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雷暴云底部次正电荷区与暖云区厚度的关系
1
作者 邹迪可 郭凤霞 +4 位作者 张志伟 初雨 鲁鲜 刘舟 吴泽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81,共14页
为了弥补青藏高原雷暴观测个例的不足,从动力、微物理和起电过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来解释青藏高原雷暴云底部较大的次正电荷区(LPCC)和暖云区厚度(WCD)之间的关系,本文设置敏感性试验组,通过三种途径,改变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LPCC明显... 为了弥补青藏高原雷暴观测个例的不足,从动力、微物理和起电过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来解释青藏高原雷暴云底部较大的次正电荷区(LPCC)和暖云区厚度(WCD)之间的关系,本文设置敏感性试验组,通过三种途径,改变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LPCC明显且对流较强的雷暴过程的探空初始场,得到10组具有不同WCD值的初始场算例,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分析了WCD和LPCC之间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WCD并不是决定LPCC大小的唯一因素,明显的LPCC的形成需要较薄的WCD配合较强但不能太强的上升速度,即使WCD很薄,太强的上升气流也仅容易形成主正和主负电荷区非常强的一般型雷暴,太弱的上升气流,也仅能形成主正和主负电荷区很弱的一般型雷暴。雨滴的两个主要源项,即雨滴通过重力碰并收集云水和霰融化形成雨水,及霰的主要源项霰撞冻云水,这三个微物理过程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对流强度。薄的WCD对暖云降水过程的抑制作用不及强的上升速度对暖云降水过程的增强作用。在对流强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WCD主要影响着冰粒子的分布高度,WCD越薄,向0℃层以上输送的云滴尺寸越小,数目越多,越利于低层冰粒子的生长,LPCC和主负电荷区越明显;WCD越厚,越利于较高高度冰粒子的生长,LPCC趋于减弱,而主负和主正电荷区趋于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底部次正电荷区 暖云厚度 数值模式
下载PDF
云下部正电荷区与负地闪预击穿过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义军 孟青 +3 位作者 吕伟涛 马明 郑栋 Paul R.Krehbiel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4-282,共9页
三维雷电观测系统LMA(Lightning Mapping Array)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基于GPS时钟同步的闪电VHF辐射源到达时间差(TOA)定位技术,能以很高的时间分辨率(50ns)和空间定位精度(50—100m)展现闪电放电发展过程的三维时空分布,揭示雷暴中电荷结... 三维雷电观测系统LMA(Lightning Mapping Array)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基于GPS时钟同步的闪电VHF辐射源到达时间差(TOA)定位技术,能以很高的时间分辨率(50ns)和空间定位精度(50—100m)展现闪电放电发展过程的三维时空分布,揭示雷暴中电荷结构及其与放电过程的关系。文中利用三维雷电VHF辐射源观测资料分析了负地闪预击穿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云下部正电荷区对负地闪发生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首次回击之前存在长时间预击穿过程的负地闪中,预击穿过程是云中部负电荷区与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一种云内放电过程,闪电起始于云中部负电荷区,然后向下发展传输,进入正电荷区后闪电通道在云下部正电荷区水平发展,其放电特征与反极性云闪放电一致,云内放电过程最后阶段的K型击穿激发了地闪的梯级先导,梯级先导穿过云下部正电荷区向下发展传输。云下部正电荷的存在是导致负地闪首次回击之前存在长时间云内预击穿过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正电荷区 预击穿过程
下载PDF
沿海地区一次多单体雷暴电荷结构时空演变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亚珺 张广庶 +4 位作者 文军 王彦辉 张彤 范祥鹏 武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03-3212,共10页
利用闪电放电辐射源三维时空分布测量,分析了山东低海拔地区一次多单体雷暴过程的电荷结构演变以及与回波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云区电荷结构是典型的上正下负电偶极结构,且随着雷暴发展正负电荷层强度增大,高度抬升.负电荷区处在40dB... 利用闪电放电辐射源三维时空分布测量,分析了山东低海拔地区一次多单体雷暴过程的电荷结构演变以及与回波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云区电荷结构是典型的上正下负电偶极结构,且随着雷暴发展正负电荷层强度增大,高度抬升.负电荷区处在40dBz以上的强回波区域中,正电荷层处在约40dBz区域中.层状云区也有类似结构,只是强度弱,高度低.观测到的四层电荷结构是出现在对流区消散阶段,此时,由于云体不同部位的不同消散程度,电荷结构发生断裂,云体前部正负电荷区下沉,云体中部正负电荷区高度变化不大,但负电荷区域变薄,呈现出四层电荷结构.从本例结果说明,雷暴优势起电机制通常能形成电偶极或三极性结构,多极结构可能不是起电形成.本文还分析了一次负地闪传输过程,和宏观电荷结构很好吻合,说明利用三维定位系统观测,可以较好地描述雷暴宏观电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结构 回波范围 正电荷区 电荷
下载PDF
闪电初始放电阶段亚微秒电场变化波形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曹冬杰 郄秀书 +2 位作者 杨静 王俊芳 王东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5-656,共12页
本文选取2008年西藏羊八井地区与2009年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快、慢天线闪电电场变化仪观测资料,对云闪起始阶段和地闪预击穿阶段亚微秒电场变化波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云闪还是地闪,初始阶段快电场变化波形均表现为一系列脉冲... 本文选取2008年西藏羊八井地区与2009年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快、慢天线闪电电场变化仪观测资料,对云闪起始阶段和地闪预击穿阶段亚微秒电场变化波形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云闪还是地闪,初始阶段快电场变化波形均表现为一系列脉冲形式,且以归一化幅值小于0.5、脉冲宽度小于等于10μs的窄脉冲为主;同低海拔地区相比,高原地区地闪预击穿阶段脉冲总数相对较高,窄脉冲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幅值可与首次回击峰值相比拟的双极性大脉冲的发生比例较低。在统计的基础上,对产生双极性脉冲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较大的电流传输速度和电流衰减长度,是导致双极性大脉冲波形幅值远大于其它脉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初始放电阶段 亚微秒电场变化 下部正电荷区(LPCC) 传输线模型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the binding behavior of human serum albumin and phosphorothioate oligodeoxynucleotide
5
作者 叶国柱 张亮仁 张礼和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7年第1期9-13,共5页
Aim To study the binding behavior between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and phosphorothioate oligodeoxynucleotide (PS- ODN) and the effects of bivalent cations on the interaction. Methods 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cir... Aim To study the binding behavior between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and phosphorothioate oligodeoxynucleotide (PS- ODN) and the effects of bivalent cations on the interaction. Methods 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circular dichroism and fluorescenc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Results ( 1 ) the binding ability was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pH; (2) Zn^2+and Ni^2+ enhanc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S-ODN and HSA; (3) Upon PS-ODN binding, the conformation of HSA was changed with an increase of β - sheet.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rovide experimental evidences to the hypothesis that PS-ODN binds with HSA in the positive potential region, and histidine residues located in the region play a crucial rule in the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ruthioate oligodeoxynucleotide Human serum albumin Positive potential region Conformational changes
下载PDF
雷暴中的反极性放电和电荷结构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义军 刘欣生 P.R.Krehbiel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5期1192-1195,T001,T002,T003,共7页
通过对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在具有正常三极性电荷结构的雷暴云中,云内放电不仅发生于上部正电荷区与中部主负电荷区之间,还存在着反极性放电过程。它起始于中部负电荷区,向下传输到下部正电荷区后水... 通过对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在具有正常三极性电荷结构的雷暴云中,云内放电不仅发生于上部正电荷区与中部主负电荷区之间,还存在着反极性放电过程。它起始于中部负电荷区,向下传输到下部正电荷区后水平发展,除极性相反外,其特性与发生在上部正电荷区与中部主负电荷区的闪电一致,进一步证实雷暴下部正电荷区的存在,并且这一正电荷区参与放电过程。同时还发现,某些雷暴云中或雷暴云发展的某些阶段可以呈现出与正常极性相反的电荷结构,即在雷暴云中部是主正电荷区,而上部为负电荷区,在它们之间有反极性放电过程发生,表明雷暴云中存在反极性起电机制,以及雷暴电荷结构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极性放电 云内闪电 雷暴 电荷结构 反极性闪电 正电荷区 电荷 大气电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