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红菇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1
作者 李科鹏 冯玉会 +4 位作者 普开仙 李锐扬 戴应淑 师伟 李琛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19期11-15,共5页
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olbl)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正红菇中所含多酚,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正红菇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正红菇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6∶1,乙醇体积分数59%,超声时间62 min,超声温... 以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olbl)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正红菇中所含多酚,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对正红菇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正红菇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6∶1,乙醇体积分数59%,超声时间62 min,超声温度51℃。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正红菇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半抑制率(IC_(50))值为0.2438μg/mL,表明正红菇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多酚 超声波辅助法 响应面 抗氧化
下载PDF
正红菇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李惠珍 黄德鑫 +3 位作者 许旭萍 张东弛 施巧琴 吴松刚 《菌物系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4,共7页
采用GC、HPLC、GC/MS、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正红菇(Russulavinosa)的某些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其色素由红紫色素和黄色素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红紫色素对酸稳定,对碱及高温不稳定,而黄色素对它们则表现一定的稳定性。其多糖... 采用GC、HPLC、GC/MS、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正红菇(Russulavinosa)的某些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其色素由红紫色素和黄色素两个组分组成,其中红紫色素对酸稳定,对碱及高温不稳定,而黄色素对它们则表现一定的稳定性。其多糖含量为2.74%,含有五种多糖组分。在脂肪酸组成上.,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并有可能存在EPA和DHA。全氨基酸分析表明含有十六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4.4%,所含挥发性物质是α-雪松烯,α-古芸烯及十五到二十烷。正红菇的提取液对细菌、酵母菌、霉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细菌抑制作用优于酵母菌和霉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优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有效成份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12
3
作者 许旭萍 李淑冰 +1 位作者 李惠珍 谢华玲 《菌物系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本文分析比较了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有效成份的含量和组成及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均含有蛋白质、多糖、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性物质、麦角固醇及抑菌活性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其组成... 本文分析比较了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有效成份的含量和组成及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正红菇深层培养菌丝体和野生子实体均含有蛋白质、多糖、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性物质、麦角固醇及抑菌活性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其组成基本一致,但菌丝体在多种成份的含量上略低于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成份 抑菌效果 正红菇 深层培养菌丝体 野生子实体 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下载PDF
福建正红菇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肖冬来 陈宇航 +1 位作者 杨菁 黄小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902-905,共4页
以采自福建省山区的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为研究材料,进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PB2(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保守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同源性比对。将从GenBank中获... 以采自福建省山区的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为研究材料,进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PB2(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保守区段克隆测序和序列同源性比对。将从GenBank中获得的部分红菇属物种ITS和RPB2序列与正红菇序列通过最大简约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福建正红菇与云南大红菌Russula griseocarnosa X.H.Wang,Zhu L.Yang&Knudsen,sp.nov.间序列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以99%的支持率聚为一簇。福建正红菇与欧洲红菇Russula vinosa及玫瑰红菇Russula rosea间序列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不同分枝。基于RPB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也表明福建正红菇与云南大红菌聚为一簇(支持率94%),而与玫瑰红菇聚为不同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菌根菌 遗传多样性 ITS RPB2
下载PDF
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正红菇HG416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唐良华 刘祖煌 +1 位作者 施巧琴 吴松刚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84-87,共4页
通过应用酯酶同工酶分析方法 ,探讨了不同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正红菇 HG41 6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浓度为 1 0 0 mg/L的 VE不论对提高菌株胞内酯酶活性 ,还是对增加菌株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分泌量 ,效果都是最佳的 ;几种植物生长调... 通过应用酯酶同工酶分析方法 ,探讨了不同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正红菇 HG41 6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浓度为 1 0 0 mg/L的 VE不论对提高菌株胞内酯酶活性 ,还是对增加菌株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分泌量 ,效果都是最佳的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正红菇菌丝生长的实验结果显示 ,4mg/L的吲哚丁酸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菌丝的生长、胞内酯酶活性及其胞外可溶性蛋白的分泌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酯酶同工酶 胞外可溶性蛋白 维生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 菌丝 菌株HG416 食用菌
下载PDF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正红菇菌根围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4
6
作者 肖冬来 陈丽华 +2 位作者 陈宇航 杨菁 黄小菁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08-2512,共5页
以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土壤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真菌18S rRNA基因V1+V2区,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 以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土壤基因组DNA,以通用引物扩增真菌18S rRNA基因V1+V2区,将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获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并对图谱中的优势条带回收测序,通过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而分析正红菇菌根围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在回收测序的19条DGGE条带中,4条为非真菌真核生物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全部序列可以分为4类菌群,GroupⅠ主要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GroupⅡ主要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GroupⅢ为未知真菌,GroupⅣ主要为节肢动物门生物(Arthropo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菌根围 真菌多样性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下载PDF
正红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石亚中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8,共4页
研究了正红菇(Russulavinosa)在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变化趋势,碳源、氮源、无机盐以及发酵温度、pH值、时间和装液量等因素对正红菇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为最佳碳源,酵母膏为最佳氮源,优化培养基配... 研究了正红菇(Russulavinosa)在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变化趋势,碳源、氮源、无机盐以及发酵温度、pH值、时间和装液量等因素对正红菇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为最佳碳源,酵母膏为最佳氮源,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蔗糖40g/L,酵母膏9g/L,KH2PO42g/L,MgSO41g/L;最适菌丝体生长的液体发酵条件:培养温度28℃ ̄30℃,初始pH值为5.5 ̄6.5,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50mL ̄60mL,发酵时间为5d。通过优化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胞外多糖产量达到4.96g/L,菌丝体生物量达到22.34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深层发酵 胞外多糖
下载PDF
正红菇的麦角固醇及多糖提取法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惠珍 许旭萍 谢华玲 《中国食用菌》 1998年第4期37-39,共3页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含有多种甾醇,其中麦角固醇已被确定,对麦角固醇进行提取分析,其含量为095%(mg/100mg)。采用不同提取法,其结果不加酶提取麦角固醇的含量高于加酶,不加酶其含量为0...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红菇含有多种甾醇,其中麦角固醇已被确定,对麦角固醇进行提取分析,其含量为095%(mg/100mg)。采用不同提取法,其结果不加酶提取麦角固醇的含量高于加酶,不加酶其含量为095%(mg/100mg),加酶为067%(mg/100mg)。多糖提取是酶法优于常规热水浸提法。热水浸提多糖为274%(g/100g),双酶浸提为285%(g/100g),三酶浸提法为319%(g/10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麦角固醇 多糖 提取方法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正红菇色素工艺 被引量:7
9
作者 丁建英 徐亚男 +1 位作者 姜慧 张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95-199,共5页
以正红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正红菇色素,以正红菇色素溶液的吸光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正红菇色素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超声波辅... 以正红菇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正红菇色素,以正红菇色素溶液的吸光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正红菇色素提取液吸光度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超声波辅助提取正红菇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5%,提取时间29 min,提取温度68℃,料液比1∶35 g/m L。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实验提取的正红菇色素的吸光度值为0.404,与理论预测值0.406相近,表明该色素提取的工艺条件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色素 超声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正红菇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莫天砚 黄福常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13-113,共1页
为了制备红菇接种剂和研究红菇的菌根合成,笔者着重研究了从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dbl)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纯培养物(菌株)的生理特性.表明该菌可利用葡萄糖、蔗糖、甘露糖、果糖、甘露醇、麦芽精、可溶淀粉和柠檬酸、纤维二糖等,... 为了制备红菇接种剂和研究红菇的菌根合成,笔者着重研究了从正红菇(Russula vinosa Lindbl)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纯培养物(菌株)的生理特性.表明该菌可利用葡萄糖、蔗糖、甘露糖、果糖、甘露醇、麦芽精、可溶淀粉和柠檬酸、纤维二糖等,尤以蔗糖处理的菌丝生物量最大,葡萄糖和甘露糖也很好,麦芽糖、果糖和淀粉效果中等,但不利用纤维素(CMC).最好的氮源是酵母膏、牛肉膏和蛋白胨,硫酸铵是较好的无机氮,谷氨酸、赖氨酸和硝态氮虽可被利用,但生长较差.最佳的C/N是20.该培养物对磷很敏感,缺磷不生长;钾与镁的影响也较大,钙与钠则作用很小,能耐盐(NaCl)达4g/L.在20℃~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佳30℃;40℃生长停止.在pH3.4以下和8.5以上不能生长;最适pH值为6.0左右.在黑暗和光照700lx下可以正常生长,但以50~200lx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子实体 培养
下载PDF
红菇和正红菇菌种接种三个乡土树种的苗期效果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羽 梁俊峰 +2 位作者 周再知 仲崇禄 陈珍 《广东林业科技》 2010年第1期22-28,共7页
利用正红菇和鳞盖红菇2个菌种,对木荷、红锥和黎蒴3个乡土树种的苗木进行接种试验,定期观测苗木的苗高、地径及最终生物质量。结果表明两个菌种对3个乡土树种的苗期生长均有明显的促生效果。接种270 d后,3个树种接种处理苗期的苗高、地... 利用正红菇和鳞盖红菇2个菌种,对木荷、红锥和黎蒴3个乡土树种的苗木进行接种试验,定期观测苗木的苗高、地径及最终生物质量。结果表明两个菌种对3个乡土树种的苗期生长均有明显的促生效果。接种270 d后,3个树种接种处理苗期的苗高、地径、地下干质量和地上干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显著优于未接种对照苗的各生长指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红锥接种苗的苗期各生长指标极显著优于未接种对照苗;黎蒴和木荷接种苗苗期的各生长指标与未接种对照苗有显著差异。菌根感染强度及依赖性分析结果表明,红锥的感染强度为4级,属强依赖性;黎蒴与木荷的感染强度为一般,属弱依赖性。红锥树种可与两个红菇菌形成较佳的共生体,其中以鳞盖红菇的接种效果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乡土树种苗期接种效果
下载PDF
南平市建阳区林地土壤养分与正红菇营养成分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范俐 陈锋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2-88,共7页
通过对南平市建阳区5个林地的土壤和野生正红菇(Russula vinosa)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得出:土壤中全氮、铁、有效锰含量丰富;有机质、钙含量适中;铜、锌含量适中或缺乏;磷含量极缺乏。建阳北部地区杜潭、江源、吴屯三处林地... 通过对南平市建阳区5个林地的土壤和野生正红菇(Russula vinosa)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得出:土壤中全氮、铁、有效锰含量丰富;有机质、钙含量适中;铜、锌含量适中或缺乏;磷含量极缺乏。建阳北部地区杜潭、江源、吴屯三处林地正红菇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含量低。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中锌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铁、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中磷含量与正红菇子实体中锰、镁、钾含量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土壤养分 营养成分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生境正红菇子实体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范俐 陈锋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7-100,共4页
测定了建阳市5个产区的野生正红菇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其灰分、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值分别为6.86%、26.0%、6.7%、2.58%和64.12%;矿物质元素P、K、Fe、Se、Mg、Zn和Mn分别为534、1 900、45.9、0... 测定了建阳市5个产区的野生正红菇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其灰分、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值分别为6.86%、26.0%、6.7%、2.58%和64.12%;矿物质元素P、K、Fe、Se、Mg、Zn和Mn分别为534、1 900、45.9、0.02、42.8、6.1、1.27 mg/kg。其中2个产区正红菇的部分营养成分含量与总体均值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子实体 营养成分 测定
下载PDF
正红菇母种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海涛 张跃华 +1 位作者 翟登攀 罗志文 《食用菌》 2012年第3期26-27,共2页
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对正红菇母种进行培养试验,同时设计了5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进行对比试验,CPDA培养基比较适合于正红菇的母种培养,小麦琼脂培养基比较适合于正红菇的菌种保藏。
关键词 培养基 对比 正红菇
下载PDF
正红菇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兰萍 许晖 《中国林副特产》 2007年第3期19-22,共4页
正红菇(Russula vinosa)为出发菌株,对其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和培养条件(温度、pH值、发酵时间和装液量)对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蔗糖... 正红菇(Russula vinosa)为出发菌株,对其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成(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和培养条件(温度、pH值、发酵时间和装液量)对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蔗糖,质量浓度为40g/L;最佳氮源为酵母膏,质量浓度为9g/L;添加无机盐组分为KH2PO42g/L和MgSO41g/L;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初始pH为5.5-6.5,发酵温度为28-30℃,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50-60ml,发酵时间为5d。通过优化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胞外多糖产量达到4.96 g/L和菌丝体生物量达到22.34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深层发酵 胞外多糖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正红菇菌丝体产胞内凝集素培养条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维雅 刘艳如 +1 位作者 蓝灿华 黄建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液体深层培养的正红菇(Russula vinosa)菌丝体产胞内凝集素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最适碳源和氮源为淀粉和酵母膏,在此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rman设计对影响其产胞内凝集素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筛选... 采用响应面法对液体深层培养的正红菇(Russula vinosa)菌丝体产胞内凝集素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最适碳源和氮源为淀粉和酵母膏,在此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rman设计对影响其产胞内凝集素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淀粉、酵母膏、装液量3个因素,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产凝集素的最适条件:ω(淀粉)3.04%,ω(酵母膏)0.3%,ω(KH2PO4)0.2%,ω(MgSO4)0.1%,装液量73mL,转速250r/min,初始pH5,发酵时间5d.在此条件下,菌丝体产胞内凝集素的总活力可达72127.3u,与初始培养条件下的凝集素总活力相比提高了1.8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菌丝体 凝集素 响应面法 优化
下载PDF
正红菇人工培养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有效成分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淑冰 李惠珍 许旭萍 《食用菌学报》 2003年第1期17-20,共4页
比较分析了正红菇 (Russulavinosa)野生子实体与人工培养菌丝体的多糖、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物质和麦角固醇等有效成分。结果表明 ,正红菇人工培养菌丝体的氨基酸、脂肪酸较野生子实体丰富 ,而多糖、挥发性物质和麦角固醇的含量则低... 比较分析了正红菇 (Russulavinosa)野生子实体与人工培养菌丝体的多糖、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物质和麦角固醇等有效成分。结果表明 ,正红菇人工培养菌丝体的氨基酸、脂肪酸较野生子实体丰富 ,而多糖、挥发性物质和麦角固醇的含量则低于野生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人工培养菌丝体 野生子实体 有效成分 食用菌 深层发酵
下载PDF
正红菇子实体水溶性多糖的纯化及抗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剑平 邱龙新 +2 位作者 欧晓敏 薛勇 缪兰 《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85-,共1页
研究了正红菇子实体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技术,利用乙醇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52高子交换和Sephadex G-100凝肢过滤获得单一纯的正红菇子实体水溶性多糖FⅢa。利用小鼠S180肉瘤作抗癌活性测定,其抑瘤率为21.3%(20 mg/kg体重的剂量)... 研究了正红菇子实体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技术,利用乙醇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52高子交换和Sephadex G-100凝肢过滤获得单一纯的正红菇子实体水溶性多糖FⅢa。利用小鼠S180肉瘤作抗癌活性测定,其抑瘤率为21.3%(20 mg/kg体重的剂量)和23.8%(100 mg/kg体重的剂量),没有显著的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多糖 提取技术 抗癌活性
下载PDF
红椎林中正红菇生境的土壤肥力及真菌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任奎瑜 赵久成 +4 位作者 郭霜 王帅帅 张传进 庞师婵 杨尚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目的】分析红椎林土壤的生物学性状及其着生真菌的多样性特征,为人工栽培正红菇或人为措施提高正红菇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红椎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相同区域的马尾松林、核树林和荔枝园土壤为对照,基于传统实验方法和... 【目的】分析红椎林土壤的生物学性状及其着生真菌的多样性特征,为人工栽培正红菇或人为措施提高正红菇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红椎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相同区域的马尾松林、核树林和荔枝园土壤为对照,基于传统实验方法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不同林(园)区土壤生物学性状特征,并在门和属水平上对土壤真菌进行分类分析。【结果】红椎林土壤的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域林分土壤(P<0.05,下同),而可培养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红椎林土壤的少葡糖昔酶活性最高,氨肽酶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区域,磷酸酶活性在4种林(园)区土壤间无显著差异;红椎林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真菌多样性Sharmon指数、丰富度Ate指数和Chao指数均显著低于马尾松林、枚树林和荔枝园土壤,表明红椎林土壤的真菌多样性最低。基于门分类水平,担子菌门真菌是红椎林土壤的优势真菌门,占比92.26%;基于属分类水平,红菇属真菌占比78.37%,是红椎林土壤的优势真菌属。【结论】土壤肥力不是正红菇长出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红椎林土壤具有富集担子菌门红菇属真菌的能力,红菇属真菌的繁殖与生长需要专一的共生体与特定环境,是红椎林能出产正红菇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真菌多样性 生物学性状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正红菇的生长环境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钱建新 陈仁毅 张惠兰 《福建林业科技》 2003年第4期52-54,共3页
对正红菇生态环境各因子调查研究表明,具有食、药用价值的正红菇是一种主要与壳斗科林木共生的外生菌根野生真菌,其子实体产生的生态条件为:1~3cm厚枯枝落叶层,林木郁密度0 7以上,土壤富含腐殖质、疏松、通气、保水性好以及40%以上含水... 对正红菇生态环境各因子调查研究表明,具有食、药用价值的正红菇是一种主要与壳斗科林木共生的外生菌根野生真菌,其子实体产生的生态条件为:1~3cm厚枯枝落叶层,林木郁密度0 7以上,土壤富含腐殖质、疏松、通气、保水性好以及40%以上含水量,80%~100%的空气湿度,25~27℃的气温;正红菇每年发生2茬,其菌丝可与直径0 05~0 8cm的活树根结成共生体,干旱、森林火灾、采伐林木严重影响正红菇出菇量。并对其共生体与形态特征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红菇 生态 共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