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斯拉夫影片与中国大陆电影文化语境的对接——以北京电影制片厂1973年译制的《桥》(1969)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庆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17,95,共6页
和大陆当时引进译制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一样,南斯拉夫电影的间断性出现,始终是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和国际政治立场同质化的产物。但南斯拉夫电影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国家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其对正反面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以及主题思想... 和大陆当时引进译制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电影一样,南斯拉夫电影的间断性出现,始终是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和国际政治立场同质化的产物。但南斯拉夫电影在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国家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其对正反面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以及主题思想和艺术表达方式,却对大陆观众已然固化有年的电影审美模式和观影心理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在这方面,"文革"时期作为"内参片"译制、"文革"结束后才向普通民众公映的《桥》最有代表性。尤其是影片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在大陆的普遍翻唱和广为流行,愈发扩大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世俗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斯拉夫影片 中国大陆电影 正面人物形象 面人形象 审美模式 观影心理 文化语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