三"已经远远超过了数文化的意义,三就是数之成,是正反合,是非线性作用的最小要素数目,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揭示和反映宇宙、社会、人生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从而在小说细节中就出现了独特的"尚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细节 尚三 数之成 正反合 非线性科学
下载PDF
对联:二行格律诗——漫话文学语言之六
20
作者 王尚文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8年第6期17-19,共3页
文章认为,一定要把对联中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二行诗”和用于日常生活、社会交际的“对子”区别开来。“二行诗”也有别于律诗绝句中的对仗,它具有独立性,这两行就是它自己的全部。其基本特征有二:一是符合对联遣词造句的基本规范,遵... 文章认为,一定要把对联中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二行诗”和用于日常生活、社会交际的“对子”区别开来。“二行诗”也有别于律诗绝句中的对仗,它具有独立性,这两行就是它自己的全部。其基本特征有二:一是符合对联遣词造句的基本规范,遵守对联的基本格律;二是富于文学性,多少得有点诗意、诗情、诗味。其最高境界是两联一正一反,所表现之意义互相贯通,并且能够产生一新的意义。“对对子”具有很高的语文教育价值,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格律 独立性 正反合 情境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