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视死亡
1
作者 徐伟民 《世界博览》 1995年第9期49-51,共3页
如今,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唯美化”了。人们终其一生之场所不再是家庭,而是医院。丧葬仪式正慢慢消失,也不再服丧。然而,物极必反,有些地方出现了一种适应死亡的新艺术。
关键词 正视死亡 死亡 死亡问题 法国人 弗里德里 新艺术 死者 宗教仪式 精神治疗 殡仪馆
原文传递
福利院临终老人的死亡心理分析
2
作者 印爱平 许广俊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49-50,共2页
死亡是生命过程的终结,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们并不都能正视死亡,平静地接受死亡。在现代社会,人们日益提高健康的需求层次,不断追求生命的高质量,其中也包含这一生命过程的结局质量。探讨人类死亡心理的有关问题,无疑对我们认识... 死亡是生命过程的终结,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们并不都能正视死亡,平静地接受死亡。在现代社会,人们日益提高健康的需求层次,不断追求生命的高质量,其中也包含这一生命过程的结局质量。探讨人类死亡心理的有关问题,无疑对我们认识人类自身的结局,满足生命过程最后阶段的种种需求是十分有意义的。为此,我们对1990年8月至1991年4月间某社会福利院临终前的19位老人进行了临床观察记录及心理需求分析。一般状况被调查的19名老人,男性7人,女性12人。年龄最小为63岁,最大为94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教育 生命过程 社会福利院 临终前 老人 有关问题 高质量 现代社会 需求分析 正视死亡
下载PDF
略论索因卡剧作中的赓续性意象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燕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56-61,共6页
1986年,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沃里·索因卡(Soyinka Wole)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非洲大陆上膺获此项殊荣的首位作家和登上斯德哥尔摩皇家颁奖台的第一个黑人.他的获奖.标志着黑非洲文化和尼日利... 1986年,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沃里·索因卡(Soyinka Wole)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非洲大陆上膺获此项殊荣的首位作家和登上斯德哥尔摩皇家颁奖台的第一个黑人.他的获奖.标志着黑非洲文化和尼日利亚的民族文学已经走向世界并得到了广泛认同.索因卡站立在东西方文化临界点上,将欧洲的人文精神、艺术技巧同西非土著民族的文化观念、艺术传统实现了一而二、二而一的融汇交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因卡剧作 尼日利亚 意象 诺贝尔文学奖 沼泽地 “路” 历史与现实 艺术技巧 正视死亡 圣经
下载PDF
略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
4
作者 文斌 《韶关学院学报》 1988年第4期56-62,共7页
中唐短命诗人李贺作诗不多,但他的诗处处显露出诗人的内在情感世界,涌动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波澜。可以说,李贺的诗,是他用血和肉凝聚而成的,是他生命的外射和结晶。在唐代诗人中,还没有谁象他那样自觉地感知生与死,正视衰老、死亡,并且... 中唐短命诗人李贺作诗不多,但他的诗处处显露出诗人的内在情感世界,涌动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波澜。可以说,李贺的诗,是他用血和肉凝聚而成的,是他生命的外射和结晶。在唐代诗人中,还没有谁象他那样自觉地感知生与死,正视衰老、死亡,并且大量地描写“鬼”。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虽然与李贺一样,年仅二十七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李贺诗歌 生与死 正视死亡 宇宙时空 唐代诗人 人生 衰老 描写 感悟
下载PDF
读《古代祭文精华》
5
作者 黄强 《社科纵横》 1994年第3期78-80,共3页
读《古代祭文精华》黄强祭文,从其用途看,实用性很强,当属应用文体。但由于它是关于死亡的文字,又有着独特的意义。有生必有死,“生命只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塞内加)如果没有死亡,生存的意义就无从体现。“无限长的生命是... 读《古代祭文精华》黄强祭文,从其用途看,实用性很强,当属应用文体。但由于它是关于死亡的文字,又有着独特的意义。有生必有死,“生命只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塞内加)如果没有死亡,生存的意义就无从体现。“无限长的生命是没有具体价值的。”(科思)对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华 《祭十二郎文》 编著者 生命内涵 《祭妹文》 王羲之《兰亭序》 生存方式 古典文学 陶渊明 正视死亡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中的壮阳术
6
作者 郭书龙 《医药与保健》 1995年第5期32-32,共1页
日常生活中的壮阳术文/郭书龙男人性能力因人而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男人性欲最旺盛,性交能力也最强.但有的男人过了50岁还不减当年,说明了他的性能力较一般人强。下面介绍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壮阳术,也许会对一些男人有所... 日常生活中的壮阳术文/郭书龙男人性能力因人而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男人性欲最旺盛,性交能力也最强.但有的男人过了50岁还不减当年,说明了他的性能力较一般人强。下面介绍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壮阳术,也许会对一些男人有所帮助。1适度的性生活有关专家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性生活 性能力 “百会”穴 性激素 性交能力 动脉硬化 高血压 生物进化 正视死亡
下载PDF
死亡的美丽——读女作家毕淑敏的近作
7
作者 于文涛 《群言》 1995年第4期32-33,共2页
大多数中国人忌讳谈死。然而,女作家毕淑敏的近作却一再涉及"死亡"这个话题。《预约死亡》《生生不已》《紫色人形》《教授的戒指》《天衣无缝》等中篇、短篇、极短篇,从"生命"与"死亡"的角度,探索宇宙... 大多数中国人忌讳谈死。然而,女作家毕淑敏的近作却一再涉及"死亡"这个话题。《预约死亡》《生生不已》《紫色人形》《教授的戒指》《天衣无缝》等中篇、短篇、极短篇,从"生命"与"死亡"的角度,探索宇宙、自然、人与社会,提出了许多带有哲学思辩色彩的"天问":死亡的意义何在?是畏惧死亡还是正视死亡?安乐死能否在中国行得通?人在死亡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吗? 严肃的主题、冷峻的思考、博大的爱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淑敏 正视死亡 女作家 安乐死 思辩色彩 女性作家 近作 人与社会 生命 人形
原文传递
死亡教育:自然生命的超越
8
作者 马役军 《教师博览(上旬刊)》 1995年第12期6-6,共1页
自80年代以来,美国、瑞典等许多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教育中必须实施“死亡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生与死的关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至今仍未听说过中国有哪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过死亡教育。中国人... 自80年代以来,美国、瑞典等许多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教育中必须实施“死亡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生与死的关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但至今仍未听说过中国有哪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过死亡教育。中国人忌讳死,尽管它随时都可能发生,但我们仍视而不见,远远地躲着它。死亡,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成了一个禁区。由于神秘莫测而使人倍感恐怖。正是由于对死亡的无知,使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生命悲剧,在我们中间不断地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教育 中小学教育 正视死亡 生与死 生命悲剧 引导学生 超越 生命历程 客观规律 自然生命
原文传递
“让生命安静地离去”才是一种敬畏
9
作者 武洁 《祝您健康》 2012年第8期8-8,共1页
日前,据有关媒体报道: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陈作兵,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诸暨老家。陈作兵是浙江医科大学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他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 日前,据有关媒体报道: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陈作兵,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诸暨老家。陈作兵是浙江医科大学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他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关联 生命体征 恶性肿瘤晚期 医学博士 正视死亡 救死扶伤 呼吸机 父亲 自然规律 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