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飑线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冯桂力 王俊 +2 位作者 龚佃利 李海腾 张文 《山东气象》 2009年第1期6-11,共6页
结合地闪定位资料和TRMM卫星LIS观测的总闪电资料对一次飑线过程闪电活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这次飑线过程的正地闪超过了负地闪,占地闪的54.7%。在系统发展的初始阶段全部为正地闪;在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明显增大,正地闪比例很高... 结合地闪定位资料和TRMM卫星LIS观测的总闪电资料对一次飑线过程闪电活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这次飑线过程的正地闪超过了负地闪,占地闪的54.7%。在系统发展的初始阶段全部为正地闪;在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明显增大,正地闪比例很高,均在75%以上。在系统成熟至减弱阶段,地闪频数开始下降,而正地闪比例下降,负地闪的比例却越来越大,并占据支配地位。正地闪发生在线对流区(即强回波区内或附近),负地闪发生在层状云区。正地闪并不对应于主上升气流区而是紧邻上升气流区的后部。该雷暴云内闪电活动非常频繁,云地闪比例高达26.1:1。降雹和地面大风区位于正地闪密集区内,地闪频数峰值对应于地面大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电频数 比例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青海高原2008-2016年云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陶世银 蔡忠周 +3 位作者 王敏 胡亚男 金欣 罗少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8-297,共10页
利用2008-2016年青海省云地闪监测网资料,分析了云地闪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6年青海高原云地闪次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各年正云地闪比例在10.1%~19.8%之间,平均正云地闪比例为15.0%,且春季和秋季明显高于夏季;总云地闪平均电流强度... 利用2008-2016年青海省云地闪监测网资料,分析了云地闪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6年青海高原云地闪次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各年正云地闪比例在10.1%~19.8%之间,平均正云地闪比例为15.0%,且春季和秋季明显高于夏季;总云地闪平均电流强度为30.3 kA,正云地闪平均电流强度为50.1 kA,负云地闪平均电流强度为27.2 kA;负云地闪月平均峰值电流呈现双峰双谷的分布特征,正云地闪月平均峰值电流呈现单峰单谷的特征;正负云地闪电流强度频次分布均呈现正态分布的特征;云地闪电流强度幅值频次累积概率分布服从IEEE Std 1243-1997推荐的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模型;云地闪平均陡度为7.3 kA·us^(-1),正云地闪平均陡度为7.8 kA·us^(-1),负云地闪平均陡度为7.2kA·us^(-1);云地闪在夏季(6-8月)发生较为频繁,占总闪电的81.0%,其次是秋季(9-11月),占总闪电的13.5%,夏季和秋季云地闪电占全年闪电的94.5%;云地闪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单谷的特征;总云地闪年均最大密度达10.4次·km^(-2)·a^(-1),正云地闪年均最大密度达2.1次·km^(-2)·a^(-1),负云地闪年均最大密度达10.3次·km^(-2)·a^(-1),总云地闪和负云地闪的密度高值区在西宁、大通和湟中一带,正云地闪的密度高值区在玛沁和同德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地 云地 负云地 特征分析 云地比例
下载PDF
基于雷电定位数据的雷电流参数随海拔变化规律 被引量:33
3
作者 李永福 司马文霞 +2 位作者 陈林 杨鸣 覃彬全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34-1641,共8页
雷电流参数是输电线路设计和改造必不可少的基础参数,为进行雷电参数和雷电规律的统计,以国内某地区2007—2010年雷电定位数据为基础,利用全球数字高程数据填补了雷电定位数据中缺乏的海拔信息,研究了雷电流幅值、地闪密度、正闪比例等... 雷电流参数是输电线路设计和改造必不可少的基础参数,为进行雷电参数和雷电规律的统计,以国内某地区2007—2010年雷电定位数据为基础,利用全球数字高程数据填补了雷电定位数据中缺乏的海拔信息,研究了雷电流幅值、地闪密度、正闪比例等雷电流参数随海拔增加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由于受到了雷暴云云底离地高度随海拔增大而降低和山区上行雷雷电流幅值普遍偏小等因素影响,正闪和负闪雷电流幅值均随着海拔的增加有所降低,并进一步得到了其均值对数随海拔变化的线性拟合关系式;负极性地闪密度随海拔的上升有大幅下降,高海拔区域负极性地闪密度仅为低海拔地区的1/3,而正极性地闪密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却有较大增加;随着海拔的上升,正闪在总闪的比例有明显增大,增幅高达3倍;另外,水域对于雷电流相关参数影响较为显著,这可能是造成文中低海拔区域某些雷电参数与高海拔地区呈现出不同规律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ASTER GDEM数据 雷电流幅值 密度 正闪比例 水域
下载PDF
基于LLS的雷电流参数随海拔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家启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7-132,共6页
雷电流参数是防雷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必不可少的基础参数.针对重庆地区闪电定位监测网获取的地闪资料(1999-2008年),利用GIS获取其高程属性,重点分析雷电流幅值、地闪密度、正闪比例以及不同雷电流幅值比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结... 雷电流参数是防雷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必不可少的基础参数.针对重庆地区闪电定位监测网获取的地闪资料(1999-2008年),利用GIS获取其高程属性,重点分析雷电流幅值、地闪密度、正闪比例以及不同雷电流幅值比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雷电流幅值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大;正负极性地闪密度随海拔的上升呈幂指数减少;正闪比例在低海拔(<1 000m)地区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而在高海拔(>1 000m)地区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低幅值(0~100kA)闪电比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而高幅值(100~200kA)闪电比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雷电流参数与海拔变化的关系式,为雷电防护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雷电流幅值 密度 正闪比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