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电子断层显像技术在镶边空泡肌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珂 石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27-830,共4页
镶边空泡肌病是具有特征性骨骼肌病理特点的一组疾病,其病理特点之一为β淀粉样蛋白(Aβ)及磷酸化tau蛋白在肌纤维中的异常沉积。近年来得益于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正电子断层显像技术(PET)已被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诊断,分子影... 镶边空泡肌病是具有特征性骨骼肌病理特点的一组疾病,其病理特点之一为β淀粉样蛋白(Aβ)及磷酸化tau蛋白在肌纤维中的异常沉积。近年来得益于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正电子断层显像技术(PET)已被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诊断,分子影像PET亦可以显示肌肉内沉积的异常蛋白,有助于镶边空泡肌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为PET提供了新的应用方向。该文主要对PET在镶边空泡肌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镶边空泡肌病 正电子断层显像技术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下载PDF
正电子断层显像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梅 贺飞燕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6-748,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为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les,NFT)、老年斑(senile plaque,sv)的出现及神经元的减少。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正电子断层显像技术 脑葡萄糖代谢率 Β-淀粉样蛋白
原文传递
基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手法降压的中枢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秋蕾 刘清国 +2 位作者 王赫 杨芳媛 战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0-135,共6页
目的:应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不施手法组、捻转补法组... 目的:应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不施手法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10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针刺各组采用相应的针刺手法干预太冲穴20 min,模型组和空白组不进行针刺治疗。所有干预每天进行1次,持续28 d,每两周之间间隔1 d。重复测量大鼠血压,并在第1、28天行18F-FDG-PET扫描。结果:干预28 d后,与针刺不施手法组比较,捻转补法组与捻转泻法组收缩压均显著降低(P<0.01);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激活的靶脑区主要集中于延髓、海马、小脑、中脑、顶叶皮质、嗅球、隔核、背侧丘脑和视觉皮质。结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同时可提高SHR特定靶脑区的葡萄糖代谢水平,这可能是其发挥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补泻手法 太冲穴 原发性高血压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像技术 中枢机制 降压 葡萄糖代谢 针灸
原文传递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在药物成瘾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王舒哲 王雁 +1 位作者 黄芳华 邱云良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661-1667,共7页
药物成瘾是当前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认为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脑部疾病。对药物成瘾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显像剂的合成为人们认识药物成瘾的神经药理学机制提供了很大帮助。... 药物成瘾是当前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认为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脑部疾病。对药物成瘾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显像剂的合成为人们认识药物成瘾的神经药理学机制提供了很大帮助。本文综述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药物成瘾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重点总结了使用PET活体成像技术监测药物成瘾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受体、受体转运蛋白、局部脑血流和脑葡萄糖代谢变化,从而了解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成瘾 机制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像技术 显像
原文传递
常见骨质破坏的18F-FDG PET/CT显像及实验室特点
5
作者 王寻 葛双 +2 位作者 孔钰 程楠 张谷青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265-2269,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特点,提高对三种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的107例患者资料,其中骨髓瘤36例... 目的探讨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特点,提高对三种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的107例患者资料,其中骨髓瘤36例,骨淋巴瘤24例,骨转移瘤47例,对比三组实验室相关指标、病灶分布、骨破坏形态及代谢程度等。结果三组的发病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髓瘤更易出现贫血、β2微球蛋白及球蛋白升高,骨淋巴瘤更易出现乳酸脱氢酶升高、血沉加快,骨转移瘤可见肿瘤标志物升高。三者均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部位,骨髓瘤较骨转移瘤更易发生于颅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骨折发生率为骨髓瘤>骨转移瘤>骨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均可合并有软组织肿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瘤以溶骨型骨质破坏为主,多为虫蚀样、穿凿样,边界清晰,骨轮廓呈“破而不烂”,可见典型“微脑征”;骨淋巴瘤以溶骨及骨髓浸润型为主,典型表现为轻微骨质破坏伴较大软组织肿块,部分可见“融冰征”;骨转移瘤表现多样,PET/CT对原发灶的检出率约为91.5%。三者代谢程度为骨淋巴瘤>骨转移瘤>骨髓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有其各自的18F-FDG PET/CT影像学及实验室特点,综合分析可提高对三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瘤 骨淋巴瘤 骨转移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氟脱氧葡萄糖 实验室指标
下载PDF
青海地区汉、藏族青年^(18)F-FDG PET/CT棕色脂肪显像差异性及高原适应机制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轶凡 白振忠 +5 位作者 格日力 常荣 刘寿 宋康 杨燕青 祁岗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26-23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青海地区汉、藏族青年^(18)F-FDG PET/CT棕色脂肪显像差异性,并行高原适应机制分析。方法选择健康藏、汉两族青年人,分别于寒冷刺激前后行^(18)F-FDG PET/CT扫描,测量棕色脂肪SUV max和体积等指标。并将所有受检者寒冷刺激... 目的初步探讨青海地区汉、藏族青年^(18)F-FDG PET/CT棕色脂肪显像差异性,并行高原适应机制分析。方法选择健康藏、汉两族青年人,分别于寒冷刺激前后行^(18)F-FDG PET/CT扫描,测量棕色脂肪SUV max和体积等指标。并将所有受检者寒冷刺激前后棕色脂肪PET/CT显像情况与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所有受检者PET/CT棕色脂肪SUV max均不同程度增高,两民族间寒冷刺激前后比较,汉族△SUVmax为4.48±1.46,藏族为7.74±2.05。棕色脂肪体积汉族为7.62±3.20 cm3,藏族为12.93±3.63 cm^3,藏族显著高于汉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汉、藏受检者寒冷刺激前后棕色脂肪PET/CT显像情况与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示,棕色脂肪△SUVmax与体重指数、体脂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藏族受检者棕色脂肪活性和体积高于汉族可能是藏族具有较强高原适应力的生理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 脂肪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藏族 高原 适应
下载PDF
耳鸣患者PET显像的相关脑区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瑞玉 林美福 +4 位作者 林碧玉 王恩成 陈洪 陈文新 郑昊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101-104,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耳鸣患者脑PET18F-FDG代谢的相关脑区。方法通过对41例耳鸣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PET-CT检查,行踪剂为18 F-FDG,结果用统计参数图(SPM)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耳鸣相关脑区的解剖部位(BA)。结果耳鸣患者相关脑区主要位于左... 目的探讨耳鸣患者脑PET18F-FDG代谢的相关脑区。方法通过对41例耳鸣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PET-CT检查,行踪剂为18 F-FDG,结果用统计参数图(SPM)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耳鸣相关脑区的解剖部位(BA)。结果耳鸣患者相关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颞下回(BA20)、左侧颞中回(BA21)、左侧颞上回(BA22)、左侧腹侧后扣带皮层(BA24)、左侧颞极区(BA38)及右侧后外侧前额叶皮层(BA9)、右侧额极区(BA10)、右侧眶额回(BA11)、右侧颞下回(BA20)、右侧背侧前扣带皮层(BA32)、右侧海马旁皮层(BA36)、右侧梭状回(BA37)。结论耳鸣患者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特定的投射区,主要位于边缘系统及额叶联合区,与主次级听觉皮层有一定关系。PET为耳鸣提供了客观证据,有望成为耳鸣的客观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脑区 代谢
下载PDF
影像学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黄蕊 华学思 张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4-538,共5页
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病史,但敏感性和准确性有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可通过葡萄糖代谢成像以及生物标记物成像较为准确地早期诊断AD;磁共振成像技术则通过结构成像以及功能成像,为A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 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病史,但敏感性和准确性有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可通过葡萄糖代谢成像以及生物标记物成像较为准确地早期诊断AD;磁共振成像技术则通过结构成像以及功能成像,为AD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基础。近年来,多模态成像技术将放射学与核医学紧密结合,可更为准确地诊断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 示踪剂 综述
下载PDF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郝珊瑚 刘雨宁 +5 位作者 郭佳 陆国秀 陈兰兰 张文文 冯秋伟 张国旭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年第10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分析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CT)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18F-FDG PET-CT显像的胰腺肿物患者96例,结合手术病理及其他临床结... 目的分析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CT)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18F-FDG PET-CT显像的胰腺肿物患者96例,结合手术病理及其他临床结果,评估18F-FDG PET-CT对胰腺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96例胰腺病变患者中,胰腺恶性肿瘤63例,良性病变33例。18F-FDG PET-CT显像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6%、90.8%和87.1%,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04和0.11。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胰腺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核素心肌显像测定MBF和CFR在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梦月 谢锋 +5 位作者 朱芳 吴天慧 兹金萍 周津卉 陈柏青 王文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治疗和诊断的经济成本很高,在过去的20年里,对冠心病患者诊断、评估及治疗越来越准确和有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是一种强大而多功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特别是通过量化心肌血流量(MBF)...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治疗和诊断的经济成本很高,在过去的20年里,对冠心病患者诊断、评估及治疗越来越准确和有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是一种强大而多功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特别是通过量化心肌血流量(MBF)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可以更好地描述冠状动脉疾病的特征,在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及缺血性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分级及治疗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心肌灌注显像 心肌血流量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
下载PDF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检查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婧晨 张凯秀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285-3292,共8页
对^(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心肌代谢显像检查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进行综述,旨在为优化护理流程、提高^(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计算机体层扫描 影像学 检验 护理 综述
下载PDF
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雨奇 罗晓燕 +2 位作者 张鹏博 韩婷婷 盖立俊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SCLC并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的101例患者的术前双期^(18)F-FDG PET图像,自动勾画并提取原发灶常规及延迟显... 目的探讨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SCLC并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的101例患者的术前双期^(18)F-FDG PET图像,自动勾画并提取原发灶常规及延迟显像影像组学特征各117个。按常规显像模式(a)、延迟显像模式(b)及常规+延迟显像模式(c)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t检验与LASSO回归筛选最优子集模型,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Delong检验不同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差异。结果常规+延迟显像模式(c)影像组学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最优,其灵敏度、特异度、AUC、训练组预测准确率、测试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8.06%、94.12%、0.967、92.86%和80.65%,高于常规显像模式(a)的86.57%、79.41%、0.882、80.00%和70.97%和延迟显像模式(b)的80.60%、88.24%、0.872、85.71%和70.97%(a vs.b Z=0.202,P=0.8399;a vs.c Z=2.385,P=0.0171;b vs.c Z=2.273,P=0.0230)。结论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可用于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影像组学
下载PDF
口腔小唾液腺癌的^(18)F-FDG PET/CT表现
13
作者 蔺楠 任超 +3 位作者 周鑫 张桂 文哲 崔瑞雪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小唾液腺癌的PET/CT表现以提高诊断能力。方法收集30例口腔小唾液腺癌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腺样囊性癌最常见,最好发部位为腭部。CT平扫探测到原发灶9例,病灶同周围正常组... 目的探讨口腔小唾液腺癌的PET/CT表现以提高诊断能力。方法收集30例口腔小唾液腺癌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腺样囊性癌最常见,最好发部位为腭部。CT平扫探测到原发灶9例,病灶同周围正常组织有明确边界者5例。PET/CT能显示所有原发病灶大小、范围、周围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结论PET/CT能清晰显示原发灶的发生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和转移情况,为口腔小唾液腺癌的术前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唾液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氟脱氧葡萄
下载PDF
伴PET/CT骨髓弥漫性糖代谢增高的淋巴瘤患者骨髓浸润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顾史洋 邹善华 +4 位作者 李锋 王伟光 袁玲 季丽莉 程韵枫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96-801,共6页
背景与目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旨在探索PET/CT显示骨髓弥漫性糖代谢异常增高的淋巴瘤患者骨髓有无... 背景与目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在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旨在探索PET/CT显示骨髓弥漫性糖代谢异常增高的淋巴瘤患者骨髓有无浸润、淋巴瘤病理类型以及其他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2例经病理确诊为淋巴瘤且PET/CT显示骨髓弥漫性糖代谢增高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以及PET/CT详细数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ET/CT显示有骨髓弥漫性糖代谢异常增高的患者,其淋巴瘤病理类型分布与国内所报道各亚型淋巴瘤发病比例基本一致;侵袭性与惰性淋巴瘤之间[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分别为8.43与5.38,P=0.048]、有或无B症状之间(SUV分别为8.30与5.72,P=0.033)、有或无骨髓浸润之间(SUV分别为8.78与6.96,P=0.020),SU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例(51.6%)患者经骨髓活检病理证实骨髓受累。骨髓受累者其淋巴瘤病理类型的分布上与未受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髓受累者套细胞淋巴瘤、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和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者比例较高,而骨髓未受累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鼻型)者比例较高。PET/CT骨摄取假阳性可能与发热、贫血等有关。结论:PET/CT骨髓弥漫性糖代谢异常增高虽然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提示,但应结合PET/CT骨糖代谢异常增高的特点、患者的临床因素及病理亚型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与漏诊,更精确地指导分期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像技术 骨髓弥漫性糖代谢增高 淋巴瘤 骨髓浸润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宋昱垚 刘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11-112,I0001,共3页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肿瘤最常见的类型,早期诊断困难,根治难度大,预后极差。^(18)F-FDG PET/CT显像整合了PET提供的生理代谢、分子信息以及CT提供的功能、解剖学信息,能显示原发病灶区域肿瘤细胞的功能代谢状态,病灶区域与周围组织及血...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肿瘤最常见的类型,早期诊断困难,根治难度大,预后极差。^(18)F-FDG PET/CT显像整合了PET提供的生理代谢、分子信息以及CT提供的功能、解剖学信息,能显示原发病灶区域肿瘤细胞的功能代谢状态,病灶区域与周围组织及血管的解剖结构关系,可探查全身转移灶,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分期、复发检测、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本文对^(18)F-FDG PET/CT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合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像技术 ^18F-2-氟-2脱氧-D-葡萄糖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头颈部肿瘤复发及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与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瑜 张云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6期930-932,共3页
目的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18 F-FDG PET-CT)在头颈部肿瘤复发及转移诊断中的应用并对诊断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治疗,但临床上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复发和转移... 目的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18 F-FDG PET-CT)在头颈部肿瘤复发及转移诊断中的应用并对诊断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治疗,但临床上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复发和转移。所有患者均进行18 F-FDG PET-CT检查和普通CT检查,观察比较两者检测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18F-FDG PET-CT检查共诊断出异常病灶113个,18 F-FDG PET-CT检查的诊断敏感度和符合率分别为100.0%和92.3%,显著高于普通CT检查的诊断敏感度和符合率(89.9%和8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CT检查的特异度为52.3%,普通CT检查的特异度为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对头颈部肿瘤复发及转移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比普通CT检查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复发 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诊断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胸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Nakib UL Alam 许芸 +4 位作者 李春海 贾海鹏 刘波 孟红 薛玉文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胸肺活检(TNB)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提高CT引导下经胸肺活检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接受CT引导下TNB的患者共120例。TNB前认真分析受检患者的胸部CT影像,选择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路径,采用同轴套管针加活检...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胸肺活检(TNB)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提高CT引导下经胸肺活检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接受CT引导下TNB的患者共120例。TNB前认真分析受检患者的胸部CT影像,选择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路径,采用同轴套管针加活检针穿刺,必要时借助人工气胸及联合PET-CT引导定位,分析穿刺成功率、诊断率及并发症,总结CT引导下经胸肺活检技术的操作要点。结果 120例受检患者共接受穿刺130次,接受1次穿刺者111例、2次穿刺者8例、3次穿刺者1例;穿刺成功127次,穿刺取材成功率97. 69%(127/130);穿刺后明确诊断119例,其中肺癌82例、结核9例、非特异性炎症9例、机化性肺炎6例、真菌性肺炎4例、血管炎4例、结节病2例、淋巴瘤2例、嗜酸粒细胞性肺炎1例,诊断率99. 17%(119/120);取材成功直径<1 cm的微结节12例,最小直径0. 7 cm; 1例肺部病变分散,通过人工气胸使病变集中,然后行CT引导下TNB,取材成功; 2例肺部病变毗邻心脏大血管,通过人工气胸使病变与心脏大血管分离,然后行CT引导下TNB,取材成功,避免了伤及心脏及大血管的风险。7例初始CT引导下TNB病理报告为炎症但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后经PET-CT引导定位再次经胸肺活检,均确诊为肺癌; 120例受检患者中,发生并发症24例(20. 00%),其中气胸11例、咯血8例、胸膜腔感染2例、胸膜腔出血2例,无致命性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TNB诊断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均高。其技术要点包括活检前根据受检患者的胸部CT影像选择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路径,尽量避开血管、肺大疱;采用同轴套管针加活检针穿刺;对于较分散或临近心脏大血管病变,可借助人工气胸使病变易于穿刺;对合并炎症的肿瘤性病变可联合PET-CT引导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活检术 经胸肺活检术 CT引导下经胸肺活检术 人工气胸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像技术
下载PDF
^(18)F-FDG PET/CT图像纹理分析用于甲状腺癌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涛 徐颖 +2 位作者 龚发阔 吴捷 徐生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9期33-35,共3页
目的 观察F-氟代脱氧葡萄糖(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X射线断层扫描(PET/CT)图像纹理参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甲状腺癌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 观察F-氟代脱氧葡萄糖(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X射线断层扫描(PET/CT)图像纹理参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甲状腺癌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F-FDG PET/CT显像,分析图像纹理参数(均值、方差、峰度、偏度、能量、熵值),记录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结果 49例甲状腺癌患者中,39倒(79.59%)密度不均匀,34例(69.3%)表现为形态不规则,32例(65.30%)可观察到强化残圈,35例(71.43%)瘤体边缘模糊,28例(57.14%)出现明显钙化。两组患者均值、方差、峰度、偏度、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UV、熵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SUV=4.92时,SUV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17%、72.14%。当熵值=4.55时,熵值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50%、 74.62%。SUV与熵值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一诊断。结论F-FDG PET/CT图像绞理特征参数-熵,对甲状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熵值与SUV联合应用可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X射计算机线断层扫描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图像纹理分析 甲状腺癌
下载PDF
脑^(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古祺 陈淑芬 +6 位作者 陈科良 黄钰媛 葛璟洁 左传涛 崔梅 董强 郁金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1期3294-3300,共7页
目的分析各种类型帕金森综合征(PS)患者的氟[^(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特征,建立PS的^(18)F-FDG PET/CT“诊断树”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帕金森病(PD)患... 目的分析各种类型帕金森综合征(PS)患者的氟[^(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特征,建立PS的^(18)F-FDG PET/CT“诊断树”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患者、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所有患者完善临床资料采集和随访,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分析各种类型PS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特异性改变模式以及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建立^(18)F-FDG PET/CT显像“诊断树”模型并验证其对PS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320例患者,男性187例,女性133例,年龄(62±9)岁,包括80例PD、90例PSP、114例MSA-C、36例MSA-P。有鉴别诊断意义的脑区葡萄糖代谢特点如下:PD的壳核代谢增高;PSP尾状核、丘脑、中脑、额叶代谢减低;MSA-C小脑代谢减低;MSA-P壳核代谢减低、小脑代谢减低。建立“诊断树”模型,对PD诊断的灵敏度为88.75%,特异度为91.25%;对PSP诊断的灵敏度为54.44%,特异度为96.96%;对MSA-C诊断的灵敏度为87.72%,特异度为86.41%;对MSA-P诊断的灵敏度为55.56%,特异度为91.55%。“诊断树”模型可正确分类75%(240/320)的患者。结论PD、PSP、MSA-C、MSA-P的^(18)F-FDG PET/CT显像呈现不同的脑区葡萄糖代谢改变特点,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诊断树”模型有助于进行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障碍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葡萄糖代谢特点 “诊断树”模型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食蟹猴系统性模型构建与在体临床过程的动态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任驰 罗斌斌 岳峰 《实验动物科学》 2019年第2期9-15,共7页
目的应用行为学与分子影像学的方法在体动态评价帕金森病食蟹猴系统性模型的临床变化特征,为药物、干细胞等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提供稳定有效的PD灵长类动物模型。方法 7只10~15岁的健康食蟹猴连续静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 目的应用行为学与分子影像学的方法在体动态评价帕金森病食蟹猴系统性模型的临床变化特征,为药物、干细胞等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提供稳定有效的PD灵长类动物模型。方法 7只10~15岁的健康食蟹猴连续静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0.2 mg/kg体质量,诱导系统性PD模型,持续观察PD症状进展3个月,随后给予左旋多巴干预。应用PD评分量表评价动物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用EthoVision动物运动轨迹跟踪系统分析随意运动距离、运动轨迹的变化,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分子显像剂^(18)F-AV-133评估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状态。结果所有动物在给予MPTP注射14 d后出现了典型的包括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等PD症状,1个月临床评分达到峰值(21.43±5.35)。随后PD症状趋于稳定,连续观察至2个月(18.43±3.87)、3个月(18.14±3.53),与MPTP注射结束时(14.43±1.90)相比,临床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在3个月随意运动距离(809.77±401.15)cm较基线(8627.46±5751.04)cm显著降低(P<0.01)。^(18)F-AV-133双侧纹状体平均特异性摄取率(Sur)在3个月时(0.16±0.03)较基线(1.66±0.58)显著降低(P<0.01)。在给予L-Dopa干预后可见PD症状显著改善,临床评分(12.86±3.63)较之模型期显著降低(P<0.05),而随意运动距离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PD食蟹猴系统性模型临床症状持续稳定,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损害,对L-Dopa干预有效,全程无自发性恢复,更近似地在体动态模拟了PD的临床特征,以期为PD未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蟹猴 帕金森病 模型 运动行为 正电子发射断层像技术 左旋多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