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成熟度正红431种子物理特性及种子活力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贺振 余学杰 +4 位作者 曲比伍合 李仁飞 刘好好 柯永培 石海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2-286,324,共6页
【目的】种子物理特性和种子活力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不同成熟度种子的物理特性及种子活力变化,有助于指导生产高质量的种子。【方法】以玉米品种正红431为材料,研究其在四川成都(授粉后20~55 d)和四川西昌(授粉后20~75 d)不... 【目的】种子物理特性和种子活力是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不同成熟度种子的物理特性及种子活力变化,有助于指导生产高质量的种子。【方法】以玉米品种正红431为材料,研究其在四川成都(授粉后20~55 d)和四川西昌(授粉后20~75 d)不同成熟度种子的粒长、粒宽、百粒重和比重等物理特性以及种子活力的变化。【结果】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正红431种子的粒长、粒宽、百粒重和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其中四川成都正红431种子物理特性于授粉后45 d趋于稳定,四川西昌于授粉后55 d趋于稳定;通过标准发芽试验和人工老化发芽试验分析种子活力发现,四川成都正红431种子在授粉后45 d种子活力最高,四川西昌在授粉后60 d种子活力最高。【结论】在四川西昌和成都基地生产玉米杂交种子时,分别于授粉后60 d和45 d开始收获,效果更佳;四川西昌生产的种子质量优于四川成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431 杂交种子 成熟度 物理特性 种子活力
下载PDF
正红菇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科鹏 冯玉会 +4 位作者 普开仙 李锐扬 戴应淑 师伟 李琛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19期11-15,共5页
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olbl)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正红菇中所含多酚,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正红菇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正红菇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6∶1,乙醇体积分数59%,超声时间62 min,超声温... 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olbl)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正红菇中所含多酚,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正红菇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正红菇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6∶1,乙醇体积分数59%,超声时间62 min,超声温度51℃。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正红菇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半抑制率(IC_(50))值为0.2438μg/mL,表明正红菇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 多酚 超声波辅助法 响应面 抗氧化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正红507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3
作者 曲比伍合 姜学刚 +3 位作者 李小龙 伍分东 郭劲松 曾晖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9期9-11,19,共4页
“正红507”2021年通过国家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区域和四川平坝丘陵春播区域审定,2022年完成贵州、重庆、湖南和陕西平坝丘陵区的引种备案,适应性广。区试比对照平均增产7.3%和12.8%,在2022年持续高温干旱条件下,在中江核心示范区平均产... “正红507”2021年通过国家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区域和四川平坝丘陵春播区域审定,2022年完成贵州、重庆、湖南和陕西平坝丘陵区的引种备案,适应性广。区试比对照平均增产7.3%和12.8%,在2022年持续高温干旱条件下,在中江核心示范区平均产量765.2kg/667m^(2),最高田块产量810.7kg/667m^(2),丰产性突出。株型半紧凑,穗位整齐一致,籽粒脱水快,各项机收质量指标均达“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21962-2020)的要求,宜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抗玉米多种主要病害,根系发达,茎秆坚韧,耐旱耐瘠能力和抗倒伏力强。综合品质优,达商品玉米一级标准,是集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的突破性玉米杂交种。其配套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覆盖保墒,科学施肥,综合防治虫草害,及时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507” 特征特性 配套技术
下载PDF
正红菇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李惠珍 黄德鑫 +3 位作者 许旭萍 张东弛 施巧琴 吴松刚 《菌物系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4,共7页
采用GC、HPLC、GC/MS、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正红菇(Russulavinosa)的某些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其色素由红紫色素和黄色素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红紫色素对酸稳定,对碱及高温不稳定,而黄色素对它们则表现一定的稳定性。其多糖... 采用GC、HPLC、GC/MS、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正红菇(Russulavinosa)的某些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其色素由红紫色素和黄色素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红紫色素对酸稳定,对碱及高温不稳定,而黄色素对它们则表现一定的稳定性。其多糖含量为2.74%,含有五种多糖组分。在脂肪酸组成上.,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并有可能存在EPA和DHA。全氨基酸分析表明含有十六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4.4%,所含挥发性物质是α-雪松烯,α-古芸烯及十五到二十烷。正红菇的提取液对细菌、酵母菌、霉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细菌抑制作用优于酵母菌和霉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优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攀西地区优质玉米品种正红211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谢冰 柯永培 +4 位作者 袁继超 石海春 杨世民 陈增 段必康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7-109,132,共4页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优质玉米正红211在攀西地区的产量、效益与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正红211的产量、效益与4个栽培因素均呈二次凸函数关系,各栽培因素之间存在两两互作效应。通...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优质玉米正红211在攀西地区的产量、效益与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正红211的产量、效益与4个栽培因素均呈二次凸函数关系,各栽培因素之间存在两两互作效应。通过频数分析法得出了产量≥12000kg/hm2的优化栽培模式。讨论了正红211高产高效的优化栽培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攀西地区 正红211 栽培模式
下载PDF
化学诱导选育高淀粉玉米正红211 被引量:11
6
作者 柯永培 袁继超 +6 位作者 潘光堂 石海春 余学杰 高世斌 倪苏 赖仲铭 杨志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以玉米杂交种川单15号为基础材料,通过复合化学药剂“40mg/L MH+4%DMSO+MS培养液”注射花丝诱导孤雌生殖,经自然加倍获得玉米分离变异材料。采用南北穿梭加代系谱育种法,用自交系R08作测验种,在M3及其衍生的M5分离世代连续选择优良单株... 以玉米杂交种川单15号为基础材料,通过复合化学药剂“40mg/L MH+4%DMSO+MS培养液”注射花丝诱导孤雌生殖,经自然加倍获得玉米分离变异材料。采用南北穿梭加代系谱育种法,用自交系R08作测验种,在M3及其衍生的M5分离世代连续选择优良单株测配和选育,育成玉米新自交系K363及其组配的杂交种正红211,提高了育种效率。正红211在四川省区试中平均产量为7183.6kg/hm2,比对照川单15号增产10.0%;籽粒粗淀粉含量高达79.6%;并具有抗病、抗倒伏力强,株型好和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丘陵山区种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及加工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诱导 孤雌生殖 品种选育 高淀粉玉米 正红211
下载PDF
玉米健壮素和烯效唑对杂交玉米正红311的株高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增 柯永培 +4 位作者 袁继超 石海春 段必康 谢冰 杨世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4期190-192,共3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高海拔的攀西地区研究了玉米健壮素和烯效唑对杂交玉米新品种正红311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喇叭口期叶面喷施玉米健壮素有显著的降高效应,株高和穗位高分别降低12.1%~24.5%和13.5%~16.0%,但产量也随之降低...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高海拔的攀西地区研究了玉米健壮素和烯效唑对杂交玉米新品种正红311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喇叭口期叶面喷施玉米健壮素有显著的降高效应,株高和穗位高分别降低12.1%~24.5%和13.5%~16.0%,但产量也随之降低,降低幅度为6.7%~8.9%;株高和产量之间为二次凸函数关系,植株过高、过低均不利于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健壮素 产量 株高 正红311
下载PDF
深粒高产、优质、多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正红6号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柯永培 张彪 +6 位作者 袁继超 肖小余 石海春 余学杰 孙群 赖仲铭 杨志荣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2-416,共5页
以美国玉米带杂交种3163为基础材料,利用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新方法,用自交系698 3作测验种在S1和S3早期分离世代连续进行早代测定和定向选育,5年内同步育成玉米新自交系K169及其杂交种正红6号(K169×698 3).该杂交种是四川省"... 以美国玉米带杂交种3163为基础材料,利用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新方法,用自交系698 3作测验种在S1和S3早期分离世代连续进行早代测定和定向选育,5年内同步育成玉米新自交系K169及其杂交种正红6号(K169×698 3).该杂交种是四川省"十五"期间育成的第一个比对照种增产15%以上的玉米突破性杂交种,并具有籽粒深,综合品质优,抗病、抗倒、耐旱力强,株型紧凑和适应性广等优点,为紧凑型玉米提供了理想的接班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玉米 玉米育种 早代测定 穿梭同步定向育种(SDSB)法 正红6号
下载PDF
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有效成份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12
9
作者 许旭萍 李淑冰 +1 位作者 李惠珍 谢华玲 《菌物系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本文分析比较了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有效成份的含量和组成及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均含有蛋白质、多糖、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性物质、麦角固醇及抑菌活性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其组成... 本文分析比较了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有效成份的含量和组成及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均含有蛋白质、多糖、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性物质、麦角固醇及抑菌活性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其组成基本一致,但菌丝体在多种成份的含量上略低于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成份 抑菌效果 正红 深层培养菌丝体 野生子实体 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正红2号群体结构与密肥优化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喻晓坪 柯永培 +4 位作者 石海春 袁继超 罗付香 雍远成 谢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2-144,共3页
采用两因素五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新杂交种正红2号的产量及其群体结构的影响,建立了优化栽培模型。结果表明,正红2号产量在7500kg/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种植密度为58542.2~75474.3株/hm2,施氮量... 采用两因素五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玉米新杂交种正红2号的产量及其群体结构的影响,建立了优化栽培模型。结果表明,正红2号产量在7500kg/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种植密度为58542.2~75474.3株/hm2,施氮量为188.50~336.5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正红2号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优化模型
下载PDF
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群体结构与密肥优化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世民 喻晓坪 +4 位作者 柯永培 石海春 袁继超 谢力 周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1569-1573,共5页
采用两因素五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的产量及其群体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并建立了优化栽培技术模型。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成熟期LAI和干物重、吐丝至成熟期的NAR、... 采用两因素五水平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的产量及其群体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并建立了优化栽培技术模型。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成熟期LAI和干物重、吐丝至成熟期的NAR、CGR及干物质积累量呈线性正相关,与吐丝期LAI和干物重呈二次凸函数关系;正红6号产量≥7500kg/hm^2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61845-73155株/hm^2,施氮量180.1~419.9kg/hm^2,高产群体结构指标为吐丝期LA14.67~5.27,成熟期LAI1.46~1.87,吐丝后LAD138×10^4-149×10^4m^2·d,吐丝后NAR6.88~8.50g·m^-2·d^-1,吐丝后CGR21.92-25.13g·m^-2·d^-1,吐丝期干物重13954.72~15167.22kg/hm^2,成熟期干物重24503.4~24925.59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正红6号 群体结构 优化模型
下载PDF
高蛋白高淀粉高产玉米杂交种正红102的选育 被引量:4
12
作者 柯永培 袁继超 +4 位作者 杨克诚 石海春 余学杰 赖仲铭 杨志荣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6,共3页
以美国玉米杂交种2021为基础材料,利用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法,用自交系156作测验种,在S3和S5分离世代连续选择优良单株进行配合力测定和定向选育,同步育成玉米新自交系K305及其杂交种正红102。该杂交种区试平均产量为8077.5kg/hm2,比... 以美国玉米杂交种2021为基础材料,利用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法,用自交系156作测验种,在S3和S5分离世代连续选择优良单株进行配合力测定和定向选育,同步育成玉米新自交系K305及其杂交种正红102。该杂交种区试平均产量为8077.5kg/hm2,比对照增产9.7%;子粒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分别高达11.9%和79.2%;具有抗病、抗倒、耐旱力强、株型好、适应性较广等特点。正红102适宜平坝、丘陵及部分山区种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及综合加工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正红102 品种选育 子粒品质
下载PDF
福建正红菇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冬来 陈宇航 +1 位作者 杨菁 黄小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902-905,共4页
以采自福建省山区的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为研究材料,进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PB2(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保守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同源性比对。将从GenBank中获... 以采自福建省山区的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为研究材料,进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PB2(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保守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同源性比对。将从GenBank中获得的部分红菇属物种ITS和RPB2序列与正红菇序列通过最大简约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福建正红菇与云南大红菌Russula griseocarnosa X.H.Wang,Zhu L.Yang&Knudsen,sp.nov.间序列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以99%的支持率聚为一簇。福建正红菇与欧洲红菇Russula vinosa及玫瑰红菇Russula rosea间序列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不同分枝。基于RPB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表明福建正红菇与云南大红菌聚为一簇(支持率94%),而与玫瑰红菇聚为不同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 菌根菌 遗传多样性 ITS RPB2
下载PDF
优质超高产玉米杂交种正红311的选育 被引量:4
14
作者 柯永培 袁继超 +4 位作者 潘光堂 石海春 余学杰 谭登峰 赖仲铭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95,共2页
以玉米自交系K236作母本,21-ES为父本组配,育成优质超高产玉米杂交种正红311。正红311四川省区试产量高达7789.5kg/hm2,比对照川单15号增产17.5%;籽粒容重为763g/L,粗蛋白质10.8%,粗脂肪5.4%,粗淀粉75.1%,赖氨酸0.30%,综合品质优;并具... 以玉米自交系K236作母本,21-ES为父本组配,育成优质超高产玉米杂交种正红311。正红311四川省区试产量高达7789.5kg/hm2,比对照川单15号增产17.5%;籽粒容重为763g/L,粗蛋白质10.8%,粗脂肪5.4%,粗淀粉75.1%,赖氨酸0.30%,综合品质优;并具有抗病、抗倒伏力强,株型好和适应性广等特点。正红311适宜丘陵山区种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及加工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选育 正红311
下载PDF
正红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石亚中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8,共4页
研究了正红菇(Russulavinosa)在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变化趋势,碳源、氮源、无机盐以及发酵温度、pH值、时间和装液量等因素对正红菇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为最佳碳源,酵母膏为最佳氮源,优化培养基配... 研究了正红菇(Russulavinosa)在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变化趋势,碳源、氮源、无机盐以及发酵温度、pH值、时间和装液量等因素对正红菇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为最佳碳源,酵母膏为最佳氮源,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蔗糖40g/L,酵母膏9g/L,KH2PO42g/L,MgSO41g/L;最适菌丝体生长的液体发酵条件:培养温度28℃ ̄30℃,初始pH值为5.5 ̄6.5,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50mL ̄60mL,发酵时间为5d。通过优化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胞外多糖产量达到4.96g/L,菌丝体生物量达到22.34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 深层发酵 胞外多糖
下载PDF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正红菇菌根围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冬来 陈丽华 +2 位作者 陈宇航 杨菁 黄小菁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08-2512,共5页
以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土壤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真菌18S rRNA基因V1+V2区,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 以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土壤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真菌18S rRNA基因V1+V2区,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并对图谱中的优势条带回收测序,通过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而分析正红菇菌根围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在回收测序的19条DGGE条带中,4条为非真菌真核生物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全部序列可以分为4类菌群,GroupⅠ主要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GroupⅡ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GroupⅢ为未知真菌,GroupⅣ主要为节肢动物门生物(Arthropo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 菌根围 真菌多样性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下载PDF
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正红菇HG416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良华 刘祖煌 +1 位作者 施巧琴 吴松刚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84-87,共4页
通过应用酯酶同工酶分析方法 ,探讨了不同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正红菇 HG41 6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浓度为 1 0 0 mg/L的 VE不论对提高菌株胞内酯酶活性 ,还是对增加菌株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分泌量 ,效果都是最佳的 ;几种植物生长调... 通过应用酯酶同工酶分析方法 ,探讨了不同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正红菇 HG41 6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浓度为 1 0 0 mg/L的 VE不论对提高菌株胞内酯酶活性 ,还是对增加菌株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分泌量 ,效果都是最佳的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正红菇菌丝生长的实验结果显示 ,4mg/L的吲哚丁酸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菌丝的生长、胞内酯酶活性及其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分泌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 酯酶同工酶 胞外可溶性蛋白 维生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 菌丝 菌株HG416 食用菌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正红311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学杰 石海春 +4 位作者 李奇 潘绍伦 袁继超 柯永培 李莹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2-94,96,共4页
用2004年和2005年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山区Ⅰ组资料,采用适定性参数法、高稳系数法以及Eberhart-Russell模型,对正红311的丰产稳产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正红311区试平均产量为519.31kg/667m^2,比对照川单15号平均增产17.52... 用2004年和2005年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山区Ⅰ组资料,采用适定性参数法、高稳系数法以及Eberhart-Russell模型,对正红311的丰产稳产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正红311区试平均产量为519.31kg/667m^2,比对照川单15号平均增产17.52%,丰产性突出。正红311产量稳定,适应性强,适宜种植范围广,环境指数在300~600kg/667m^2之间,均比对照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具有耐瘠、耐粗放种植能力强等特点。在四川及西南相似生态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丰产性 稳产性 正红311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正红2号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柯永培 袁继超 +4 位作者 石海春 余学杰 孙群 赖仲铭 杨志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219-221,共3页
以美国玉米带杂交种3163为基础材料,利用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新方法,在选育自交系K236的同时,用自交系48 2作测验种进行早代测定,仅用5年时间育成了玉米新杂交种正红2号。该组合是四川省"十五"期间育成的第一个比新对照川单1... 以美国玉米带杂交种3163为基础材料,利用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新方法,在选育自交系K236的同时,用自交系48 2作测验种进行早代测定,仅用5年时间育成了玉米新杂交种正红2号。该组合是四川省"十五"期间育成的第一个比新对照川单15号增产10%以上的玉米突破性杂交种,并具有穗大粒多,综合品质优,抗病、抗倒、耐粗放种植,株型好和适应性广等特点,为西南丘陵山区玉米提供了理想的接班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玉米育种 早代测定 穿梭同步定向育种(SDSB)法 正红2号
下载PDF
正红菇的麦角固醇及多糖提取法的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惠珍 许旭萍 谢华玲 《中国食用菌》 1998年第4期37-39,共3页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含有多种甾醇,其中麦角固醇已被确定,对麦角固醇进行提取分析,其含量为095%(mg/100mg)。采用不同提取法,其结果不加酶提取麦角固醇的含量高于加酶,不加酶其含量为0...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含有多种甾醇,其中麦角固醇已被确定,对麦角固醇进行提取分析,其含量为095%(mg/100mg)。采用不同提取法,其结果不加酶提取麦角固醇的含量高于加酶,不加酶其含量为095%(mg/100mg),加酶为067%(mg/100mg)。多糖提取是酶法优于常规热水浸提法。热水浸提多糖为274%(g/100g),双酶浸提为285%(g/100g),三酶浸提法为319%(g/10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 麦角固醇 多糖 提取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