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矫治器在慢性牙周炎正畸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杨涛 王可 杨晓娟 《山西医药杂志》 2023年第17期1345-1348,共4页
目的对比不同矫治器在慢性牙周炎正畸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西电集团医院收治慢性牙周炎中使用矫正器进行正畸治疗的20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矫正器不同随机将其分为A、B、C组,每... 目的对比不同矫治器在慢性牙周炎正畸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西电集团医院收治慢性牙周炎中使用矫正器进行正畸治疗的20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矫正器不同随机将其分为A、B、C组,每组69例。其中A组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B组给予自锁托槽矫治器,C组给予直丝弓矫治器。比较各组不良反应以评估其安全性;比较各组治疗第6个月患者探针深度(PD)、附着丧失(AL)、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牙龈退缩指数(GRI)及牙齿松动度(TM)以评估其疗效,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3组感染、继发牙龈炎及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B组>A组;但在牙根吸收和其他不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3组PD、AL、BI、PLI、GRI及T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改善情况为A组>B组>C组。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效者在A、B、C 3组中依次减少。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病程≥5年、不良反应症状≥3项及直丝弓矫治器是影响慢性牙周炎正畸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与自锁托槽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疗效客观,安全性高,可作为慢性牙周炎正畸治疗患者的优先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矫治器 功能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12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璐 王斌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311-315,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口腔医院成人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人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人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合肥市口腔医院成人轻到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人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观察组采用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技术即MBT矫治技术。测量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16项软硬组织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骨性组织测量项目中,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和上牙槽座点的交角(SNA)、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SN-MP)在矫治后较矫治前均增加(P<0.05),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和下牙槽座点的交角(ANB)变小(P<0.05);矫治后观察组较对照组ANB[−0.22±1.47]比[−1.41±0.99];SN-MP[31.91±5.81]比[37.07±2.56];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FH-MP)[22.80±4.14]比[26.74±3.56];[牙合]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OP-SN)[10.42±4.31]比[15.93±2.10]均减小(P<0.05)。牙性测量项目中,上中切牙长轴到前颅底平面的交角(U1-SN)、下中切牙切点至下颌平面的距离(L1-MP)治疗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组织测量指标上唇凸点至E线距离(UL-EP)、下唇凸点至E线距离(LL-EP)、眶耳平面和软组织鼻根点与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的后下角(FH-N'Pog')、软组织鼻根点、鼻下点和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的夹角(N'-Sn-Pog')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化隐形矫治技术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在垂直向控制,减轻牙齿代偿方面较固定矫治技术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矫治器 功能 成像 三维 垂直向控制 掩饰性治疗
下载PDF
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效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于晓艺 陈思宇 +3 位作者 李慧 杨婉琪 李欣怡 朱宪春 《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813-817,共5页
目的 以Twin-Block(TB)对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对照,评价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接受隐形前导矫治器(21例)及TB(28例)治疗的患者4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比较两组牙性、骨性指标及... 目的 以Twin-Block(TB)对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对照,评价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接受隐形前导矫治器(21例)及TB(28例)治疗的患者4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比较两组牙性、骨性指标及Holdaway软组织测量结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SNB均显著增大,隐形组增加量(ΔT=3.18±1.67)显著大于TB组(ΔT=1.73±1.53)(P=0.013)。两组ANB及OJ均显著减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隐形组ANB (ΔT=-2.76±1.48)比TB组(ΔT=-2.40±1.33)有减小更多的趋势。隐形组比TB组更好地控制了上下切牙唇倾度,并对下颌平面角有减小趋势。两组Holdaway分析结果显示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侧貌。结论 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对于骨性Ⅱ类患者有与TB相似的前导下颌及改善软组织突面型的效果,并且在牙性效应及垂直生长型患者的控制上有独特优势,TB则更显著地诱导下颌升支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缩 正畸功能矫治器 前导下颌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口腔矫治器治疗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分析
4
作者 林桂书 杨更森 +1 位作者 侯晓薇 李士玲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11-113,i000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治疗方法。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OSAS诊断标准,对24例55~70岁OSAS患者,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明确诊断。治疗前后进行...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治疗方法。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OSAS诊断标准,对24例55~70岁OSAS患者,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明确诊断。治疗前后进行标准问卷调查,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并从中随机选择12例,应用CT扫描观察其配带矫治器前后上气道内径截面积的变化。结果患者在配带矫治器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CT扫描观察可见其上气道内径截面积增大,最小值从0.8cm。增加到1.63cm。(P<0.01),咽上部由(1.05±0.51)cm^2,增加到(1.94±0.55)cm^2(P<0.01)。结论口腔矫治器是治疗老年OSA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治器 功能 老年人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下载PDF
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慧敏 何冬梅 +1 位作者 杨秩 宋欣羽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538-543,共6页
目的评价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 目的评价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14例(28侧关节),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颞下颌关节MRI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髁突高度及相关头影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测量显示: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74±0.98)mm(P<0.001)。28侧髁突均有新骨形成,主要位于髁突的顶端和前后缘(占84.61%)。头影指标测量显示: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软组织鼻根点到经额点且垂直于前颅底平面直线的垂直距离(Sn-G)、Y轴角(Y-Axis)、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及上下中切牙角(U1-L1)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比术前增加(1.83±1.56)°(P<0.001),下颌颏前点(Gn)术后前移(2.18±3.13)mm(P=0.028),前牙覆盖(overjet)比术前平均缩小(3.55±1.86)mm(P<0.001)。结论关节盘锚固联合术后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可以促进其髁突生长,减轻牙颌面畸形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骨性Ⅱ类错 青少年 关节盘锚固术 功能矫治器
原文传递
安氏Ⅲ类开骀畸形的正畸治疗及其机械性原理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许跃 蔡斌 卢新华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探讨青春前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的机械性原理。方法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7.9±0.8)岁。患者均为手术适应证但拒绝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 目的探讨青春前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的机械性原理。方法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7.9±0.8)岁。患者均为手术适应证但拒绝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结束后随访2年。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患者获得咬合、功能和面容的全面改善,结果稳定。与矫治前相比,上颌骨逆时针旋转(5.3±1.7)°(P〈0.01),长度增加并前移;下颌骨体顺时针旋转(2.6±0.5)°(P〈0.01),升支长度增加;下切牙舌倾(5.7±0.4)°(P〈0.01),而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结论利用牙颌面矫形治疗的机械原理,可以引导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生长,获得稳定和美观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矫治器 功能 阻断 上颌面部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